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候,是中医诊断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证候的确定是立法、选方、遣药的重要依据。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一书中说:“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欲辨证必先识证,所谓识证,即认识和把握证候。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本特色所在,其中辨证是治疗成功的基础,指导中医院校的学生在临床上学会辨证十分重要。在"认症"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识证"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提炼能力,"辨证"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从而掌握认症、识证和辨证之技能。  相似文献   

3.
李华  李云英  陈文勇 《陕西中医》2010,31(7):913-913
浅读了清代名医林佩琴的《类证治裁》,觉得其辨证仔细,不拘泥于古人,这正是我们现代中医所最缺乏的。临床上对于证候的识别是否正确,辨析是否精当,是决定施治的关键。所以林氏在《类证治裁》中特别强调辨证和识证:“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识其为阴为阳,为虚为实,为六淫,为七情,而不同揣合也;辨其在经在络,在腑在脏,在营卫,在筋骨而非关臆度也。”只有辨识无误才能投剂见功。《类证治裁》对内、外、妇科及五官诸病均根据其不同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详细辨识。林氏善于将前人的经验与自己的体会相结合,融会贯通,去粗取精,曾谓“一法未合,虽古法宜裁;一方未纯,虽古方宜裁;必吻合而后已”。以下以咳嗽为例谈我的心得。  相似文献   

4.
<正> 临床上运用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理沦为指导,来诊查疾病,其首要的任务是辨证。认准证候,辨别各种证候之间的差异和转归,是抓住疾病本质的依据。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说:“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可能遇到一些疑难病症。所谓疑,大抵是指辨证而言。清·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指出:“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正因为辨证方法既灵活多样,又是立法遣方的关键所在。掌握恰当,疗效往往可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余近治一曲姓男患者,28岁,中学教师,来自安徽。患  相似文献   

6.
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理法方药必一气贯通,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而证正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桥梁和关键。证的得出,前有中医理论为基石,中有病患疾苦之征象,后才有立法处方用药之手段。(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证是中医特色与精华的集中体现,抓住了证的研究,就抓住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这一认识已得到中医学界普遍认可,并付诸于实践当中。证本质研究,又称证实质研究,从中西医研究一开始,就成为最主…  相似文献   

7.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表明《伤寒论》诊断疾病的思路及过程,是脉与证的集合,体现了"脉-证"合参的辨证思维与方法,为辨证论治之雏形,为后来中医辨证论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说明"识脉证""辨脉证"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辨证概述     
赵青树 《内蒙古中医药》1994,13(4):42-43,F003
辨证概述赵青树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掌握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所谓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之证候,是中医临床认识疾病、进行诊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辨证是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将疾病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一系列证候系统地进行叙述,作为...  相似文献   

9.
<正>医者繁难,难在识证,此言不谬。辨证迷惑,则施治难以遣方用药。如果辨证精准,立法遣方虽有不中,也差不远也。可见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临床疗效也常以辨证论得失。  相似文献   

