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急救措施方法,并总结急救效果。方法将6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实施P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0例)和缺血后适应组(38例),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后,常规组应用药物或临时起搏处理,缺血适应组立即实施球囊低压扩张多次,使罪犯血管短暂再通/闭塞,对比不同急救处理方法效果。结果两组冠脉造影结果(再灌注心律失常例数)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采用药物转复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处理用于急性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急救处理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缺血后适应(IPO)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和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12h内接受急诊PCI的老年AMI患者122例,分为对照组87例和IPO组35例。对照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不施加干预;IPO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1 min内应用低气压充盈和回撤球囊,每一过程各30s,术后测定血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观察ST段回落,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IPO组CK、CK-MB和丙二醛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PO组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术后ST段回落>50%者明显高于对照组(74.3%vs 54.0%,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PO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改善PCI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心肌灌注,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PC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112例,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种类、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以及与发病至冠脉再通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STEMI急诊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8.21%。前降支闭塞引起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快速型心律失常为主,右冠状动脉及回旋支闭塞以缓慢型心律失常为主。梗死后6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6h以上开通者(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是STE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见并发症,其类型与梗死相关动脉及冠脉再通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周及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情况,评价TIMI血流及ST段回落与梗死区再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209例行急诊PCI和56例未行急诊血运重建的急性STEMI患者(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肌梗死后1周及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将PCI患者分为3组,A组为PCI后TIMI血流2~3级且2h内ST段回落〉150%者;B组为PCI后TIMI血流2~3级且2h内ST段回落〈50%者;C组为PCI后TIMI血流1级且2h内ST段回落〈50%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梗死后1周及6个月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均明显改善(P〈0.01),B组梗死后1周梗死区的室壁运动无明显改善,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且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梗死后1周及6个月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均无改善(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后,ST段迅速回落对于判断梗死区早期再灌注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而对梗死区远期再灌注的临床预测价值较小;TIMI血流对于判断梗死区远期再灌注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而对梗死区早期再灌注的临床预测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逐渐缩短球囊扩张时间方式缺血后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索最佳心肌缺血后适应处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肌再灌注损伤,改善STEMI患者预后,以期将其作为STEMI患者PPCI术中常规心脏保护性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以自行入院方式至我院胸痛中心就诊,诊断为STEMI且行PPCI治疗的患者50例,采用简单随机抽签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缺血后适应组(对照组)(n=25)和逐渐缩短球囊扩张时间方式优化缺血后适应组(实验组)(n=25)。对照组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采取球囊充盈/撤压每30 s交替相等时间方法进行缺血后适应处理。实验组通过逐渐缩短预适应时间来实施后适应操作。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院内心衰发生率、术后72 h超敏心肌肌钙蛋白I(High-sen...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随机分入对照组(n=87)和(缺血)后适应组(n=35)。各例接受急诊PCI治疗。对照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不施加干预;缺血后适应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后1min内应用低气压充盈和回撤球囊反复3次,每一过程各30s,术后测定血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Fas/FasL、ST回落率,校正TIMI帧数(CTFC)。术后6个月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结果后适应组CK、CK-MB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179±992)U/Lvs(1643±1021)U/L;(120±76)U/Lvs(160±88)U/L;P0.05)〕;后适应组FasL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3587.8±231.5)pg/mlvs(4412.4±105.7)pg/ml,P0.05)〕;sFas水平介入后24h开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且持续至7d(P0.05)。后适应组CTFC明显快于对照组(26.7±11.2vs31.4±9.5,P0.05),术后ST回落50%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4.3%vs54.0%)。术后6个月行SPECT检查,后适应组静息-再分布指数明显下降〔(10.8±9.6)%vs(18.5±12.8)%,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可以减低AMI患者心肌损伤、细胞凋亡、改善心肌灌注和缩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7.
心脏缺血后适应减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41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18)和缺血后适应组(n=23)。各例接受急诊PTCA治疗。对照组梗死血管再通后3min内不施加干预;缺血后适应组梗死血管再通后1min内应用低气压充盈和回撤球囊,每一过程各30s。术后观察梗死血管TIMI血流、心肌Blush分级、72h内肌酸磷酸激酶(CK)、术后2hST段回落,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hST段回落、梗死血管TIMI血流、心肌Blush分级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后适应组72h内CK平均值连线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减低(58002比79787,P=0.04)。结论急诊PTCA缺血后适应过程能够通过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提供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我院2014年2月到2015年4月期间诊治的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92例作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采取尿激酶及其他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再灌注心律失常率以及出血率。结果观察组梗死血管再通率是89.13%(41/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1%(34/46)(P0.05);观察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率是21.74%,出血率是15.22%;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率是19.57%,出血率是13.04%,两组患者再灌注心率失常率和出血率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明显,其有助于提高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且不会增加再灌注心律失常率以及出血率,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18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12小时内行急诊PCI,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及右冠状动脉组,观察3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了解冠脉再通时间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185例患者中185例成功植入支架。其中完全闭塞156例,次全闭塞或部分再通者32例,共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75例,右冠状动脉组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前降支组和回旋支组,而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前降支组、回旋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开通时间越早,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4小时组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4~8小时组、〉8小时组。