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崔萍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8,(3):5
目的: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HP感染率约90%。正常情况下HP主要定植于胃型上皮,也有DU患者十二指肠可见胃上皮化生,可供HP定植引起溃疡形成。本研究是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检测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HP感染的情况,并与胃溃疡(GU)、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资料进行对照。结论:本组资料表明:十二指肠球部HP的检出率在DU、GU、FD三组差异无显著性。DU、GU、FD组的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分别为57.9%、11.1%、16.7%,3组患者在十二指肠球部均可出现胃上皮化生,但DU组显著高于其他2组,推测胃上皮化生与DU组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及胃泌素 (GAS)关系的研究 ,探讨Hp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DU)的发病机制。 方法 检测了 12 1例患者内镜、病理、Hp感染及DGM情况。同时测定了其中 6 6例患者的血清GAS浓度。结果 球部有溃疡者 ,胃及球部H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但球部Hp检出率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球部有溃疡者DGM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且前者的DGM程度更重 (P <0 .0 0 1) ,但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 (73.0 % )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37.5 % ,P <0 .0 0 1) ,DGM( )及以上者在Hp阳性组发生率 (47.2 % )也高于Hp阴性组 (2 1.9% ,P <0 .0 5 ) ;Hp阳性者血清GAS浓度显著高于Hp阴性者 (P <0 .0 1) ,但血清GAS浓度在Hp阳性的DU、CU、GU与CG之间无差别(P >0 .0 5 ) ;有DGM者血清GAS浓度也显著高于无DGM者 (P <0 .0 1) ,且随着DGM程度的加重 ,血清GAS浓度早递增趋势 ,两者呈正相关 (rs=0 .4 2 ,P <0 .0 1)。结论 Hp感染特别是十二指肠Hp定植及DGM是影响DU发生、发展的两大危险因素。Hp可影响DGM的发生与发展 ,其中部分可能通过增加血清GAS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的检测分析,探讨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990 -2003年间3 479例残胃患者(残胃组)和3 400例同期患者(对照组)的胃镜及病理检查、Hp检测情况,对两组Hp感染率进行比较,同时对残胃组的不同年龄、性别、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方式、有否胆汁返流及各种残胃病变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残胃组Hp感染率为26.56%,明显低于对照组58.26%(P<0.01)。(2)残胃患者年龄越大.Hp感染率越低(P <0.01),而不同性别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3)术后胃镜随访时间<6个月、6个月-5年、6-10年、11-20年、>20年,残胃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40.74%、32.93%、26.22%、10.89%、1.85%,各时间段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4)Billroth Ⅰ式Hp感染率(37.62%)高于BillrothⅡ式和Roux-en-Y胃肠重建术式Hp感染率(19.12%、29.24%),3种术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5)残胃炎、残胃溃疡、残胃癌变的Hp感染率分别为22.58%、61.12%、65.03%,前者与后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6)残胃伴及不伴胆汁返流者Hp感染率分别为7.49%、31.59%,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残胃患者Hp感染率低,且与年龄、手术术式、术后生存时间等相关,而与性别无关。残胃患者应定期行胃镜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对本院近年来胃镜检查病人 ,按胃粘膜病变情况分为 :浅表性胃炎 (CSG)组、萎缩性胃炎 (CAG)组、肠化生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回顾分析比较各组HP感染率 ,探讨HP感染对胃粘膜病变发展直至胃癌过程的影响及临床意义。1 对象方法4 99例病人均经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确诊。CSG组 2 30例 ,男性 12 6例 ,女性 10 4例 ,年龄 16~ 69岁 ,平均 4 3.7岁 ;CAG组 92例 ,男性 4 2例 ,女性 50例 ,年龄 2 5~ 75岁 ,平均 4 1.3岁 ;肠化生组 35例 ,男性 16例 ,女性 19例 ,… 相似文献
6.
7.
肝硬化胃粘膜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p感染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和肝源性溃疡(HU)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幽门口周围5cm以内的活组织,分别做快速尿素酶及Warthy-starry银染色,两次结果阳性视为Hp感染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胃粘膜病变感染率为32.9%(28/85),PHG中Hp感染率为30.4%,明显低于非肝硬化胃粘膜病变的Hp感染率53.3%(P<0.05)。HU中Hp的感染率为37.9%,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消化性溃疡(PU)中Hp的感染率73.7%(P<0.01),且随年龄的增长Hp感染率上升。结论:Hp感染不是PHG、HU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对PHG、HU的治疗、清除、根治Hp不列为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童志勇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94):9358-9358
目的:探讨由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方法:全部病例做胃镜检查时钳取胃粘膜组织,送病理组织检查有无肠化生、胃粘膜萎缩和不典型增生。同时在胃窦部距幽门5cm内取活检1块,作快速尿素酶试验,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IIP感染。结果:其中由门螺杆菌(HP)感染组有310例发生癌前病变,发生率为21.8%;而无由门螺杆菌(HP)感染组发生癌前病变206例,发牛率为18.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39,P<0.05). 相似文献
10.
