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1例真菌性鼻-鼻窦炎(FRS)鼻石形成致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疾病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患者,男,55岁,因“反复嗅到臭味5年余,伴左侧头痛1周”入院,入院后完善影像学等相关检查,提示:FRS、鼻石症及鼻中隔穿孔,于全身麻醉鼻内镜下行左侧鼻窦开放+鼻腔肿块切除+鼻中隔修补术。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第4天出院,术后随访半年,鼻中隔穿孔修补满意,鼻腔黏膜无水肿,各鼻窦开放口良好,鼻道及窦腔内均未见异常分泌物。至今未见复发。结论FRS鼻石形成致鼻中隔穿孔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有复发的可能,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2.
鼻内窥镜下鼻中隔大穿孔修补术1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 1 997年我们利用鼻内窥镜下视野清晰、便于操作的技术特点 ,用阔筋膜修补鼻中隔大穿孔1 2例 ,均 期治愈 ,无一例失败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 2例中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1 6~ 45岁。因中隔矫正术后穿孔 6例 ;鼻出血灼烧、冷冻穿孔 3例 ;长期接触铬酸气体穿孔 1例 ;面部翻揭手术后穿孔1例 ;外伤穿孔 1例。主要症状 :头痛 8例 (其中 3例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学习 ) ;经常性鼻出血 6例 ;鼻阻 6例。穿孔 1 .2 cm× 1 .2 cm~ 3.0 cm× 3.2 cm。住院后均行康华反应检查阴性。1 .2   手术方法先于穿孔上、下缘及…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手术引起鼻中隔穿孔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例1男,41岁。主诉持续性双侧鼻塞伴不断脓涕10年。检查:双鼻腔中鼻道及嗅裂灰白色半透明新生物(病理检查证实为息肉)及大量黄白色黏稠分泌物,双下鼻甲肿大;鼻中隔不偏曲,无穿孔,黏膜无糜烂。结合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检查,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诊断为:双侧慢性鼻窦  相似文献   

4.
中草药误治致鼻中隔及硬腭大穿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8岁。因鼻内干痛、嗅觉消失伴头痛头昏1年,进食时汤水及米粒易呛入鼻腔9个月,于1993年8月8日入院。患者1年前因患感冒引起鼻塞流涕,经个体诊所诊断为“鼻炎”,给予中草药泥(药名不详)塞鼻治疗,约3小时后开始鼻内疼痛不适,自服去痛片止痛,3天后症状加重并出现鼻背及腭部肿痛难忍,即去诊所将药泥取出,取出药泥时鼻内有脓血流出,医生给予青霉素等抗炎治疗10天,鼻背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67岁.双侧鼻塞伴多涕10年入院.患者10年来每日睡前将卫生纸塞入鼻腔,鼻塞渐加重,以致完全不能通气,嗅觉减退,有时头痛不适.既往体健,无鼻腔手术史,否认家族肿瘤病史及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30例总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自1997年2月应用鼻内镜行鼻中隔成形术,至2001年12月共施手术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同种异体鼻中隔软骨移植术在鼻中隔穿孔修补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03—2011年采用夹层法治疗16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在鼻内镜下行同种异体鼻中隔软骨移植术,术后定期鼻腔清洁和换药。结果15例穿孔I期愈合,1例Ⅱ期愈合,随访1—3年,无穿孔复发及不良反应,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下同种异体鼻中隔软骨移植术在鼻中隔穿孔修补中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新术式。方法 鼻内窥镜下剥离鼻中隔穿孔后方之粘骨膜瓣,通过穿孔向对侧翻转,缝合固定于对侧穿孔前缘之创面,然后作鼻腔填塞。结果 15例鼻中隔穿孔用本术式修补成功。分别随访0.5-1年,均无复发。结论 本术式视野清晰,操作简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外鼻进路鼻中隔穿孔修补与Ⅰ期鞍鼻整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1991~1998年间对9例鼻中隔穿孔合并鞍鼻的患者,在采用外鼻进路阔筋膜修补鼻中隔穿孔的同时,用国产硅胶鼻模行鞍鼻整形矫正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1临床资料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19~45岁;最小穿孔为...  相似文献   

