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日龄致倦库蚊分别经胸内接种马来丝虫微丝蚴后,比较观察了蚊虫体内微丝蚴的黑化率、(?)虫率以及感染性蚊虫的比率。接种后第3、4、5、9d解剖接种蚊虫,结果表明,1~2日龄蚊虫体内微丝蚴黑化率显著高于15~16日龄蚊虫,分别为84.1%和57.5%。三期幼虫率则相反,分别为1.5%和3.7%。黑化的微丝蚴主要分布在蚊虫腹部,占72.3%和69.1%。  相似文献   

2.
中华按蚊对马来丝虫微丝蚴易感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华按蚊对不同密度马来丝虫微丝蚴以及贵州和浙江两地虫源的易感性。方法:观察中华按蚊感染不同密度马来丝虫微丝蚴(mf)后蚊虫的存活率、蚊虫体内微丝蚴发育至感染期蚴(L3)率和感染蚊体内L3平均条数,同时观察浙江虫源(6代)和贵州虫源(31代),微丝蚴发育至L3率。结果:感染微丝蚴密度为32.5mf/μl和141. 5mf/μl组的微丝蚴发育至L3率分别为36.2%和8.7%,感染蚊体内L3平均条数分别为8.24和0.3条。中华按蚊感染浙江虫源(6代)和贵州虫源(31代),微丝蚴发育至L3率分别是45.1%和26.8%。结论:中华按蚊对感染密度为32.5mf/μl-66.4mf/μl时较易感,其对浙江虫源(6代)较贵州虫源(31代)易感。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用9种不同密度马来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后,所进行的系列观察。结果表明;蚊体内微丝蚴的吸入量、感染强度与感染微丝蚴密度呈正相关;蚊虫存活率、宿主效率则与微丝蚴密度呈负相关。在本实验室条件下,蚊龄为3~5d、微丝蚴密度为200条/10μ1时,中华按蚊感染后可获较多三期幼虫。本文对幼丝虫的黑化现象、宿主效率降低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按Kartman和Wharton实验感染指数公式估算了基本实验数据,对两种指数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感染和未感染有彭亨丝虫微丝蚴的埃及伊蚊不易感株和易感株为供体,将其血淋巴转输入易感株埃及伊蚊,同时胸内接种微丝蚴。转输后第3、第4和第5d观察。结果表明,接受未感染微丝蚴的易感株、接受感染或未感染微丝蚴的不易感株埃及伊蚊血淋巴转输的受体蚊体内微丝蚴黑化率分别为21.2%、31.2%和31.1%。提示供体蚊不论经否做丝蚴感染刺激;其血淋巴转输入受体蚊后的作用相似;而不同易感性蚊株的血淋巴对受体蚊的易感性具有明显不同的作用(P<0.01)。另外,黑化微丝蚴大部分集中于蚊腹部,约为64.3~73.6%;而存活幼虫和微丝蚴几乎全部集中在蚊胸部,达到98.4~99.8%,后者可能与幼虫选择发育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5.
1982-1995年,在河南省确山县赵庄等3个村班氏丝虫病中度流行区,采取普服0.3%-0.4%的海群生药盐4-6个月和微丝蚴血症者加服海群生4.2g7日双疗程防治措施后,终止防治措施,进行病原学和蚊媒的纵向观察.结果表明,有效地控制微丝蚴血症者,使微丝蚴率降到1%左右、微丝蚴密度降到5条以下/60μl,在10年以内,可以阻断班氏丝虫病的传播,达到消灭班氏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对残存的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5条/60μl)的传播作用,已有诸多研究[1,2]。证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可在3-5年内陆续转阴。亦有学者报道,当微丝蚴率在1%以下,微丝蚴密度较高(36条/60μl)的情况下,仍可查出新的微丝蚴血症者,...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经注射感染的马来丝虫微丝蚴在幼龄中华按蚊、幼龄致倦库蚊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早期发育变化的情况。接种后60h,幼丝虫在这三类蚊虫体内的发育已有明显差异。幼龄中华按蚊体内正常发育的幼丝虫比例最高(72.3%);幼龄致倦库蚊体内黑化幼丝虫的比例最高(75.4%);而老龄致倦库蚊体内以滞育或畸形的幼丝虫比例最高(67.1%)。实验表明,蚊虫的免疫是影响幼丝虫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免疫反应的强度在不同的蚊种间有显著差异,且随蚊虫日龄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丝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5  
在浙江、河南等11个省、自治区选择经过海群生防治、丝虫和蚊媒种类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点21个,不采取防治措施,纵向观察3-5年。主要结果:①27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大部陆续自然转阴;②微丝蚴率,20个点逐年下降,1个点徘徊在原水平;③12个点的蚊媒已未查见幼丝虫。结果表明,在以人饵蚊帐诱捕法调查,蚊媒叮人率为20-50只/人、夜,和有40%左右居民合理使用蚊帐防蚊的情况下,20个点的微丝蚴率,班氏丝虫病点≤1.71%,马来丝虫病点≤1.55%,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平均密度大多在3-10条,只有个别的密度较高,丝虫病的传播处于阈值以下,趋于阻断;1个徘徊于原水平的马来丝虫病点,微丝蚴率为2.31%,有1例微丝蚴血症者密度较高(54条/60μl),处于丝虫病传播临界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鲁南原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的郯城县胜利乡花园村,于基本消灭后第5年(1984)开始,在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纵向观察10年,微丝蚴率由观察前的0.56%降至0.12%,观察前9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其中有8例陆续自然转阴。原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第10年检测血中IgG4抗体转阴率为88.89%。蚊媒自然感染率1984~1986年分别为0.21%、0.19%和0.06%,第10年(1993年)未再发现蚊媒幼丝虫。年传播潜势由3.47降到0。结果表明,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下,蚊媒密度以人饵诱捕法调查不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24.1~52.5只/人·夜,使用蚊帐人群叮人率为13.5~21只/人·夜,居民微丝蚴率为0.56%及残存微丝蚴血症者60μl血微丝蚴平均密度为6.6~20.7条的情况下,班氏丝虫病处于传播阈值以下,居民微丝蚴率逐步降低,趋于终止传播。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0年纵向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93年连续10年对原高,中度流行区的18个村进行纵向监测,人群微丝蚴主经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4年的0.17%的14.2mf/120μl,下降至1991年的0.034%和1.2mf/120μl,1992~1993连续2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观察32例微丝蚴阳性者均于3~6年内全部自然转阴,10年中蚊虫平均自然感染率0.04%(157/3825  相似文献   

