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慢性缺血88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广泛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对广泛动脉闭塞无流出道的慢性缺血患者88例(104条肢体)施行大隐静脉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加腰交感神经节切除.结果104条肢体中,随访82条,随访6个月至6年,平均3年.所有患者间歇性跛行明显减轻,夜间疼痛好转,创面愈合良好,下肢无肿胀.结论本术式可使动脉血流通过大隐静脉通道,改善或重建缺血下肢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保留静脉瓣膜动脉化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保留瓣膜的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中西医结合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15例患者行保留静脉瓣膜的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术后严密观察肢体血运变化,同时应用前列地尔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改善微循环.结果:手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即得到明显改善,并逐渐好转,无1例因肢体缺血加重而施行截肢;6例手术后2个月~3年死于急性心脑疾病,9例健康存活,6例仅有轻微肢体缺血症状.结论:中西医结合保留瓣膜静脉动脉化是治疗肢体严重缺血性疾病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作者将27例动脉三分支以下闭塞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三种动静脉转流的术式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表明股两个平面原位静脉动脉化重建缺血肢体循环,近期症状改善和远期供血能力均明显优于深组低位转流,优于大隐静脉原位动脉化。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动脉三分支以下闭塞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静脉动脉化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静脉动脉化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新术式。方法:在对大隐静脉、胫后静脉瓣膜进行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两种新术式,治疗动脉广泛闭塞所致严重下肢缺血患者71例(74条肢体)。结果:随访1~8年(其中随访5年以上32例),静息痛消失率96.5%,间隙性跛行消失率93.7%,截肢率降至2.7%,获得满意效果。结论:两种新术式通过静脉通道,逆行灌注动脉血,确能改善或重建严重缺血下肢的血循环,具有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倒转大隐静脉的股-腘-胫动脉旁路转流术,是治疗腹股沟平面以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方法,但有40%病例在术后3年内失败。通过以最小的创伤破坏静脉瓣膜和保持原位静脉的缸管滋养管这两方面的改进,提高通畅率,使一度弃用的原位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重新成为可供选用的动脉重建方法。本文报告作者采用本方法治疗8侧下肢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我院外科1986年3月至1990年12月,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慢性缺血43例.其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2例(脉管炎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1例(动脉硬化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未破膜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对11例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进行未破膜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严密观察手术前后肢体缺血改善和加重的症状与体征。结果:11例手术后临床症状即得明显改善,并逐渐好转。结论;下肢缺血疾病无血管转流手术条件,未破膜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有可能挽救肢体,术式操作简单,实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重建下肢血液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运用自制瓣膜切除器开展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8例共40例肢体.患者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0.58(平均0.29),均经动脉造影证实.术后移植物均可扪及搏动,有28条肢体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17例同时行输入输出道动脉重建术,溃疡清创术6例,4例于术后3天内出现移植物搏动消失,行第2次重建术,结果:ABI平均值同术前0.29上升至0.84,严惩缺血肢体挽救率为100%,经寿命表统计分析,1-5年的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87%,82%,72%和65%,结论: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方法之一,同时行输入功输出道动脉重建术,对保证移植血管的通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期静脉动脉化血运重建治疗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性缺血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静脉动脉化血运重建对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性缺血的疗效。 方法  1 999年 5月~ 2 0 0 1年 8月 ,对有慢性缺血表现的 1 8条下肢和 6条上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为广泛性肢体动脉闭塞症。根据闭塞平面采用原位高位浅组静脉或低位深组静脉一期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手术对患肢进行治疗。 结果 术后住院期间除 1条下肢截肢外 ,1 7条下肢和 6条上肢获 3~ 2 6个月随访 ,其中 1条下肢出院 3个月后患肢趾缺血坏死再入院行低位截肢 ,其余 1 6条下肢和 6条上肢疗效满意 ,症状消失。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可见动脉血向缺血肢体灌注。 结论 根据闭塞平面采用高位浅组或低位深组一期静脉动脉化重建血运 ,治疗四肢广泛性动脉闭塞简便易行 ,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挽救因动脉广泛病变所致严重缺血的肢体,设计了大隐动静脉和胫前动静脉直接转流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隐动静脉直接转流的术式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应用于临床,采用股动脉—原位大隐静脉直接转流、选择性静脉瓣膜切除术,治疗下肢高位动脉闭塞14例(15条肢体),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广泛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广泛动脉硬化性闭塞造成的肢体缺血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8年5月~2003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自体长段大隐静脉逆转移植重建血供12例。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4年,术前的肢体冷与麻木、静息痛和间歇性跛行消失。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大隐静脉逆转移植及动脉搭桥或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远期通畅率及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下肢动脉缺血症旁路重主新的移植材料,笔者于1992年5月至1997年5月,应用小隐静脉原位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严重缺血症18例24条肢体并监测随访1-5年。结果:18例近期缺血症状均显著改善,临床有效率达88.8%,远期疗效优良率达83.3%,经寿命青法统计分析,移植物1,3,5年通畅率分别为95.8%,79.6%和70.0%,认为以小隐静脉移植材料重建因肢体循环具有不受长度限制,我需预破  相似文献   

