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临床意义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起病后第1,3,7,14天连续检测IL-6,TGF-β1浓度。结果:脑梗死组在病程1,3,7d3个时间点上血清IL-6水平[(55.91&;#177;23.74),(10.33&;#177;1.61),(9.29&;#177;1.68)ng/L]升高,与正常对照组(2.86&;#177;0.86)ng/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3,P&;lt;0.05)。TGF-β1水平减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6,P&;lt;0.05)。至14d.血清IL-6(4.39&;#177;1.49)ng/L,TGF-β1(40.83&;#177;8.90)μg/L则均接近正常水平。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与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P&;lt;0.05),而血清TGF-β1水平与梗死面积大小无关(P&;gt;0.05)。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与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P&;lt;0.05)。而与TGF-β1水平无关(P&;gt;0.05)。IL-6水平与TGF-β1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89,P&;gt;0.05)。结论:IL-6,TGF-β1与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IL-6浓度测定对判断脑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 -β1 )变化,探讨TGF- β1与糖尿病肾病关系及其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9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 0例健康人,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ASIA)同时检测血和尿中TGF β1浓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比较,糖尿病患者血TGF β1 ( 4 5 .57±2 1 . 78vs 2 4 . 58±1 2 .6 1ng/ml)、尿TGF- β1 ( 6 1 . 6 8±35 .92vs 1 9 .89±1 3 0 6ng/mmol Cr)均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随肾病进展血、尿TGF- β1增高愈明显。在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之间,血、尿TGF- β1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血TGF -β1、尿TGF -β1与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r =0 . 397,P <0 . 0 5;r =0 . 537,P <0 .0 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尿TGF -β1明显升高,并与糖尿病肾病进展一致。血、尿TGF- β1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用ELISA法测定38例急性脑梗死、33例恢复期脑梗死(RSCI)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sICAM-1、sVCAM-1。同时测定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脑梗死体积。结果:ACI组血浆sICAM-1、sVCAM-1浓度明显高于RSCI组及正常对照组,ACI患者血浆sICAM-1、sVCAM-1浓度与脑梗死体积、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sICAM-1、sVCAM-1参与了ACI病理生理发展过程,sICAM-1、sVCAM-1可作为ACI后监测病变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分析,探讨丹参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丹参酮注射液2 m l,对照组给予注射用水,两组分别溶于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 d。两组于治疗前后取外周血分离多形核白细胞(PM N),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 11a、CD 18、CD 18/CD 11a(LFA 1)免疫阳性细胞数;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外周血PM N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丹参酮能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 11a、CD 18、LFA 1免疫阳性细胞数;PM N超微结构显示,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胞浆电子密度降低,内质网扩大,部分线粒体嵴断裂,核周间隙增高,核浆比例增大均更加明显。结论:丹参酮抑制白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 11a、CD 18、LFA 1的表达,阻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在脑梗死治疗中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管黏附分子-1(VCAM-1)和 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探讨 VCAM-1和 P-选择素在脑梗死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58例脑梗死患者和36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 VCAM-1和 P-选择素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动态观察脑梗死患者 P-选择素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 VCAM-1和 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都与梗死体积成显著正相关。P-选择素水平在脑梗死后24 h 内达最高峰,呈下降趋势,至72 h 时接近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 VCAM-1和 P-选择素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测定脑出血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的浓度 ,探讨其在脑出血发病过程中的作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择本院住院患者 30例 ,其中男 14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 1.37±12 .17)岁 ;均符合 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1〕 ,并经头颅 CT证实。全部患者均无免疫系统疾病 ,入院前后有感染者除外。根据 1995年全国第 4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2〕,将脑出血分为 :重型 (31~ 4 5分 ) 5例 ,中型 (16~ 30分 ) 14例 ,轻型 (0~ 15分 )11例。根据头部 CT病灶大小 ,依据多田…  相似文献   

7.