10.
常言治病难.难在识证,此言不假。辨证准,立法遣方虽有不中,亦差不远矣!可见,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关键。笔者就临床辨证之得失,择其要者陈述于后,以正于同道。一、谨察寒热寒热为临床常几尢症状之一,一般将有无寒热作为辨内伤、外感的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是决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准确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辨证的“证”指“证候”,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向的概括。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来说,准确辨证是提高诊疗疾病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辨证论治包含辨证与论治两个阶段。即根据四诊以辨证,所选之方药或所组之方药必须要与所辨之"证"符合。病机即病因导致某证候和某证候出现特定症状与体征的过程,对病机的分析也是对该过程的分析。病机主要就是体现在某"证"出现特定的症状与体征的过程,而辨证论治也是围绕这个过程而展开的,即据症(包括望、闻、问、切)以辨证、审证而察机、据证参机以选方、随证而加减,而其中的关键即病机。现在中医大夫之所以出现临床效果的下降,主要是因为没有坚持中医特色与中医思维。如果应用西医思维来统摄中医,其临床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中医大夫只有坚持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才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这样才能提高中医的自信从而培养铁杆中医人。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证候理论对疾病治疗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于两千年前便已形成 ,并在后世不断得以发展。中医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作为框架来认识人体 ,中医学之特色在于强调整体观 ,包括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中医注重保健 ,治病强调扶助正气 ;为促进健康 ,中医运用了许多自然疗法。在中医学中 ,证候是基本的单位 ,也是甚为关键之词。证候是各种症状的总括 ,中医的所有治法皆来源于辨证。中医治疗方法已使用了数千年 ,这足以说明 :中医治法是有效的。由此言之 ,中医疗效的好坏取决于对证候的正确判断。通过与现代医学疾病理论的结合来考虑 ,证候必将影响疾病的发生过程和药物治…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证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雪娟 《中医药学刊》2002,20(4):472-474
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在证的实质研究中,以肾虚证、肝郁证为主,讨论了不同肾虚证与男女性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对肝郁证的研究发现: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的检测是肝郁证的一个具有特异性的指标,而脾虚证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指出,现代医学许多疾病的诊断以激素的检测作为客观指标,因此从内分泌角度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是有意义的研究,垂体-性腺轴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疾病的辨证分型研究中,讨论了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同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症与常见中医腹证对应关系研究陈武山(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北京100015)关键词失眠中医腹证引起失眠的原因相当复杂,临床上失眠的辨证和治疗亦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于各型失眠暂将其分为难入睡型(简称难睡型)、睡中易醒难再入睡型(简称易醒型)、早醒型...  相似文献   

16.
李元文教授结合中医临床体会将皮肤病的病、证、症的关系从人体气血变化与病邪相争的多维变化方面加以概括。在皮肤病的治疗过程中李教授强调疾病初期辨病为主,中期病证同治,后期辨证、识症为重。在治病和治证上有合有分,辨病贵在核心病机的把握,辨证贵在阴阳气血的调整。病和证均由症状确立,针对症状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望诊为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自《内经》时期开始至今有很大发展。晚近有“现眼识病”、“观手识病”、“观耳识病”等论出现,进一步丰富望诊的内容,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诊病方法。业师李玉奇教授之望诊特別是望舌的经验别具一格,是为前人未论、方书未载,在观舌识病方面提出新论新见,为中医诊断疾病提供了更加准确、直接的方法。李老通过胃镜对胃内部形态的观察,提出了胃病的辨证与胃内形态变化同一性的见解。笔者深感李老的这些论述新颖,依此辨证符合客观实际者十之八九,故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医临床辨证局限性,中医临床辨证方法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提出中医临床辨证体系应有利于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应将几千年积累的不同证的症候群和仪器,化验诊断的指标结合起来开现代化的临床辨证体系研究,使中医传统辨证的方法得到扩大和延伸,同时介绍了我们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证的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中对中传统辨证的方法得到扩大和延伸。同时介绍了我们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证的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中对中医临床诊断新模式的探索思路,即如何使传统和现代“两张皮”结合起来的问题,展示了“同异证”和“同证异病”研究的框架图。  相似文献   

19.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辨证就是要辨别某一疾病的具体证候,只有首先着眼于证的分辨,才能有针对性地正确施治。"辨证"关键在"证"字上,"证"指的是病在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是病在发展阶段中对病因、病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诊病之难,难在证之万辨。方随证转,首先辨证准确是进一步运用合适方药来提高疗效的重要前提。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因其与中医证素辨证同样具有辨病位和病性的特点,曾被寄望为"中医的CT",其已逐渐被证实与中医经络腧穴及某些疾病的证候演变规律存在相关性。本文认为中医证素辨证原理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相结合得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在中医思维、诊断要点、疗效评价三方面存在共通点。在此基础上,两者的优缺互补将辅助中医关键病位直观化、抽象病性可视化、隐匿病证显现化,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更趋于客观、精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