过去人们只重视慢性胃炎在成人中的发病,而对小儿慢性胃炎认识不足,认为小儿胃肠症状出现多以胃肠功能紊乱、脾胃不和、肠痉挛等为主要原因,治疗上对症处理,疗效不确切。随着小儿胃镜的广泛应用,以及其他小儿胃肠运动功能检测技术的推广,小儿慢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增加,幽门螺杆菌(Hp)感染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本对96例小儿慢性胃炎Hp感染及其父母的Hp情况作一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细胞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Hp阳性和阴性患者胃粘膜细胞动力学进行对比研究,并以体外培养Hp所制备的Hp提取液灌喂大鼠,观察其对大鼠胃粘膜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Hp阳性胃粘膜S期细胞和增殖指数均显著高于Hp阴性胃粘膜。Hp提取液可刺激大鼠胃粘膜细胞增殖指数和S期细胞显著增加。提示Hp可能通过刺激胃粘膜细胞增殖加速,更新加快,增加DNA受损的机会,从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加左氧氟沙星加阿莫西林三联一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2例符合条件的HP阳性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20 mg,2次/天)加左氧氟沙星(200 mg,2次/天)加阿莫西林(1000 mg,2次/天),治疗7天;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20 mg,2次/天)加克拉霉素(250 mg,2次/天)加阿莫西林(1000 mg,2次/天),治疗7天;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观察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93.7%和88.6%。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根除成本比对照组低。结论:奥美拉唑加左氧氟沙星加阿莫西林三联一周疗法是根除HP的理想方案,可被作为根除HP一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根除失败的再治疗方法。【方法】70例HP感染根除失败患者随机分为A和B组,以雷贝拉唑、莫西沙星和克拉霉素组成方案,分为7d疗程组(A组,n=35)和14d疗程组(B组,n=35)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根除率为74.29%(26/35),B组为94.29%(33/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1,P〈0.05)。A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29%(5/35),25.71%(9/35),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6,P〉0.05)。【结论】以雷贝拉唑、莫西沙星和克拉霉素组成方案作为HP感染根除失败的再治疗方案有较高的根除率,且用药14d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在本院小儿现症感染中的分布、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08年4月间本院502例门诊患儿进行末梢血Hp抗体快速检测,同时进行血常规检测;分析Hp现症感染阳性(CIM 、IgG )与患儿年龄分布特点,并对Hp现症感染阳性与Hp阴性患儿的红细胞平均指数和贫血发生率分析比较.[结果]502例门诊患儿Hp现症感染阳性率为26.29%(132/502);不同年龄组Hp现症感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1.818,P<0.01),其中新生儿组为0%(0/3).<1岁组为8.16%(4/49),1~6岁组为32.53%(54/166),7~10岁组为24.56%(28/114),11~14岁组为27.06%(46/170).HP现症感染阳性与HP阴性患儿MCV、MCH、MCHC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贫血发生率分别为47.0%、12.0%.差异有显著性(χ2=70.293,P<0.01).[结论]Hp现症感染阳性多见于1~6岁儿童;Hp现症感染可能是导致血红蛋白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胃部疾病患者335例分为胃癌组(n=64)、胃癌前病变组(n=143)、良性病变组(n=69)和正常对照组(n=38),比较上述四组血清中和胃粘膜组织中HP IgG抗体检出率.结果:胃癌前病变组、胃癌组、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及胃组织中HP抗体的阳性率依次降低,胃组织HP IgG抗体阳性率虽略高于血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P感染可能参与胃癌前病变的发生,血清HP IgG抗体检测可作为胃癌的早期筛选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含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45例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69例.治疗组在前7 d应用兰索拉唑30 mg、阿莫西林1 000 mg,每日早晚两次口服,在接下来的7 d中,应用兰索拉唑30 mg、左氧氟沙星500 mg、替硝唑500 mg,每日早晚两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现症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并通过相关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其致病机理.[方法]对11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检查确诊为ACS的患者及52例因其他疾病入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排除冠心病(CHD)的患者,以^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作为现症Hp感染诊断指标,同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三种炎症因子及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Hp IgG).[结果]ACS患者现症HP感染率(45.1%)显著高于非冠心病患者(19.2%)、三种炎症因子水平ACS组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P〈0.01),现症HP感染者中有76.5%合并慢性Hp感染,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提示高敏C反应蛋白及Hp现症感染和慢性感染同时并存与ACS相关性最强.[结论]急性炎症反应可能是ACS发病的促发因素之一,而现症Hp感染可能通过激发急性炎症反应参与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肝转移的相关性.[方法]120例胃癌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肝转移分为肝转移组(n=52)和非肝转移组(n=68),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中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与胃癌肝转移有关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胃癌肝转移患者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曲线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浸润深度、脉管浸润、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及Hp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灶浸润深度、Hp感染是胃癌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癌肝转移患者中Hp阴性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Hp阳性组(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Hp感染是胃癌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Hp感染能够影响胃癌肝转移无进展生存期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良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既往未接受过根除治疗的Hp感染患者86例,随机分组接受10 d含左氧氟沙星的序贯治疗(序贯组)或10 d传统三联治疗(对照组).疗程结束4周后,采用尿素呼气试验判断两组的Hp根除效果,同时比较其不良反应和依从性情况.[结果]最终有效病例79例,按I...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疗程的雷贝拉唑(R)在含克拉霉素(C)和呋喃唑酮(F)三联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180例Hp阳性、内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均等分成RCF3d组、RCF5d组和RCF7d组,每天服药2次,疗程分别为3d、5d、7d。各组患者在治疗前一周内和治疗后d28分别行胃镜活组织学检查、^14C—UBT检测Hp根除率并评估溃疡愈合及总体症状缓解情况。【结果】168例完成全部治疗方案,12例失访。在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方面,按意图治疗分析(ITT)和试验分析(PP),5d组和7d组均显著高于3d组(P〈0.05);而5d组和7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总体症状缓解程度无显著差别。【结论】不同疗程的雷贝拉唑与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的三联疗法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中RCF5d疗法与RCF7d疗法的Hp根除率及渍疡愈合率相似,但均显著优于RCF3d疗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