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内固定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信息》2008,21(1):56-57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原因。方法2003~2007年用DHS和Gamma钉治疗12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结果术后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头颈切割;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头颈螺钉穿入髋关节;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感染。结论没有按Evans分型及Singh标准骨质疏松分度,合理选用内固定,不稳定骨折,严重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内固定位置不良,术前身体状态评估不足将导致上述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1例手术疗效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1例,术后4~6周部分负重,6~8周依骨折类型及X线片所见情况,决定下地扶拐负重行走。结果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共发现髋内翻2例,患肢短缩外旋畸形4例。按照疗效判定标准,本组优34例,良12例,可5例,优良率90.2%。结论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只要术中复位满意,操作时注意定位及方向感的把握,固定可靠,术后合理康复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DHS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按AO分型,A18例,A210例,A36例。结果随访8~24个月,平均10个月。本组病例骨折全部愈合,髋内翻畸形2例,内翻并螺钉切出股骨头1例,肢体短缩2cm1例。结论DHS内固定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对其骨折的分类、手术方法、术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1例术后随访16个月,骨折均愈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5%,无髋内翻和下肢短缩畸形发生;1例术后12天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DHS是治疗粗隆间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并分析手术失败原因及预防,为DHS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依据。方法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对70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对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70例患者66例获得随访,所有骨折病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7~12周,平均9周,4~8周开始负重。按照董纪元等。根据老年人特点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50例,良8例,可5例,差3例。结论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DHS早期内固定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的方法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角钢板、股骨近段锁定钢板等,其中以动力髋螺钉应用最为广泛,但其失败率也逐渐增加。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的病例特征。方法:于2004/2007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病例4例,患者为自行跌倒,按Evans分型,Ⅱ型1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动力髋螺钉置入后6个月~1年出现内固定物移位,股骨头切割,骨折不愈合,髋内翻畸形,髋部疼痛,不能行走。继之采用骨水泥髋臼假体,按45°外展角,10°~15°前倾角置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结论: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5~2.0h,术中出血量400~600mL,未出现骨水泥过敏反应。置换后无切口感染,无脱位,无坠积性肺炎,无压疮。经3~12个月随访,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满意,摄片人工关节在位,假体匹配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分。结果提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后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的经验。方法 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与39例保守治疗比较。结果 经8.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疗效好。结论 术中粗隆部尽可能解剖复位,标准的DHS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运用PFNA内固定综合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运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运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2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 21例获得随访6~12月,全部骨性愈合,未见股骨头切割现象,无髋内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PFNA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防旋、防切割等特点,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皮动力髋螺钉结合"TAP"值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粗隆间骨折患者31例,按照术后Sanders髋关节临床功能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Sanders评分优良率93.55%,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钢板螺钉断裂、头钉切出等不良并发症。结论经皮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术中把控钉体的良好位置,使得TAP值〈25mm,预防钉体切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对6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骨牵引、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解剖钢板、股骨近端髓内钉、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治疗疗效的比较。结果DHS固定组出现髋内翻4例,断钉1例。 PFN钉固定组出现髋内翻1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组出现髋内翻2例。 DHS组发生骨不愈合1例,改行PFN钉固定后愈合。术后无近期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各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笔者更倾向于用PFN治疗不稳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11.
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报道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216例的疗效,方法:对216例股转子间骨折(A1 95例,A2 78例,A3 43例)采用DHS治疗。结果:本组216例病人,经8个月至5年,平均2年3个月的随访,7例发生尿路感染,9例出现髋内畸形。疗效评定:优165例,良38例,可8例,差5例。结论:DHS内固定坚强,有利骨折愈合,能早期活动关节,降低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内固定术临床疗效。方法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设计微创手术入路,经皮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51~78岁,平均67岁。结果22例患者随访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失败和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应用经皮微创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简便快速,创伤少,固定牢,愈合快,术后并发症极少,是股骨转子间骨折较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1年4月,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其中稳定性骨折38例、不稳定性骨折145例;随机分为两组,PFN组90例用PFN内固定术治疗,DHS组93例用DHS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术式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组疗效优于DHS组(P<0.05).结论:DHST和PFN两种内固定术式分别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PFN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DHS(动力髋)和Gamma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诊断明确后,入院都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固定,并于伤后1~2周内由同组医师行DHS或Gamma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时间,X线透视下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恢复,髋内翻,下肢短缩,伤口感染。比较分析2004年6月~2008年5月用DHS和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间合并转子下骨折76例。结果65例患者获得较完整随访,DHS组35例,Gamma钉组30例。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6个月)。DHS组手术时间,X线下暴露时间明显短于Gamma钉组,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DHS组优良率92.5%,Gamma钉组优良率80.56%。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转子下骨折手术治疗中宜采用DHS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与疗效。方法总结本院不同时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182例,DHS固定58例,空心加压螺钉42例,PFN26例,解剖钢板56例。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182例中获得随访159例,随访率87.4%,随访时间8~62个月,平均19.1个月。在稳定性骨折中几种内固定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优良率分别是:DHS82%,空心加压螺钉89%,PFN86%,解剖钢板88%,不稳定骨折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各异。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状况、骨折类型、骨质疏松及髓腔情况,合理选择内固定方式,制定正确的康复锻炼,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背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传统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2007-06/2010-03收治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6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与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各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致伤原因等情况匹配。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采用00Cr18Ni14Mo3不锈钢、Ti6Al4V钛合金或纯钛,部分钛合金或纯钛产品表面经阳极化处理,非灭菌包装。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弹性模量接近人体骨,耐体液电解,耐腐蚀强,性质稳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组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 0.01)。锁定加压接骨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组(94.6%,87.9%,P < 0.01)。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相比,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更合理,操作简便、微创、固定稳固、骨折易愈合,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或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制一种新型植入物用于固定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与动力髋螺钉固定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采集干燥股骨标本,模拟AO分型 A1.3型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分别采用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然后在股骨近端内外侧皮质布置6枚电阻片,检测固定后的抗压、抗弯、抗剪和抗扭能力。 结果与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固定后,股骨内、外侧强度比动力髋螺钉组固定强度高13%,内侧强度高16%,扭转强度高18%,扭转刚度高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自制微创股骨近端系列接骨板整体生物力学性能优于常规用动力髋螺钉,前者能十分有效对抗股骨抗拉、抗压、抗旋和内翻能力。  相似文献   

18.
背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植物有传统的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然而目前哪种内植物治疗方法较好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3种内植物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动力髋螺钉、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的差别。 结果与结论:①置入后1周、6个月、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②置入后3,6,12个月X射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优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组(P < 0.05),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 < 0.05)。提示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9.
背景:髋关节动力螺钉是临床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是经过改进的新型股骨近端髓内固定系统,它的运用解决了以往内固定的不足。 目的:比较髋关节动力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7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36例用髋关节动力螺钉固定,40例用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固定,均采用常规手术入路。 结果与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组的髋部畸形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髋关节动力螺钉组(P < 0.05),髋关节动力螺钉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78%(28/36),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组为82%(33/40)。结果可见两组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固定组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解剖学特点分型,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3年07月至2015年05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9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根据不同的内固定分为PFNA组:44例,DHS组:48例。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变化情况和并发症进行测量记录、比较分析。 结果 DHS组的较PFNA组的平均放射时间更短,平均隐性出血量更少,而PFNA组的较DHS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更少。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中如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DVD)、近端螺钉头颈部切割及髋内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近端螺钉退钉、髋外侧或大腿部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骨折的分型选择PFNA或DHS内固定手术治疗,各有优缺点,但只要达到有效的固定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患侧髋关节活动功能均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