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9,(11):2268-2272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华医典》中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针灸治疗肿瘤病症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第5版《中华医典》中记录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针灸治疗肿瘤病症的古文献;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治疗处方。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对处方中的腧穴、经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提取496条针灸处方,共167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939。使用频次前5位腧穴为气海、中脘、中极、脾俞、三焦俞;经脉排名频次前5位经脉为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关联分析获得强关联腧穴配伍8组,其中“章门-中脘”居首位。用冰柱图进行聚类分析,得到10个有效聚类群。结论 提示在针灸治疗肿瘤时,建议可以取任脉穴培补元气为主,同时辅以辨证取穴。  相似文献   

4.
腧穴配伍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影响。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认为针灸临床应重视经络辨证和循经配穴。外经病和脏腑病腧穴配伍特点不同,病位表浅与经脉循行部位有关的外经病,应注重经脉循行分布特点,局部结合远端循经以局远端配穴为主;以脏腑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脏腑病,应注重脏腑气血在体表的输注部位,以特定穴配穴为主。结合针灸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辨证和腧穴配伍方法,有利于构筑契合针灸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整理分析近10年针灸治疗卒中后肩痛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探索其组穴规律,为临床组穴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9年9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和PubMed数据库中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卒中后肩痛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建立Excel处方数据库,对常用腧穴及其归经、分部、属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4篇,选用腧穴84穴,从选穴角度分析,常用于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腧穴依次为肩髃、曲池、肩贞、肩髎、外关等;从经络角度分析,使用率较高的经脉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等;从腧穴集散角度分析,取穴主要集中在上肢部;从特定穴角度分析,选用频次最多的为交会穴;从配穴选穴角度分析,纳入文献以辨经取穴、辨证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肩痛选穴组方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结合远部取穴,并注重特定穴及经外奇穴的搭配,配穴取穴考虑辨经、辨证相结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方法:通过制定数据来源、规范病症腧穴名称、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不同朝代针灸治疗痞满的处方规律。结果:先秦、晋、唐选用足太阳膀胱经脉最多,因背俞穴多在膀胱经上,治疗痞满取背俞穴,取义"阴病取阳";其次为任脉,亦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宋、元、明、清时期,任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频次名列前三,选取的经脉丰富,十四经脉均有涉及。结论:古代针灸治疗痞满,特定穴的选取是主要选穴原则,经脉腧穴的配伍体现了循经取穴的原则,灸法以艾灸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内外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录的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腧穴、经脉进行频数统计,并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腧穴、经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182篇文献,包括308个针灸处方、96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为1 928次。其中,主要选取的经脉为督脉及足三阳经;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面、下肢和上肢;累计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百会、四神聪、足三里;特定穴多使用交会穴;腧穴配伍以大椎→百会最为常见。结论 国内外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重视督脉及足三阳经的使用;取穴以近部取穴及远近配穴为主;重视特定穴使用,尤其是交会穴。  相似文献   

8.
《经穴解》为明末清初齐鲁针灸医家岳含珍所著,全书学术特色鲜明:从分经辨证、病候辨证、人迎寸口脉辨证三方面了阐述了经络辨证的价值,积极探讨经络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从腧穴的主治功能、经脉循行交会与气血盛衰的关系、地理方位等多角度对书中穴名进行解释,可以窥探分析穴位的气血盛衰,提供了认知腧穴的基本思路;以“五脏互藏”理论为指导阐述腧穴主治病证,体现了其从整体辨证论治、注重经络与脏腑关联的学术特点,揭示了脏腑之间的复杂联系。该书论述全面细致,阐释深入简出,为现代针灸临床提供借鉴,促进了齐鲁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魏福良以辨病为纲,辨别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特征,确立疾病诊断;以辨经为络,明晰经络归属;以辨证为法,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邪阻络、气血瘀滞经脉、气血两虚夹瘀、气阴两虚夹瘀、脾肾阳虚夹瘀、肝肾气血亏虚、痰湿凝阻经络诸型。辨病、辨经、辨证结合取穴治疗颈椎病可辨清病位所在、脏腑归属、经络定位、证候区别,使针灸操作应用更规范,选取穴位更精准,补泻方法更明晰,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灵枢》骨度法古今解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是针灸施术之处。腧穴的定位准确与否,可以直接影响疗效。因此,掌握腧穴的定位与取穴方法,对针灸临床工作者至关重要。而《灵枢》骨度法就是迄今临床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一、骨度的含义及用途;“骨度法”即今之骨度分寸法,始见于《灵枢·骨度》篇:“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论述了人体骨骼的长度以及用骨度量经脉长短,脏腑大小,尤其用于定位取穴。即是以骨的长度或宽度来衡量经脉两点间的距离,即经脉中两腧穴距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