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志 《大众健康》2008,(1):24-24
我的母亲今年53岁,体检时发现她患上脂肪肝,请问脂肪肝严重吗?网友 蔡女士 蔡女士: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简单地说,“脂肪肝”就是脂肪含量在肝脏占有的比例超过正常。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  相似文献   

2.
脂肪肝是指人体肝细胞内蓄积了过多的脂肪。人体正常时,肝内的脂肪只占3%~5%,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了15%或在组织学上超过了50%时,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可以诊断为脂肪肝。脂肪肝大体分类如下: 营养性脂肪肝 营养过剩或缺乏均能引起脂肪肝。过去,是以营养不良性脂肪肝为主,即由于蛋白质摄入不足,碳水化合物摄取过量,造成肝脏蛋白质合成障碍,从而引起脂肪肝;现在形成脂肪肝的病因主要是营养过剩。有人以为只要不吃肥肉,少吃油就不会患脂肪  相似文献   

3.
提起脂肪肝,不少人忧心忡忡,大有“谈虎色变”的味道。 “脂肪肝”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现象。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约占肝湿重的5%。当肝内脂类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10%~15%,或在组织学上肝的脂类含量达到肝重40%~50%,称为脂肪肝。其中脂类主要为甘油三酯;少数遗传性疾病的脂肪肝,则主要是胆固醇在肝内沉积所致。  相似文献   

4.
宋珂 《中国校医》1993,7(6):81-82
<正> 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的异常蓄积状态。正常人肝中的脂肪含量约为3~5%。当肝内脂肪大量增多,充斥于肝细胞内即可形成脂肪肝,其中一半以上为甘油三酯,其余为卵磷酯等。有报导肝的脂肪堆积其含量可达肝重量的40~50%。脂肪肝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但最常见的还是肥胖者。据文献报道,50%的肥胖者合并脂肪肝。B超诊断脂肪肝只要肝的脂肪化组织达10%时即可出现异  相似文献   

5.
董芳 《现代养生》2014,(13):24-25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人的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重的5%,内含磷脂、甘油三酯、脂酸、胆固醇及胆固醇脂。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当肝内总脂肪量超过30%时,  相似文献   

6.
上海某高校教职工脂肪肝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晓梅 《上海预防医学》2005,17(8):376-376,378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3%~4%,若超过5%则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含量可占40%~50%。脂肪肝的主要脂类为三酰甘油。脂肪肝是由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现代疾病,嗜酒、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临睡前加餐均是发病因素。在营养不良、糖尿病、药物中毒等基础上,脂质代谢发生紊乱,导致脂类在肝脏蓄积。轻度脂肪肝常无临床表现,中、重度脂肪肝,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重者可引起肝功能损害,长期不注意控制将会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硬化。2004年10月我校教职工在健康检查中,经肝脏B超检查发现脂肪肝151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脂肪肝的致病因素文/林伯南脂肪肝是指人体肝脏内蓄积了过多的脂肪。人体在正常时,肝内的脂肪占3%~5%,当肝内脂肪超过5%~10%时为轻度脂肪肝;当脂肪含量达10%~25%时为中度脂肪肝;达25%~50%以上时为重度脂肪肝。脂肪肝一旦发展,极易转变为迁...  相似文献   

8.
脂肪肝是肝内脂类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10%,或组织学与肝实质脂肪化超过30%~50%时。 脂肪肝的病因较多,长期饮酒、血脂异常、肥胖及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尤以肥胖兼有血脂增高者患病率显著增加。资料表明,80例脂肪肝患者中伴有肥胖占  相似文献   

9.
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过多的病理状态。当脂肪变性累及1/3以上肝细胞或肝内蓄积脂肪含量超过肝湿重的5%~10%时即形成脂肪肝。脂肪肝主要是脂肪酸和甘油三酯量的增加,胆固醇、胆固醇酯及磷脂等增加较少。临床表现与其病因和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脂肪肝的食疗文/马荫笃人们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为肝湿重的5%,各种因素造成肝内脂肪存积,若其含量超出正常限度时,称为脂肪肝,其脂肪含量可高达40%~50%。引起肝内脂肪增多的机理是脂肪酸供给过多,甘油三脂形成增加,脂蛋白折合成或释放减少等。常见病因有:...  相似文献   