11.
2002年7月~2003年6月,我科收治2例鼻中隔穿孔患者,均应用上唇颊部带上唇肌蒂的黏膜肌瓣经鼻前庭底部隧道修补鼻中隔穿孔,2例均Ⅰ期成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下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23例外伤或手术后鼻中隔穿孔患者采用经鼻内镜下穿孔修补术,术中分别采用筛骨垂直板或颞肌筋膜直接封闭穿孔、翻转黏膜瓣及赝复物夹衬并转移黏膜瓣封闭、下鼻甲带蒂黏膜瓣修补等方法进行修复,并采用硅胶板或塑料膜的保湿物垫衬保护为特点的填塞方式。结果直接封闭7例,翻转封闭5例,转移封闭10例,鼻甲封闭1例。随访4周至7个月,23例鼻中隔穿孔手术修补成功19例(82、6%),4例未成功的病例分别为术后3周黏膜瓣脱落1例、术前存在2个穿孔仅将大穿孔修补成功1例、术后筋膜干燥导致再穿孔1例及转移黏膜瓣太小,穿孔未完全修补成功1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是目前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最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修补鼻中隔穿孔对鼻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采用传统方法修补鼻中隔穿孔成功率低[1].鼻中隔穿孔修补术较多,其中常采用自体组织作修补材料.自从2001-01-2009-09以来,笔者采用鼻内镜下"三明治"法修补鼻中隔穿孔,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后发生鼻中隔穿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鼻内镜术后发生鼻中隔穿孔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鼻内镜手术前的局部或全身激素的应用,患者的全身疾病,手术时的操作损伤,填塞物的压力过大、时间过长等都可以促使鼻中隔穿孔的发生。结论 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前应全盘考虑如何处理患者的全身疾病及术前用药,填塞物的选择和压力,局部处理等,以减少鼻中隔穿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中隔穿孔的鼻声反射特征并指导临床.方法 对18例鼻中隔穿孔患者穿孔术前、术后完全愈合后行鼻声反射检查并同时利用视觉评分系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鼻塞症状进行评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术前术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VAS评分和鼻腔2~7cm容积(NCV2-7)、双侧鼻腔的最小横截面积( NMCA)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前NCV2-7、NMCA和VAS评分分别为(8.25±1.12)cm3、(0.54±0.08)cm2、3.46±1.02,术后分别为(6.45±0.98)cm3、(0.48±0.07)cm2、1.74±0.64,NCV2-7和VAS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MCA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VAS评分和NMCA相关系数分别为0.762、0.814,VAS评分和NCV2-7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84、0.432,NCV2-7和NMC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4、0.316,手术前后的VAS评分和NMCA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和NCV2-7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NMCA和NCV2-7亦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结论 鼻中隔穿孔患者的鼻声反射图具有典型的特异性改变:对应穿孔部位的双侧鼻腔鼻声反射图呈对称性改变,且显著增高,对称性部分能间接反映穿孔的前后距离,鼻声反射检查对于判断鼻中隔穿孔的位置、大小,司法鉴定,疗效判定,隐匿性穿孔的发现,手术侧别、径路、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鼻腔真菌病致鼻中隔穿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7岁,农民。因“渐进性鼻塞并鼻臭半年”入院。有时伴黄脓涕,量不多,伴嗅觉减退,无涕中带血,无发热、头痛、面部麻木及视力下降,无其他不适。体检:外鼻无畸形,双鼻腔中后端可见大量褐黄色干酪样物积聚,表面可见大量的黄白色脓性分泌物,触之易脆,易出血,不痛,右中鼻道前端可见少许白色分泌物,右上颌窦区轻压痛。  相似文献   

17.
患儿,男,4岁。2004年3月5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鼻腔出血,曾多次在当地卫生院及诊所就诊,按鼻前庭炎及鼻腔利特尔区黏膜糜烂出血治疗,给予口服抗生素及红霉素眼膏局部涂擦,无明显好转,于2004年6月3日由其父带到我科就诊。检查:双侧鼻腔中前段见大量深褐色血痂堵塞双侧下鼻道,清除表面血痂后,双侧鼻腔中前段均可见一褐色物体,以枪状镊夹之有金属磨擦音,表面光滑,不易夹稳,并易向双侧鼻腔移动。  相似文献   

18.
鼻中隔穿孔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鼻中隔穿孔治疗的文献中,就鼻中隔穿孔的病因,手术径路,手术修补材料和手术方法进行了详细总结,提出使用复合瓣修补穿孔及鼻腔内黏膜瓣是目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鼻中隔穿孔的手术修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近二十年关于鼻中隔穿孔手术修补的概况,对鼻中隔穿孔的病因、症状、术式及术中所用移植物进行总结,并提出鼻内镜手术修补鼻中隔穿孔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利用带蒂黏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的成功率较高,已经成为治疗鼻中隔穿孔的主要手段.目前报道的黏膜瓣类型繁多,依据黏膜瓣是否带有血管蒂,可将其归为无血管蒂、部分保留血管蒂及带血管蒂黏膜瓣3个主要类型.同时又依据黏膜瓣转移到穿孔区的方式,可分为推进、旋转和翻转3种方式.此外,黏膜瓣因取材位置的不同也存在诸多变化.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