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昕 《医药论坛杂志》2011,(13):52-53,56
目的 观察Zyoptix个体化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R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 接受Zyoptix个体化非球面切削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63例(126只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RK手术的68例(136只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近视术后6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将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对照组,按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组,各23例(46眼).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和波前像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视力在1.5~2.0者分别为55眼(39.86%)、22眼(1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阶像差的RMS值(RMSh)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试验组低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中度近视Z6、Z7和Z12较对照组低,高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较传统LASIK有更好的裸眼视力.波前像筹引导的LASIK在矫正高阶像差尤其是三阶和四阶像差方面较传统LASIK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钟翔 《江西医药》2013,48(7):624-625
目的探讨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月等效球镜低于-6.00D的34例64眼进行非球面切削(A组)或标准化(B组)LASIK术后进行随访,对比A、B组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化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对比敏感度变化。对比敏感度采用CSV1000分析仪测量。结果 A、B组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P〉0.05;t=0.62,P〉0.05);LASIK术后1个月3C/D、6C/D频率段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11;t=-1.55、P=0.12),12C/D、18C/D频率段A组比B组优势,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P=0.03;t=-2.05、P=0.04);3个月各空间频率(3C/D、6C/D、12C/D、18C/D),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1.78、-0.99、-0.97,P=0.06、0.07、0.32、0.33)。结论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能改善中低度近视早期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4.
李利文 《安徽医药》2014,18(4):715-716
目的 探讨准分子屈光手术中非球面系数(Q)对球差以及切削深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该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术(LASIK)治疗的78例近视患者,采用Zywave像差仪测量患者屈光系统四阶球差值,术后第6个月球差值减去术前球差值即为球差变化值.采用Orbscan-Ⅱz裂隙光扫描地形测量角膜后表面的前凸值,并记录术中治疗光区切削深度,对术中切削深度、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与术后球差变化相关性进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结果 球差S1绝对值随着Q值的增大而增大.非球面系数Q值在分别为-0.1、-0.4和-0.8时,对应的透射率分别是0.973 8、0.973 9和0.974 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准分子屈光手术会给术后眼屈光系统带来很大球差,这系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增加所致,非球面系数Q值对球差、切削深度有显著影响.普通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虽能达到矫正视力效果,但亦会因球面系数Q值增加使球差增大,进而使切削深度无法很好掌握,术后易出现夜间视力下降等视觉质量问题.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小球面系数Q值增加值,优化非球面切削深度对手术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接触眼压计在近视眼LASIK术后的应用。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的87例(171眼)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术前角膜中心眼压、术后3个月角膜中心旁眼压,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3个月中心旁眼压值与术前角膜中心眼压值中低度近视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利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的角膜中心旁眼压值,中低度近视眼能反映实际眼压值,高度近视眼不能反映实际眼压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LASIK术中应用地塞米松瓣下冲洗对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iffuse lameller keratitis,DLK)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接受LASIK的近视患者104例(208眼)按眼别分试验组(104眼)和对照组(104眼).在LASIK术中试验组局部用0.001%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对照组用平衡盐液进行冲洗,观察1个月.结果 试验组DLK的发病率为3.84%(4眼),全部为Ⅰ期;对照组为15.38%(16眼),其中Ⅰ期占81.2%(13眼),Ⅱ期占18.8%(3眼),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平均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未见下降.结论 LASIK术中应用0.001%地塞米松进行角膜瓣层间冲洗,能够明显降低DLK的发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并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眼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就诊并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为治疗组,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为对照组,各25例50只眼,对术前、术后1、3、6个月进行视觉质量评价。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及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的高阶像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和LASIK都会使眼高阶像差不同程度地增加,LASEK的增加幅度小于LASIK。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联合LASIK手术对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实验组54例(106只眼),采用后巩膜加固联合LASIK手术。对照组48例(95只眼)行LASIK手术。全部病例屈光度范围-8.00DS~-10.00DS,近视散光-0.50DC~-1.50DC者有38只眼(18.9%),矫正视力均≥0.8。男45例,女57例,年龄18~44岁,平均(21.9±3.2)岁。术后对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参数、泪液分泌情况及泪膜破裂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者有66眼(62.6%),≥1.0者有40眼(37.74%);12个月时,≥0.5者有60眼(56.60%),≥1.0者有46眼(43.40%)。对照组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者有66眼(69.47%),≥1.0者有29眼(30.53%);12个月时,≥0.5者有70眼(73.68%);≥1.0者有25眼(26.32%)。术后1个月时,两组的平均屈光度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6、12个月时,对照组的平均屈光负值增大,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时,泪液分泌量高于实验组,BUT较实验组延长。