11.
刘励 《药物与人》2001,14(9):19-19
健康人肝脏内的脂肪,一般为肝总重量的3%~5%,超过5%时,医学上便称为脂肪肝。根据肝内脂肪多少而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度脂肪肝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中度和重度脂肪肝,则会有恶心呕吐、肝区不适和疼痛腹胀、体乏,以及肝功异常等表现,并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据资料表明,中老年人患脂肪肝的比例,为脂肪肝总病例的60%左右,其原因在于: 肥胖及血脂增高由于肥胖及血脂增高、高血压及糖尿病随之发生。  相似文献   

12.
脂肪肝饮食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肪在肝中过量存积称为脂肪肝,正常肝脏的脂肪含量为肝重的 3~ 5%。当含量超过肝重的 10%时,即可诊断为脂肪肝,随着生活节奏的改变和社会应酬的增多,脂肪肝患者日渐增多,据体检和调查资料显示成人脂肪肝发病率为 5~ 9%,在肥胖儿童中 20~ 3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因脂肪肝越来越威胁人们身体健康,故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重视。 脂肪肝造成原因很多,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酒精中毒、肝炎后、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时 (肝内运送脂肪的载脂蛋白缺乏而导致脂肪在肝内堆积 ),饥饿时 (人体内葡萄糖含量降低,交感神经活…  相似文献   

13.
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量可达40%~50%。脂肪肝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脂肪肝类似于急性、亚急性病毒性肝炎,比较少见。慢性脂肪肝较为常见,起病缓慢、隐匿,病程漫长。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些单位在健康体检中发现,40岁以上人员患脂肪肝者明显增加,有的竟达50%。近年来,据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脂肪肝的发生率也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造成营养过剩所致。另一方面,长期过量饮酒和摄入过多的高脂食物,也易形成脂肪肝。因而,应引起人们特别是中老年人的高度重视。 脂肪肝是指人体肝细胞内蓄积了过多的脂肪。正常人体肝内的脂肪只占3—5%,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了15%或在组织学上超过50%时,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可以诊断为脂肪肝,堆积在肝内的脂肪以甘油三酯最为常见。 脂肪肝有很多类型,其分类与病因有密切关系,根据病因的不同可分为营养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脂肪肝、内分泌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和妊娠性脂  相似文献   

15.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称之为脂肪肝。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肝细胞内甘油三酯的累积是可逆的[1]。有些个例显示,通过合理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可彻底清除脂肪肝。我院对脂肪性肝病患者实施系统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常人肝组织中只含有少量的脂肪.其重量约为肝重量的4%~5%:如果肝内脂肪堆积过多.超过肝重量的10%甚至15%时,就被称为脂肪肝: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坐少动的工作方式和社交应酬活动的增多.使营养过剩的现象日趋严重,于是脂肪肝的发病率便也节节上升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脂肪肝,在脂肪肝患者中.不仅有年老体弱的老年人.而且众多貌似健壮的中青年也被戴上脂肪肝的帽子!  相似文献   

17.
问:脂肪肝是什么病? 答:脂肪肝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弥漫性脂肪变性.正常人肝组织中含有少量脂肪,如果肝内脂肪蓄积较多,超过肝重量的5%,或者组织学上肝细胞30%以上出现脂肪变性,即为脂肪肝.  相似文献   

18.
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占芳  郭梅芳 《中国校医》2005,19(5):547-548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4%,如果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严重者脂肪含量可达40%~50%,脂肪肝的脂类主要是三酰甘油.按其堆积程度所致的危害,分3型: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从发病因素来分,脂肪肝又分为酒精性与非酒精性2种,前者是因为摄入酒精过多所致;后者则主要于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9.
脂肪肝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脂肪肝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脂肪在肝脏内过度蓄积,从而导致肝脏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例如:正常人肝脏的脂肪占肝重量的3%~5%,其中60%是磷脂,其他还有甘油三酯、脂肪酸、胆固醇等。当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的10%或组织学上肝细胞30%以上有脂肪变性时称为脂肪肝。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肝脏的脂肪只占肝重的5%,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了15%或在组织学上超过50%,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即可以诊断为脂肪肝。 ■脂肪肝如何形成 脂肪肝有很多种。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分为营养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和妊娠性脂肪肝等。前3种是造成我国当前脂肪肝发病率明显增高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营养过剩所致的肥胖者,多数伴有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