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目的运用99mTc-MAA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肺栓塞(PE)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同时评价D-二聚体在诊断PE和DVT形成中的价值.方法4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行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同时摄胸片以排除其它肺部和心血管疾病等造成的假阳性;ELISA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0.5 mg/L为阳性.结果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显示40例中有PE和(或)DVT 26例,占65%,其中D-二聚体阳性20例,占76.9%.结论应用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并结合胸片,可减少对PE和(或)DVT的误诊和漏诊;D-二聚体测定不能作为PE和(或)DVT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2.
林浩  朱琳  余志惠  谢昌辉  邓少杰 《四川医学》2004,25(9):1005-1006
目的 用放射性锝、大颗粒聚合白蛋白(^99mTc-MAA)显像研究下肢创伤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54例病程5-14天的下肢创伤患者进行^99mTc-MAA肺灌注显像、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99mTc-MAA显像提示70.4%(38/54)的患者并发DVT,其中36.8%(14/38)为髂股深静脉DVT,63.2%(24/38)为脑静脉以下DVT。24.1%(13/54)的患者发生PE(8例为单侧PE,5例为双侧PE),仅30.8%(4/13)的PE有胸部症状。结论 大部分下肢创伤患者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无症状性肺栓塞,^99mTc-MAA显像应作为下肢创伤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显像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似PE患者171例,所有患者均行^99mTc—MAA下肢深静脉显像。结果171例疑似PE患者中44例下肢深静脉显像阳性,其中32例被确诊为PE,下肢深静脉显像阳性患者PE的发病率为72.73%(32/44);深静脉栓塞的部位主要发生于胭静脉(81.25%)和腓静脉(71.88%)。结论核素下肢深静脉显像可较灵敏地反映下肢深静脉病变,肺灌注显像时加做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可为PE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99m锝标记的聚合白蛋白(99mTc-MAA)肺灌注扫描在诊断肾病综合征伴肺栓塞患儿中的价值.方法:对2000~2005年33例D-二聚体异常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进行99mTc-MAA肺灌注显像,并分析相应的胸片、心电图检查结果,对肺灌注显像阳性患儿进行溶栓及抗凝治疗,2~4周后复查肺灌注显像观察疗效.结果:15例患儿(48.4%)出现肺灌注异常,其中1例为左肺动脉干完全阻塞,对15例患者行溶栓及抗凝治疗2周后症状均明显好转,2~4周后复查肺灌注显像发现完全恢复10例,好转3例,2例未复查.结论:肾病综合征患儿的肺栓塞发病率并不低,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99mTc-MAA肺灌注扫描是无创安全的诊断方法,利于早期发现肺栓塞患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素显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方法:临床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的患者28例,除2例因被迫体位不能平卧仅做肺灌注显像外,其余均进行肺通气显像、肺灌注显像及双下肢深静脉显像,所有患者拍胸部X线平片,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结果:28例患者中有25例为肺栓塞,占89%;下肢静脉血栓23例,占82%。结论:核素显像无创、安全、简便、灵敏度高,对肺栓塞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四肢骨折D-二聚体的变化与血栓形成相关性及干预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肢体骨折后D-二聚体的变化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初步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3月~2005年1月间本院的四肢骨折患者伤后4d内D-二聚体进行测定,3d后仍阳性的患者.行肢体血管彩超检查,确诊DVT的发生,对确诊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结果 110例患者中,48h内D-二聚体阳性患者为9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发生率为36.2%;72h后D-二聚体仍为阳性患者41例,发生DVT仍为33例,发生率80.5%.33例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尤尼舒)治疗7~10d,症状逐渐消失,无肺脑栓塞的发生.结论 2d内D-二聚体阳性对DVT预测性较差,3d后仍为阳性,可以预测DVT的发生,下肢骨折发生DVT的比率远高于上肢骨折,低分子量肝素对DVT有初步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8例考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采用统计学方法检验,同时与下肢顺行静脉造影结果对照,并对作为诊断性实验指标的临界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正常对照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将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500ng/ml作为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界标准,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评价指标如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阴性预期值为100%、诊断准确率为85%。结论: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排除DVT的首选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8.
