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志鹏  姜德咏  李国栋 《眼科》2004,13(3):178-181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及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吡咯醛二硫氨基甲酸 (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 ,PDTC)对其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PDTC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 1、6、12、2 4、4 8、72小时组 ,每组 5只 ,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视网膜中NF κB和TNF α的表达 ,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 (ERG)检测。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在 6小时开始检测到NF κB和TNF α的表达 ,在 2 4小时表达最强 ,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 +PDTC组在再灌注 6小时未能检测到NF κB和TNF α的表达 ,在第 12小时有NF κB和TNF α的表达 ,2 4小时表达最强 ,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5 )。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 6小时后各期ERG波幅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 +PDTC组 (P <0 0 5 )。结论 :NF κB及其诱导的TNF α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PDTC可能通过抑制NF κB的活性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核蛋白因子-κB(NF-κB)表达和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后者又按照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6、12、24、48、72h组。应用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SP70、NF-κB的表达。结果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出现于再灌注后6h,并逐渐递增,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72h不明显。HSP70在再灌注后1h即有表达,随时间段延长表达逐渐增加,至再灌注后24h达到高峰.之后渐下降。NF-κB的表达变化与凋亡细胞变化的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神经节细胞的凋亡:HSP70和NF-κB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升高,对神经细胞的凋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结扎颈总动脉的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每组按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缺血再灌注1、6、12、24、48、72 h组.同时记录各期大鼠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a、b波波幅,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结果缺血再灌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各时期ERGa、b波波幅高于缺血再灌注组.视网膜超微结构显示缺血再灌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细胞受损情况明显好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和EPO治疗组,后两组又分为1、6、12、24、48、72 h组.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NF-κB和PCNA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视网膜无NF-κB和PCNA表达.缺血组两者的表达均24 h达高峰,48 h后下降;治疗组于6、12、24、48、72 h两指标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结论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导NF-κB和PCNA的表达,rhEPO能增强NF-κB和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诱骗寡核苷酸(nuclear factor-κB decoy oligodeoxynucleotide,NF-κB decoy ODN)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设计、合成NF-κB decoy ODN和错配NF-κB decoy ODN的核苷酸序列.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前10 min,玻璃体内注射NF-κB decoy ODN或错配NF-κB decoy ODN.再灌注24 h后,观察视网膜的组织学变化,测定视网膜的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力.检测缺血前10 min和再灌注24 h的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phy,F-ERG),计算其b波振幅恢复率.结果:缺血的大鼠视网膜再灌注24 h后,视网膜明显充血、水肿,有许多白细胞浸润,神经节细胞和内核层细胞减少,且视网膜MPO活力增加(P<0.05)、b波振幅恢复率下降(P<0.05).玻璃体注射NF-κB decoy ODN的大鼠,视网膜的损伤性组织学改变减轻,MPO活力降低,b波振幅恢复率增加.而玻璃体注射错配NF-κB decoy ODN则无此作用.结论:玻璃体注射NF-κB decoy ODN能有效抑制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6.
NF-κB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NF-κB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以SABC法检测NF-κB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做统计学处理.结果NF-κB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6h开始表达,第24 h达到最高峰,48h开始表达减弱.结论NF-κB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及白细胞介素 6 (IL 6 )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 β 七叶皂甙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β 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又分为 1h、6h、12h、2 4h、4 8h、72h组 ,每小组 5只大鼠 ,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视网膜中NF κB和IL 6的表达情况 ,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 (ERG)检测。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在 6h时开始检测到NF κB和IL 6的表达 ,在 2 4h时表达最强 ,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 β 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在再灌注 6h时未能检测到NF κB和IL 6的表达 ,在第 12小时有NF κB和IL 6的表达 ,2 4h时表达最强 ,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5 )。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 6h时后各期ERG波幅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 β 七叶皂甙钠治疗组 (P <0 .0 5 )。 结论 :NF κB可能诱导IL 6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β 七叶皂甙钠可能通过抑制NF κB的活化而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大鼠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 70只健康 Wistar 大鼠,预实验随机抽取 20 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纯灌注组,记录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 inography,ERG)并测定b波峰值,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后,其余50只随机分为10组,用升高眼压1 h 的方法建立右眼视网膜缺血模型,分别于缺血后1 h及再灌注3、6、12 、24 h、3、5、7、14、21 d记录双眼暗视闪光 ERG并测定b波峰值。 结果 正常对照组动物左右眼ERG b波峰值无差异;单纯灌注眼与正常对照眼ERG b波峰值无差异;单纯缺血组实验眼ERG各波消失,再灌注实验眼组ERG b波部分恢复,但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b波峰值呈进行性下降. 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大鼠视网膜功能持续渐进性的影响。(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NAC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h、6h、12h、24h、48h、72h组,每组5只。以原位杂交法检测TNF-α的表达,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并计算出左/右眼ERG的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6h开始检测到TNF-α的表达,在24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 NAC组在再灌注6h未能检测到TNF-α的表达,在第12h有TNF-α的表达,24h表达最强,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6h后各期ERG相对恢复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 NAC组(P<0.05)。结论NAC可能通过抑制TNF-α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而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秦梅  陶黎明  代应辉  项平 《眼科新进展》2007,27(10):742-745
