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鄢艳  陈钦开  王瑜  张莉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2):814-816
目的观察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在血液净化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5例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同时选取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患者172例为对照组,分析其成熟时间、使用时间、透析时血流量及并发症。结果15例慢性透析患者术后4~6周开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通畅率100%,血流量均可达250~350ml/min,与自体AV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使用时间最短2周,最长时间3年,平均使用寿命比自体AVF要短(P<0.05),术后肿胀手综合征及血栓形的并发症较自体AVF要显著(P<0.05)。结论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等优点,可作为弥补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的动静脉造瘘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80例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所行术式不同分为PTA组60例及外科组20例,PTA组行超声引导下PTA治疗,外科组行内瘘切除重建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3 d时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的超声参数,包括内径(D)、横断面积(S)、狭窄部位峰值流速(Vmax)、肱动脉阻力指数(RI)、收缩期最大流速(PSV);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初级通畅率;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7 d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两组术前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D、S、Vmax、RI、P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组术前比较,术后3 d两组D、S均升高,Vmax、RI、PSV均下降(P均<0.05);与外科组术后3 d比较,PTA组D、S均升高,Vmax、RI、PSV均下降(P均<0.05)。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手术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6、9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各种上肢动静脉内瘘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分高位组(前臂上端及肘窝处)26例,腕部标准组2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无显著差异,但内瘘血流量差异显著(P<0.05).高位组内瘘闭塞2例,标准组内瘘闭塞2例.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7.69%和6.67%(P>0.05).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为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后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53例血液透析患者因动静脉内瘘狭窄行PTA手术的患者,根据临床资料或电话随访得到每位患者PTA术后3、6、12个月的动静脉内瘘通畅情况,分析其狭窄部位、长度以及程度,年龄,原发病,血红蛋白,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球囊直径,手术方式(B超引导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与PTA术后通畅率的关系。结果狭窄长度≤3 cm组与3 cm组PTA术后3个月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狭窄长度≤3 cm组PTA术后6、12个月初级通畅率显著升高,与3 c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字血管造影组PTA术后3个月初级通畅率比B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PTA术后6、12个月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年龄、糖尿病、血红蛋白、内瘘使用时间、内瘘类型、球囊直径各组的术后初级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狭窄长度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PTA术后初级通畅率的重要因素,而手术方法(B超引导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年龄、糖尿病、内瘘使用时间、狭窄部位对于PTA术后通畅率的影响作用仍需深入研究,血红蛋白、狭窄程度、内瘘类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物动静脉内瘘)、术中所用球囊直径对于PTA术后通畅率影响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利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90例,依据AVFB值大小分为低流量组(AVFB400 ml/min,28例)、中流量组(AVFB在400~600 ml/min,33例)和高流量组(AVFB600 ml/min,2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患者进行1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期间患者高危事件及内瘘失功能发生情况。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分别在透析前(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1个月)、透析1年后测定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结果三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流量组患者高危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P0.05)。三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流量组患者内瘘失功能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流量组和高流量组(P0.05)。透析后,三组CO、CI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流量组各指标值较低流量组、中流量组显著升高,(P0.05),与透析前比较,中流量组、高流量组CO、CI和EF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时,应注意限制血流量,既要避免因血流量过低引起的内瘘功能丧失,又要防止因血流量过大所致的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中老年尸体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分两组,实验组为尸体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组20人;对照组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20人。内瘘术后一个月行彩超检查观察吻合口内径,吻合口血流速度及一个月后透析时最大的稳定血流量。结果 尸体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与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一个月在吻合口血流速度上及透析时最大的稳定血流量上无明显差别,在吻合口内径上两者也未看出显著性差异,透析时血流量充分,能充分满足透析需要。结论 尸体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为无法建立自身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理想的透析通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临床护理干预结局。方法该研究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后,先给予两组患者血管通路,予以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强化动静脉内瘘护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临床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内瘘成熟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研究组内瘘成熟时间(6.2±0.4)周,对照组内瘘成熟时间(7.8±0.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14,P=0.000)。研究组患者内瘘成熟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并发症发生率和对照组对比更少,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综合临床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血液透析病人在前臂近端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优劣性及临床转归。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的老年病人,分为近端组(桡动脉起始段与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吻合)和远端组(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观察2组病人内瘘术后的手术并发症以及内瘘血流量、成熟情况及预后等。结果所有内瘘手术术后即刻成功率为100%。术后6~8周进行内瘘超声评估,近端组和远端组的血流量分别为(1328.5±234.4)mL/min和(1125.6±198.1)mL/min(P<0.05),首次穿刺时间分别为(56±15)d和(62±13)d(P=0.03),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7.8%和78.9%(P<0.05)。2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手术6个月的总体通畅率为92.41%,1年的总体通畅率为81.01%。2组病人1年的内瘘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2%比74.1%,P=0.32),但在第2年时,近端组的存活率为74.3%,明显高于远端组的48.3%(P<0.05);同时近端组由于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内瘘闭塞率及再次手术干预次数也低于远端组(P<0.05)。结论前臂近端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成熟快、流量充足、通畅率高等优点,对于前臂远端血管条件不佳、需建立内瘘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病人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9.