【】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一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术前1天和术后1、3、5、7、9、14天采集静脉血样动态测定本院1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10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1天即达2000 ug/L以上,其中有l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5d达高峰(4427±324) u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4 d仍有(2622±96)ug/L,而其他9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5d即降至2000u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9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9.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1d和术后3、5、7、9、14d 的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住院患者,发生肺栓塞(PE)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53例入选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空腹抽血,进行凝血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沉、D-二聚体、抗心磷脂抗体等检测,同时进行顺行静脉造影或静脉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15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32例发生PE,发生率为20.9%。PE组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非P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凝血时间、血沉、抗心磷脂抗体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示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是造成DVT住院患者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可能是造成DVT住院患者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诊断肺栓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肺灌注/通气显像诊断肺栓塞的价值以及溶栓后的疗效评价。方法 对96例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进行核素肺灌注显像,74例进行肺通气显像,57例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结果 双下肢深静脉及肺灌注显像,可见57例病例中51例下肢深静脉异常者41例(72%)符合肺栓塞性改变。74例肺灌注/通气显像患者符合肺栓塞改变者59例,灵敏度达80%。结论 肺灌注/通气及双下肢深静脉联合显像对肺栓塞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6月收治的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5岁。双下肢DVT3例,左下肢DVT8例,右下肢DVIv7例,12/18例双下肢不对称,膝上15cm大腿周径差。均值4.3cm,4/18例无下肢水肿,2/18例患径小于对侧。全部病例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阳性,3/18核素肺灌注示多段肺栓塞,仅1例核素双下肢深静脉扫描示有血栓,男2例未见异常,与同期B超阳性率比有差异。本组病例中,有肿瘤、长期卧床史、术后卧床、制动史12例。18例确诊病人经抗凝、溶栓治疗,5例猝死,1例因其它并发症死亡,总死亡率38.9%死亡病人多系手术科室患者。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直接原因,长期卧床、尤其术后制动为DVT的直接诱因,术后DVT并肺栓塞猝死率高,双下肢彩超及时监测有助早期诊治,规范抗凝、溶栓治疗对减少死亡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的急性肺动脉栓塞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介入技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的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右颈内静脉或健侧股静脉放置下腔静脉滤器38枚,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放置于肾静脉开口以下的下腔静脉,后经皮经肺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术后常规抗凝.结果 38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成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对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和(或)肺栓塞(PE)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诊治体会.方法 对10例确诊的NS并发DVT和(或)PE患者(血栓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例NS无血栓患者(无血栓组)的年龄(AGE)、血浆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UP)、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血栓组10例,肾活检6例,膜性肾病3例.血栓组AGE、ALB、24-UP、FIB与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T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经抗凝、溶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消失.结论 AGE、ALB、24-UP、FIB在NS并发DVT和(或)PE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膜性肾病是NS合并血栓栓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一旦合并DVT和(或)PE,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凝、溶栓、介入治疗.