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氏Ⅰ类和Ⅱ类1分类错患者下颌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错He患者下颌处于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和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um intercuspation,MI)时髁突位置与咬合关系的变化。方法:使用PanadentHe架系统和髁突位置测量仪,检查50名错He患者(安氏Ⅰ类、Ⅱ^1类各25人)的下颌位置和咬合情况。结果:几乎所有的患者均存在CR-MI髁突位置差异,在矢状方向上多为向上移位,65%的受检者CR初始接触位于单侧最后磨砑,当下颌从CR位移至MI位时,咬合变化主要表现为磨牙关系近中化、切牙覆He加深覆盖变浅。安氏Ⅰ类与Ⅱ^1类错He之间,上述改变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正畸治疗前必须了解患者下颌处于正中关系时的咬合情况,发现He与下颌位置之间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者CR位的咬合记录,使用Panadent架将所有受检者的牙科模型在CR位上架并进行分析。采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PI)测量并记录每个受检者CR位与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结果 1)安氏Ⅱ类错组有74例患者存在CR-MI不调,阳性率为92.50%;个别正常组仅有5例,阳性率为1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安氏Ⅱ类错组中,55例的CR-MI不调类型为一致性不调,占74例CR-MI不调患者的74.32%。3)安氏Ⅱ类错组与个别正常组的干扰大多数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25%和66.00%。结论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CR-MI的一致性,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替牙期假性安氏III类错的牙颌特征 ,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假性安氏III类错组包括替牙期拍摄的 36张头颅侧位片。该组为追踪观察至生长发育期后确定为假性安氏III类错的患者 (女 1 5名 ,男 2 1名 ) ,替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时的平均年龄为 1 0 7± 2 0岁。选择标准为 :①安氏Ⅰ类磨牙关系 ,前牙反 ;②功能性下颌前移位。真性安氏III类错组包括替牙期拍摄的 40张头颅侧位片。该组为追踪观察至生长发育期后确定为真性安氏III类错并接受正颌手术治疗的患者 (女 2 1名 ,男 1 9名 ) ,替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时的平均年龄为 9 7± 2 2岁。选择标准为 :安氏III类磨牙关系 ,前牙反。安氏Ⅰ类错组包括 31名安氏Ⅰ类错患者 (女 1 7名 ,男 1 4名 ) ,平均年龄为 1 1 2± 1 4岁。选择标准为 :①安氏Ⅰ类骨面型 ,②覆覆盖正常 ,③轻度或中度牙列拥挤 ,④正中位时为直面型。结果 假性安氏III类错组中 ,女性“A”点到Nperp的距离平均值为 - 1 63mm ,与安氏Ⅰ类错女性平均值 0 52mm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假性安氏III类错组上切牙较直立。结论 替牙期假性安氏III类错组的牙颌特征为 :①面中部长度 (Co A)稍短 ,②下颌功能性前移位 ,但下颌长度正常 ,③上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W[牙合]板(RW-splint)对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颌位及咬合关系的影响,以期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及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5例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采用RW-splint治疗8个月后,通过髁突移位测量仪记录治疗前后髁突在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CR)和正中[牙合]位(centric occlusion,CO)时颌位(∠ANB,∠SN-MP,S-G0/N-Me)及咬合关系(磨牙、尖牙位移及前牙覆[牙合]覆盖值)的变化值。结果 RW-splint治疗后,15例患者∠ANB值(t=4.971,P=0.001)、∠SN-MP值(t=9.895,P <0.01)均显著增加,S-G0/N-Me变小(t=5.342,P=0.005)。15例患者下颌左右侧第一磨牙相对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均值分别为(1.57±0.79)mm,(1.69±1.29)mm;下颌左右侧尖牙均向远中移动均值分别为(1.54±0.50)mm,(1.51±1.08)mm;前牙覆[牙合]减小,覆盖增加,其均值分别为(1.16±0.60)mm,(1.99±0.85)mm。结论经RW-splint治疗后伴TMD的安氏Ⅱ类患者下颌皆发生顺时针旋转,磨牙及尖牙相对位置均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安氏III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的位置与安氏I类患者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选择安氏III类错伴下颌偏斜患者与安氏I类患者各20名,在薛氏位X线片上测量正中位时,两组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并进行比较。结果偏颌组颏点偏斜侧与I类对照组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差异,颏点偏斜侧的对侧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相对位置比值增大,有显著性差异,该侧髁突位置相对前移;偏颌组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髁突会随咬合的改变发生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探讨安氏Ⅱ1、Ⅱ2 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16人 ,Ⅱ2 错 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 ,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 ,从上述两类错中各选 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 :每一类型错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 :Ⅱ1错髁突居关节窝中位 ,但轻度前移 ;Ⅱ2 错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 :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 ;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 :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 ,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 :大多数Ⅱ1错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 ;而Ⅱ2错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 ,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牙合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者CR位的咬合记录,使用Panadent牙合架将所有受检者的牙科模型在CR位上牙合架并进行分析。