自1966年Brescia和Cimino等首次创建上肢动静脉内瘘以来,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永久性透析血管通路,也被K/DOQI等指南推荐为首选的血管通路,据估算在我国透析患者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比例达85% ~90%.内瘘血栓形成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存在高龄、糖尿病、高凝状态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加之透析相关低血压、穿刺部位压迫不当及反复穿刺造成内瘘狭窄等原因,易导致内瘘血栓形成.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糖尿病肾病和肥胖患者逐年增加,如何保护自体血管及平衡患者疗效、费用和治疗风险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维护和内瘘血栓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且发生内瘘狭窄或闭塞的老年透析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结果 动静脉内瘘失功原因有低血压14例(46.7%)、维护不当4例(13.3%)、穿刺处出血/血肿3例(10.0%)和慢性失功9例(30.0%).结论 低血压、维护不当、穿刺处出血/血肿和慢性失功是导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比较老年及非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来探讨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患者就诊及随访情况,记录患者的基本病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时间,血管的情况,内瘘成熟所需时间,内瘘第一次穿刺时间,透析时的初始血流量,内瘘用于透析的时间,内瘘的畅通情况,发生的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本病情,建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的平均吻合口内径,内瘘成熟时间,透析时的初始血流量,内瘘用于透析的时间以及分别在1个月、1年、2年及3年的畅通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方式在血液透析患者造瘘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80例需要血透的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给患者进行自体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手术,改进组吻合口给予连续全层外翻缝合术式,对照组给予间断缝合术式,术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管吻合时间、内漏成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连续全层外翻缝合组血管吻合时间、内漏成熟时间显著短于间断缝合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连续全层外翻缝合组术后并发症低于间断缝合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外翻缝合术式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临床效果优于间断缝合术式,并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内瘘手术中推荐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动静脉内瘘与长期置管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情况。方法选取老年长期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09例,按血管通路类型分为动静脉内瘘组和长期置管组;对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血生化检查;利用超声心动检查评价左心室功能,每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24~30个月,以患者死亡为观察终点。结果两组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发生率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发生率无差别;但动静脉内瘘组患者血红蛋白和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水平低于长期置管组(t=2.249,P=0.027;t=-3.085,P=0.003)。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长期置管组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患者生存率高于动静脉内瘘组患者(P=0.044);同时长期置管组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患者生存率低于动静脉内瘘组(P=0.014);多因素COX风险分析显示,血红蛋白、PTH、血钙、收缩压是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血管通路对于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没有影响,对于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左心室功能异常的患者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早期护理干预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同样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在内瘘术前3d护理,观察组在术前3个月开始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动静脉内瘘闭塞率、动脉动脉瘤样扩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24%,对照组为24.9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内科》2016,(3)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照射加喜疗妥软膏外涂对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处理、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术后除进行常规处理、功能锻炼外,局部进行远红外线照射加用喜疗妥外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瘘成熟情况及功能。结果内瘘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内瘘血管内径及桡动脉RI数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血管血流量及血管杂音水平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红外线照射加喜疗妥外涂,能更好地促进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提高畅通率。  相似文献   

16.
《内科》2017,(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已成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越来越受到关注,血管通路狭窄和栓塞是导致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主要原因。本文就动静脉内瘘狭窄和栓塞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及预防进行综述,旨为临床上能更好地防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失功,使患者能顺利进行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应用Fogarty球囊取栓导管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近期再通率及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在原吻合口稍上方切开瘘管,选用F4~F5大小恰当的Fogarty导管,在球囊萎瘪的状态下轻柔地插入血管腔,导管穿过血栓后,注入适量肝素盐水使导管球囊膨胀,逐渐拉出导管,利用水囊对栓子的牵拉作用将血栓取出,随访5~48个月.结果 15例患者1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术后Fogarty球囊导管平均使用(21.5±15.4)个月,最长48个月.结论 Fogarty导管应用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近期及远期效果良好,延长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半永久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71例,其中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内瘘组),使用颈静脉半永久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例(导管组),并选取3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内瘘组、导管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透析期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内瘘组、导管组透析前、透析3个月、12个月的血清CRP均显著增高(P0.05)。内瘘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稍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管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显著升高(P0.05)。随访期间导管组7例患者静脉插管局部感染,8例患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4例血流不畅。内瘘组、导管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完成随访。根据随访前和12个月后的颈动脉血管彩超记录,内瘘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导管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半永久导管较自体动静脉内瘘更易加重微炎症状态,且导管长期使用会引起血管功能降低,引起颈动脉中膜增厚,斑块阳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对终末期肾病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血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终末期肾病患者35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17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均采用自体桡动脉和头静脉端侧吻合术形成内瘘,术后前列地尔组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口服拜阿司匹林,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凝血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内瘘成熟后的血流量及初次血透时间的变化.结果 前列地尔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同时内瘘血流量较对照组增大,内瘘初次血透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结论 前列地尔注射液是预防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墨玺霞 《内科》2011,6(6):569-57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和拜阿司匹林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2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发现内瘘堵塞后采用氯吡格雷首剂300 mg口服,然后75 mg,1次/d,加拜阿司匹林0.3 g,1次/d,口服,连用3 d后,改为0.1 g,1次/d,加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2次/d,连用7 d。对照组采用尿激酶50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通过外周静脉滴注,30 min滴完。连续3 d如内瘘不能再通者接受手术取栓治疗或重新造瘘。结果观察组内瘘再通率高于对照组(χ2=4.16,P〈0.05)。两组溶栓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血BUN、Scr、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P=0.648)。结论氯吡格雷对MHD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进行溶栓治疗,其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