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β羟基丁酯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β羟基丁酯的结构特点、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心脏瓣膜中的应用前景。方法:HE、胶原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组成、结构。新西兰大白兔15只皮下植入材料,于4,6,8,12wk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结果:胶原膜、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聚β羟基丁酯的孔径分别为107,179和13μm,3种材料组织相容性较好,局部无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聚乳酸聚乙醇酸膜于8wk基本吸收,胶原膜12wk吸收,聚β羟基丁酯膜12wk未见明显降解吸收。结论:胶原膜和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在材料结构、组织相容性和降解率方面符合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的要求,聚β羟基丁酯膜在材料结构和降解率方面尚需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医用可降解材料聚乙醇酸 (Polyglycolic Acid,PGA)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取成年 SD大鼠行腰 1脊髓左半切洞损伤 ,植入医用可降解材料聚乙醇酸纤维 ,术后分期取聚乙醇酸纤维行改良三色染色 ,同时部分标本用抗 GFAP单抗 ,抗 NF单抗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染色胶质细胞和神经轴突。结果 :脊髓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突起附着 PGA纤维迁移生长 ,随着时间延长 ,PGA纤维上细胞数量增多 ,神经突起长度增加 ,生长状态活跃。结论 :医用可降解材料聚乙醇酸与大鼠脊髓组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医用可降解材料聚乙醇酸(Polyglycolic Acid,PGA)与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脊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取成年SD大鼠行腰1脊髓左半切洞损伤,植入医用可降解材料聚乙醇酸纤维,术后分期取聚乙醇酸纤维行改良三色染色,同时部分标本用抗GFAP单抗,抗NF单抗免疫组织化学特异性染色胶质细胞和社会轴突。结果:脊髓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突起附着PGA纤维迁移生长,随着时间较长,PGA纤维上细胞数量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与纳米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的技术制备出的三维多孔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纤维环的可行性。方法将PLGA与HA溶解于丙酮中,配制20%(w/v)的溶液,磁力搅拌均匀后,进行静电纺丝,制备三维多孔支架。支架通过扫描电镜和磷酸盐缓冲液降解(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的方式,观察支架的形貌和降解性能;利用CCK-8和伊红染色的方法观察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支架具有良好的纤维形貌,直径均匀,扫描电镜下可见HA结晶。支架在磷酸盐缓冲液中降解速度较快,8周时支架失重可达40%,表现出良好的降解性能。细胞毒性试验和伊红染色均表明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较好,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PLGA与HA共混制备的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该支架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纤维环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制作的聚乳酸-乙醇酸聚合物(PLGA)膜与大鼠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体外培养纯化成年大鼠OECs,将细胞接种于静电纺丝PLGA膜上,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静电纺丝PLGA膜上OECs的细胞形态与分布;用CFDA SE荧光染色检测接种后1~5 d内静电纺丝PLGA膜上OECs的增殖情况;以多聚赖氨酸(PLL)包被细胞做对照。将静电纺丝PLGA膜植入大鼠体内观察其与大鼠的组织相容性。结果 体外培养纯化所得的OECs的细胞纯度大于90%。相差显微镜下示OECs在静电纺丝PLGA膜孔隙中的纳米纤维上黏附良好,细胞状态佳,且特异性地沿纳米纤维方向生长。接种后1~5 d内OECs在静电纺丝PLGA膜上均正常增殖,细胞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电纺丝PLGA膜局部移植后大鼠无死亡,PLGA膜与周围组织融合并部分降解。结论 静电纺丝PLGA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OECs在其膜上的黏附和增殖状况良好,是有潜力的神经修复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膜和胶原膜的结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组织工程血管中的应用前景.方法 HE、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结构.新西兰兔15只皮下植入材料,于4、6、8和12周取出观察其组织反应和降解情况.将犬股动脉间质细胞种植于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胶原膜上,观察其形态.结果 聚乳酸聚乙醇酸膜、聚β羟基丁酯和胶原膜的孔径分别为179、13、107 μm,3种材料组织相容性好,局部无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聚乳酸聚乙醇酸膜于8周基本吸收,胶原膜12周吸收,聚β羟基丁酯膜12周未见明显降解吸收.细胞种植实验显示细胞在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胶原膜表面生长良好.结论 聚乳酸聚乙醇酸膜和胶原膜在材料结构、组织及细胞相容性和降解率方面符合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的要求.聚β羟基丁酯膜在材料结构、降解率和细胞相容性方面尚需改进.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单因素考察蛋白药物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包封率的不同影响因素,研究其影响机制,最后得到包封率较高的微球.方法 利用海藻酸钠和CaCl2形成海藻酸钙多聚物凝胶的原理,以PLGA为药物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蛋白,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微球.