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又称为Castleman's病(Castleman's disease,CD)[1], 1954年由Castleman首先报道,1956年命名为Castleman病,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组织增生症或巨大淋巴结病、血管瘤样淋巴错构瘤等.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7岁,因咳嗽、咯痰伴发热1周于2012年9月25日入院。患者咳嗽较剧烈,咯白色黏痰,体温36.8~37.8℃,胸部CT示:右下肺片状渗出,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入院查体左锁骨上触及一黄豆大小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好,无触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给予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提示中性粒细胞浸润,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吸收出院。出院后,患者间断有低热现象,在社区门诊多次给予抗感染治疗。11月8月,患者再次因咳嗽、发热就诊,胸部CT提示左锁骨上及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 cm×3 cm),肺部无明显渗出。建议患者行淋巴结活检,但患者拒绝,在门诊给予抗感染治疗后,咳嗽、发热症  相似文献   

3.
鲁裕玉  沈朋  王丽君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7):1223-1223
巨淋巴结病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症” ,是一种病因不明和少见的良性疾病。首先由Castleman报道[1] ,故又称Castleman病 (CD)。Keller等将本病的组织学表现分为透明血管 (HV)型和浆细胞 (PC)型 ,而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局灶性CD(L)和多中心性CD(M)。国内外报道较为少见。患者男 ,10岁 ,因“发现颏下肿块 4个月余” ,于 2 0 0 0年 8月入院。体格检查 :颈前舌骨与甲状软骨之间扪及一约 2cm× 2cm大小肿块 ,中等硬度 ,伸舌运动时肿块位置无变化 ,余无殊。B超提示实质性低回声肿块 ,甲状腺正常…  相似文献   

4.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5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又称血管滤泡样淋巴组织增生症(CD),自1956年由Castleman首先描述,故又称Cattleman’s disense。组织病理学分为:透明血管型(HV)、浆细胞型(PC)和混合型(Mix)。临床上又可分为局限型和多中心型两种类型。该病常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又称血管滤泡样淋巴组织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 等,为临床罕见的、以全身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上常诊断困难,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纵隔型肺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等,目前全球仅有极少量报道.本文1例,多次误诊,最后经多位病理科医师会诊才确定诊断,现复习文献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可发生在有淋巴结存在的任何部位,病因至今未明。首次由Castleman[1,2]等在1956年报道并由此得名。由于既往对本病了解少,易造成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上的困难。我科收治  相似文献   

7.
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报告1例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了讨论。方法:采用化疗及干扰素治疗,结果:用干扰素治疗效果满意,为本病治疗开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又称巨淋巴结增生(giant lymph nose hyperplasia)或血管滤泡性淋巴样增生(angiofollicular lymphoid hyperplasia),临床少见。目前国内外对于该病的报道多为个案报告。我们对我科收治的1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Castleman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应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临床较少见,常表现为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可伴有全身症状及多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10.
后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症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明勤  郑凯尔  陈峰 《现代医学》2002,30(6):412-412
患者男 ,2 3岁。无任何症状 ,体检时X线胸部透视发现右后纵隔肿块 ,椭圆形 ,境界清楚。查体无阳性体征。CT平扫示两肺野清晰 ,右中后纵隔内见一软组织肿块影 ,密度均匀 ,边缘规整 ,CT值为 3 8~ 46Hu ,大小约 7.0cm× 4.0cm× 7.0cm ,向前推压气管隆突及纵隔内血管 ,隆突间距扩大 ,右主支气管变窄 ;向左推移食管。周围结构未见明显浸润、破坏。CT增强后 ,肿块不均匀强化 ,呈结节状 ,CT值为 81~ 91Hu(图 1)。图1术前CT增强扫描;词质跛?:于右中后纵隔见一大小约 7.0cm× 3 .5cm× 6.5cm的肿块 ,包膜完整 ,表…  相似文献   

11.
<正>巨淋巴结增生症,又被称为Castleman病[1],是由Castleman在1954年时通过病理现象首先报道。巨淋巴细胞增生症是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在临床极少见,现报告1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既往体健,平素无任何不适。征兵体检时胸X线检查示:右侧肺门软组织影,肺门及纵隔阴影增宽,向两侧突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入院后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相似文献   

12.
代萍  吴俊才  邓翠东 《四川医学》2005,26(10):1071-1071
患者,男,55岁。因发现颈部包块3年,乏力、腹胀10d.于2004年12月2日入院。既往曾多次淋巴结病理检查示:反应性增生。入院时病人诉乏力、腹胀,皮肤瘙痒明显。查体:T37.2℃,P96次/min,R19次/min,BP120/80mmHg。一般情况尚可,精神差,皮肤无瘀点、瘀斑。双颌下、颈部、腋下、双腹股沟均可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质硬,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免疫球蛋白定量正常,血沉80mm/h,C-反应蛋白10.46mg/L。  相似文献   

13.
李忠英  侯晓峰  樊华  王宏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0):109-109,11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又称Castleman病,1954年由Castle-man首先报道,1956年被命名为Castleman病,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组织增生症或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不典型淋巴结增生症。  相似文献   

14.
巨大淋巴结增生是以淋巴结高度肿大为突出表现的少见疾病,病因尚不明确,病变进展较缓慢,病期可长达10年。1954年Castleman氏首先报告13例。国内也有个别报道,作者遇见1例.经术后证实、结合文献复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淋巴结增生7例。CT平扫后用60%泛影葡胺100ml团注法进行增强扫描。结果:3例位于胸内纵隔,3例位于肺门区,1例位于腹内肠系膜上。边缘清楚的圆形、椭圆形软组织织肿物4个,分叶状软组织肿物3个。密度均匀肿物6个,肿块中有斑点状钙化1个。增强扫描后肿物均明显均匀强化,与邻近大血管相仿。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CT平扫加增强扫描肿物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6.
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红  刘洋 《重庆医学》2006,35(1):93-94
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病因不明和少见的良性疾病,Castleman等1954年首次报道1例纵隔淋巴结增生样肿块,于1956年确立为非肿瘤性病变,并将本病按组织学表现分为透明血管型(HV)和浆细胞型(PC)。现将所经治1例腹膜后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组织学发生、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报告1例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并复习有关献。结果 ①浆细胞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可能由病毒刺激机体产生。②本病应与浆细胞瘤及Hodgkin’s病鉴别。③临床呈多中心性发生,大量成熟的浆细胞弥漫增生为其典型病理特征。结论 本病无论临床和病理,其表现和淋巴瘤十分相似,必须加以鉴别,治疗可选择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膜后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临床特点、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腹膜后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因腹部胀满不适半年余就诊。行CT检查提示腹膜后巨大肿块,考虑脂肪肉瘤遂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淋巴滤泡数量增多,套区增宽,生发中心萎缩,滤泡间可见大量的浆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的背景中可见散在奇异形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CD5、CD38、CD20及CD21均(+),CyClinD1(-),Kappa、Lambda均示部分(+)。确诊为腹膜后Castleman病,术后恢复良好出院。随访9个月未见明显复发征象。结论:伴有奇异形细胞的Castleman病较为罕见,对奇异形细胞认识不足,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导致过度治疗。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及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莉  郭立新  陈晓燕 《北京医学》2002,24(4):287-287
患者,女,34岁.1998年出现浅表淋巴结增大伴多饮、多尿、乏力、体重下降.多次在外院查空腹血糖>7.0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间断口服格列齐特80mg,2次/d,症状逐渐加重,且出现双下肢麻木、发凉、水肿(下午水肿加重)伴额部水肿,视物不清,皮肤色素沉着,颜色变黑,遂入我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