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跟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其中60%~70%是关节内骨折[1].目前临床诊断跟骨骨折及评判术后复位效果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是跟骨侧位和轴位片[2-3],其中跟骨轴位片对骨折情况的显示尤为重要[4].患者在进行轴位摄影时,需踝关节尽量背屈,以能够更好地显示跟骨载距突、距下关节、跟骨体、内外侧突等解剖结构,然而急性跟骨骨折和内固定术后的患者,踝关节有不同程度背屈受限,采用常规跟骨轴位摄影,跟距关节处因重叠而难以清晰显示.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跟骨轴位改良体位——水平跟底轴位,适用于踝关节背屈受限患者,以评价跟骨轴位主要解剖结构的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收治22例跟骨撕脱性骨折。通过对病人的观察与对5例离体足标本的实验研究,认为跟骨结节撕脱骨折容易在常规位X片上诊断。由于骨折移位明显,手术治疗有更好的效果。趾短伸肌跟骨撕脱骨折在踝和足的正位片上显示骨折,保守治疗有好的效果。跟骨前突骨折在足的闰片或Degan’s斜位片上可显示骨折片,手术治疗可获得好的结果,跟腓韧带和跟骰韧带致跟骨撕脱骨折分别容易在踝的正位和足的正位片显示骨折块,保守治疗可获得  相似文献   

3.
手舟状骨X线DR投照体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双双  刘军平  卞国清  贾克友  李传富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62-1264
目的:探讨舟状骨显示较为理想的X线DR投照体位,提高平片对舟状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降低舟状骨骨折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例(男女各1例),分别对腕关节采用不同体位进行投照。根据舟状骨显示情况对投照体位进行评分,比较各投照体住对舟状骨的显示情况。另选取志愿者6例.进一步验证上述预实验所优化的投照体位。结果:舟状骨握拳尺偏位、旋前60°和旋后45°斜位片及侧位片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舟状骨。结论:舟状骨握拳尺偏位、旋前60°和旋后45°斜位片及侧位相结合是用于评价舟状骨骨折较为理想的X线投照体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跟距骨桥的形成机制与解剖形态特点。方法:本组25例均摄正侧位X线片,其中4足行CT横断扫描,10足行斜位X线点片,单侧21例,双侧4例,共有跟距骨桥29足。结果:关节增生硬化型:共17足,X线平片上可见跟、距关节内侧的骨性突起,跟、距骨的异常骨块表面光滑、致密,距骨内结节增大,呈帽状覆盖于异常增大的载距突上,跟、距两骨间有一间隙。CT片可见跟、距关节间隙变窄,边缘变尖、硬化、翘起,尤以跟、距后关节为著。关节融合型:共10足,在X线平片及CT上可见跟、距关节间隙消失,跟、距骨间呈骨性连接。骨桥型:2足,跟、距关节间隙存在,跟距两骨间有一带状骨影相连,正位片呈拱桥状弧形内突。结论:跟距骨桥的X线形态分型,对本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望运灿 《放射学实践》2003,18(9):661-66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47岁。诉左内踝下方一包块 2 0余年 ,行走或久立后隐痛 3年余。 2 0多年前该足曾疼痛 (未就诊 )。查体 :左内踝下方可扪及约 3cm× 3cm骨性包块 ,边界清晰 ,无活动 ,无压痛 ,足内翻活动受限。X线正位片示左跟骨载距突及距骨内结节明显向内凸出 ,二者之间见一窄缝。侧位片示跟骨载距突及距骨内结节密度增高 ,跟距关节面增浓 ,后关节间隙变窄 ,距骨头变扁 ,距骨后端呈鸟喙状 (图 1)。跟骨轴位片示跟骨载距突向内凸出 ,边缘清晰 (图 2 )。讨论 跟骨距骨桥是跟骨载距突向后上方增大及距骨内结节向下增大所致的一种畸形。…  相似文献   

6.
作者复习了140例19岁以下患者的143个跟骨骨折。根据跟骨结节骨骺愈合的时间,女以13岁、男以16岁为界,分为小年龄组(80个)和大年龄组(63个)。骨折可分为6型。1型;A、跟骨结节骨折;B、载距突骨折;C、前突骨折;D、前下侧突骨折;E、跟骨体撕脱骨折。2型;跟骨结节后上部骨折。3型;跟骨体骨折,未累及跟距关节面。4型;骨折通过跟距关节,不伴脱位。5型:骨折通过跟距关节,伴脱位:A、舌状型B、关节压缩型。6型:其它骨折。采用的投照位置有:侧位(中心线透过内踝下方1cm处)、轴位(踝关节  相似文献   

