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研)和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 2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Ⅰ组为静脉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开胸后、手术1 h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ANP的含量.结果 (1)ET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手术1 h及术毕明显升高(P<0.05或<0.01),而Ⅱ组麻醉诱导后明显降低(P<0.05),开胸后无明显变化.(2)ANP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术毕明显升高(P<0.01),但Ⅱ组无明显变化.(3)心率和血压在麻醉诱导后均下降,Ⅱ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Ⅰ组术毕明显升高.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ET和ANP调控优于单纯全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1 a(6-keto-PGF1 a,PGF1 a)和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20例ASAⅠ-Ⅱ级择期胸科手术病人分为2组,每组10例。Ⅰ组为静脉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组。于麻醉前、诱导后、开胸后、手术1 h及术毕采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PGF1 a和TXB2的含量。结果⑴ET在Ⅰ组开胸后逐渐升高,手术1 h及术毕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Ⅱ组诱导后明显降低(P〈0.05),开胸后无明显变化。(2)血浆6-keto-PGF1 a在诱导后均升高,Ⅱ组升高更明显;手术后Ⅰ组无明显变化,但Ⅱ组仍较高(P〈0.05);TXB2在诱导后均下降,Ⅱ组下降更明显;手术后Ⅰ组渐恢复,且术毕明显升高,而Ⅱ组均低于麻醉前(P〈0.01或P〈0.05);⑶6-keto-PGF1 a与TXB2比值(K/T值):诱导后2组均升高,Ⅱ组显著增高;手术后Ⅰ组渐下降,而Ⅱ组术中术毕仍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或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胸科手术患者血浆ET、PGF1 a和TXB2调控优于静脉全麻。  相似文献   

3.
王会敏 《现代保健》2011,(6):176-177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患者分为全麻组(Ⅰ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组(Ⅱ组),每组各35例.Ⅰ组单纯静脉麻醉,Ⅱ组静脉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术中麻醉药使用情况、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术后清醒拔管时间、术后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Ⅰ组术中丙泊酚和维库溴铵的用药量多于Ⅱ组,术后清醒拔管时间长于Ⅱ组,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比Ⅱ组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手术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老年开胸手术病人3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C组)。于麻醉前、术毕、术后6h、24h、48h采血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cTnT的浓度。结果 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CK、AST、LDH在术毕及术后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cTnT在术后显著高于麻醉前(P〈0.01)。C组除CK在术毕24h高于麻醉前外(P〈0.01),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CK、AST在术毕及术后6h显著低于G组(P〈0.05),LDH在术后6h显著低于G组(P〈0.05).而cTnT在术后6h、24h及48h均显著低于G组(P〈0.05)。结论 硬膜外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能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剖胸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肋间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48例单侧择期剖胸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Ⅰ组术前行术侧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Ⅱ组术前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以患者入手术室全麻诱导插管前平卧位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为基础值,依次记录麻醉前及全麻诱导插管后5、10、15、20、25、30min的MAP和HR,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侧剖胸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小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麻醉深度易于控制平稳;且前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更适用于单侧剖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浓度氯普鲁卡因下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麻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择期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生理盐水对照组(Ⅰ组)、1.0%氯普鲁卡因组(Ⅱ组)、1.5%氯普鲁卡因组(Ⅲ组),记录诱导时异丙酚用量、术中异氟醚呼气末浓度(Enso)、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相关的生命体征。结果患者意识消失时Ⅲ组和Ⅱ组异丙酚用量比Ⅰ组明显减少(P〈0.01)。EnsoⅡ组、Ⅲ组比Ⅰ组和Ⅲ组比Ⅱ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术中各个时间点Ⅲ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波动明显比Ⅰ组和Ⅱ组大,并在几个特定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0%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用于开胸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作为开胸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杨晓蓉 《现代保健》2010,(17):32-33
目的 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及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高血压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n=50)和对照组(Ⅱ组,n=50),Ⅰ组采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Ⅱ组全凭静脉麻醉(TIVA).结果 两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全麻药用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术毕至拔管时间Ⅱ组比Ⅰ组延长,拔管后烦躁、疼痛的发生率Ⅰ组比Ⅱ组明显减少.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麻醉平稳,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术后镇痛有利于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患者开胸手术心肌氧耗和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合并冠心病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CA组)和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加全身麻醉组(GEA组),每组各25例。术中以HP多功能监测系统连续监测无创血压、SaO2和HR变化,于麻醉前、硬膜外注药后20min、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完毕即刻、术毕、拔管完毕即刻、拔管后30min,记录收缩压(SBP)、HR及两者乘积(RPP),应用ST—T自动分析监测系统监测ST段及T波变化。结果 GA组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完毕即刻、拔管完毕即刻、拔管后30min,SBP、HR、RPP均有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A组在硬膜外注药后20min及其以后各时间点ST段及T波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 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开胸手术能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缺血,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冠心病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剖胸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肋间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48例单侧择期剖胸手术患者(ASA Ⅰ一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Ⅰ组术前行术侧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Ⅱ组术前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以患者人手术室全麻诱导插管前平卧位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为基础值,依次记录麻醉前及全麻诱导插管后5、10、15、20、25、30 min的MAP和HR,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Ⅰ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MAP、HR的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侧剖胸手术中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小于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麻醉深度易于控制平稳;且前者操作简单,创伤小,更适用于单侧剖胸手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吸入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用于开胸手术的临床效应与术后效果。