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检测Leu-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CC)的表达情况,探讨Leu-7与ACC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8 例ACC,3例正常腮腺,3例正常颌下腺,3例正常舌下腺,5例肌上皮瘤及5例涎腺腺泡细胞癌标本组织切片中的Leu-7进行检测.结果 28例ACC中的嗜神经侵袭率为85.6%(24/28),Leu-7阳性率为96.4%(27/28), Leu-7的表达在正常大涎腺的导管细胞及其周围肌上皮细胞为阳性,在肌上皮瘤的阳性率为80.0%(4/5),而在腺泡细胞癌内均为阴性.结论腺样囊性癌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发生雪旺细胞分化进而侵袭神经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病理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神经营养因子-3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检测神经营养因子 -3 (NT -3 )在涎腺腺样囊性癌 (ACC)的表达情况 ,探讨NT -3与ACC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 :以 3 2例ACC、7例正常腮腺及 3例腺泡细胞癌标本为研究对象 ,采用免疫组化法对NT -3进行检测。结果 :NT -3在正常腮腺的导管细胞表达为阳性 ;在腺泡细胞癌为阴性 ;在ACC病例中的阳性率为 93 .8% ( 3 0 /3 2 )。按病理学表现分组时 ,存在嗜神经现象组的NT -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见嗜神经现象组 (P <0 .0 5 )。存在嗜神经现象组的大部分切片中神经束普遍较相应的正常腮腺组织或腺泡细胞癌密集 ,且有 4例ACC可见沿神经周分布的肿瘤细胞的染色强度明显高于远离神经者。结论 :NT -3可能作为ACC嗜神经侵袭的生物学标志。ACC中NT -3表达的增强可能是促进其嗜神经侵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口腔医学》2017,(4):298-301
目的探讨中期因子(midkine,M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生嗜神经侵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MK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嗜神经侵袭的关系。结果 M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2.9%(29/35),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低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0.0%(2/2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K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理分型无关(P>0.05);与肿瘤是否发生嗜神经侵袭有关(P<0.05)。结论 MK蛋白可能参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其表达水平的升高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嗜神经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4.
涎腺腺泡细胞癌中磷酸化Rb蛋白及p27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SACC)中Rb蛋白的功能状况及p27表达的意义,探讨其在SACC发生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18例SACC及10例正常见涎腺组织中总Rb、磷酸化Rb及p27的表达,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Rb蛋白及p27在SACC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SACC中表达的主要是磷酸化Rb,尤其是丝氨酸795位点磷酸化的Rb蛋白。结论:Rb蛋白磷酸化所导致的抑癌功能丧失可能是SACC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嗜神经侵袭和肺高转移特性,虽然生长缓慢,但其侵袭性强,预后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SACC发生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探讨SACC发生发展、侵袭和远处转移的机制,启发临床治疗新思路。本文就SACC中EMT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酪氨酸激酶A(TrkA)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的表达情况,探讨TrkA与VEGFR2在SA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7例SACC患者组织病理切片中TrkA与VEGFR2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评价TrkA、VEGFR2与SACC侵袭转移特性的相关性。结果TrkA、VEGFR2在SA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是87.23%(41/47例)和85.11%(40/47例),在有神经侵袭、有复发/转移的SACC患者组织切片中TrkA和VEGFR2的表达率均高于无神经侵袭、未复发/转移者,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VEGFR2的表达率成正相关关系;MVD在神经侵袭组为25.14±2.83,在无神经侵袭组为18.81±1.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复发/转移组为26.58±2.38,未复发/转移组为19.06±1.39(P<0.05)。结论TrkA、VEGFR2的表达强弱与SACC的嗜神经侵袭,复发转移成正相关关系,提示该2种受体在SACC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推测TrkA、VEGFR2可以作为评价涎腺腺样囊性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BDNF和TrkB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揭示BDNF和TrkB与唾液腺腺样囊性癌高转移特性和神经侵袭特性的关系。方法:以30例SACC标本为研究对象,以5例正常腮腺及3例腺泡细胞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BDNF和TrkB进行检测。以SACC高、低转移细胞系ACC-2和ACC-M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化、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BDNF和TrkB在其中的表达差异。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显示:TrkB表达水平在嗜神经现象组显著高于未见嗜神经现象组(Ρ<0.05),BDNF表达水平与嗜神经现象无关(Ρ>0.05)。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均检测到BDNF和TrkB在ACC-M中的表达高于ACC-2(Ρ<0.01)。结论:TrkB的表达强度与SACC的神经侵袭特性相关,BDNF和TrkB的表达强度与SACC的高转移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发生于涎腺的一种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重要特质是嗜神经侵袭,这一特质是其在临床手术中很难被彻底切除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肿瘤细胞的残留易导致肿瘤术后复发,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因此,深入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这一特性的分子机制对克服这一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涎腺腺样囊性癌神经内分泌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神经内分泌性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及肿瘤细胞所特有及相关的抗体S-100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酶,嗜铬素A和突触素4种标记物对其在该肿瘤的表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50例涎腺腺样囊癌中S-100蛋白阳性表达42例(84%)神经特异性烯醇酶阳性表达32例(64%)。