目的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观察不同程度损伤的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凋亡的存在,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大鼠RIRI中的表达。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角膜损伤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建立角膜损伤模型和建立15kPa、60min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模型,光镜观察视网膜损伤后的组织病理改变,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角膜损伤组视网膜无改变,缺血再灌注组出现组织病理改变,包括视网膜水肿,空泡变性,核固缩、溶解,结构紊乱等,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视网膜损害加重。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中,缺血再灌注组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均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24h时表达最强。NF-κB在再灌注6h开始表达,24h表达最强。结论RIRI主要导致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损伤,NF-κB的表达和凋亡可能是损伤的重要机制,且二者有着密切联系,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兔双眼ERG有无差异,建立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血管结扎模型。方法20只兔,双眼均行ERG测定后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兔10只,均右眼暴露视神经后不结扎。B组兔10只,均左眼视神经结扎60min。分别测定再灌注0h,3h,24h,48h,168hERG a、b波振幅(aA、bA)值。结果(1)正常兔左、右眼ERG aA、bA值差异无显著性,但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2)未结扎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0h,3h,24h,48h,168h的ERG aA、hA值差异无显著性。(3)结扎后兔ERG aA、bA值均明显下降,再灌注24h最低,后逐渐上升。结论(1)正常兔双眼ERG差异无显著性,但不同个体间有较大差异。(2)成功地建立了兔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的血管结扎模型,发现缺血60min,再灌注24h时视网膜功能受到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кB(NF-кB)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和EPO治疗组,后两组又分为1、6、12、24、48、72h组。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NF-кB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视网膜无NF-кB和PCNA表达。缺血组两者的表达均24h达高峰,48h后下降;治疗组于6、12、24、48、72h两指标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结论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导NF-кB和PCNA的表达,rhEPO能增强NF-кB和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PEDF)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电流图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Ad-CMV组,缺血再灌注+Ad-PEDF组,以前房加压的方法制备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再灌注+Ad-CMV组,缺血再灌注+Ad-PEDF组分别玻璃体腔注射Ad-CMV或Ad-PEDF1μL(滴度3.8×109/PFU),每组按照时间点12,24,72,168h分为4亚组,以ERG分别测量双眼各时期ERGb波、Ops波波幅。结果:缺血再灌注后ERGb及Ops波幅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在各时间点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缺血再灌注组ERGb波及Ops波幅24h降低最为明显,与缺血12,72,168h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AD-PEDF能够明显促进ERGb波及Ops波幅恢复,与缺血组、缺血再灌注+AD-CMV在各时间点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玻璃体腔注射能够促进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游志鹏  姜德咏 《眼科》2004,13(6):351-354,i001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N 乙酰半胱氨酸(NAC)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NAC治疗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 1、6、12、2 4、4 8、72小时组 ,每组 5只 ,以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期视网膜中ICAM 1的表达 ,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 (ERG)检测。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在 6小时开始检测到ICAM 1mRNA的表达 ,在 2 4小时表达最强 ,以后逐渐减弱。在 12小时才能检测到ICAM 1蛋白的表达 ,2 4小时表达最强 ,缺血再灌注 +NAC治疗组在再灌注 6小时亦能检测到ICAM 1mRNA的表达 ,在 12小时能检测到ICAM 1蛋白的表达 ,但低于同期缺血再灌注组的表达水平 (P <0 0 5 )。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 6小时后各期ERGb波振幅明显低于同期缺血再灌注 +NAC治疗组(P <0 0 5 )。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ICAM 1参与其病理损伤过程 ,NAC可通过抑制ICAM 1的表达而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舍酶(iNOS)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结扎颈总动脉的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相应分为1h、6h、12h、24h、48h、72h小组,每小组5只大鼠,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iNOS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1h时,未见到iNOS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6h时,iNOS开始表达,至第24小时表达最强,第48小时开始减弱,但第72小时仍有表达。而对照组视网膜中未能检测到iNOS的表达。结论:iNOS可能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熊海波  刘苏  沈洁  晏兴云 《眼科研究》2008,26(6):429-432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索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8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缺血组和治疗组各40只.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于6、24、48、72 h检测视网膜电图(ERG)b波振幅,分光光度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表达,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与缺血组相比,治疗组可维持ERG b波振幅,升高SOD含量,降低MDA、NO含量,降低caspase-3表达,可减轻超微结构损伤(P<0.05).结论 米诺环素可维持ERG b波振幅,调控SOD、MDA、NO,改善超微结构而保护视网膜.  相似文献   

17.
