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适应证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46例;同期矫治其他合并畸形50例。结果全组死亡2例,发生主要并发症5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一经明确诊断,如无手术禁忌证,均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期降低其发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的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手术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及原因. 结果分析患儿348例,术后48 h以内有97例出现各型心律失常(27.9%);手术前心胸比值≥0.6、合并肺部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术后血氧分压≤60 mmHg、酸中毒、低心排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患儿年龄、VSD直径、手术方式等因素的不同,其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修复手术后的常见早期并发症,心功能差、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长、术后低心排是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室间隔缺损(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我国几乎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一半。2002年美国AGA公司开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自膨胀性非对称性双盘状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过国内外近一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院利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小儿VSD 11例并进行了短期随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SPVSD)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SPVS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经超声心动图确诊215例,误诊26例(10.79%,26/241).合并主动脉瓣脱垂42例,心电图多表现为左室肥大.均行室间隔缺损(VSD)心内修复术,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8例,主动脉瓣成形术(AVP)6例,合并其他病变亦同期处理.术中证实VSD大小比术前彩超测量值偏大.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一例出现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30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随访率95.44%(230/241),NYHA心功能Ⅰ级189例,Ⅱ级41例.均无VSD残余漏.行AVR或AVP患者,术后轻度关闭不全1例,余关闭良好,其他合并病变处理随访结果亦满意.结论 加强对SPVSD的全面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积极手术治疗,合理处理主动脉瓣病变及其他合并畸形或病变,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膜周室间隔缺损(perime membrane ventricular sepetal defect,PMV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因以往介入器械设计缺陷较多,疗效不佳,治疗主要依赖外科开胸手术。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3年4月采用Amplatzer膜周室间隔封堵器治疗小儿PMVSD8例,获得良好近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TCVSD)介入治疗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620例经TCVSD治疗中失败的50例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综合分析介入治疗失败原因。结果全组介入治疗失败发生率8%(50/620)。无膜部瘤破裂,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无持续溶血。16例合并明显主动脉瓣脱垂,8出现放置后中度以上主动脉瓣返流。因反复出现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停止手术4例,释放封堵器后出现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收回封堵器3例,术后出现无法恢复的Ⅲ°房室传导阻滞而外科取出封堵器3例。4例出现三尖瓣返流加重。4例肌部VSD失败病例中,2例建轨困难,2例分流量小于2mm。1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TCV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适应症,结合多种检查方法,采用正确的封堵策略,可进一步提高该项技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将其疗效与外科手术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符合单一左向右分流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18例,将其分为介入治疗组60例和外科手术治疗组58例两组,对介入治疗组进行介入治疗,对其早期及中期的疗效进行研究,并且将其与外科手术治疗组在治疗效果、治疗费用、并发症、输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临床治疗,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均达到了100%。介入治疗组的患者均未进行输血(P<0.01);介入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均小于外科治疗组患者(P<0.01);介入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生均少于外科手术治疗组的患者(P<0.01);两组治疗费用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法对于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具有早中期治疗效果显著、成功率高、安全、易操作,损伤小的优点,与外科手术治疗法相比还具有无需输血、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至2011年12月186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资料,分析76例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预后。结果: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发生率4.08%,4例再次手术治疗,68例于1年后自然愈合,另4例漏口缩小,不需再次手术。结论:成熟的外科技术、良好的术野暴露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预防VSD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多可自然愈合,再次手术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处理的经验.方法 24例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必要时应用深低温低流量及改良超滤技术.直视缝合3例,补片修补21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发生率25%,其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1例,肺炎2例,术后复查心脏超声,除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外,其余患者心功能均正常,均痊愈出院.结论 室间隔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术中减轻体外循环损伤,注重脏器功能保护,术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预防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2 6(7.0 1 % )例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 374例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出现 2 6例残余漏进行分析。结果 分析认为造成残余漏除技术原因外 ,还与修补的方法有关 ,随访 2 1例至今 ,Echo示自行闭合 4例 ,缩小 6例 ,二次手术修补VSD 1例 ,无死亡。结论 提高修补技术及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法 ,是避免残余漏的发生及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5例经彩色超声心动图长期随访的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病例。讨论了室缺的大小、部位及室间隔膜部瘤(VSA)形成对闭合的影响。认为缺损自然闭合与大小密切相关;而VSA的形成更能促使缺损变小或闭合。这为临床上对该病程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冯蓉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359-360
目的总结患儿在全麻下进行室间缺损封堵术的术后监护心得。方法总结30例患儿在全麻下进行室间缺损封堵术的术后监护方法,观察患儿恢复情况如何。结果对30例患儿进行术后随访时发现有并发症发生,经超声显示封堵器的位置良好,没有影响到心脏瓣膜的功能。结论室间隔损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全麻患儿一定要进行特殊护理,从而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提高介入放射学封堵室间隔缺损术的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方法 施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介入放射学封堵术,观察术后患者体征,对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诊治。结果 21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要患者中,少数出现早期并发症,经过及时对症治疗,基本治愈或显现出不同疗效。结论 介入放射学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疗效可靠、其早期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可治愈或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缺损(简称VSD)的婴幼儿易合并肺炎心衰,我们于1992年1月~1995年12月采用多巴胺辅佐治疗VSD合并肺炎心衰患儿,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依据及病例分组所有患儿均经彩色多普勒确诊为室间隔缺损,肺炎心衰依据1984年全国小儿肺炎并心衰诊断标准修订草案。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及入院前的病程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室缺)手术的巡回护理配合要点。方法从术前、术中各个环节分析室缺手术的巡回护理配合方法。结果手术配合经过顺利,无护理事故发生。结论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专业知识训练,提高专业素质是保障手术配合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技术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对105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施行直视修补术.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无严重并发症.术中发现右冠状动脉气栓2例,经对症处理后顺利停机.术后7~10 d痊愈出院.随访时间5个月至2年,胸部X线片示肺血流量减少,心影缩小,无残余分流.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安全可行,适用于多数室间隔缺损患者,避免了主动脉阻断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能有效防止残余漏和传导系统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致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妊娠的危险性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例妊娠合并室间隔缺损致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的诊疗经过.结果 1例患者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于孕36+4周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12天拆线,术后13天顺利出院.1例患者因先兆早产入院,于孕36+3周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5天因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结论 室间隔缺损演变为重度肺动脉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的患者不宜妊娠,一旦妊娠应在早孕阶段终止.对于坚持妊娠者应加强孕期管理,择期剖宫产终止妊娠并加强围手术期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