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0例,均接受C T A与D S A检查,对比C T A与D S 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统计分析CTA与DS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口直径的结果、图像质量。结果:160例患者中,CTA检查阳性59例,阴性101例;DSA检查阳性61例,阴性99例。与DSA检查对比,CTA检查的敏感度为95.1%(58/61),特异度为99.0%(98/99),准确度为97.5%(156/160),阳性预测值为98.3%(58/59),阴性预测值为97.0%(98/101)。C T A与D S 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口直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C T A与D S 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图像质量优良率98.8%(158/160)、97.5%(156/16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TA与DSA检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率高,其中误诊为其他疾病者20例.结论 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罕见,易误诊为多种内科疾病.疑诊患者应积极行腰穿检查,头颅CT应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专科病房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专科病房,对7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结果:本组患者痊愈出院678例,转康复科继续治疗26例,自动出院27例,死亡16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专科病房的建立,为该病急诊患者的收治开创了绿色通道,实现了护理工作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救治中及时、有序、安全、高效和保证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到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由专业的影像学医生分析检查结果。结果:60例患者中,31例(51.67%)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并发脑挫裂20例(33.33%)、并发硬膜下血肿6例(10.00%)、并发硬膜外血肿2例(3.33%)、并发脑内血肿1例(1.67%)等其它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池出血31例(51.67%);与脑沟出血14例(23.33%)、天幕缘出血12例(20.00%)、脑室出血3例(5.0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过程中,医生需要熟悉CT特点,对于疑似病例,应结合其它临床检查和患者的临床症状明确确诊,及时的采取对症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应用放射影像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104例疑似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接收时间段介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间。所有患者依次进行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放射影像的诊断结果。结果:3D-DSA检查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91.35%)、敏感度(94.00%)、准确性(93.27%)、阴性预测值(33.33%)均高于3D-CTA检查,3D-DSA检查的动脉瘤总检出率(94.92%)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影像应用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其中3D-CTA技术相比较,3D-DSA技术的检出率与诊断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桂珍 《中国康复》2003,18(5):311-312
目的 :分析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12 0例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在发病 <72h作脑CT扫描检查 ,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再及时给予腰穿作脑脊液检查 ,并对其中 2 8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治疗用药为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尼莫地平等。结果 :12 0例患者经10~ 14d治疗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生活完全自理 85例 (70 .8% ) ;临床症状消失 ,遗留轻度锥体束损害体征 2 7例(2 2 .5% ) ;死亡 8例 (6.7% )。结论 :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症状是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 ,发病 <72h头颅CT检出率为 90 %~ 95% ,必要时腰穿辅助检查脑脊液为均匀一致血性是诊断本病的唯一指标 ,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可收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娅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89-190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一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疾病的2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1].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病死率的2倍.本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SAH70例,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主要护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检查并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1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进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与多排螺旋CT(MSCT),将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作比较,探讨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病理证实,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95例(共11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11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4例。在头颅CT血管造影检查中诊断出,110例患者中,动脉瘤患者为77例(共95个病灶),静脉窦血栓患者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例数为11例,阴性患者例数为13例,符合率为88.18%。与MSCT检测方法(74.55%)相比,采用CTA进行检测的诊断符合率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中,能够较准确检测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并且与MSCT诊断方法相比,头颅CT血管造影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性软脑膜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其发病率为(5~20)/10万,死亡率为25%。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死亡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死亡率的2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意义,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身心护理,饮食护理及恢复期活动休息等.结果 45例患者再出血3例,死亡1例,未出现一例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诊断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从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新生儿的出血类型及CT表现进行临床分析,并总结临床意义。结果:在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新生儿中,有8例属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有脑积水现象患者6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21例。结论:采用CT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检查,其结果具有显著性特征,诊断符合率可以达到90%,其对判断预后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诱因与健康指导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诱发因素.结果情绪激动、过早及剧烈活动、突发用力等影响血压和颅内压的因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发出血密切相关.结论针对再出血诱发因素,采取有效的健康指导措施,使患者了解并努力避免诱发因素,是降低患者再出血发生率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临床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析通过实行三维旋转血管造影技术(3D-DSA)进行诊断以及介入治疗的价值所在.方法:于2018年01月至2019年09月近一年半时间医院影像科导管室针对收治的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诊断,按照不同的诊断方式将这8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其中32例常规组患者采用普通二维扫描进行诊断,而48例研究组患者采用3D-DSA技术进行诊断,分别将两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情况加以比对.结果:研究组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二维扫描技术诊断情况相对比,3D-DSA诊断技术更适用于临床收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诊断,能够清楚的观察出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部位、大小、瘤颈以及数量同载瘤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可为术前患者病情评估以及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筛查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进行CT检查,初次CT扫描时间为生后1h~10d;37例均为CT平扫。结果本组37例中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2例。CT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断及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1 疾病概述 1. 1 流行特点及病因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脑和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脑室系统导致的临床综合征,少数患者为脊髓表面血管破裂,仅表现为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年发病率为(5~20)/10万,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40岁以前发病者占86%,60岁以上发病者仅占4%....  相似文献   

16.
陈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3):8189-8190
目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5例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误诊率高。结论: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罕见,易误诊为多种内科疾病。疑诊患者应积极行腰穿检查,头颅CT应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33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中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蛛网膜下腔诊断标准,本组患者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本组患者所得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不同年龄段下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炎和烟雾病诊断情况,并与临床确诊进行对比。结果本组1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实施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01例患者确诊,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确诊率为75.9%。其中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确诊动脉瘤有79例,所占比例为59.3%、确诊的动静脉畸形有14例,所占比例为10.5%、确诊的动脉炎有5例,所占比例3.7%、确诊的烟雾病有3例,所占比例为2.5%。结论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中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措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重建成像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及局限性分析。方法:对147例CT表现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由神经和放射两名医生对结果分析,对CTA阴性以及诊断有争议患者进行DSA检查。结果:在147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109例患者3D-CTA结合出血CT图像确诊动脉瘤,瘤体直径2-12mm,均在手术或者介入治疗中证实;其余病例中,7例CT图像有明显的责任灶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D-CTA阴性,通过DS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为动脉瘤,23例普通CT表现为中脑周围出血以及均匀弥漫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CTA提示阴性患者DSA检查也为阴性;3例CTA可疑动脉瘤均被DSA证实为动脉起始的壶腹,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A筛查是相对快捷、低风险检查方式,但结果的分析需结合CT图像出血形式以及放射和神经外科医生共同阅片可以完成CTA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式疼痛管理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将2013年3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实施"医护合作"式疼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伤后3、7、10、15 d的疼痛评分和住院期间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伤后3、7、10、15 d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控制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合作"式疼痛管理能够有效减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卒中的诱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均属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为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疾病。据我国6城市调查,脑出血年发病率为81/10万,患病率112/10万。我们对住院治疗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