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针灸教学中,笔者对原穴的组成和特点,穴位的作用与定位,得气的意义与方法等问题有所认识,故此浅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期交流指正。原穴的组成和特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  相似文献   

2.
《灵枢·营卫生会篇第十八》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这十二个字赅尽了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特点,莫有疑者。然细析之,不难发现,“中焦如沤”仅仅言明胃的腐熟食物功能,而不能囊括“中焦”的全部生理功能,故笔者认为其中文字有讹错,“沤”字应改为“枢”,当是“中焦如枢”,特陈管见。  相似文献   

3.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多次论述到“十二辰”。本文结合古文献及古天文概念,说明“十二辰”不是“十二时辰”,也不是十二时,而是先秦社会对时间空间方位的一种规定制度,有其特定的时间值及方位概念,所谓十二月、十二时、十二建、十二节……皆同此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现在人们熟知的“十二时辰”概念,是东汉后才大量使用的,《黄帝内经》里尚没有关于十二时辰的明确论述。了解这点,对学习“天人合一”以及中医时间理论,了解《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等,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认为,“肾”是人的生命之本,“肾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根据现代医学对某些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生理作用的研究,中医学“肾”的功能与锌(Zn)、锰(Mn)、硒(Se)等微量元素有密切的关系,微量元素很可能是“肾”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榜上“无我”,怪乎?偶知某校仿"电影百花奖"开展了一次由学生提名"受欢迎教师"的评选活动。其结果大出一些人所料,某某是领导及同行认为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却在榜上无名,使之众论哗然,说长道短,莫衷一是。有位教师说:"榜上无我,是因我对学生要求严格,倘有违纪...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肾”是人的生命之本,“肾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根据现代医学对某些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生理作用的研究。中医学“肾”的功能与锌(Zn)、锰(Mn)、硒(Se)等微量元素有密切的关系,微量元素很可能是“肾”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本文试从中医学“肾”与微量元素作用的关系方面探讨“肾”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玄府”一词,始见于《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窑”与“孔”通,“玄府”即指汗孔。明·张景岳注释:“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日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由于汗孔不通,故可引起浮肿,故《素问·水热穴论》继续说:“肾汗出逢遇风,内不得入于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肘肿。”玄府不通,外闭则郁而发热,故《素问·调经论》也指出:“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金·刘河间更从生理、病理角度,认为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脉脱”新解张苏颖(金匮教研室250014)关键词脉脱;注释;争鸣;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首篇第十二条中有“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一句。对其中之“脉脱”,历代注释颇多,赵以德、尤在泾等皆认为是指脉乍伏不见,乃邪气盛,壅遏正气,使血脉一时不...  相似文献   

9.
《内经》论“神”与先秦诸子同出一源。神字的本义,指北斗的斗柄。从示、从申,“示”的上半截是篆文的“■”,即上字,指天上;下半截“■”三点,指天上的日月星,古人“仰则观象于天”,就是看的天上的日月星。“申”是十二地支之一,用以代表方位,十二地支作成园图,申方恰在  相似文献   

10.
论“四关”     
<正> “四关”系指肘、膝关节及其以下。此重要部位,历代针灸医家都很重视,因其与脏腑、经络及腧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笔者复习了有关文献,仅就个人学习体会,提出讨论,抛砖引玉,以就正于同道。一、对“四关”的认识四关一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其云:“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这里的四关是指何部位呢?历代医家有不同解释。隋代杨上善云:“膕上髀枢为关也。”明代马元台注:“四关者,即手足肘膝之所。乃关节之所系也。故凡井荥俞经合之穴,皆手不过肘,而足不过膝也”。张介宾曰:“四关者,即两肘两膝,乃周身骨节之大关也。”而清代张志聪则道:“四关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膕,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络之游行者  相似文献   

