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一对,采用PCR技术,以Dig-11-dUTP代替部分dTIP直接扩增并标记含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中央重复序列的基因片段作为DNA探针并用于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结果表明:(1)采用PCR法直接制备并标记地高辛探针的方法较PCR扩增后再标记的方法更为快速、简便和经济;(2)探针只与间日疟患者血样核酸抽提物杂交阳性,而与其亲缘关系相近的三株恶性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弓形虫及正常人血核酸抽提物杂交阴性,该探针可以检测出相当于100μl感染血样中44虫/μl的水平;(3)将该探针用于深圳地区及湖北随州地区收集的间日疟患者血样的检测,147份镜检阳性的血样中,113份杂交阳性,与镜检的符合率为76.87%,20份正常人血杂交阴性。  相似文献   

2.
用~(32)P标记含间日疟原虫DNA片段的重组质粒pVA1作为探针,通过DNA打点杂交试验检测红内期间日疟原虫。该探针检测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的敏感度达1ng;与现场采集的25份间日疟患者血样(原虫血症为0.003%~0.7%)的杂交阳性率为72%,与6例恶性疟和3例食蟹猴疟血样中各1例杂交阳性;与3例约氏疟和6例正常人血样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实验室制备恶性疟原虫(Fcc-1/HN分离株)基因组DNA.酶切冻融回收克隆重组pPF14DNA,经32P缺口移位法标记作为探针,按DNA—DNA斑点杂交试验平行检测P.f.DNA及血样中恶性疟原虫的初步结果.两探针检测人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敏感度,基因组探针为0.00078%原虫血症和7.83pg原虫DNA,pPF14探针为0.0078%和15.63pg。镜检确诊并复核后的56例云南恶性疟病人血样,基因组探针检出53例(94.64%),pPF14探针检出51例(91.07%).9例间日疟病人血样,基因组探针阳性7例,pPF14探针均未显示杂交.2例伯氏鼠疟、1例刚地弓形虫阳性鼠及10例正常人血样皆为阴性.结果揭示:这两种探针似可用于我国疟疾主要流行区恶性疟原虫检测。与基因组探针相比,pPF14探针似是发展适合于我因恶性疟原虫大规模核酸诊断技术中,比较经济、方便的探针来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应用合成间日疟DNA片段经同位素末端标记作为探针.检测了21份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结果全部阳性.敏感性可测出0.00133%的原虫血症,与培养的恶性疟及正常人血没有交叉反应。随后将该探针应用到疟疾监测中,在山东采集的310份发热病人血和245份流动人口血,应用本探针检测,未出现阳性结果,经镜检复核.结果相符.在安徽省滁州市采集352份病灶点人群血,有28份出现了阳性,阳性率为7.95%。对以上血样经IFA方法进行抗体测定,显示合成间日疟DNA探针杂交结果与抗体阳性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本合成间日疟DNA探对可应用于灭疟后期的疟疾监测.特别对流动人口集中检查和传染源检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套式PCR法检测间日疟原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滤纸采集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样,煮沸法萃取DNA模板,用间日疟原虫SSUrDNA特异序列为内外引物,进行双温度点套式PCR扩增,其检测原虫率水平为0.84×10^-6,特异性强。检测云南疟区发热患者血样166份,检出率为63.9%,显著高于镜检法的48.2%。以镜检法为参照,本法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61%,阳性预期值和阴性预期值分别为65%和97%,表明是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的一个良好手段,可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应用合成间日疟DNA片段经同位素末端标记作为探针,检测了2l份经镜检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结果全部阳性,敏感性可测出0.00133%的原虫血症,与培养的恶性疟及正常人血没有交叉反应。随后将该探针应用到疟疾监测中,在山东采集的310份四热病人血和245份流动人口血,应用本探针检测,未出现阳性结果,经镜检复核,结果相符。在安徽省滁州市采集352份病灶点人群血,有28份出现了阳性,阳性率为7.95%。对以上血样经IFA方法进行抗体测定,显示合成间日疟DNA探针杂交结果与抗体阳性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本合成间日疟DNA探针可应用于灭疟后期的疟疾监测,特别对流动人口集中检查和传染源侦查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7.
聚合酶链反应掺入法制备标记地高辛探针检测间日疟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一对,采用PCR技术,以Dig-11-dUTP代替部分dTIP直接扩增并标记含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中央重复序列的基因片段作为DNA探针并用于检测间日疟原虫感染,结果表明;(1)采用PCR法直接制备并标记地高辛探针的方法较PCR扩增后再标记的方法更为快速,简便和经济;(2)探针只与间日疟中层得血样核到抽提物杂交阳性,而与其亲缘关系相近的三株恶性疟  相似文献   

