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管支架成形术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方法对24例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造影,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根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给予预扩张或后扩张。结果24例患者椎动脉狭窄和基底动脉狭窄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4%下降到24%,术后均没有缺血性卒中发作。随访13个月,2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遗有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与手术有关,1例与颅内血管远端病变有关。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置人术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缺血症状,预防卒中再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7年3月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50%),共112例(116处),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68处,基底动脉狭窄48处。评估术后即刻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病死率。术后每3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1次,评估卒中发生、症状改变情况及再狭窄情况。结果①114处成功置入支架,2处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迂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114处中,78处管径恢复正常,34处残余狭窄率〈10%,4处残余狭窄率约为30%。血管狭窄率由术前的(84±8)%,下降至术后的(8±7)%,P〈0.01。②术后1周,6例(5.4%)患者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其中急性血栓形成1例,穿支动脉闭塞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1.8%)。③64例患者获得3~54个月的随访,平均(18±11)个月。其中2例(3.1%)死亡,8例(12.5%)发生再狭窄(复查DSA,再狭窄率为50%~90%)。结论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经短中期随访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1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MCA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行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狭窄的血管均成功地进行扩张,术前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79.2±4.5)%与(15.3±4.3)%,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20%。临床随访无TIA或脑卒中再发,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TCD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MCA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Wingspan支架治疗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Wingspan支架系统行血管成形术治疗30例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成功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定治疗前后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改善情况,观察术后症状及并发症情况.记录随访期间的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狭窄程度由(74.6±13.6)%降为(14.8±4.5)%(t=13.469,P <0.01),术后并发症比例为10%,随访期间共计出现5例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6.67%,均为无症状性再狭窄,无患者死亡.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后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神经功能与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引起脑缺血的颅内、外段动脉狭窄的手术策略.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109例,其中93例行单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6例行多支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其中5例患者狭窄动脉病变远心端并存颅内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94例患者得以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术前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9.2±13.4)%,术后为(18.1±9.20)%.平均随访时间(10.8±4.2)个月,129处狭窄病变术后9处(7.0%)发生轻度再狭窄,无重大脑卒中发生. 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外段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并存多支血管狭窄病变或其他血管病变时应充分了解颅内血流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策略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评估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对相关影像学信息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136支狭窄血管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70处血管狭窄恢复正常血管直径,54处残余狭窄〈20%,7处残余狭窄为50%~80%。5例因支架不能输送到位而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1例。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0例患者获得术后1~36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颈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6例,颅内动脉再狭窄6例。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脑血管造影结果并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是保证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安全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技术要领和效果。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残余狭窄率均<5%。7例患者随访6个月,愈合Malek评分为1分者4例,2分者2例,4分者1例。1例MoriC型患者术中并发脑干梗死。结论我们的初步经验认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预防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赵振华  寇忠爱  燕鹏  孙征 《山东医药》2011,51(13):58-5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血管狭窄导致顽固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7例血管狭窄导致的顽固性T/A患者行PTAS术,其中14例使用脑保护装置,16例采取预扩张,3例采取后扩张;2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和1例基底动脉狭窄采用自膨式支架,椎动脉起始段狭窄5例使用球囊扩张支架,1例头臂干狭窄使用球囊扩张支架。结果27例患者狭窄血管都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3%下降到术后15%以下,术后短期随访(3—6个月)没有TIA或中风发作。结论PTAS是治疗血管狭窄导致顽固性T/A相对更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黄友发  孙平  杨言府 《内科》2014,(2):195-19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23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患者术后狭窄率及脑血管狭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23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狭窄率由术前(81.6±9.2)%下降为术后的(21.9±8.4)%。术后随访2~10个月,1例患者再发血管狭窄,与未正规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关;其余患者脑血管狭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状况中的差异。方法对74例TIA患者行CTA及DSA检查,观察两种不同检查方法下患者脑血管异常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中,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中,DSA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CTA高(P〈0.05);两种方法检查血管狭窄程度效果的比较,DSA优于CTA(P〈0.05);但CTA检查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SA(分别为P〈0.01和P〈0.05),且检查费用明显较DSA低。结论 CTA可作为评估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管状况的初筛方法,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脑血管状况的评估仍首选DSA。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应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慢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支架置人的手术成功率、狭窄率的改变、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①20例基底动脉狭窄病变,共置入20枚Wingspan支架,技术成功率为100%。②术后即刻造影证实,狭窄率由(79.0±6.0)%下降至(13.0±3.4)%。围手术期1例发生小脑前下动脉闭塞,导致脑干梗死。③本组在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根据Malek评分,术后3次评分均为1分者共12例(60%),均为2分者2例(10%),均为3分者1例(5%)。这15例患者的病情稳定,其中12例疗效肯定;其余5例术后早期疗效明显,但以后有所下降,其中有3例(15%)1个月时评分为1,3个月时转为2分;有2例(10%)1、3个月为1分,6个月时转为2分。结论经短期随访发现,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性及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2011年6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患者62例,对其中24例实施球囊扩张支架治疗,38例实施自膨式支架治疗。按Mori分型观察两组患者残留狭窄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①对62例患者全部成功进行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其中球囊扩张组术后的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83±8)%降至术后即刻的(10±5)%,自膨式支架组术后狭窄率从术前的(81±11)%降至术后即刻的(17±10)%。②球囊扩张组24例患者中,有7例(29.2%)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自膨支架组有4例(10.5%)患者出现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但若剔除手术操作因素,仅比较支架相关缺血并发症,显示自膨式支架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38,5.3%)明显低于球囊扩张组(7/24,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从病变特点观察,显示MoriC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在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的治疗中,自膨式支架较球囊扩张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术后残余狭窄率,白膨式支架比球囊扩张支架高。  相似文献   

14.
