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需再次手术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7例17眼,其中11例是第1次经玻璃体切割联合膨胀气体填充后黄斑裂孔未闭合,6例是黄斑裂孔闭合后晚期复发的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彻底黄斑前膜剥离,2例行视网膜内界膜剥离,全部病例联合硅油内填充,11例术后补充氩激光光凝。结果 17例17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全部复位,最终视力较术前提高。随访3—24个月,视网膜复位良好,无1眼复发。结论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中彻底剥离黄斑前膜,剥离视网膜内界膜,硅油填充和激光光凝可有效封闭黄斑裂孔。  相似文献   

2.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国际眼科杂志》2009,9(7):1328-1329
黄斑裂孔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约占15%,其中高度近视引起的黄斑裂孔占大部分。对这种患者的治疗要注意保留黄斑的中心视力,还要注意高度近视引起的解剖改变。所以要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成为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裂孔闭合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山东眼科研究所就诊的一组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连续性病例共49例49只眼,记录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黄斑裂孔直径,剥除内界膜范围.统计分析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47只眼(95.92%)视网膜复位.18只眼(36.73%)黄斑裂孔闭合(A组);31只眼(63.27%)裂孔未闭合(B组).A、B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A组术后视力好于B组;原始裂孔大小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裂孔闭合几率低.裂孔闭合提高视功能预后.裂孔大小是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赵璐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2011,31(6):565-56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556例,其中231例合并高度近视为试验组,335例不伴有高度近视的视网膜脱离病例为对照组,对比2组脉络膜脱离发病率、发病年龄、眼轴长度、眼压、黄斑裂孔发生率、视网膜脱离程度、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试验组有23例合并脉络膜脱离,占9.96%,对照组则为11例,占3.28%,试验组脉络膜脱离发病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发病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眼压低,眼轴长,黄斑裂孔发生率高。试验组眼压、眼轴长度、黄斑裂孔发生率分别为(2.8±1.4)mmHg(1kPa=7.5mmHg)、(26.7±2.4)mm、15/23,对照组分别为(3.6±2.0)mmHg、(24.3±3.3)mm、6/11,2组间眼压、眼轴长度、黄斑裂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具有低眼压、眼轴长、多合并黄斑裂孔、治愈率较低等临床特点,高度近视是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视网膜的解剖复位率和黄斑裂孔的闭合率。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的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64例(64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一组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术为单纯玻切组,另一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加固术为联合手术组,观察两组视力及视网膜解剖复位率和黄斑裂孔闭合率。结果 64例64眼中,单纯玻切组36例,术前视力平均为0.90logMAR,术后平均为0.41logMAR;联合手术组28例,术前视力平均为0.89logMAR,术后平均为0.62logMAR;两组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均率为100%;联合手术组的黄斑裂孔闭合率较高,为92.9%,单纯玻切组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在高度近视合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联合行黄斑加固术较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患者的黄斑裂孔闭合率要高。  相似文献   

