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8)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和药品说明书中的要求,对2019年1月—2019年12月随机选择的184例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同一点评表格,记录患者基本情况、药品使用情况,对用药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4例中药注射剂住院病历中,不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共91例,不合理使用率为49.46%;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主要为溶剂选择不适宜,用法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超说明书用药,重复用药;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共出现14例。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存在较多问题,应该加强各科室临床应用的管理,以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医院门诊中成药处方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提高中成药合理应用水平,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门诊中成药处方,每月300张,依据《处方管理办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对中成药处方的不合理情况、科室分布进行点评汇总。结果:不合理处方共306张,不合格率为8.50%。其中重复用药、用法用量不适宜、无特殊情况门诊处方超7d量所占比例最大;骨伤科、呼吸科、老年科不合理处方所占比例大于其他科室。结论:应从医师、药师、点评制度等方面加强管理,不断提高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台州市立医院门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抽取2018年2~3月门诊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处方,根据药品说明书等,判断是否为超说明书用药。结果:医院门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超说明书比例占21.5%,主要以超适应症、超剂量和超疗程为主,妇产科、骨科和神经内科超说明书用药所占比例较高;西医开具的中成药超说明书用药处方远高于中医;而且不同职称医师,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不同。结论:医院门诊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超说明书用药的现象较普遍,应重视超说明书用药,减少用药的不合理,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某合理用药管理系统,对门诊不合理中成药处方实施事前干预措施,规范医师处方行为,提高处方质量,减少临床不合理使用中成药情况,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根据《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及《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药事法规要求,在医院HIS信息系统中嵌入的某合理用药管理系统,构建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规则,并用于临床用药管理的实践。对2014~2015年丽水市中医医院门诊药房干预的不合理中成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某合理用药管理系统能通过药品处方限定、超适应症限定、中成药品种数限定、用法用量限定、跨科开药限定、禁忌用药限定等措施规范处方开具行为,实现了药品分级管理,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医院中成药处方合理率由2014年的88.6%提高至2015年的95.1%。结论:通过实施信息化手段,从源头上规范了处方开具,使处方质量得到了提高,不合理用药得到了有效干预,促使医师和药师提升中药辨证论治能力,药事工作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5.
药品说明书是医师开具处方和药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法律依据[1]。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2]。中成药有防病治病、保障人们健康的悠久历史,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为了加强中成药的生产与应用管理,保证人们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对目前使用的中成药说明书进行凋究与分析,发现部分说明书存在缺项和不规范问题,直接给人们用药带来不安全隐患,为此作一简述,提示有关主管部门加强中成药质量与说明书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活血祛瘀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使用活血祛瘀类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常用于活血祛瘀的6种中药注射剂各抽取100份住院患者的病历,对其给药剂量、溶媒选择、溶媒用量、适应证等情况进行分析;每药均各抽取住院患者20例进行静脉滴注速度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临床存在较严重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如超剂量及超浓度用药、溶媒选择错误、滴速过快等。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和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规定,合理用药,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某月住院药房医嘱5 086条,并从中选取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医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处方管理办法》、《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药品说明书对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6年某月某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率为38.7%,其中使用率较高的中药注射剂分别为丹红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参麦注射液。科室使用情况中骨科使用率为32%,综合内科使用率为15%,神经内外科使用率为14%。联合用药情况二联用药占比68.3%,三联用药占比5.9%,四联及四联以上用药占比为3.1%。结论:某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需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儿科中成药说明书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中儿科专用药仅22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品5个品种,中成药17个品种(13种组方)。临床常使用中成药治疗儿科疾病,中成药的组方多来源于古代经典方剂,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中成药说明书作为指导药品正确使用的文书,其规范性、完整性直接影响药物是否被安全、有效地使用。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中儿科使用的中成药说明书进行研究,并对比美国、日本说明书的相关要求,分析儿科中成药毒性、禁忌,概括儿科中成药说明书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结果显示儿科专用中成药品种较少,儿科中成药说明书普遍存在成分含量未标示,功能主治不规范,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不明确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中成药说明书提供依据,有助于促进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近4年我院中成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s)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由中成药引起的ADRs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评价。结果:131例有效报告中,18岁及以下未成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占83.21%(109例);热毒宁注射液引起的ADRs最多,占60.31%(79例);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引发的ADRs位居第一,高达94.66%(124例);中成药或中西药联合用药71例,占54.20%;ADRs所涉及的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达82.35%。