7.
跟骨前突骨折常被误诊为踝部扭伤,Backm-an 等复习了318个足X 线片,发现在一年内竞漏诊了20个跟骨前突骨折。作者报告了7例。作者认为骨折最常见的原因是蹠屈位足内翻损伤,可解释此骨折所以在女性中发病率高,是因为高跟鞋造成恒定蹠屈,任何附加的屈曲或甚至单纯内翻就可引起骨折。Bradford 等认为造成跟骨前突骨折病人的X线片误诊之最可能理由是:1.骨折不明显,甚少移位,只显示通过跟骨前唇的一个线形阴影;2.即使  相似文献   

8.
我院曾经遇到一位足外伤病人,初诊要求拍摄足正、斜位X光片,影像诊断未见异常;数日后仍疼痛,复诊拍摄跟骨外侧位,影像结果仍未见异常。观察病人压痛点,似在距骨、跟骨、骰骨临界处,再结合两次所摄X光片,发现距骨、骰骨骨质结构清晰完整,而跟骨载距突因与距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GE Br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对76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横断面扫描及MPR、VR。并对累及后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进行Sanders分型。结果 76例病例共显示91侧跟骨骨折,其中关节外骨折15侧,包括前突骨折3侧、载距突骨折2侧、跟骨结节骨折8侧、鸟嘴型骨折2侧;关节内骨折76侧,累及后跟距关节面62侧、跟骰关节面35侧,对62个累及后跟距关节面的跟骨骨折按Sanders分型Ⅰ型10侧,Ⅱ型26侧,Ⅲ型17侧,Ⅳ型9侧。发现8处X线漏诊的骨折。结论术前MSCT扫描结合三维重建可以准确的对跟骨骨折进行分型,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跟骨骨折,特别是累及距骨下关节及关节内骨折平片诊断困难。作者对40例(52处骨折)平片及CT诊断的跟骨骨折作了研究。急性骨折38例,陈旧性骨折2例。跟距后关节是三个跟距关节中最大的关节,其受损明显影响关节功能,CT诊断跟距后关节有骨折者36处(69%),其中29处平片可确定骨折,另外7处平片未见异常。由于斜行外力作用,隆起骨片常向外侧移位,该组病例几乎均向外侧移位。26处骨折CT及平片均能诊断。如明显向外移位,则跟骨体与腓骨小头间隙变窄,腓骨肌腱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X线平片、多排(MS)CT横轴位、MSCT三维重建(SSD)、多平面重建(MPR)诊断跟骨骨折价值进行对比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36例,44侧跟骨骨折患者行跟骨X线、MSCT横轴位扫描、SSD、MPR重建检查,对各种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X线发现26例,30侧跟骨骨折,图像相互重叠.难以清晰显示骨折的情况;MSCT横轴位及MPR、SSD的结合,可以立体、直观、清晰显示跟骨骨折整体情况。结论:X线平片不能满足诊断跟骨骨折的要求;MSCT横轴位、MPR、SSD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诊断跟骨骨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跟距骨桥是指跟骨之载距突向上方增大,并与距骨体内侧向下方增大的骨块相连而形成的先天畸形,有的借软骨或纤维组织相连接而形成关节,病人常以足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诉而就诊。我们对4例跟距骨桥的病人行“骨桥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18~45岁,平均29.8岁。病史4个月至2年。3例单足,1例双足。术前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血尿酸均正常。常规照踝关节正、侧位及跟骨轴位片。手术方法从内踝下2cm起向前下作长约8cm之孤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屈肌支持带,从胫后肌和处长屈肌…  相似文献   