LASIK术后1年内,实验组眼轴基本稳定,而对照组逐渐延长。结论后巩膜加固联合L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效果好于单纯LASKI手术,对高度近视视网膜的功能是否能改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近视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眼部疾病。屈光手术,如非球面优化视准分子激光手术(LASIK),可以让近视患者减少对眼镜的依赖,是彻底治愈近视的有效方法。既往研究已经证实了屈光手术在近视中疗效,但手术引起的干眼症等并发症是影响LASIK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问题。研究显示,干眼症在LASIK手术患者中发病率为20%~40%~([1])。与传统LASIK相比,非球面切削Q值调整LASIK可减少手术引起的球差增加,提高术后视觉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因此本研究观察非球面切削Q值调整LASIK在近视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近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干眼的不同。方法准分子激光治疗976例(976眼),其中SBK560例(眼)LASIK416例(眼),测量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染色(FS)、BUT、SchirmerⅠ(SIt),干眼主观问卷调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SBK组LASIK组术后各时间的裸眼视力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P=0.436)。FS术后1个月,3个月SBK组优于LASIK组差异明显(P值分别为0.039,0.012)。BUT术后1周,1个月SBK组占优势(P值分别为0.016,0.042)。手术后两组SIt值与手术前及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干眼主观症状中异物感和视疲劳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涩感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SBK)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屈光不正的方法,在术后干眼恢复上要比传统LASIK治疗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角膜波前像差引导下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W-G 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裸眼视力的比较,术后敏感度的变化,评价手术的有效性。方法在该中心做近视眼手术的患者382例,分成两组。一组行CW-G LASIK作为试验组。另一组行LASIK手术作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3个月及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波前像差RMS值及对比敏感度。结果试验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62.8%优于其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而对照组此比例为47.6%;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平均增加100%,而试验组平均增加3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接近术前水平,而试验组优于术前。结论CW-G LASIK术后视力、对比敏感度优于常规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Pentacam系统引导个性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使全眼球差接近+0.1μm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72例9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45眼)和对照组(35例45眼),术前均应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患者6 mm瞳孔直径下的角膜球差.观察组以术后全眼球差接近+0.1μm为原则,分别植入Tecnis ZCB00、AcrySof IQ、ADAPT-AO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检查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球差和全眼球差.结果: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均显著提高(P<0.05),但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眼眼差实际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前预测与术后实际测量全眼眼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entacam系统术前测量角膜球差,引导个性化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有效降低全眼球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全关节镜下自体掌长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可行性及手术方法,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有手术指征的孤立性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2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2例,试验组行关节镜下自体掌长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术;对照组行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进行门诊随访。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活动状态下,试验组患者的VAS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物感方面,试验组患者的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应力骨折、内固定出现松动和切口感染方面,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自体掌长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微创,疼痛小,术后恢复好,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植入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89例(102只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52只眼)行超声乳化吸出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49例(50只眼)行超声乳化吸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观察两组的视力、术后角膜散光变化情况、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轴位稳定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术眼的裸眼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23、7.457,P=0.003、0.005);两组间矫正远视力、矫正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32、1.679,P=0.213、0.334);两组术后残余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7,P=0.006);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术后1d,1周,3个月平均轴位移动度分别为:(3.21±1.58)°,(3.42±1.35)°,(3.59±1.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246,P=3.213),术后3个月97.89%患眼轴位移动度<10°。结论 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使术眼获得更好的视力,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非球面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能安全、有效、稳定矫正白内障患者的角膜散光,具有良好的轴位移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Orbscan-Ⅱ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80只眼)屈光不正患者于LASIK术前和术后1、6个月用Orbscan-Ⅱ检测角膜后表面隆起度及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手术前与术后1、6个月Orbscan-Ⅱ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均大于中低度组的改变量,结果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术后1、6个月Orbscan-Ⅱ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与角膜平面屈光等效球镜度改变量之间有相关关系(r=0.404,P<0.05;r=0.54,P<0.05);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改变量与激光切削量有相关性r=0.33P<0.05。