结论:剂量过大、静脉给药、联合用药是我院ADRs的主要成因;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是防止或减少ADRs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医院门诊中药处方书写质量情况,分析处方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提高处方质量,确保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方法:随机抽取某医院门诊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每月开具的三日量中药处方(包括中药饮片、农本方颗粒、中成药),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对其进行点评分析。结果:2012年共抽查中药处方3530张,其中不合格处方72张;2013年共抽查中药处方3949张,其中不合格处方64张。门诊中药处方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2年为2.04%,2013年为1.62%。不合格处方主要表现在诊断不规范、缺少中医证型、药品名称不规范、药品超剂量使用等方面。结论:某院门诊中药处方质量基本合格,但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使用中药注射剂引起药物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2005年至2012年9月收集的27例中药注射剂所致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例ADR涉及5种中药注射剂,累及7个系统/器官;男15例(57.3%),女12例(42.7%);ADR多发于35-59岁年龄组共19例(70.3%);大部分ADR发生在用药30min内(8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及用药部位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发生的比例较高(21.9%)。结论医院应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11年四季度至2012年三季度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进行排序和分析。结果我院2011年四季度至2012年三季度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总销售金额逐步增高,DUI接近1(0.75≤DUI≤1.25)的品种在2012年前3个季度所占比例分别为53.33%、53.33%、66.67%,说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存在不合理应用情况较多,但趋向合理。结论我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基本合理,临床药师干预效果明显,但应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院儿科门诊西药处方中中成药使用情况。方法:对某院儿科门诊西药处方6000张中使用中成药的品种、使用途径、类别分布、合理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处方中使用中成药比率占67.73%;含中成药的处方中止咳化痰类处方最多,有1816张(44.7%),剂型以颗粒剂为主,有1996张(49.1%)。结论:某院中成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要是能对医生开展相关培训、降低药物成本、开发新剂型,可以促进进一步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中成药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医用药合理化、有效化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全部ADR报告中,筛选出全部中成药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我院中成药用药ADR多发于注射剂,ADR高发于原患疾病为呼吸系统感染的病患,不良反应以皮肤损害居多。结论:合理使用中成药应该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成药处方点评对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确山县人民医院药房中成药处方1000例,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未接受中成药处方点评的中成药处方500例,观察组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医院接受中成药处方点评的中成药处方500例。观测两组中成药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医疗纠纷。结果观察组用药异常0例,配伍禁忌0例,重复用药1例,超剂量用药1例,超疗程用药1例,处方书写不规范1例,合计4例(0.8%),对照组用药异常5例,配伍禁忌7例,重复用药7例,超剂量用药9例,超疗程用药11例,处方书写不规范2例,合计41例(8.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医疗纠纷观察组1例(0.20%),对照组11例(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成药处方点评可有效提高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情况,减少医疗纠纷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54例,中西医组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和维生素B12维生素B2、庆大霉素外用,西医组给予左旋咪唑口服和过氧化氢溶液清洗。结果:总有效率中西医组为92.59%,西医组为77.78%,中西医组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3天愈合例数大于西医组(P〈0.01),中西医组愈合天数明显短于西医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口腔溃疡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骨科中成药多含有毒性中药饮片,且使用量大、用药人群特殊,一直是中成药安全合理用药的热点和难点。该文切入医院药学工作实际和中医药基本理论,提出骨科中成药"辨证辨量辨毒"的合理用药模式,拟定相关参考规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首先,梳理骨科中成药临床应用特点,提出"证"、"量"、"毒"三位一体的用药核心监护点;接着,以常见81个同类品种为示例,建立说明书信息库,并以2 000张回顾性处方点评分析结果圈定高频药物和常见不合理因素;同时,从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系统搜集汇总不良反应案例文献,辅以问卷调研形式,明确了各药品的核心监护点信息。整合以上信息,拟定《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参考》并经专家讨论后完善修订。初步预实践2个月后效果显示,该模式符合临床用药实际,能够提供实用有效的合理用药信息,效果良好。综上,"辨证辨量辨毒"是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监护点,该模式立足临床实际,为合理用药研究提供思路创新、理论保障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77例从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37),所有患者实施石膏固定或切开复位固定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常规消炎镇痛,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结果: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实验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康复,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薰蒸并结合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①中药薰蒸治疗;②针刀疗法。结果:400例患者经中药薰蒸结合针刀疗法治愈280例(占70%);好转90例(占22.5%);未愈30例(占7.5g);总有效率达92.5%。结论:中药薰蒸结合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降低不良反应。方法:通过抽查我院2006年~2008年的归档病历,并结合我院药品动态监控数据,分析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现状,存在问题,探讨解决对策。结果:中药注射剂覆盖临床各科,使用情况呈逐年上升,但也存不合理应用的情况。结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广泛,但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