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背景:作者前期已经成功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并证明可以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目的: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观察和验证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5 mm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组采用组织工程人工神经,空白对照组采用无细胞组织工程神经支架,自体神经对照组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桥接后12周通过大体观察、胫骨前肌湿质量、组织学等方法分析坐骨神经组织学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桥接术后12周:实验组大鼠肢体可以支撑着地,钳夹大鼠手术侧足底皮肤出现逃避反射,足底皮肤s.100蛋白染色呈阳性反应.实验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胫骨前肌湿质量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实验显示脊髓、后根神经节均可见数量不等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阳性细胞.实验组移植物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有髓神经纤维数、髓鞘厚度、神经组织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结果验证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可以促进神经组织学的修复重建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背景:作者前期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成功构建了组织工程人工神经.目的: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神经逆行示踪技术对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神经移植复合体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冲经元的保护作用进行评价.方法:成年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①实验组:采用复合骨髓问充质干细胞的无细胞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②空白对照组:采用无细胞神经移植物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⑨自体神经对照组:采用自体神经移植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后12刷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再牛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优丁无细胞神经移植物组,而与自体神经移植物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证实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人鼠坐骨神经缺损,对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倨护作用,可能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彩顺  吕刚 《中国临床康复》2011,(25):4591-4596
背景:作者已经成功制备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并且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目的: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模型,分别应用组织工程人工神经、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或自行神经桥接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后20周再生神经电生理学测定,手术侧胫骨前肌湿质量、腓肠肌组织学及透视电镜分析。结果与结论:桥接20周后,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与自体神经移植组胫骨前肌湿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神经干传导速度为(30.56±2.15)m/s。结果提示,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人工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可以促进再生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作者已经成功制备了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并且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目的: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构建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模型,分别应用组织工程人工神经、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或自行神经桥接坐骨神经缺损。桥接后20周再生神经电生理学测定,手术侧胫骨前肌湿质量、腓肠肌组织学及透视电镜分析。结果与结论:桥接20周后,组织工程人工神经与自体神经移植组胫骨前肌湿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神经干传导速度为(30.56±2.15)m/s。结果提示,无细胞神经移植物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人工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可以促进再生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终丝匀浆上清液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及人终丝匀浆上清液诱导,对照组只加培养基,>72 h进行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诱导后有17%的细胞发生典型的形态学变化.神经丝蛋白阳性率15.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率13.7%.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18.3%.结论:终丝中含有神经生长必备的细胞因子,并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超声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al stem cells,MSCs)在外周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壳聚糖包被中药单体川芎嗪制备的缓释微球和胶原蛋白混合构建组织诱导性神经导管,应用大鼠MSCs予体外诱导,选择Wistar大鼠8只,随机分为MSCs组和无MSCs组,分别在连接后7 d、30 d和90 d时应用超声跟踪观察缺损神经的生长修复情况。结果 MSCs组神经导管内的缺损神经生长早于无MSCs组,MSCs组神经导管内的缺损神经纤维数量多于无MSCs组,MSCs组神经导管降解快于无MSCs组。结论 MSCs能显著促进缺损神经的修复。而超声对于评价MSCs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探寻修复周围神经的新型移植物。方法:分别取家犬、新西兰大白兔臂丛神经及SD大鼠坐骨神经,对其适当切修使直径、长度相近,对获取的神经进行低渗-脱细胞处理,得到脱细胞神经移植物。32只大鼠均制造人为坐骨神经缺损,随机均分为4组,A组,家犬脱细胞神经移植修复;B组,兔脱细胞神经移植修复;C组,大鼠脱细胞神经移植修复;D组,未修复组。修复后进行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检测。结果:修复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恢复均显著优于未修复组,而各修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异种脱细胞神经可取得与同种脱细胞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周围神经损伤早期许旺细胞尚未大量分裂增殖,此时由于解剖连续性的中断,通过轴浆逆向运输提供的营养因子骤减,缺乏神经营养因子支持的神经元有可能死亡,从而使周围神经不能再生或再生乏力.目的:观察植入经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去细胞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制备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抽签法分成4组:去细胞神经组,移植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经诱导骨髓闯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经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同种异体去细胞神经;自体神经组,移植自体神经.术后进行形态学观察与靶肌肉肌湿质量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的检测.结果与结论:经富血小板血浆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去细胞神经移植修复神经的靶肌肉肌湿质量恢复率、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及形态学观察明显优于移植单纯化学萃取的去细胞神经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化学萃取的去细胞神经的效果,而与移植自体神经修复结果相似.说明经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具有许旺细胞的部分功能,可作为组织工程化外周神经的种子细胞,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藻酸钙凝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颅骨极量缺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课题组前期已经发现藻酸盐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能在体内形成软骨,并能稳定分泌Ⅱ型胶原。目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观察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修复大鼠颅骨极量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配对对照观察实验,2004-01/2008-02在四川大学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将1.2%藻酸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匀后滴入氯化钙溶液,制备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方法:SD大鼠24只,在其颅骨两侧各做一直径5mm的极量全层骨缺损,随机植入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体(实验侧)及无细胞的藻酸钙凝胶(对照侧)。