结论Orbscan-Ⅱ角膜后表面隆起度检测对LASIK术后动态观察及处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择LASIK手术与LASEK手术矫治屈光不正的远期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们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用同一台准分子激光系统,由同一位手术医师,实施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治屈光不正的150例患者(240眼),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分别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观察组,120眼)以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对照组,120眼)进行治疗,根据患者所采用的不同准分子激光手术,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通过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随访,观察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其裸眼视力均有显著性提高,角膜瓣对位良好,未出现角膜瓣移位、层间异物、角膜上皮内生、偏心切削等并发症,通过对其进行2年随访,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有114眼(95%),≥0.6有120眼(100%),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1.0有110眼(91.67%),≥0.6有116眼(96.67%),此外,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无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板层手术(LASIK)和表层手术(LASEK)两种不同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对矫治屈光不正的疗效较为确切,患者的满意度较高,视力改善情况显著,且患者术后的并发症较少,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后值得继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当散光主要来源于角膜前表面或眼内时,波前像差优化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评价眼内散光(ocular residual astigmatism,ORA)对波前像差优化 LASIK 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拟行 LASIK 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65例(65眼),根据术前眼内散光与全眼散光的比值将患眼分为2组,比值﹤1为低 ORA 组,比值≥1为高 ORA 组,所有患者均行波前像差优化的 LASIK 手术。术后6个月观察2组视力、屈光度、成功指数及全眼高阶像差的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低 ORA 组角膜平面的柱镜值为与高 OR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28)。低 ORA 组及高 ORA 组的成功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6)。低 ORA组术后慧差的增加值小于高 ORA 组( P =0.023),2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及球差的增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当散光主要来源于眼内时,波前像差优化 LASIK 对散光的矫正效果较差;对高 ORA 患者,手术的设计可综合考虑角膜及全眼散光,或采用晶体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程个性化健康教育管理对近视激光手术治疗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2005年至2008年1173人(2287眼)接受了Q-值调整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CAT),566例(1104眼)接受一般教育为对照组,607例(1183眼)接受过全程个性化健康教育为研究组,内容包括个性化LASIK手术知识讲解、心理疏导、护理知识和术后注意事项宣教。结果个性化健康教育后明显减少患者术前精神紧张程度,使更多的患者能接受手术治疗,术中配合更好。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随访率分别为95.7%、84.3%,明显高于对照组(85.9%、70.1%)。研究组术后1个月内遵医用药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8.8%vs 94.9%,P<0.01),研究组术后1个月、3个月遵医用眼比例分别为97.2%、94.5%,明显高于对照组(92.7%、89.7%)。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的屈光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裸眼视力≥1.0的比例以研究组稍高,但与对照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术后对视力改善程度感到非常满意和较满意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7.7%vs 95.3%,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全程个性化健康教育管理有利于提高近视患者激光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与视觉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卢恒松  马群  黄旭 《江西医药》2011,46(8):748-750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和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飞秒激光和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术近视患者151例(298只眼)的术后效果;其中飞秒激光LASIK近视矫正患者85例(169只眼),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近视矫正患者66例(129只眼)。所有近视患者术前近视度数在-3.0D到-10.0D之间,散光在-0.50D到-3.5D之间。分别对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飞秒激光组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6.15±1.68D,机械板层刀组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6.10±1.38D(P=0.5)。术后1周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1±0.16,机械板层刀组为1.06±0.19(P〉0.05);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1±0.17,机械板层刀组为1.07±0.19(P〈0.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0±0.17,其中裸眼视力〉1.0占92.3%(P〈0.05),机械板层刀组为1.05±0.18,其中裸眼视力〉1.0占88.2%。结论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术在矫正中高度近视时1个月内能得到与飞秒激光LASIK术同样的视力效果,1个月后飞秒激光LASIK效果优于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Orbscan-Ⅱ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手术前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患者(160只眼)于LASIK术前和术后1个月分别用Orbscan-Ⅱ和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厚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超声测量瞳孔中央角膜厚度,术前为(539.1±32.2)μm。术后1月为(464.4±31.1)μm;术前Orbscan-Ⅱ测量的瞳孔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最薄点厚度与超声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Orbscan-Ⅱ的测量结果与超声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Orbscan-Ⅱ同时显示了Diff值等其它厚度相关参数。结论Orbscan-Ⅱ角膜检测对LASIK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