嗜铬素A阳性表达8例(16%),突触素阳性表达7例(14%),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部分细胞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Dermo-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Dermo-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Dermo-1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20例正常涎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Dermo-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Dermo-1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分型、嗜神经侵袭、术后复发及远位转移有关(P〈0.05)。结论 Dermo-1蛋白表达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分化调节、嗜神经侵袭及远位转移有关系,检测Dermo-1的表达水平对判断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BDNF、TrkB和E-cadherin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76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和2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BDNF、TrkB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实验结果进行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与正常唾液腺组织相比,BDNF、TrkB在SACC组织中呈现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5%、92.1%;E-cadherin呈现中低表达,阳性表达率为46.1%。BDNF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TrkB的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 E-cadherin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转移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SACC中,BDNF表达与 E-cadherin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TrkB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BDNF、TrkB和E-cadherin的表达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检测3者的表达对SACC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Survivin及P53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36例SACC及10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标本中Survivin及P53的表达,采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SACC组织中Survivin及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69.44%。两者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53还与淋巴转移、肿瘤病理类型相关,癌旁正常腮腺组织未见两者表达。结论:Survivin及P53可能与SACC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GSTP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SACC和18例瘤旁腺体中GSTP1的蛋白表达,分析GSTP1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TP1在SA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腺体(P<0.05)。在SACC肿瘤组织中,GSTP1表达的高低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在组织学3级中的表达高于1、2级。在组织学1级中,GSTP1主要在胞核表达,但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GSTP1在胞质中表达显著增加(P=0.022)。结论:GSTP1的高表达及在肿瘤细胞不同部位表达与SACC的发生、肿瘤细胞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HER-2/neu和COx-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SACC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HER-2/neu和c0X~2在42例正常的涎腺组织和42例SACC组织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CC中HER-2/neu和c()x一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20/42)和64.3%(27/42)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SACC中它们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P-0.001,R-0.611)。HER-2/neu的阳性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SACC中存在差异(P〈o.05)与临床TNM无关,cox-2高表达与临床TNM分期有关(P〈O.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HER-2/neu和cox-2表达与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关系(P〈O.05)。结论:HER-2/neu和COX-2的表达与SACC的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ER-2/neu和COX-2可能会成为SACC的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自噬相关基因beclin 1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SA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9例SACC和20例瘤旁腺体中beclin 1的蛋白表达,分析beclin 1表达与SA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eclin 1在SAC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腺体(P<0.05)。在SACC肿瘤组织中,Beclin 1表达的高低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在组织学3级中的表达高于1级和2级。结论:Beclin 1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腺样囊性癌诊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FOXM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FOXM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FOXM1在33例腺样囊性癌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弱与病理分型相关,实体型的表达明显高于筛孔型和腺管型(P〈0.05);FOXM1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发病年龄、性别等无关(P〉0.05)。结论:FOXM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其病理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carcinoma,SACC)患者体内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处保存的2000-2007年涎腺手术切除后的石蜡标本,其中SACC30例,多形性腺瘤(PA)26例,以正常涎腺组织10例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SP)法检测PTEN、VEGF在SACC、PA及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SACC中PTEN阳性表达率(43.33%)显著低于PA(92.30%)和正常涎腺组织(100%)(P<0.01),SACC中VEGF阳性表达率(86.67%)显著高于PA(23.09%)和正常涎腺组织(0)(P<0.01);PTEN与VEGF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40,P<0.05)。结论PTEN与VEGF在SAC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TEN蛋白表达的降低或缺失可能增加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导致肿瘤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