在术后4周和8周分别处死12只动物,取缺损植入处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X射线检测成骨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及改良Masson三色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同时进行Ⅰ型和Ⅲ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2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X射线检测发现,与对照侧相比,实验侧缺损的边缘有明显钙化密度增高表现。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显示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中形成的组织呈现出交织状骨组织学特征,新骨量多而且结构酷似成熟骨。结论:藻酸钙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能用于修复颅骨极量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13mm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右侧13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组无菌条件下抽取股骨髓腔内骨髓组织,贴壁分离法纯化、增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09L-1细胞浓度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混合,植入自体神经再生室内;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细胞外基质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生理盐水。实验评估:术后12周观察以下指标:①大体观察:观察再生神经。②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选择印迹清晰的足印分别测量正常足(N)和伤侧足(E)的3个指标:足印长度(PL):足尖到足跟的最大距离;足趾宽度(TS):第1~5趾的距离;中间足趾宽度(IT):第2~4趾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mm。坐骨神经指数=-38.3[(EPL-NPL)/NPL] 109.5[(ETS-NTS)/NTS]] 13.3[(EIT-NIT)/NIT]-8.8。坐骨神经指数值为0~-11%表示神经功能完全正常,-100%表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11%~-100%表示部分神经功能恢复。③电生理检测:检测患侧小腿三头肌肌电图,检测再生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④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手术侧腓肠肌湿质量/对侧正常腓肠肌湿质量×100%。⑤神经组织学检查:苏木精-伊红及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光镜下观察再生神经横断面再生神经髓鞘的形成;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及Bielschowsky改良镀银染色,观察纵向切片再生神经神经纤维;神经细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再生的神经轴突染色。随机选取部分正常坐骨神经作为正常对照。⑥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⑦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观察再生神经有效神经截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有髓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及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导管内均有再生神经生成,外形似正常神经,直径较正常神经细,生理盐水对照组导管内无再生神经通过间隙。②坐骨神经指数:术后8,12周实验组坐骨神经指数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分别为(-72.18±3.11)%,(-76.85±2.76)%;(-62.91±2.87)%,(-69.63±2.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85,P<0.01)。③电生理检查:术后12周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分别为(41.29±3.83),(32.64±3.52)m/s;(3.21±0.34),(2.85±0.22)mV],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39,P<0.01)。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肌电图呈部分失神经电位表现,生理盐水对照组则为完全失神经电位。④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69.32±2.65)%,(66.72±1.75)%,(53.41±1.9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9.32,P<0.01),实验组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25,P<0.05)。⑤组织学检查:术后12周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密集,神经导管交界处无瘢痕,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多且直径较粗大,排列更为规则。⑥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⑦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术后12周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有效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厚度均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结论: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并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构建人工神经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便,细胞免疫原性低,更适合于细胞移植,已有证实其在神经缺损修复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目的:明确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后,促进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可行性,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3/2007-03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毒理教研室完成.材料:选取健康雌性Wistar大鼠50只,鼠龄2个月;另选取出生1周的雌性Wistar大鼠6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用兔抗NGF单克隆抗体为Santa Cruz公司产品.方法:①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于移植前48 h加入BrdU进行标记.②取50只健康Wistar大鼠,利用钳夹法建立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移植组将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神经损伤处,而对照组注入等量的DMEM.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1,2,4,6周取移植组损伤段神经进行抗BrdU染色.②术后1,2,4,6周对两组损伤远端神经进行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软件分析阳性表达的积分吸光度.③术后每周进行步态分析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6周测量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坚牢蓝染色后计数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内径、测量大鼠实验侧腓肠肌湿重和肌纤维横截面积.结果:全部50只实验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1,2,4周在细胞移植组神经损伤处可以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②术后1和2周细胞移植组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积分吸光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术后4,6周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⑨术后3~6周细胞移植组坐各神经功能指数的恢复要优于对照组:术后6周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和直径、腓肠肌湿重和横截面积均高于/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进行体内移植,移植后能在局部损伤微环境中发挥作用,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提高早期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临床使用的小口径(<6 mm)人工血管因生物相容性差、远期通畅率低,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术界一直致力于寻找具有正常血管生物学功能的血管代用品,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与功能研究已成为目前热门研究课题.目的: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脱细-胞血管支架动态复合培养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血管,通过体内移植实验,探讨该组织工程血管的组织相容性及通畅率.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细胞学、组织病理学观察,于2006-01/2008-06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通过去污剂-酶消化法制备兔腹主动脉脱细胞支架;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分离培养法,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扩增后的干细胞静态种植于脱细胞支架后置于生物反应器中动态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血管.