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瘾疹夜发 治在血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瘾疹夜发治在血络上海卢湾区顺昌地段医院沈经宇(200025)瘾疹又称风疼痛,在皮肤出现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故名瘾疹。巢氏《诸病源候论》卷二称风瘙瘾疹,谓:“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此病急性发作者,多见风湿热郁于皮毛肌腠间...  相似文献   

2.
湿疹当从“三焦郁”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武民 《光明中医》1997,12(4):22-24
湿疹当从“三焦郁”论治杨武民山西铝厂职工医院(043300)湿疹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历代医家多认为是由心火或脾湿兼外感风邪,即风湿热客于皮肤肌腠及血虚风燥所致。治疗常以清热、祛湿、养血、消风为大法。笔者认为本病虽与风湿热之邪有关,...  相似文献   

3.
辨证分型治疗面神经炎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五型:风寒型,治宜疏风散寒,养血通络;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气通络;风痰上扰型,治宜祛风化痰,通络利窍;气虚血滞型,治宜益气活血通络;阴虚阳亢型,治宜育阴潜阳,息风通络。  相似文献   

4.
痛风性关节炎辨证分型治疗浅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痛风性关节炎辨证分五型 ,即 :风湿热型 ,治宜祛风除湿 ,退热清痹 ,当用清痹汤 ;风寒湿型 ,治宜祛风散寒 ,除湿退痹 ,方用退痹汤 ;湿热下注型 ,治宜清热利湿 ,通利经络 ,方用四妙散 ;痰湿流注型 ,治宜祛湿化痰 ,通络止痛 ,方用二陈汤加减 ;瘀血滞留型 ,治宜活血化瘀 ,通络除痹 ,方用化瘀通痹汤。  相似文献   

5.
三叉神经痛以清窍被扰、经脉瘀滞为主要病机。分七型:风热外袭型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止痛;风寒外袭型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风湿侵袭型治宜祛风湿止痛;胃火上攻型治宜清胃泻火,散风通络;肝火上炎型治宜清泄肝火;平肝熄风;阴虚阳亢型治宜滋阴潜阳,熄风止痛;瘀血阻络型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相似文献   

6.
总结李光熙教授从邪郁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证经验。认为本病急性恶化源于邪郁,即卫闭营郁、络气郁滞、痰郁血凝。该病的核心病机为邪实蕴郁兼脏腑虚损,治疗上总以祛邪为主,并在祛邪的基础上适时补虚。提出分期论治,急性加重早期以邪郁肌腠为主,治宜表散邪滞、辅正匡邪,以败毒散加减;进展期以邪滞肺络为主,予泄肺顺气、发越郁热,常用麻黄升麻汤化裁;恢复期以邪恋正虚为主,治宜金水并调、防邪复燃,常予金水六君煎加减。根据六淫、痰湿、瘀血、浊毒等邪气性质及程度灵活加减,燮理阴阳,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7.
类中风痱是类中风之一种,以川芎龙蛭汤为主,辨证治疗类中风痱为:(1)肝阳上亢,风痰阻络证;治宜平肝熄风,化痰通络;方用川芎龙蛭汤为主,佐以天麻钧藤饮加减。(2)风痰阻络,瘀血内停证;治宜涤痰熄风,化瘀通络;方用川芎龙蛭汤合涤痰汤加减。(3)气虚血瘀,痰浊痹阻证;治宜益气化瘀,涤痰通络;方用川芎龙蛭汤加减。(4)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证;治宜滋补肝肾,搜风涤痰化瘀;方用川芎龙蛭汤合镇肝熄风汤加减。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临证治验三则:冠心病,证属胆气内郁,相火内炽。心脉瘀阻,治宜调气泄热、化瘀通络。便秘,证属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治宜和解,方用小柴胡汤加味。尿路感染,证属湿热侵袭少阳,气化失常,治宜和解少阳,清热利水通淋。  相似文献   

9.
介绍陈宏教授从风论治湿疹的经验。陈教授认为,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内外之湿合邪致病,此为湿疹发病的基本病机,其从风论治湿疹分为两个方面:(1)心火亢盛,致血分热盛,复感外来风邪,风湿热邪郁于肌肤,治宜清热凉血、祛风除湿;(2)病程日久耗伤阴血,湿阻成瘀,肝失血养,血不润肤而生风化燥,治宜养血润燥、祛风利湿。此外,将局部与整体、外治与内治相结合,可调整机体内部功能,调和阴阳,外用药物有助于改善皮肤局部情况,配合内服药物使疾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法,急性期辨证为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利湿为主;缓解期辨证为瘀血阻络,治宜活血通络。分三型:湿热痹阻型,治宜清热除湿,活血通络;血瘀痰阻型,治宜活血化瘀,化瘀通络;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11.
吕继端治痹经验,分为风寒湿痹,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风湿热痹,当清热化湿,疏风通络;久痹扶正,须调和气血;搜剔络瘀,虫药更捷及用药原则等5个方面,并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12.
吕继端治痹经验,分为风寒湿痹,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风湿热痹,当清热化湿,疏风通络;久痹扶正,须调和气血;搜剔络瘀,虫药更捷及用药原则等5个方面,并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13.
<正> 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答案选错或未作选择者,该题无分) 1 疏散外风剂适用于下列除……以外的病证(③) ①外感风邪头痛②风中头面经络之口眼歪斜③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④风邪郁于肌腠之风疹、破伤风 2 患者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应选用(④)  相似文献   