老年脑缺血患者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脑缺血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布及相关因素. 方法 158例老年脑缺血患者于我科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留置颅内外支架172枚.在围术期利用血栓弹力图(TEG)系统评价患者血小板功能被抑制情况,并随之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使用.150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8例门诊行CT血管造影(CTA)随访,随访期平均8.3个月. 结果 支架内再狭窄(IRS)11处(6.4%),10处为椎动脉起始部,1处为颈总动脉分叉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率为23.8%,皆为非优势供血侧椎动脉起始部,非优势供血侧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66.7%. 结论 椎动脉起始部较其他部位支架成形术后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而且非优势供血侧比优势供血侧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火箭军总医院神经介入医学科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且年龄≥60岁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60~81(66.4±8.0)岁。术前及术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强化调脂治疗,采取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观察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靶血管供血区脑卒中复发率。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100.0%,术前及术后即刻残留狭窄率(86.6±10.0)%、(29.9±13.2)%。围术期发生1例(1.8%)穿支脑梗死事件,术后随访期有1例脑出血,2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事件,术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6%。有36例(65.5%)患者接受了DSA复查,血管狭窄率为(34.3±22.8)%,8例(22.2%)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治疗老年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是安全的,且能有效预防供血区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从而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椎动脉狭窄并行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行支架植入术的时间划分为建模组(2016年6月—2021年12月,220例)和验证组(2022年1月—2023年6月,52例)。在建模组中,随访期间根据CT血管造影(CTA)或者DSA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内狭窄(ISR)组(50例)和非支架内狭窄组(170例)。基于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所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临床决策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建模组中220例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有50例发生了ISR,ISR的发生率为22.72%。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分值高、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合并颈内动脉和/或对侧椎动脉中度以上狭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1.8 mmol/L、术后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偏低及较小的支架直径是ISR发生的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6个变量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椎动脉支架植入术后ISR发生建模组的AUC为0.857(95%CI:0.799~0.915),验证组的AUC为0.847(95%CI:0.732~0.961),提示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较好地预测椎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发生ISR的危险程度,有助于临床医师发现ISR发生的高危患者,及时做出干预,使患者得到更大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支架成形术治疗不同Mori分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对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资料,按照Mori分型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比较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选择、同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预后的情况。结果①按Mori分型,18例患者中MoriA型8例,MoriB犁4例,MoriC型6例。②对MoilA型和MoriB型患者均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C型1例患者选用球囊扩张支架,5例选用Wingspan自膨式支架。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③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30天复查TCD,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均未出现再狭窄。④除1例MoriC型患者于术后24h脑桥有少量出InL之外,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未出现神经系统新发症状。⑤17例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中,14例术后症状消失,其中MoriA型6例,MoriB型3例,MoriC型5例。结论在支架成形术中,对MoriA型、MoriB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可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C型患者可选用Wingspan支架。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早期预后良好,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标志物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蛋白(CD63)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病人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确诊为CAS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人106例,根据复查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结果分为ISR组16例和无支架内再狭窄(NISR)组90例。比较2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术前狭窄程度、术后有无残余狭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依从性、术前及术后1个月CD62p及CD63的表达率,对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ROC分析术后1个月CD62p及CD63的表达率对支架成形术后ISR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吸烟史、高血压、DM、支架数量、术后残余狭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依从性、术后1个月CD62p及CD63的表达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支架数量(OR=3.377,95%CI:1.460~7.814)、术后残余狭窄(OR=3.827,95%CI:1.373~10.666...  相似文献   

20.
循环卒中的主要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任何部位,以椎动脉起始部最为多见。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8例椎动脉狭窄患者行经皮椎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成形术后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