方法:60只兔随机均分为3组,剪取一段腹主动脉长约1.0 cm,再将移植血管以8/0聚丙烯线间断外翻吻合到腹主动脉上.组织工程血管组:受体为对应抽取骨髓干细胞的实验兔,以组织工程血管为移植血管;脱细胞血管支架组:以脱细胞处理的同种异体腹主动脉为移植血管;同种异体血管组:以同种异体新鲜腹主动脉作为移植血管.主要观察指标:对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免疫组化鉴定;血管移植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病理切片、扫描电镜等观察移植效果.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8 d后形成漩涡状排列,免疫组化结果符合间充质干细胞表型特征:将间充质干细胞与脱细胞支架置于生物反应器培养12 d后,种子细胞在血管腔内黏附生长;血管移植3个月后,组织工程血管组、脱细胞血管支架组通畅率分别为90%,80%,均优于同种异体血管组(25%).移植3个月后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组织工程血管组形成清晰的内、中、外膜3层结构,形态接近正常动脉,内皮细胞覆盖完整;脱细胞血管支架组血管内表面内皮细胞覆盖不完整,伴有附擘血栓形成,内膜轻度增生,伴炎性细胞浸润:同种异体血管组内膜极度增厚、坏死,管腔明显狭窄,伴不同程度的血栓机化.结论: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细胞血管支架上,可获得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通畅率的生物人工血管.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丝素蛋白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观察丝素蛋白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复合丝素蛋白材料培养。建立SD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丝素蛋白材料复合物,细胞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移植丝素蛋白材料,空白组不作处理。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空白组术后8周仍可见坏死组织,且瘢痕挛缩明显;细胞组与空白组愈合情况相近。对照组术后8周未愈合,有少量瘢痕形成,与周围皮肤融为一体。实验组术后4周创面无明显瘢痕形成,术后8周愈合良好。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4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带有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位在重建的表皮和真皮组织中,术后8周创面愈合良好;细胞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少量带有5-溴脱氧尿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存在。表明丝素蛋白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可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4.
Peripheral human nerves fail to regenerate across long tube implants (>2 cm), and tissue‐engineered nerve grafts represent a promising treatment alternative.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testosterone propionate (TP) repair effect of acellular nerve allograft (ANA) seeded with allogene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on 3‐cm canine sciatic nerve defect. ANA cellularized with allogeneic BMSCs was implanted to the defect, and TP was injected into the lateral crus of the defected leg. The normal group, the autograft group, the ANA + BMSCs group, the ANA group, and the nongrafted group were used as control. Five months postoperatively, dogs in the TP + ANA + BMSCs group were capable of load bearing, normal walking, and skipping, the autograft group and the ANA + BMSCs group demonstrated nearly the same despite a slight limp. The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CMAPs) on the injured side to the uninjured site in the TP + ANA + BMSC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ANA + BMSCs group [CMAPs ratio at A: F(3, 20) = 191.40; 0.02, CMAPs ratio at B: F(3, 20) = 43.27; 0.01]. Masson trichrome staining revealed that in the TP + ANA + BMSCs group, both the diameter ratio of the myelinated nerve and the thickness ratio of regenerated myelin sheath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groups [the diameter of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F(3, 56) = 13.45; P < .01, the thickness ratio of regenerated myelin sheath: F(3, 56) = 51.25; P < .01]. In conclusion, TP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epairing effects of the ANA + BMSCs group, and their combination was able to repair 3‐cm canine sciatic nerve defect. It therefore represents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背景:以支架或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修复软骨缺损,但是研究中发现较大块的缺损修复效果还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基因转染后的干细胞能够不断的释放生长因子有可能够为软骨缺损研究带来突破.目的:进一步验证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会促进体内兔软骨修复.方法:从兔骨髓内分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质体感染的方法将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转染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实验组移植转染后的细胞;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对照组缺损区不移植细胞.术后行组织学检测及组织学评分分析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体内修复过程中,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了软骨再生.透明软骨填充了软骨缺损区,并且深部区域显示了软骨下成骨.透明软骨的重建区域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组织学评分实验组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空白组.提示转染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和提高关节软骨的改建和修复.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目前希望能提高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来促进神经的修复再生.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大鼠体内植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2008-05在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材料:无菌条件下取2月龄F344雄性大鼠股骨、胫骨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构建好的慢病毒载体PNL-BDNF-IRES2-EGFP制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方法:将60只成年SD大鼠经钳夹制作成右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组,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在损伤处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2 μ L,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 L和脑源性神绛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混悬液2 μL.主要观察指标:在术后2,4周,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损伤侧L4,5脊髓前角存活的神经细胞数目,通过测量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观察大鼠损伤侧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应用荧光激发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结果:脑源性神终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损伤侧L4,5脊髓前角细胞的存活数目多于磷酸盐缓冲液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并且神经功能恢复也比其他两组好.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可观察到神经损伤处有较多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存活,并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明显比骨髓间质干细胞组多.结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骨髓间质干细胞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