采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PI)测量并记录每个受检者CR位与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结果1)安氏Ⅱ类错牙合组有74例患者存在CR-MI不调,阳性率为92.50%;个别正常牙合组仅有5例,阳性率为1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安氏Ⅱ类错牙合组中,55例的CR-MI不调类型为一致性不调,占74例CR-MI不调患者的74.32%。3)安氏Ⅱ类错牙合组与个别正常牙合组的牙合干扰大多数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25%和66.00%。结论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CR-MI的一致性,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探讨维吾尔族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64例维吾尔族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成年患者的颞下颌关节CBCT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窝间隙、髁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颞下颌关节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Ⅱ类1分类成年维吾尔族患者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窝内的位置无性别差异(P>0.05);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前间隙、上间隙及深度均大于安氏Ⅰ类患者,后间隙小于安氏Ⅰ类患者;髁突的内外径及前后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维吾尔族安氏Ⅰ类患者的髁突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形态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存在差异,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安氏Ⅲ类错(牙合)伴有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安氏III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的位置与安氏I类患者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 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与安氏Ⅲ类患者各20名,在薛氏位X线片上测量正中(牙合)位时,两组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并进行比较.结果 偏颌组颏点偏斜侧与I类对照组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差异,颏点偏斜侧的对侧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相对位置比值增大,有显著性差异,该侧髁突位置相对前移;偏颌组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髁突会随咬合的改变发生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对11例安氏Ⅱ类2分类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型诊断性牙合架分析,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两侧髁突纵距和髁突高度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下颌后退接触位-牙尖交错位(RCP-ICP)位置差异也有显著性减小。结论正畸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能够改变其髁突位置,使之在关节窝内向前下方移位,并且更接近RCP。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改良式Forsus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下颌后缩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2011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采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20例,应用改良式Forsus矫治器进行功能性矫形治疗,并对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6~8个月后,髁状突后上方出现增生迹象。髁状突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关节盘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髁状突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过程中,可刺激髁状突、关节盘产生适应性改建,髁状突、关节盘、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保持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Fr nkel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过程中,髁突和下颌位置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经Fr nkel矫治器治疗成功的安氏Ⅱ类错患者30例,男女各15例,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重叠分析。结果 ①前颅底结构重叠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髁突点、下颌角点和颏前点发生明显的下移,同时男性患者颏前点发生明显的前移。②下颌结构重叠显示治疗后患者的髁突点发生明显的上移和后移(移位比约为2∶1) ,下颌角点相对颏部发生后移。结论 Fr nkel矫治器能刺激安氏Ⅱ类错患者髁突的生长,有利于下颌水平向的改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板治疗对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和诊断的影响。方法板治疗34例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使用髁突位置测量仪( measures of condyle displacement, MCD)测量患者治疗前、中、后的正中关系( centric relation,CR)位与正中( centric occlusion, CO)位的差异,板治疗结束时重新评估错畸形诊断,比较板治疗前后功能位置差异和左右双侧对称性的改变。使用配对检验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板治疗后患者CR与CO位的双侧髁突功能位置变化的对称性比治疗前有改善。板治疗后,患者中有2人(7.1%)骨性诊断改变,有6人(21.4%)的安氏诊断改变。结论板治疗可以使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髁突CO-CR位置差异趋于协调,对称性得到改善。必要的板治疗可以改善错畸形患者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安氏Ⅱ类错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安氏 1和 2错在正畸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情况探讨这两类错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之间的关系。利用矫正薛氏位 X线片在正畸前对 1错 16人和正畸后其中 14人及 2错正畸前 17人和正畸后其中 15人双侧颞下颌关节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 ;并依据正畸前患者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 (前移、居中、后移 )从上述两类错患者中各选 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 ,观察正畸前后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正畸前后 1错髁突居关节窝中位置无明显变化 :为髁突居中位 ,但有前移倾向。 