8.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间日疟原虫特异性引物一对,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进行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检测。结果:(1)从间日疟原虫患者的全血DNA中扩增出约772bp的基因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切,证实为间日疟原虫CSP基因片段;(2)与间日疟原虫亲缘关系相近的三株恶性疟原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和正常人全血核酸抽提物经扩增后均未见特异性的扩增条带;(3)该检测体系可检测出间日疟原虫感染血样中2.8虫/μl血的水平;(4)将该检测体系用于深圳地区及湖北随州地区间日疟感染患者血样的检测,147份患者的血样中144份检出阳性,可见一条特异性扩增带,与镜检的符合率达98%,而20正常人血样均为阴性。上述结果表明该法灵敏、特异且稳定性好,适用于间日疟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套式PCR扩增特定SSrRNA基因片段诊断间日疟及混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根据间日疟原虫(P.v.)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出一条长120个碱基对(bp)的间日疟原虫SSrRNA基因特定片段,并并用于云南间日疟患者的血样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特异性强,除间日疟原虫外,恶性疟原虫(P.f.)三日疟原虫(P.m.)及正常人血DNA样本均无此扩增带出现,该系统检测原虫的敏感度为0.1个疟原  相似文献   

10.
复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建立在同一次扩增中即可鉴别患者感染的疟原虫虫种的复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P.f.)中度重复基因序列pBRK1-14 和间日疟原虫(P.v.)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III合成引物,采用经优化的PCR反应体系, 对疟原虫DNA模板进行扩增。结果: P.f.与P.v.分别被扩增出206 和370 bp 大小的DNA片段,与人白细胞DNA 无交叉;用该反应体系至少可检测出原虫血症为5×10- 7的P.f.感染和1.02×10- 6 P.v.感染; 自云南疟疾流行区采集的783份滤纸干血滴样本中, 复式PCR法阳性检出率为85.8% , 误诊率为0, 漏诊率为0.1% , 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84.9% 、3.1% 和1.0% , 两者符合率为95.8% 。结论: 本复式PCR检测疟原虫较镜检敏感、特异, 适用于我国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的疟疾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的疗效考核和献血员的筛选等。  相似文献   

11.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表面蛋白(CSP)基因序列研制了PCR/DNA探针检测系统。试验证明该检测方法对间日疟原虫特异,检出原虫密度为0.2个/μl,病人阳性检出率为96.2%。试验中对不同PCR操作过程及试验样本不同处理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在样本的原虫基因型检测分析中,基因优势型PV210阳性率为88.5%,基因变异型PV247阳性率为11.5%,混合型阳性率为3.8%,基因变异型均出现在云南省采集的血样中  相似文献   

12.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间日疟原虫特异性引物一对,采用聚合酶锭反应技术,进行间日疟原虫感染的检测。结果:(1)从间日疟原虫患者的全血DNA中扩增出约772bp的基因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切,证实为间日疟原虫CSP基因片段;(2)与间日疟原虫亲缘上近的三株恶性疟原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和正常人全血核酸抽提物经扩增后均未见特异性的扩增条带;(3)该检测体系可检测出间日疟原  相似文献   