14.
治痹十法     
痹证的发生,往往随人体质,感邪性质,病程长短而异,故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之分。但从病理的角度讲,不管何种原因所致的痹证,都是由于气血凝滞,络道痹阻所引起。因此,“通痹”就成了治疗一切痹证的总原则。诸如祛风通络、散寒通络、除湿通络等治法也都是为了宣通络脉痹阻为目的的。兹根据笔者的临床体会,就治痹常用治法,浅谈于后。一、祛风通络是针对风滞经络的“行痹”而设的。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若寒温不适,腠理不密,则风邪极易侵入肌腠、络道,风滞经络则络道气血运行不利,发为“行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称破伤风为“金疮痉”、“小儿脐风”、“产后破伤风”。到了宋代统称“破伤风”。由于创伤以后感受风毒湿邪,侵于肌腠经脉,内传脏腑,毒气攻心,侵入肝经,外风引动内风而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等症。若及时中西医结合进行治  相似文献   

16.
张玉芹 《河北中医》2003,25(2):114-115
荨麻疹 ,有瘾疹、风疹块、鬼风疙瘩之称 ,其特点是皮肤出现风团 ,呈鲜红或苍白色 ,突然发作 ,时隐时现 ,伴剧烈瘙痒 ,消退后不留痕迹。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初病风从外袭 ,久病风从内生。因风毒之邪 ,初客腠理 ,搏于血络 ,此时当须祛其外风 ;久恋不去 ,风气内通于肝 ,且屡经耗散 ,营血内虚 ,肝阴暗耗 ,则虚风内生 ,治当潜息内风。病因病机不同 ,治则各异。笔者运用祛风、消风、息风、御风四步治法 ,疗效显著 ,现简述如下。1 初病风湿客腠 ,治宜祛风活血 ,表里分消大凡荨麻疹初病 ,由于风湿之邪 ,外客腠理 ,而邪之所客 ,一由汗出肌…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6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爱真 《河南中医》2010,30(3):282-28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中风Ⅰ号(低分子右旋糖酐1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0ml)或中风Ⅱ号(生理盐水100ml加尿激酶10万u)于患肢对侧颈总动脉加压滴注,60滴/min左右,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有高血压、颅内高压或其他合并症者,做相应处理。中医辨证: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治宜平肝潜阳,活血熄风通络。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治宜祛瘀化痰,活血通络。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治宜通腑化痰,活血通络。④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活血、通络。⑤阴虚风动型,治宜滋阴熄风。其中①②③型在肝阳上亢、痰浊内盛、痰热腑实证象去除后,改用活血益气通络之品。结果:基本治愈38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笔者应用辨证与施护 ,对不同症型的痹证进行病情观察并在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禁忌、功能锻炼、药物煎煮等方面进行中医护理 ,而且运用传统中医护理技术疗法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1 辨证分析1.1 风寒湿痹 :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 (以小关节为著 )。偏于风胜则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偏于寒胜则关节疼痛剧烈 ,遇寒加重 ,得热则缓 ;偏于湿胜则关节重着 ,酸痛麻木、舌苔薄白、脉弦紧。治宜祛风、散寒逐湿 ,温通经脉。1.2 风湿热痹 :表现为小关节疼痛 ,痛处色红灼热 ,肿胀疼痛剧烈 ,筋脉拘急 ,痛不可触 ,得冷稍舒。苔黄燥 ,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 ,…  相似文献   

19.
1 疾病初起,治宜疏表开腠发汗  痹证初起或急性发作阶段,外邪袭表,病势尚浅,可用疏表开腠、解肌发汗的方法,因势利导,祛邪外出。《金匮要略》指出:“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儒门事亲》亦说:“诸风寒之邪搏结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可汗而出之。”在临床上一般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发汗散邪药,轻者如羌活、防风、白芷之类;重者必以投麻黄、桂枝等辛温之品,用量一般在8~15g。对于表虚汗多,用量不可过大,以免汗出过多,耗气伤阴。2 急性发作,重在祛邪通络止痛  本病初期或急性发作期多以邪实为主,因为此时肢体关节疼痛…  相似文献   

20.
从风证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慢性肾病的特点与风邪密切相关,本文温习了相关文献,阐述了风伏肾络的病机理念及其致病特点,并提出肾病是肾络疾病。风邪伤于肾,日久入络,潜伏于肾络,伏机待发,故而不易根除。风伏肾络的病机关键在于肾虚,其风伏于内与络虚络瘀的病理状态并存;其发展演变分为3个阶段:初感外风阶段,治宜疏风解表;肾络亏虚阶段,治宜益肾祛风;风伏肾络阶段,治宜益肾祛风通络。本研究为临床辨治慢性肾病提出了不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