热休克反应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热休克反应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御作用。 方法 将20只Wistar大鼠20只眼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大鼠。行前房灌注(perfusion)平衡盐溶液制造急性高眼压模型,为高眼压组(P组);在制造急性高眼压模型前24 h向大鼠腹腔内注射槲皮素(quercetin) (400 mg/kg),为高眼压+槲皮素组(P+Q组);在制造急性高眼压模型前24 h 热休克(heat shock)大鼠,为高眼压+热休克组(P+H组);分别在制造急性高眼压模型前48 、24 h,向大鼠腹腔内注射槲皮素、热休克大鼠,为高眼压+槲皮素+热休克组(P+Q+H组) 。按照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的标准化方案,采用国特医疗系统对热休克反应后实验性高眼压大鼠模型和HSP70被槲皮素特异性抑制后实验性高眼压大鼠模型进行暗适应视网膜电图(dark adapted electroretinogram, D-ERG)、振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 OPs)和明适应E RG(light adapted ERG, L-ERG)记录。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HSP 70表达情况。 结果 P+H组大鼠视网膜HSP70表达在各组大鼠中最高,P+Q、P+Q+H组大鼠视网膜HSP70表达受到抑制。前房灌注后各组大鼠ERG各波潜伏期延长、幅值减小,P+H组D-ERG的b波、OPs的O2波的幅值较P组高。灌注0 h后,P+H组各波幅值显著增高(P值均<0.05);灌注24 h 后,P+H组大鼠视网膜功能恢复较P组好。P+Q、P+Q+H组大鼠灌注后ERG各波及OPs的O2波潜伏期最长,幅值最低,甚至消失。 结论 热休克反应可以提高大鼠视网膜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御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17-12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k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急性细菌性角膜炎大鼠角膜中的表达及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两者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绿脓杆菌脂多糖(LPS)建立急性细菌性角膜炎大鼠模型,模型制作前30min将生理盐水和PDTC分别注射于大鼠球结膜下(分别为炎症组;PDTC预处理组),在模型制作后0.5h、1h、3h、6h、12h、24h、及72h时,分别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大鼠眼部表现并给予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角膜组织中NF-κB的活化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角膜组织内ICAM-1 mRNAR的表达。结果应用PDTC预处理后,PDTC预处理组大鼠的角膜炎症状、角膜组织的损害均较炎症组明显减轻;ICAM—1 mRNA的表达也较炎症组明显降低,免疫组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DTC预处理组的NF-κB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炎症组。结论NF-κB及其诱导的ICAM—1在急性细菌性角膜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DTC可有效减轻角膜炎症,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活化,进而减少细胞因子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赵秀军  徐亮  白凤阁 《眼科》2001,10(3):173-178
目的:探索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对大鼠视网膜功能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并探讨急性高眼压诱导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在视网膜神经细胞保护研究方面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icolet Spirit电生理诊断仪,检测3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的F-ERG的最大反应和Ops波;用提高眼压的方法造成视网膜缺血60分钟,然后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造成大鼠动物模型,随后检测灌注后24h,72h以及168h时的F-ERG的最大反应和Ops波。结果:每只正常大鼠均可引出典型的ERG的a波,b波以及Ops波,但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模型大鼠的各波比灌注前均显著降低,而且灌注后各时间点也有一定差异。结论:本模型操作简单,可控性好以及F-ERG的最大反应和Ops波能客观反映大鼠视网膜功能,因此可以用来进行视网膜神经细胞保护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表达,探讨抗氧化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 PDTC) 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通过相对缺氧的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新生血管病变模型,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 FFA)的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 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NF-κB在视网膜的表达;视网膜新生血管大鼠腹腔内注射PDTC,观察对视网膜 NF-κB 表达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结果 相对缺氧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13只眼FFA检查显示视网膜中纬部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荧光渗漏、新生血管形成,残存视网膜的大血管均纡曲、扩张;3只眼玻璃体积血,无法检查眼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转移。PDTC干预组10只大鼠的20只眼中2只眼FFA检查显示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1只眼玻璃体积血;17只眼未见新生血管形成及荧光渗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F-κB主要在细胞浆表达。 结论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与NF-κB的活化密切相关。PDTC能有效阻止NF-κB的活化以及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纤维层的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浆向细胞核的转移,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201-2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