13.
根据间日疟原虫(P.v.)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SSrRN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引物,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出一条长120个碱基对(bp)的间日疟原虫SSrRNA基因特定片段,并用于云南间日疟患者的血样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特异性强,除间日疟原虫外,恶性疟原虫(P.f.)、三日疟原虫(P.m.)及正常人血DNA样本均无此扩增带出现。该系统检测原虫的敏感度为0.1个疟原虫/lμl血,大大高于常规镜检。在进行间日疟检测中,该系统与镜检的阳性符合率为100%,更重要的是发现镜检漏诊的4例P.v.和P.f.的混合感染病例。鉴于该系统具有特异、敏感、稳定、简便的特点和鉴别疟原虫种类、判定混合感染等优点,故对疟疾的诊断、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及疫情监控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用 5 种不同的 P.v.引物分别对间日疟原虫 D N A 进行 P C R 扩增,在比较和分析各引物 P C R 扩增结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基础上,筛选出一对根据间日疟原虫线粒体细胞色素 C氧化酶基因序列设计的引物为最佳引物,其检测敏感度可达到每μl血中 0.24 个疟原虫。同时还对血样本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从而建立了一种更为简捷、快速、经济且适用于现场应用的间日疟原虫 P C 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238 例门诊发热病人滤纸干血滴样本进行检测,与传统镜检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 P C R 方法对间日疟的误诊率(0)和漏诊率(1.7% )明显比镜检的误诊率(4.2% )和漏诊率(4.2% )低,具有比常规镜检法更敏感、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在海南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建立适合疟疾流行区现场应用的PCR 检测间日疟的方法, 并在现场与常规涂片镜检法进行比较。方法: 通过改良血样的采集及模板处理, 设计引物及优化反应条件等, 建立简便、敏感与特异的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方法, 并在海南省疟疾流行区对310 例间日疟患者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结果: PCR 检测间日疟原虫具有特异性, 其敏感性为10 个原虫/μl。PCR检测和镜检法的阳性率分别为34.2% 和31.9% , 与PCR比较, 镜检法有5 例误诊或漏诊。结论: 此PCR 法可用于现场检测间日疟患者。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1973~1994年对山东中华按蚊传播间日疟的系统研究结果。在70年代暴发流行期间感染率为0.47%,病家蚊经饲养后解剖感染率为13.2%;实验观察人工感染蚊虫感染率为36.1%,其中腺子孢子阳性率为17%,胃部囊合子阳性率为23.3%;鲁东半岛疟疾非暴发流行区与鲁西南易暴发流行区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染性无显著性差异;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体内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4.9℃,有效积温为105.15℃;传播间日疟的媒介能量年内季节变化与年度变化均与发病情况较为一致。自1982年以来,其能量稳定地处在低水平。此结果提示,若无大量传染源输入,不会造成疟疾大流行。  相似文献   

17.
收集湖北省间日疟现症病人、无症状病人及复发病人滤纸血,按ELISA法检测抗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Ⅰ型(GDRADGQPA)、Ⅱ型(ANGAGNQPG)和Ⅲ型(“P.vivax-like”)(APGANQEGGAA)重复体抗体。结果发现83例受检血样中有32例至少存在1型抗体,其中有Ⅰ型抗体的27例、Ⅱ型抗体的5例、Ⅲ型抗体的16例,包括两型混合感染的10例和三型混合感染的4例。但只有Ⅰ型能被PCR-探针确认。所收集的4份湖北间日疟病人全血中,虽然无1例检测到抗重复体抗体,但有3例被PCR-探针确定为I型CSP间日疟原虫单纯感染。本文还首次注意到间日疟原虫复发与Ⅰ型抗CSP重复体IgG抗体水平相关,并认为是休眠体刺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以蒿甲醚国服片剂,总量600mg/d×5在抗氯喹恶性疟流行区治疗恶性疟,间日疟各52例和39例,临床治愈率均达100%,退热时间、疟原虫转阴时间及近期复燃率恶性疟分别为32.6±12.8h、31.9±12.7h和14.0%,间日疟分别为27.9±15.2h、33.3±10.4h和9.7%。结果显示,蒿甲醚片剂治疗恶性疟、间日疟具有与针剂同样高效、速效及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扩增的特定 S S Ur R N A 基因片段是否适用于不同地理株间日疟原虫的检测,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用同一套式 P C R 体系对 22 例四川和 30 例云南患者及1 例在印度感染疟疾的归国患者进行间日疟筛查,并从 P.v 阳性的四川和云南血样中任取 1 例,与 P.v 阳性的印度血样分别扩增,用 P C R 产物测序,结果显示3 者序列完全一致;与美国 N C B I的网上基因数据库比较,发现这3 者又与萨尔瓦多等其他5 个间日疟原虫不同地理株的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相应基因片段完全一致。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所扩增的片段确为目的片段,并提示该诊断体系可以适用于不同地区的间日疟原虫地理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应用合成间日疟DNA片段经同位素末端标记作为探针,检测了21份经镜检确诊的产是日疟病人血样,结果全产啊阳性,敏感性可测出0.00133%的原虫病血症,与培养的恶性疟及正常人血没有交叉反应,随后将该探针应用到疟疾监测中,在山东采集的310份四热病人血和245份流动人口血,应用于探针检测,未出现阳性结果,经镜检复核,结果相符,在安徽省滁州市采集352份病灶点人群血,有28份出现了阳性,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