黏附分子在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主要由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在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显著表达,他们介导了白细胞紧密黏附至血管内皮,进而迁移至内皮下空隙,加重了内皮损伤,参与缺血脑组织的炎性反应,加重脑组织损伤。我们检测了急性脑梗死患者sICAM-1和P-选择素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法对66例肝硬化患者(其中30例伴腹水,36例无腹水)(肝硬化组)进行血浆ET-1和血清TGF-α、TGF-β1含量测定,并与35名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患者血浆ET-1含量[肝硬化无腹水组(36.2±5.0)ng/L、肝硬化伴腹水组(20.8±3.2)n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5.2±8.4)ng/L](P<0.01),而TGF-α[肝硬化无腹水组(20.5±5.6)ng/L,肝硬化伴腹水组(31.2±6.7)ng/L]、TGF-β1含量[肝硬化无腹水组(44.5±12.6)ng/L,肝硬化伴腹水组(66.8±25.2)ng/L]又显著地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2±1.8)、(33.4±12.5)ng/L](P均<0.01),尤以肝硬化伴腹水组为甚.肝硬化组患者血浆ET-1含量与TGF-α、TGF-β1含量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4782、-0.5014,P均<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ET-1和血清TGF-α、TGF-β1含量的变化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了84例ACOP患者血清ICAM-1和SOD水平,并与24例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ICAM-1水平:轻度中毒者(362.40±82.80)ng/mL,中度中毒者(396.46±57.28)ng/mL,重度中毒者(624.67±50.18) 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98.28±46.46)ng/mL,P<0.05]。SOD水平:轻度中毒者(408.28±162.26)ng/mL,中度中毒者(386.64±215.63)ng/mL,重度中毒者(346.82±56.38)ng/ 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476.86±168.52)ng/mL,P<0.05]。ICAM-1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48,P<0.05),SOD水平与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54,P<0.05)。结论ICAM-1和SOD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ICAM-1和SOD可作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病情的主要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血浆凝血因子Ⅶ(coagu lation factorⅦ,F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测定其血清sICAM-1水平及血浆活化的FⅦ(FⅦa)、FⅦ抗原(FⅦAg)、FⅦ活性(FⅦc)水平;另取同期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8例、健康体检者30名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患者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梗死灶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低于大、中梗死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Ⅶc、FⅦAg及FⅦ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ICAM-1、FⅦc、FⅦAg、FⅦa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梗死程度有关,可作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希佳 《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2):921-921
目的 探讨脑出血 (ICH)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ICAM - 1)含量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检测 34例ICH患者的血清sICAM - 1含量 ,并以 30例正常体检者做对照。结果 ICH患者发病后第 2、3、7、14天的血清sICAM - 1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第 2~ 3天呈现上升趋势 ,第 3~ 14天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sICAM - 1与脑出血密切相关 ,参与了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2.
黏附分子在脑梗死后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主要由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在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显著表达,他们介导了白细胞紧密黏附至血管内皮,进而迁移至内皮下空隙,加重了内皮损伤,参与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血浆凝血因子Ⅶ(coagu lation factorⅦ,F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测定其血清sICAM-1水平及血浆活化的FⅦ(FⅦa)、FⅦ抗原(FⅦAg)、FⅦ活性(FⅦc)水平;另取同期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8例、健康体检者30名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患者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梗死灶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低于大、中梗死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Ⅶc、FⅦAg及FⅦ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ICAM-1、FⅦc、FⅦAg、FⅦa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梗死程度有关,可作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和不稳定心绞痛组(UAP)。同时选取接受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观察三组血清TGF-β_1、HGF水平,炎症细胞因子和血脂水平的差别,同时分析冠心病患者TGF-β_1、HGF水平与炎症细胞因子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三组血清TGF-β_1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对照组、UAP组和AMI组,HGF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AMI组、U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AMI组、U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AMI组、UAP组和对照组,HDL-C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对照组、UAP组和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的TGF-β_1水平与IL-18、IL-6、hs-CRP、TG、TC、LDL-C水平负相关,与HDL-C水平正相关;HGF水平与IL-18、IL-6、hs-CRP、TG、TC、LDL-C水平正相关,与HDL-C水平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的TGF-β_1水平较低,HGF水平较高,且与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和血脂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指导临床脑梗死病程的判断。方法采用双抗夹心AB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动态检测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同时设立30例脑供血不足对照组和30例健康对照组。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第1天即明显增高,高于脑供血不足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1~3d呈增高趋势,3~7d呈下降趋势,7~14d又呈增高趋势。不同脑梗死体积组的sI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I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可用作监测脑梗死发生及病程进展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6.