经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DVT导致P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Hypercoagulationandthromboembolismwerecommoncomplicationsinnephroticsyndrome (NS) .1 However ,pulmonaryembolism (PE )inNSchildrenisseldomreported.Herewereported 8outof 2 0NSchildrenwithelevatedplasmaD dimerinwhomPEwasdiscoveredbypulmonaryperfusionimaging (PPI)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的彩色超声诊断深静脉血栓(DVT)及其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85例有症状的下肢DVT患者行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其中68例血栓累及股静脉的患者同时逆行扫查髂静脉及下腔静脉.结果 85例下肢DVT患者急性期51例,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4例,管腔内实性回声、探头加压管腔不被压瘪或消失,CDFI示血流充盈缺损或消失,PW未引出血流频谱或频谱波形不正常是DVT的特征性表现.腹部大血管扫查发现髂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内的血检、瘤栓形成、左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髂静脉炎性粘连等是导致下肢DVT的病因.结论 彩色超声对下肢DVT的诊断明确,联合髂静脉、下腔静脉及周围组织的扫查可提高DVT病因的检出率,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观华  李裕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17-2018,2046
目的对比研究^99mTc-MAA显像、X线片、超声、CT和肺动脉造影(PA)对下肢创伤及手术后(LEPP)患者并发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LEPP临床疑为PE的患者同期行^99mTc-MAA肺血流灌注显像(PPI)、下肢深静脉显像(RNVI)、X线胸片、胸部和下肢超声、胸部CT、PA检查。以PA为标准,计算PPI、X线片、超声、CT诊断PE的灵敏度。结果①16例患者中PA证实14例为PE,其中左侧PE3例,右侧PE7例,双侧PE4例,排除PE2例;②PPI发现14例PE受累肺段168个,平均每例受累11.8±4.6(3~17)肺段;③PPI、X线片、超声、CT诊断PE的灵敏度分别为100%(14/14)、28.6%(4/14)、35.7%(5/14)、85.7%(11/14);④RNVI发现71.4%(10/14)的PE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超声提示78.6%(11/14)的PE有DVT(χ^2=0.19,P〉0.05)。结论^99mTc-MAA显像为准确、无创、经济地诊断LEPP并发DVT和PE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青年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诊断的45岁以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E分为PE组及非PE组,分别对两组的性别、年龄,血栓部位、血细胞计数、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凝血、易栓等指标以及心脏病、吸烟、DVT史、手术、静脉曲张、妊娠/分娩等17种DVT常见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2例青年DVT患者中96例伴发PE,发生率为36.6%,病死率为3.1%。患者平均年龄(34.85±7.96)岁,男性多于女性(67.7%vs 32.3%,P=0.004);PE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较非PE组更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于非PE组(P<0.05)。PE组DVT史、呼吸道感染、血栓累及多支静脉(≥ 2支)患者明显多于非PE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HDL-C降低、CRP升高、既往DVT史、呼吸道感染是青年DVT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青年DVT患者极易发生PE,重症可导致死亡;其D-Dimer及FDP升高,伴PE者更高,对D-Dimer及FDP极度增高的青年DVT建议行PE筛查。伴呼吸道感染、DVT史、高CRP、低HDL-C患者是DVT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DVT一旦伴发上述危险诱因,应警惕PE发生。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CT pulmonary arteriography and venography allow a better diagnostic yield for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n suspected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PE).The aim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M患者PE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8例DM行双下肢超声检查和(或)^99m/Tc—MAA深静脉显像、肺灌注显像,同期获取血液及临床相关资料。结果28例DM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3%),8例并发PE(13.8%);有DVT的DM的PE发病率(28.6%)明显高于无DVT患者(0)(x^2=7.69,P〈0.01),髂股深静脉DVT患者的PE发病率(44.4%)明显高于腘静脉以下DVT患者(0)(x^2=4.24,P〈0.05),有胸部症状的DM的PE发病率(50.0%)明显高于无胸部症状者(4.4%)(x^2=13.06,P〈0.01);年龄、病程、糖尿病类型、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血胆固醇、下肢症状、急性并发症10因素各自的PE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x^2≤2.96,P〉0.05)。结论有髂股深静脉DVT的DM容易并发PE,有胸部症状的DM为PE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70岁以上老年卧床患者60例,分为血栓组(26例)和对照组(34例),记录60例患者下肢深静脉的形态、结构、内部回声、彩色血流图像及多普勒血流频谱等检查结果,并测量静脉管径及静脉血流最大速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患者发病前股静脉、腘静脉管径均明显增宽,平静呼吸时的股静脉最大血流速度明显减低(P<0.05或P<0.01)。平静呼吸时的股静脉最大流速小于14cm/s的患者与大于14cm/s的患者相比,其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较准确地测定老年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检测手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