结论直接PCI治疗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率高,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随着血管的开通,可以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小时内开通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高,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更容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只要及时处理,再灌注心律失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家兔急性心梗再灌注后心电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夹闭左室支方法制作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然后分为对照组和后适应组,观察两组家兔于再灌注前至再灌注2h期间的心电变化,并测定缺血前、再灌注前、再灌注结束时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缺血后适应组兔再灌注2h末Ⅱ、Ⅲ、aVF导联ST段平均抬高值低于对照组,而心肌再灌注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再灌注3h末CK-MB及cTN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1h血浆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GSH-PX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而再灌注3h两组间MDA、SOD、GSH-PX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可明显改善心电图ST段、心律失常等心肌损伤指标,对心肌梗死起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再灌注早期氧自由基的活化,减轻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已经成为STEMI的首选干预方式,急诊PCI作为最为直接、有效的冠状动脉再通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快,能迅速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相应导联心电图ST段迅速下降,但ST段不一定回降≥50%,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即使IRA开通,血流为TIMI3级,如果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STR)<50%,其预后远不如STR≥50%[1-2]。血浆脑钠肽(BNP)是在血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载的刺激下主要由心室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以准确地反映左心室功能的变化[3]。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再通患者1h STR与血浆BNP水平变化的关系及对预后评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性血管再通及未行血管再通治疗的心电图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 RS)变化,探讨fQ RS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溶栓、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血管再通患者、未行急诊血管再通治疗患者心电图fQ RS发生率。结果 STEMI溶栓后冠脉血管再通组fQ RS波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通组(p0.01);STEMI行急诊PCI后fQ RS波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行急诊PCI组(p0.01);STEMI行急诊PCI术前组与术后组fQ RS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碎裂QRS波对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血管再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晚期时相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late-phase of limb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L-LIP)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择期PCI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粤北人民医院因错过再灌注时间窗而择期行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患者140例,其中随机选择70例为实验组行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PCI术前3天开始使用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行双上肢缺血预适应,袖带加压高于基础血压50mmHg压迫肱动脉,持续5分钟后放气休息间隔5分钟,重复5次,早晚各执行一组),余70例为对照组术前不行远程缺血训练。比较两组PCI术中参数、术后72小时急性肾功能损害(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术前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及1年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术后72小时,实验组急性肾功能损害(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前后△eGFR(术后值减去术前值)为(-3.44±9.65)mL-1,对照组为(-16.17±18.25)mL-1,实验组△eGFR<对照组△e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随访1年,实验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41)。 结论:晚期时相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择期PCI患者肾功能有保护作用,并改善患者术后1年预后。 【关键词】 晚期远程肢体缺血预适应;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肾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 1 0 7例 ,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而分为ST段抬高组 (A组 )和ST段未抬高组 (B组 ) ,比较两组间发病年龄、伴发疾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梗死后开始溶栓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 (Kil lip分级)。结果 :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梗死血管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 ,而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该类患者再通率低 ,心肌受损重 ,易并发心功能不全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ST段抬高的相关因素及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02例STEMI急诊PCI病人分为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小于50%组(A组)与大于50%组(B组),分析STEMI急诊PCI后2h内ST段抬高的最高导联的ST段下降幅度的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A组与B组比较,A组年龄较大、前壁心肌梗死较多、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较多、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较高、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较多(P<0.05)。结论对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的分析是一项相对简单、可行性较好的心肌组织水平的再灌注评估指标,入院Killip分级≥Ⅱ级、前壁心肌梗死是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小于50%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每年大约有300万人被诊断为急性STEMI[1]。急性STEMI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6%~14%[2],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STEMI的首选治疗方法[3]。然而,迅速的血流再通会使缺血所致的心肌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c-reperfusion injury)[4]。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旨在降低再灌注损伤,即在持续性心肌缺血后,血流再通的最初几分钟内重复、短暂闭塞血管,再永久开通血管。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5]。2005年,缺血后适应首次应用于临床研究[6]。本文将对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缺血后适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缺血后适应组)及对照组,均接受急诊PCI。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组PCI术中设置缺血后适应方式。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量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 LVEDVI [(64±6)ml/m2 vs (67±6)ml/m2,P<0.05],LVESVI[(30±4)ml/m2 vs (34±4)ml/m2,P<0.05],LVEF升高(0.53±0.02 vs 0.50±0.03,P<0.05);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心肌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近期疗效。方法109例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PCI组),并与178例同期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的STEMI患者(UK组)进行住院期间疗效比较。结果与同期溶栓治疗相比,急诊PCI胸痛缓解迅速,120min ST段回落明显,再灌注成功率高(P〈0.01);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P〈0.01)、再梗死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急诊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血浆内皮微粒(EMP)与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入选4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35例,急性非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0例, STEMI组患者发病12 h内及早予直接PCI治疗,仅处理“罪犯”血管。NSTEMI组患者予早期(48 h)冠脉造影及PCI治疗。所有患者均选择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后血浆EMP表达变化,分析EMP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相关性。结果: ①STEMI和NSTEMI两组患者行PCI治疗后EMP表达均增高。②STEMI患者行再灌注治疗术后1h EMP即大幅增高,峰值明显早且大于NSTEMI PCI组,与CK-MB增长趋势一致,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后血浆EMP水平的动态变化与AMI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2例AMI者,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再抬高组(A组)和未再抬高组(B组),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住院期间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管再通率较B组低,A组CK峰值较B组高,而其LVEF低于B组(P〈0.05);A组充血性心衰发生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B组(P〈0.05)。结论 溶栓治疗后ST段再抬高者血管再通率低,易并发充血性心衰、严重心律失常、较无ST段再抬高者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