13.
原位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989年~1994年运用自制瓣膜切除器开展原位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8例共30条肢体的方法、疗效和治疗体会进行了总结。患者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0.57(平均0.41),均经动脉造影证实。术后移植物均可扪及搏动,有18条肢体恢复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17例同时行输入或输出道动脉重建术。溃疡清创术6例。3例于术后3天内出现移植物搏动消失,行第二次重建术。治疗结果,ABI平均值由术前的0.41上升至0.84,严重缺血肢体挽救率为100%。术后随访,经寿命表统计分析,1~5年的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88%、86%、78%和71%。作者认为,原位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方法之一,同时行输入或输出道动脉重建术,对保证移植血管的通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各种外科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证.方法:总结了108例外科治疗病例,其中直接动脉重建12例,大网膜移植术16例,静脉动脉化术18例,交感神经切除术72例,其中联合手术14例.结果:6例随访6月~10年,5例因疗效差而截肢,包括直接大网膜移植1例,局部神经切除术2例和腰交感神经切除2例.动脉重建联合静脉动脉化及腰交感神经切除效果最好.结论:原位大隐静脉旁路术及低位深组静脉动脉化术疗效最优,交感神经切除适合早期病变,大网膜移植术对三期患者也有疗效,联合手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诊治的10例(10条肢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患者中初诊症状7例为间歇性跛行,3例为急性下肢动脉缺血。9例术前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均见腘动脉闭塞(6例明确诊断),其中7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1例行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1例行腘动脉取栓术后3 d闭塞而再次手术探查明确诊断后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另外1例入院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直接行置管溶栓和球囊扩张术后效果不佳而再次术中明确诊断后行肌束切除加腘动脉补片成形术。10例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随访3~12个月,1例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远端吻合口端侧吻合重建患者术后1个月闭塞,1例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重建患者术后3个月闭塞,其余8例患者均通畅。结论手术治疗是腘动脉陷迫综合征唯一有效的根治治疗方式,完全闭塞病变采用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重建的通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方法对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0条肢体)行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患者于移植后第4天移植血管血栓形成,急诊置管溶栓后血栓溶解,随访3年复查彩超或CTA证实移植血管血运良好。50例患者术后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除4例高龄患者于术后1年后截肢外,其余患者下肢疼痛明显减轻。踝肱平均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及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31例(36条患肢),行髂动脉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33条患肢;股总动脉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3条患肢,23条患肢行股一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12条患肢行股深动脉成形术,6条行原位的大隐静脉动脉化。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65±0.18)与术前(0.25±0.11)相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平均随访14个月(2~24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跛行距离加大(〉1000m)。结论:下肢动脉腔内介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大隐静脉动脉化等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隐静脉一期原位动脉化治疗严重下肢缺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肢体严重缺血、坏死的经验。1995年1月-1997年1月,采用大隐静脉一期原位静脉动脉化加大隐静脉瓣膜破坏方法治疗15例(28条肢体)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所致肢体的缺血。经4个月-26个月随访,14例闰状缓解明显,1例8年前曾在外院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者效果较差。此术式一期完成,操作简便,肢体无端血循环改善迅速,症状缓解满意,不影响静静脉回流。认为,有足趾坏疽者,应在血循环改  相似文献   

19.
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目前在治疗上多采用血管移植旁路术进行动脉重建。自体大隐静脉是较常用的旁路材料,主要用于腹股沟以远的动脉重建。由于其取材上的独特优势,在人造材料研制日新月异的今天,仍占有重要地位,并已成为评价其他材料疗效的标准。最早的自体静脉移植试验是由Gluck在1894年报告的,但公认的最早研究为190 6年Carrel和Guthrie成功地用犬的静脉代替颈总动脉和股动脉。190 7年,Lexer在切除1例腋动脉巨大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后,用一段10cm大隐静脉作旁路术,虽然病人术后5d死于并发症,但在尸检时发现移植静脉仍然…  相似文献   

20.
原位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34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原位大隐静肪房路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用自制的静脉瓣膜刀为34例患者行原位大隐静脉房路移植术,其中3例做膝上Guo动脉吻合,16例行膝Guo下动脉吻合,11例行胫后动脉吻合,4例行胫前动脉吻合。结果:26例出院时静息痛消失,7例患者间歇跛行消失,平均踝/肱比由术前的0.34(0-0.52)提高到0.78(0.48-1.2)。本组6、12、24、36、48个月的通畅率分别为91.8%、88.14%、84.99%、80.52%、80.52。结论:原位大隐静脉房路移植术能有效地改善或消除肢体缺血,自制静脉瓣膜刀能有效破坏大隐静脉的瓣膜,保证了移植静脉良好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