6.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探讨该方法的适应证及相关因素。方法:28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经三种玻璃体腔内注气术,观察复位率、术前后视力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8例患眼,一次注气复位成功21例(75%),复位眼视力76.2%进步,23.8%不变,无减退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内注气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简便,可重复,不损伤残存视力,可作为该疾患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 对18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结果 17例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例因玻璃体积血患者放弃治疗。视力提高14例,视力不变2例,视力下降2例。并发症:玻璃体积血1例(未治),视网膜出血1例,眼压升高2例。结论 玻璃体切割、光凝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对27例(27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术,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24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27只眼中惰性气体填充22只眼,硅油填充5只眼,初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24只眼(24/27),成功率88.9%。3只眼视网膜脱离复发,2只眼再次手术。所有视网膜复位成功患者的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主要并发症有晶状体后囊混浊及继发性青光眼。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中行黄斑裂孔光凝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并评价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1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常规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重水下行黄斑裂孔激光光凝、气-液交换、C3F8填充玻璃体腔,术后保持头低位,随访1~6个月.结果 18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3例气体吸收后视网膜脱离复发;术后视力提高者16例,不变者2例,下降者3例.结论 对于某些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并在手术中行激光封闭黄斑裂孔能够到达复位视网膜、防止视网膜脱离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PURPOSE: Choroidal detachment (CD) associated with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 is a rare, but serious condition, which makes the prognosis worse. Previously reported risk factors for CD in RRD patients include high myopia, aphakia, pseudophakia, and advanced age. However, macular hole has not been discuss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increasing the risk of CD in RRD pati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macular hole as a risk factor for CD in eyes evidencing RRD. METHODS: The medical records of 480 patients with primary RRD were reviewed. We compared the CD incidence among the RRD pati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macular ho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age, presence of systemic disease, refractive errors, lens status,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D were also analyz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4/21 eyes, 19.0%) of CD in the RRD with macular ho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7/459 eyes, 1.5%) observed in the RRD without macular hole (p=0.010). The preoperative intraocular pressure (mean+/-SD; 2.5+/-1.3 mmHg) in the RRD with CD and macular hol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7.4+/-4.4 mmHg) observed in the cases of RRD with CD without macular hole (p=0.035). The eyes complicated by CD evidenced a higher preval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p=0.024) than was observed in the eyes without CD. CONCLUSIONS: The retinal detachment combined with macular hole creates a predisposition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rofound hypotony and C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首次用硅油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效果,为选择最佳填充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85例85只眼首次填充物为硅油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资料.结果症状出现时间与初次手术成功之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优势率,0.49,P=0.028),初次手术成功与失败病例的最后随访视力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初次手术成功率对术后最佳视力有重要影响,硅油因其长效稳定的特点有可能解决高度近视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所不能缓解的其他牵拉因素,从而提高其手术成功率,保留患者更好的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3.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并分析有关因素。方法对11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18%C3F8或硅油手术。术后严格俯卧位至少2周以上。结果10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0只眼术后视力提高,1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术后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核轻度硬化1只眼,眼压升高1只眼, 纤维素性渗出2只眼,双眼复视1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 内填充18 % C3F8或硅油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详细检查眼底、正确设计手术方案及良好手术技术是治疗本病关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90-9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轴长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行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剥离及硅油填充联合手术后的疗效。方法 32例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住院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为常规长眼轴(26 mm≤眼轴<29 mm)组患者18例(18只眼),B组为超长眼轴(眼轴≥29mm)组患者18例(18只眼)。两组患者均行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离及硅油填充联合手术治疗,以手术后6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术后6个月视力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A=6.81,t B=6.81,P<0.05)。两组术后6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6,P>0.05)。术后A组视网膜复位17只眼(94.44%),术后B组视网膜复位11只眼(61.11%),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术后A组黄斑裂孔闭合5只眼(27.78%),术后B组黄斑裂孔闭合1只眼(5.56%),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77)。结论对于常规眼轴的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患眼,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离及硅油填充联合手术,能提高视网膜复位率并获得相对好的黄斑孔闭合率;但对于超长眼轴的黄斑白孔性视网膜脱离患眼,该手术方式对黄斑裂孔闭合作用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5.
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方法。方法 对172只眼(169例)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黄斑裂孔、12%C3F8填充术。术后取面向下体位两周。结果 172只眼黄斑裂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只眼在气液交换过程中出现脉络膜大出血而作硅油填充术。172只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光凝黄斑裂孔、12%C3F8填充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度近视眼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眼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结果。方法:94例(95眼)患者分三组:单纯黄斑孔伴完全玻璃体后脱离(PVD),单纯黄斑孔伴部分或无PVD,黄斑孔伴周边孔;比较其手术方式及成功率。结果:三组一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提高均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巩膜外手术联合玻璃体手术病例较眼内注气术成功率高,且PVD是否完全显著影响单纯黄斑孔病例的一次手术成功率(P<0.05)。结论:巩膜手术联合玻璃体手术,术后激光光凝封闭黄斑孔是治疗高度近视眼黄斑孔的有效方法,术前是否伴有PVD对于术式的选择和预后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伴脉络膜脱离(脉脱)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的预后影响.方法139例140眼中Ⅱ级膜57眼(40.7%),ⅡA级膜62眼(44.3%).ⅢB级膜21眼(15.0%).64眼行环扎加压手术(scleralbucklingsurgery,SB),76眼行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手术(closedvirteoussurgery.CV).结果术后随访时间均大于3月,最长达2年,平均3.7月,一次手术复位109眼(77.9%),最终复位率89.3%(125/140).Ⅱ级膜中SB、CV一次手术复位率分别为82.1%、94.4%(P>0.05),其中裂孔大小合计>3PD的SB、CV一次手术复位率分别为58.3%、92.3%(P<0.05);ⅢA级膜中SB、CV一次手术复位率分别为64.0%、86.4%(P<0.05);ⅢB级膜均采用CV手术,一次手术复位率57.1%.结论对于膜形成不严重的Ⅱ级膜行SB手术比较合适,但裂孔合计>3PD的宜行CV手术,对于ⅢA级膜及以上的行CV手术更合适.  相似文献   

18.
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我院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再手术的病例121眼,占同期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病人数的18.0%。再手术原因以PVR发展、黄斑孔周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后巩膜葡萄肿、黄斑区脉络膜萎缩斑为主;再次手术以玻璃体手术为主,总治愈率达80.2%。手术后视力有明显提高。术后激光的使用对视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告一组高度近视眼由黄斑裂孔引起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3月至2004年3月连续进行的一组病例,纳入标准为原有屈光不正≥-6.00 D,或眼轴≥26 mm,未发现周边视网膜裂孔,且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由黄斑裂孔引起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 结果 本组患者83例, 其中女63例,男20例,85只眼,平均年龄54.1岁。手术前视力光感~数指49只眼,0.01~0.1者33只眼,0.12~0.2者3只眼。视网膜脱离范围仅限于黄斑部15只眼,1~2个象限11只眼,3 ~4个象限59只眼。手术中同时做晶状体切除或超声粉碎62只眼(72.9%),黄斑前膜切除37只眼,注入C3F829只眼(34.1%),注入硅油56只眼(65.9%)。手术后视网膜复位77只 眼(90.6%),未复位8只眼。手术后视力改善47只眼(55.3%),不变25只眼(29.4%),下降13只眼(15.3%)。 结论 由于黄斑裂孔引起的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多发生在年龄较大、女性高度近视眼,玻璃体手术具有同时进行玻璃体后皮质和黄斑前膜切除、晶状体摘除和眼内填充的优势,手术后大多数眼能改善或保持视力。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22:287-290)  相似文献   

20.
玻璃体手术治疗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一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患者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9月至2008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20例20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的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疗效.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或硅油填充,术中部分患者在大部分玻璃体切除后用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以增加玻璃体可视性.在气液交换后,3只眼用C3F8填充,17只眼注入硅油.术后常规面朝下体位,随防6个月至4年.结果 本组20例20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19只眼(95%),1只硅油填充眼术前360度脉络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多个裂孔,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而行第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全复位;术后视力改善18只眼(90%),视力不变1只眼(5%),视力下降1只眼(5%).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惰性气体和(或)硅油填充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并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方法,术后绝大多数能改善或保持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