11.
一、“閇”字的不同释义“閇”字在古本《灵枢经·九针十二原》凡三见。即:“犹‘閇’也,……閇虽久……犹决閇也”。该篇有一‘闭’字,即“外门已闭”。闭字见于《灵枢经》书中者,约三十字。甲:明·赵开美等刻印《灵枢经》时认为,‘閇’系载医经典籍,不能更改,如《古  相似文献   

12.
《本草纲目》论述药物修治时,常提到“蒸一伏时”、“煅一伏时”之类。一伏时究竟是多长时间,本文通过文献查考,认为《本草纲目》中的“一伏时”就是《圣济总录》所说的“一复时”。“伏”与“复”可以同声通假。“复”有来复即周而复始之意。古代以干支纪时,从子时到子时为一周时,从丑时到丑时亦为一周时,民间叫一个对时。故一复时等于十二个时辰即二十四小时,所以一伏时就是二十四小时。  相似文献   

13.
三焦为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同时,三焦也为十二官之一。《素问·十二藏相使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又《素问·五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则所谓三焦,好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的“痰饮”,现在的教科书中均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五版高等中医院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四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五版《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辞典》以及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译释》也都持此观点。但笔者细绎仲景原意,遍览前人著作,认为广义“痰饮”之说颇感牵强,此辨析如下。 仲景…  相似文献   

15.
在针灸临床工作中,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针刺治疗时很难掌握一个依据,即何时用补法,何时用泻法,操作到什么程度为止。因而,针刺“补泻”往往犯“虚虚实实”之戒。其实,早在《内经》中对此就有了明确的说明,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下面,笔者从“得气”、“补泻”与“气至”三者关系,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三焦”做为十二脏腑之一,首见于《黄帝内经》。 近二千年来,古今医家对“三焦”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始终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三焦”是六腑之一,如果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都有实质脏器可寻,唯独“三焦”不在其例,则未免难以令人信服。那么“三焦”到底是什么?无论从人体的生理或病理方面来看,这个问题都是不容回避和含混的。在学习和探讨的过程中,笔者认  相似文献   

17.
“脏腑之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肝、脾、肺、肾五脏本属同类 ,应无优劣贵贱之分 ,其联系体现在相互间的配合协调 ,而非一脏对另一脏的支配 ,否则便不应通称为“脏” ;当心凌驾于其它脏腑之上时 ,其它脏腑只剩下十一而非十二 ,经文“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便不能成立 ;经文尚有“肺为脏之长”、“凡此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等论 ,与“心为君主之官”语气相同 ,但将其也列为脏腑之主显然不妥 ,“心为君主之官”亦然。依《内经》理论 ,“五中所主 ,何脏最贵” ,人体之中惟头 (脑 )类天属阳 ,居“上天宫”位 ,应夏至 ,足太阳 (三阳 )之起始 ,藏神 ,至清 ,至高 ,为人体之至尊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自2003年运行以来,得到了各地的积极响应,并取得显著成效。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也群策群力,为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山东济宁市坚持“一个主导”,落实“三项制度”,实现“十二字目标”,真正让参合农民得到实惠。  相似文献   

19.
肾为先天之本,立命之根.其禀于先天父母之精血,依赖于后天水谷之充养,借三然之通道,上下升降、内外出入、流布全身,以温养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直接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祖国医学认为“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肾”所藏之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肾精”所化之气是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李中梓云:“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而人资元以为始者也.” 所以“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的全过程,这一全过程“肾的精气”是始终起决定作用的.为此,就有关肾的精气阴阳及肾虚不同学术见解作一些初步分析,并提一些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针刺的关键在于“得气”与“谷气至”。“谷气至”亦叫“气至”。一般都认为“得气”就是“谷气至”。对此说,笔者不敢苟同。故不揣谫陋,试谈看法。根据《灵枢》旨意及临床体会,余认为“得气”与“气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行针过程中前后两个不同阶段患者与医者的不同感觉,最终体现在疾病的转归上。下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谬误之处,望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