11.
广东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8~1993年进行丝虫病的纵向监测和横向监测,结果,9个纵向监测县1988,1990和1992年人群微丝蚴率分别为0.12%,0.10%和0.06%,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07%,0.02%,0.03%,0.01%和0.01%,1991年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人群微丝蚴率及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1990年和199  相似文献   

12.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观察了血液和腹腔来源马来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和发育情况。血液来源微丝蚴有84%于感染蚊2h内穿过蚊胃壁,而腹腔来源微丝蚴2h内仅有19%穿过胃壁,4h后穿壁率达61%。无论来源如何,穿过胃壁的微丝蚴可在蚊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14.
广东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8~1993年进行丝虫病的纵向监测和横向监测。结果,9个纵向监测县1988、1990和1992年人群微丝蚴率分别为0.12%、0.10%和0.06%。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07%、0.02%、0.03%、0.01%和0.01%,1991年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人群微丝蚴率及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1990年和1992年作血清学监测(ELISA),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94%和12.18%。1988~1993年横向监测县、市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0.19%(1096/586185)。结果表明我省丝虫病防治效果巩固,但也存在某些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中华按蚊、东乡伊蚊、淡色库蚊分别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通过观察其微丝蚴摄人数、幼虫穿壁率、幼虫发育成熟率及感染24h 幼虫的黑化率等指标探讨了蚊种对亚周期马来丝虫的易感性。结果表明,中华按蚊、东乡伊蚊对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易感,淡色库蚊不易感。黑化反应在三蚊种体内均可发生,从多方面影响幼虫在淡色库蚊体内的发育。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线蚴率为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德州市基本消灭丝虫病9年后,血检流动人口1206人,微丝蚴阳性率2.32%。八里庄、西长等4个窑场人群微丝蚴率高达11.56%(20/173)。虫种鉴定为班氏丝虫。患者120μl血液微丝蚴>10条者为60%。共捕获蚊虫2086只,淡色库蚊占95.69%。宿主120μl血液微丝蚴11~43条组的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明显>1~7条组,且蚊虫经过饲养幼虫并能发育到感染期。由此证明,输入性传染源如不加强管理将有可能起到传播作用,尤以微丝蚴高密度者为然。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吸水链霉菌应城变种种内融合子FR-008产生的新抗生素(简称FR-008抗生素)对3种蚊虫幼虫的灭蚊活性以及蚊龄、温度、紫外线对FR-008抗生素灭蚊活性的影响。实验证明:FR-008抗生素对3种蚊虫幼虫均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对3龄致倦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24hLD_(50)分别为1.3309μg/ml、2.0113μg/ml和2.8317μg/ml。不同虫龄对FR-008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1龄至2龄幼虫比4龄初幼虫敏感。FR-008抗生素,在19℃~31℃之间,随温度升高灭蚊效果更好。紫外线照射可显著降低FR-008抗生素的灭蚊活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观察了血液和腹腔来源马丝虫微丝蚴在中华按蚊体内的穿壁和发育情况。血液来源微丝蚴有84%于感染蚊2h内穿过蚊胃壁,而腹腔来源微丝蚴2h内仅有19%穿过胃壁,4h的穿壁率达61%,无论来源如何,穿过胃壁的微丝蚴可在蚊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幼虫。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吸水链霉菌应城变种种内融合子FR-008产生的新抗生素(简称FR-008抗生素)对3种蚊虫幼虫的灭蚊活性以及蚊龄,温度,紫外线在FR-008抗生素灭蚊活性的影响,实验证明,FR-008抗生素3种蚊虫幼虫均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对3龄致倦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24hLD50分别为1.3309μg/ml,2.0113μg/ml和2.8317μg/ml。不同虫龄对FR-008抗生素的敏感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