分别考察有机相中PLGA质量浓度、初乳匀浆时间及转速、固化时间、内水相中海藻酸钠质量浓度、外水相2体积、外水相2中CaCl2质量浓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结果 有机相中PLGA质量浓度、初乳匀浆时间及转速、外水相2的体积、外水相2中CaCl2质量浓度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而固化时间、内水相中海藻酸钠质量浓度对包封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选择各优选条件制备得到的微球包封率为(90.78±0.06)%.结论 本研究显著提高了微球的包封率,且微球理化性质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多孔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聚乳酸乙醇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复合支架并研究其相关性能。方法溶液浇铸/粒子沥滤法制备多孔BC-PLGA-HA复合支架,扫描电镜观测所得支架表面形貌并测定其抗张强度和孔隙率;体外接种成骨样细胞MG-63培养,以细胞培养板作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SEM)、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检测来初步评价支架对MG-63细胞黏附、增殖活性以及ALP活性的影响。结果多孔BC-PLGA-HA支架抗拉强度为(8.923 1±0.901 2)N/mm2,孔隙率为(64.73±5.65)%;扫描电镜、MTT及ALP检测结果显示支架对成骨样细胞MG-63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及ALP活性。结论多孔BC-PLGA-HA复合支架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孔隙率和生物相容性,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培养兔内皮祖细胞(EPCs)并种植于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上培养形成移植物,植入兔体内,观察其血管化的程度,探讨其促进糖尿病创面血管化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兔EPCs,并将其种植于PLGA上,形成细胞-支架复合移植物;造兔糖尿病模型,植入复合移植物的为实验组,仅植入支架材料的为对照组,分别于4周、8周后处死动物,复合移植物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观察血管化程度。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移植物生长良好,可见较多的功能性新生血管穿插长入其中,对照组未见明显的血管生成(P<0.05)。结论 EPCs参与组织修复及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为糖尿病创面的愈合提供了血管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组织工程构建人工食管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初步探讨组织工程制备可降解人工食管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扩增新生牛食管上皮细胞,接种于海绵状胶原蛋白-壳聚糖膜上,然后移植入裸鼠背阔肌表面,通过组织学及扫描、透射电镜观察食管上皮细胞在体内外的增殖与分化情况。结果:培养的新生牛食管上皮细胞在胶原蛋白-壳聚糖膜表面生长良好,食管上皮细胞-胶原蛋白-壳聚糖膜复合物植入裸鼠背阔肌表面2周,食管上皮细胞可进一步分化至10层,术后4周胶原蛋白-壳聚糖膜已被降解吸收。结论:海绵状胶原蛋白-壳聚糖膜是组织工程构建可降解人工食管的优良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设计和制备新型乳酸 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 co glycolic acid),PLGA]/胶原(collagen)复合材料,研究其在体外对软骨再生的促进作用,为软骨组织工程提供新型支架材料。方法 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胶原多孔海绵复合于PLGA编织网膜;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微观结构,利用图像软件统计孔径大小;分离与培养牛膝关节软骨细胞(bovine articular chondrocyte, BAC),接种于PLGA/胶原材料,检测细胞接种效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内部生长情况;体外培养1周后检测DNA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real time PCR检测I型胶原、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 mRNA表达强度。牛膝关节软骨组织和体外单层培养的BACs做对照。结果 成功构建新型PLGA/胶原复合材料,表面孔径为(136.4±11.8) μm;细胞接种效率为87.8%±1.6%;BACs在材料表面和中心生长活跃,培养1周后的DNA、GAG含量, 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mRNA表达强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设计制备的PLGA/胶原复合材料能促进体外软骨再生,可作为支架材料用于软骨组织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人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纯化分离和传代培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新的食管黏膜细胞的培养方法,以便能够获得大量细胞.方法:采用中性蛋白酶(Dispase)和胰酶先后消化从食管黏膜上分离上皮细胞,比较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K-SFM)和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培养基中的细胞生长曲线和贴壁性;采用细胞角蛋白14、13(CK14,CK13)和波形丝蛋白抗体三者共同鉴定细胞.结果:细胞倍增时间在KSFM中为(51.5±11.5)h(n=3),而在含100 ml/L血清培养基中不能计算;在K-SFM中,贴壁细胞明显为高(P<0.01);CK14阳性细胞百分率K-SFM组在不同时段均高,但两组内均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减少;CK13阳性细胞则恰与其相反;两组中均未见波形丝蛋白阳性表达.结论:Dispase消化分离细胞,K-SFM作为培养基是食管鳞状上皮可靠的新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兔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新型聚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壳聚糖(chitosan,CS)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腹股沟脂肪组织,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出ADSCs进行培养,贴壁细胞至3~5代,评价其多向分化能力。将干细胞收集重悬后,以l×107/mL的密度接种于多孔PLGA/CS支架,形成细胞 支架材料复合物。培养7天后,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生长和基质分泌情况,评价细胞与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Dil荧光标记检测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分布;Hochest 33258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接种1和7天后,分别对细胞 材料复合物行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用成脂诱导条件培养基诱导分化ADSCs及ADSCs支架材料复合物,7天后,尼罗红荧光染色液检测ADSCs在不同环境下的成脂分化能力。