2错正畸前髁突居关节窝后位 ,正畸后变为居中位。正畸前后 1错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基本没变化 ,均基本正常 ,而 2错部分患者在正畸前关节盘位置和形态异常经正畸治疗后关节盘位置和形态恢复正常。安氏 1错与 TMD关系不密切 ,而 2错与 TMD关系密切。对 2错尽早进行正畸治疗 ,可以防治 TM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讨安氏Ⅱ1、Ⅱ2错(牙合)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矫正薛氏位X线片对Ⅱ1错(牙合)16人,Ⅱ2错(牙合)17人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髁突居关节窝的位置进行评价,并依据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前移、居中、后移),从上述两类错(牙合)中各选5人做双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核磁共振扫描,观察关节盘的位置及形态变化.结果:每一类型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的位置并不一致:Ⅱ1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中位,但轻度前移;Ⅱ2错(牙合)髁突居关节窝后位.当髁突居前位及中位时:关节盘位置在正常范围且形态表现为正常的双凹形;髁突居关节窝后位时:部分关节盘位置明显前移,且形态也表现出异常的前带增厚.结论:大多数Ⅱ1错(牙合)颞下颌关节结构基本正常;而Ⅱ2错(牙合)部分患者表现出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提示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三维空间测量法研究骨性Ⅱ类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颞下颌关节的三维空间形态、位置及生长发育的相关趋势。方法:纳入骨性Ⅰ类安氏Ⅰ类患者42例与骨性Ⅱ类安氏II类2分类患者47例,拍摄CBCT,采用Mimics21.0重建颞下颌关节三维模型,在三维模型上测量关节前间隙、关节上间隙等14个测量项目,并进行比较。结果:男性患者的髁突普遍比女性患者的大,而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随年龄的增长,髁突内外径及前后径逐渐增大,但髁突高度、关节窝大小及形态等均在青少年时期就已接近成年时的大小,在成年患者与未成年患者中并无显著差异。相对于安氏Ⅰ类患者,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的关节窝宽度更小,髁突体积及表面积均更小,且髁突位置多处于后退位。结论:骨性Ⅱ类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与骨性Ⅰ类安氏Ⅰ类患者的关节窝形态、髁突形态及位置、生长发育趋势均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东籍患者安氏Ⅱ1类错与安氏Ⅰ类错畸形三维立体空间的颅颌面结构特点。方法从门诊随机抽出广东籍安氏Ⅰ类错、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各60例,摄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利用三维X线头影测量系统进行测量,并将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广东籍患者安氏Ⅱ1类错与安氏Ⅰ类错畸形相比较,上颌长度明显增加,上颌较前突,覆盖增大;下颌在长、宽、高三方面均明显减小;覆加深。结论与广东籍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相比,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上颌长度增加,下颌的长、宽、高均明显减小,上下颌明显不协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三维影像分析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颅颌面结构,阐明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为制定临床矫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7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在校大学生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6名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测量软件Mimics10.01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下颌骨、牙牙合相关项目测量。结果    (1)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下颌骨除髁突高度外,其余测量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中性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高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远中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下颌角点宽度、乙状切迹点宽度、髁突内外径、髁突顶点高度、髁突顶点宽度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研究组两侧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远中关系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且该侧磨牙位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除乙状切迹点位置外,下颌骨左右侧对称,其升支长度和体部长度较正常牙合偏短。远中关系侧的升支有向内旋转的趋势,牙牙合表现为该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髁状突位置与错(殆)畸形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厦门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各类错(殆)患者60例(各15例),通过锥形束CT(CBCT)获取影像资料,应用Dolphin 11.0软件在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得颞下领关节前、上、后间隙值,运用Pullinger分析法判断髁状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结果 安氏Ⅱ1、Ⅲ类错(殆)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大部分为前移位,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居中位,安氏Ⅱ2患者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大部分居后位.结论 (1)不同类型的错(殆)畸形髁状突位置存在差异;(2)CBCT结合Dolphin 11.0软件可作为研究颞下颌关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最大牙尖交错位MI与经校正得到的正中关系位CR头影测量结果差异 ,揭示下颌处于CR时的颅面骨骼特征。方法 用WilliamsCR头颅侧位片校正方法对 19例错患者MI头颅侧位片进行校正分析。结果 校正后面角、上下中切牙角显著减小 ,并节角、Y轴角、上下中切牙凸距显著增大 ,表明下颌后移 ;当髁突垂直向位移较大时 ,下颌向后移动趋势明显 ;面角、颌突角、ANB角、Y轴角、面轴角和上唇突度与髁突垂直向位移呈显著相关。结论 校正后的CR头影测量可揭示与常规拍摄的MI位片显著不同的上、下颌骨关系 ,有助于错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