胡瑛  秦庆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4):2083-2084,2086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CD18、CD54的表达与急性脑梗死(ACI)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68例ACI患者不同的发病时程、部位、面积及治疗前后黏附分子CD18、CD54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同时检测健康对照30倒。结果ACI时黏附分子CD18、CD54表达明显上调,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附子CD18、CD54水平与ACI面积、部位关系不大(P〉0.05);ACI患者在7d内黏附分子CD18、CD54均呈较高水平的表达,治疗10d后表达降低。比较治疗前后黏附分子CD18、CD5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附分子CD18、CD54参与ACI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有望成为新的ACI诊断、监测病情及评估预后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黏附分子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早期至1周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D-二聚体(D-D)、血小板第4因子(PF4)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测定40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和1周时的血清sICAM-1、sVCAM-1、D-D、PF4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AMI患者于发病24小时及1周时sICAM-1、sVCAM-1、DD、PF4[发病24小时分别(420.97±128.83)μg/L,(51.44±14.83)μg/L,(357.93±147.09)μg/L和(6.10±1.54)mg/L;发病1周时分别为(404.96±115.22)μg/L,(48.01±17.24)μg/L,(381.12±163.00)μg/L和(6.33±2.19)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0.70±32.07)μg/L,(13.31±12.81)μg/L,(84.00±26.99)μg/L和(3.07±1.34)mg/L,P均<0.01].AMI组于发病24小时及1周时sICAM1与sVCAM-1均具有正相关性(P均<0.01),PF4与sICAM1、sVCAM-1、D-D间亦具有正相关性(P均<0.01),而D-D与sICAM-1、sVCAM-1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AMI从发病早期至1周内sICAM-1、sVCAM-1持续升高,表明炎症参与心肌细胞损伤过程,早期应用抗黏附分子抗体和药物可防止AMI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G1238C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法研究102例脑梗死患者及84例健康对照的VCAM-1 G1238C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中VCAM-1 G1238C多态位点均为G等位基因,GG基因型,未发现C等位基因及其他基因型存在.结论:VCAM-1 G1238C多态性与脑梗死无显著相关,说明VCAM-1 G1238C多态性可能不是脑梗死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B-β1)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31例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和TGF-β1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IL-6在发病后第1天升至最高[(48.4±10.4)ng/L],随后逐渐下降,第3天和第7天分别下降至(38.2±9.6)ng/L和(31.4±6.8)ng/L,第7天仍显著高于对照组[(23.7±5.9)ng/L,P<0.01].轻、中、重三型脑梗死组间在同一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不同大小梗死灶间除发病后第1天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外(F=4.13,P<0.05),其它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峰值与病情轻重无关(rs=0.186,P>0.05),而其与梗死灶大小呈正相关(rs=0.508,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TGF-β1在发病后第1天为最低,随后渐升,至第7天接近对照组[(42.1±8.2)μg/L],其变化与病情轻重或梗死灶大小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结果提示IL-6和TGF-β1可能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免疫-炎症反应;动态检测IL-6和TGF-β1有助于脑梗死的病情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与急性期脑梗死体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的水平,评价其与急性期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65例ACI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并与58例脑出血患者和8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比较.结果 ACI组24h血清slCAM-1水平C(4.73+0.26)mg/L)]明显高于脑出血组((2.81士0.18)mg/L]和健康对照组[(2.64士0.25)mg/L],直至发病后14 d仍高于脑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1).大梗死组(梗死灶>10 cm3)血清sICAM-1水平[(5.14±0.34)mg/L]明显高于中梗死组[梗死灶4~10 cm3,(4.47±0.20)mg/L)和小梗死组[梗死灶<4 cm3,(4.12士0.28)mg/L,P均<0.01].ACI后伴感染组在14 d内血清sl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不伴感染组(P<0.05或P<0.01).结论 血清siCAM水平的变化与ACI梗死灶的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