结果 原代培养的ADSCs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在相应诱导条件下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和骨细胞。细胞接种于PLGA/CS支架材料上第8天分裂增殖达到高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提示ADSCs在支架表面贴附生长良好,并向孔隙内壁充分延伸,细胞周围形成丰富的基质成分。活死双染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材料对细胞活性无影响,尼罗红染色可见成脂诱导后的ADSCs细胞质内有红色脂滴颗粒形成。结论 多孔PLGA/CS支架与兔AD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脂肪组织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6.
应用溶液烧铸致孔剂浸出技术制备了不同致孔剂用量与不同致孔剂颗粒尺寸条件下的一系列聚乳酸及不同组成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多孔细胞支架;用一种改进的方法-重量法测定其孔隙率;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多孔支架上进行了软骨细胞培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制备过程中致孔剂用量的增加,多孔支架的孔隙逐渐增加,而与致孔剂的颗粒大小基本无关;致孔剂的颗粒大小只影响多孔支架的孔径;在致孔剂用量及致孔剂颗粒尺寸都相同的情况下,随着共聚物中乙交酯含量的增加,孔隙率逐渐下降;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繁殖情况良好,三周后已开始分泌细胞外基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改性聚乳酸为细胞外基质网架,探索利用其构建复层组织工程皮肤的可行性。方法:取出生24 h以内的Wistar大鼠背部皮肤,以Dispase-trypsin双酶消化分离培养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以Ⅰ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采用盐析法制备机械性能得到部分改进的聚乳酸多孔泡沫支架,向支架接种真皮成纤维细胞(密度为3.0×105cell•mL-1)和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密度为5.0×105cell•mL-1),体外培养1周,构建复层组织工程皮肤,并取培养的皮肤进行切片检测。结果:复层组织工程皮肤在结构上与正常皮肤相似,具有真皮、表皮双层结构。改性聚乳酸网架上有双层细胞生长,生长的细胞与网架接触,并且在其表面形成较为明显而连续的细胞层。结论:双醛淀粉作为良好的增柔剂在改善聚乳酸网架机械性能的同时,也使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不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和代谢,可以进一步用作组织工程皮肤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K-SFM无血清培养基及DMEM有血清培养基在人食管上皮细胞培养中的作用,并比较不同冻存方法对人食管上皮细胞复苏后存活率的影响,探讨适合应用于组织工程食管研究的人食管上皮细胞培养、冻存及复苏方法。方法人食管上皮细胞来源于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的食管。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培养,两种方法均分别加入K-SFM无血清培养基及DMEM有血清培养基。采用直接观察、锥虫蓝染色活力鉴定及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对比细胞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分别以两种培养基配制的冻存液进行冻存,复苏后的细胞采用锥虫蓝染色法鉴定其存活率。结果细胞呈典型“铺路石”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角蛋白呈阳性结果,证明培养的细胞为人食管上皮细胞。人食管上皮细胞在K-SFM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快,细胞形态好,不易被成纤维细胞污染。以K-SFM培养液配制的冻存液冻存的细胞复苏后的存活率明显高于以DMEM配制的培养液。结论应用K-SFM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和冻存人食管上皮细胞的方法简便、培养效果好,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人尿路变移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探讨并建立细胞的培养体系,用于泌尿系统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相关研究。方法采集人。肾脏手术标本的。肾盂、输尿管正常上皮组织利用组织块法,使用添加附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及牛垂体提取物(BPE)成分的角朊细胞无血清培养液(KSFM)进行细胞原代培养,用含EGF及BPE的KSFM进行传代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和增殖情况,经HE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sP法染色进行鉴定。结果培养制备的人尿路上皮细胞呈现典型的变移上皮细胞形态特征,原代培养9—12d时细胞汇合可达8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细胞角蛋白(CKAE1/AE3)阳性。分离培养的为单一的人尿路变移上皮细胞,无成纤维细胞混杂。结论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的人尿路变移上皮细胞在添加EGF及BPE的KSFM培养液中可维持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并具有一定的增殖传代能力。该培养体系所获得的细胞可用于人泌尿系统的基础研究及组织工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复乳法的工艺因素对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形态与释放的影响.方法 采用复乳法制备载牛血清白蛋白(BSA)的PLGA微球,评价内、外水相体积的变化对微球理化性质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内外形态,软件计算结构参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微球内蛋白的分布情况;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内水相体积增加,微球内外孔洞、截面孔隙率增加,1d内的突释从12.68%增至56.58%,释药速度加快;通过包裹初乳形成复乳的外水相1(PVA溶液),其体积增加,微球粒径显著增大,平面孔隙率降低,突释从51.58%降低至约15%,释药速度减慢;外水相2(大体积PVA溶液)有促进微球固化的作用,其体积对微球的内外形态及药物分布无显著影响,突释随体积增加略有增加(16.34%至24.28%),释药曲线相似.结论 微球内外形态在载蛋白PLGA微球的释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