13.
二十例特殊部位骨折漏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6岁。骨折原因均由交通肇事、民事纠纷引起。其中漏诊17例,误诊3例,漏、误诊最长时间7个月。漏诊的17例骨折情况如下:锁骨肩峰端2例;膈下肋骨1例;肱骨结节间沟2例;额窦部1例;髋臼骨2例;股骨颈2例;髁间隆突1例;下颌骨髁突1例;骶骨1例;跟骨1例;三角副骨2例;肘髌骨1例。本组误诊为骨折的3例,其中鼻骨2例,颧骨1例。病例报告 例1,男,25岁,鼻骨外伤后摄鼻骨侧位片,将正常的额、鼻缝误诊为鼻骨骨折。例2,女,36岁,外伤后右踝关节正侧位,将三角副骨误诊为距骨撕脱性骨折。例3,女,67岁,外伤后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老年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997年1月-2007年6月间,手术治疗老年人跟骨骨折37例(41侧),男23例,女14例;年龄60~78岁,平均68.3岁.按Sanders CT分型,41侧跟骨骨折均累及距下关节面,Ⅱ型14侧,Ⅲ型18侧,Ⅳ型9侧.采用自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18侧,"Y"形钢板4侧,Depuy跟骨钛钢板12侧,重建钢板5侧,AO跟骨锁定钢板2侧,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以x线影像学及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系统评价功能.结果27例(27/31,61%)共31侧跟骨骨折获得12~48个月(平均27.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跟骨术后影像学形态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平均主动活动度:跖屈36°,背伸12°,内翻15°,外翻10°.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16侧,良13侧,可2侧,优良率94%(29/31).结论 对于后关节面移位明显的老年跟骨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可塑型跟骨钛钢板的研制及其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9,自引:1,他引:119  
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治疗跟骨骨折的新型内固定钢板 ,并评价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通过对 10 8侧跟骨干燥标本的骨性测量 ,结合对 41侧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扫描及其手术观察 ,设计出适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在对该钢板的有关力学性能进行检测后 ,应用该钢板治疗跟骨骨折 33侧 ,平均随访 12 .4(6~ 2 2 )个月。结果 钢板各钉孔间的拉伸破坏载荷为 1840N ,而整块钢板纵向弯曲试验的最大载荷为 10 6 0N。螺钉的抗弯最大载荷为 6 90N ,螺钉的最大拔出力为 5 96N。33侧骨折中 ,2 9侧获随访。按Mary 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 ,2 9侧中 ,优 16侧 ,良 12侧 ,可 1侧 ,优良率为 96 .5 %。 结论 本钢板设计合理 ,力学性能良好 ,适用于各型跟骨骨折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儿童跟骨骨刺(附9例报告)浙江省嵊泗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杨国华儿童跟骨骨刺是发生在儿童期跟骨结节侧突附近尖刺样骨性突起。是一种发育变异。鉴于国内尚未见报告。为此我们把从1/2~7岁儿童142例143块跟骨中发现9例10块跟骨骨刺报告如下:并就其类型、发生...  相似文献   

17.
腋段肋骨骨折双斜位投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肋骨骨折一般都依靠胸部正位摄片来了解骨折情况 ,但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对腋段肋骨骨折容易漏诊。自 2 0 0 0年 1月起 ,我们对胸部外伤患者采用胸部正位片作为基本位置 ,加患侧肋骨双斜位摄片法为补充。从而使腋段肋骨骨折的显示率得到明显提高。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情况 胸部外伤病人 16 3例 ,其中男 12 1例 ,女4 2例。年龄 13~ 81岁 ,车祸伤 91例 (5 5 8% ) ,摔伤 4 3例(2 6 4 % ) ,打击伤 2 9例 (17 8% )。1 2 投照方法  (1)胸部正位片 :采用胸部常规后前位片 ,不能站立者采用仰卧前后位。 (2 )肋骨双斜位片 :用患侧前后斜位 ,患…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讨论了10例跟骨骨骺缺血坏死的临床X线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10例,男9例,女1例,年龄9-15岁,平均年龄12岁。病程2月-2年。临床表现为双侧足后跟疼痛,常向小腿放射,后跟有轻度肿胀和严重压痛,足跟着地行走缺乏弹性,有跛行;不能穿鞋。其中1例有明确外伤史,9例无明确诱因。血常规,血沉等相关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表现。10例均摄有跟骨侧位片,根据X线表现并结合临床体征及相关检验结果确诊。2结果本组10例,其中9例跟骨侧位片上表现为跟骨骨突骨化中心较正常为小,扁平,外形不规则,跟骨骨骺密度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均为2008-07~2010-07我院治疗的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30例38足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后进行随访,时间为8~24个月。Bohler角测量,恢复正常28足,30°~40°者8足,25°~30°2足;AOFAS评分,优18足,良16足,可2足,差2足,优良率达89.47%。所有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结论:跟骨钛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跟骨距骨桥临床与X线表现湖南株洲冶炼厂职工医院放射科冯常林,吴小夫跟骨距骨桥(Talocalcanealbridge)是指跟骨的载距突与距骨体内侧结节间形成的增大骨性桥状联合。我院遇到6例,临床与X线表现很具特征。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例,男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