方法:选择开胸手术60例,ASA 2-3级,年龄35~70岁病人,分为E、C二组,E组采用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30例;C组(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30例。两组全麻诱导相同。观察术期及恢复期的心血管反应,苏醒拔管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显示:E组术中心血管反应BP,HR比C组低(P<0.05): 术毕苏醒拔管率,躁动发生率及术后镇痛效果,两组有明显差异(P<0.05,P<0.01)。结论:吸入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围术期心血管反应小,术后早期拔管率高,术后镇痛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具有安全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罗小玲  房先杰  黄琴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2):1724-1725
目的 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并与静吸复合全麻比较.方法 60例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Ⅰ组,n=30),单纯全麻组(Ⅱ组,n=30).记录麻醉前(T0)、CO2气腹前5 min(T1)、CO2气腹(压力达15 mmHg)后15 min(T2)、30 min(T3)、术毕10 min(T4)5个时点的MAP、HR、PETCO2的变化,两组麻醉维持用药量,术后恢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T1~T3时MAP、HR明显低于Ⅱ组(P<0.01),麻醉维持期Ⅰ组异氟醚、丙泊酚、维库溴铵用药量均显著少于Ⅱ组(P<0.01),Ⅰ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Ⅱ组(P<0.01).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效果确切、术中循环功能稳定、术后恢复质量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细胞因子IL-2、IL-6和IL-10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全静脉麻醉(TIVA)组、静脉吸入复合麻醉(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吸入全麻组(GEA)组,每组2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时(T1)、CO2气腹建立后(T2)、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T3)、术后1d(T4)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相应各时点血清IL-2、IL-6和IL-10浓度。结果与诱导前(T0)相比,各组IL-2在手术切皮时(T1)均明显下降(P〈0.01),切皮后TIVA组和GA组IL-2浓度逐渐升高,TIVA组与GA组IL-2浓度至术后24h(T4)时恢复至麻醉诱导前(T0)水平,而GEA组直到术后24h(T4)时IL-2浓度仍低于麻醉诱导前(T0)水平(P〈0.01)。各组IL-10浓度在手术切皮时明显增高(P〈0.01),TIVA组IL-10浓度至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达高峰,术后24h渐恢复正常,GA组及GEA组IL-10浓度在CO2气腹建立后渐恢复正常;GA组IL石浓度在术毕拔除气管导管时明显升高(P〈0.01),术后24h渐恢复至麻醉诱导前水平。结论芬太尼、异丙酚及维库溴胺行麻醉诱导可对患者产生免疫抑制,表现为IL-2浓度的下降;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可促进患者保护性免疫反应的产生;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对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围术期心肌酶及心电图ST段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OPCAB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高位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对照组为单纯全麻组,在麻醉诱导前(T0)、术后1h(T1)、24h(T2)、48h(T3)4个时间点抽取血样测定血浆肌钙蛋白(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并记录患者1-7d心电图ST段的动态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无一例转为体外循环。术前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K、CK-MB、cTn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心电图监测显示观察组术后ST段抬高导联数3d内较术前均有所增多,在术后第4天开始下降,术后第7天已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各时间点增多均较观察组更明显,在第5天开始下降,但一直较术前高(P〈0.05)。术后两组各时间点ST段下移的导联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为OPCAB围术期心肌提供良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术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择期手术合并COPD稳定期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I组32例)和全凭静脉麻醉(Ⅱ组30例),Ⅰ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维持麻醉,Ⅱ组予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前、气管插管,切皮后即刻、拔管后即刻BIS、HR、MAP等生命体征变化,并记录术前1d和术后3d内苏醒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X线胸片及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Ⅰ组循环指标较Ⅱ组稳定(P〈0.05),苏醒质量较Ⅱ组好(P〈0.01),且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更好。结论COPD患者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循环稳定,麻醉效果满意,其术后肺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单纯全麻与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胃癌手术应激反应的情况。方法 选择40例胃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G)和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GE)两组,均为20例,分别于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插管后)、T2(切皮后)、T3(手术探查后)和T4(术毕拔管后)的测定SBP、DBP、MAP、HR及血糖BG。记录麻醉前用药、术毕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 手术过程中GE组BP基本稳定,G组有波动,手术结束时两组趋近,但SBP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GE组T1、T2和T3时HR明显比G组低(P〈0.05或P〈0.01),T4时相近。随手术进展两组BG均缓慢升高,T3、T4时G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GE组(P〈0.01)。结论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胃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不良应激,并能保持围术期生理功能的平衡,是胃癌手术较适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谭健  朱红妞 《现代保健》2012,(16):43-44
目的 探讨骶管阻滞复合基础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1~5 岁在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ASAⅠ~Ⅱ级患儿40 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0 例,基础麻醉后行骶管阻滞麻醉,术中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B组20 例,常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静吸复合麻醉;术中持续监测HR、MAP、SpO2、PETCO2、术毕苏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气腹后HR、MAP、SpO2、PETCO2 均高于气腹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苏醒时间明显优于B 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 组稍高于B 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骶管阻滞复合基础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疝气手术效果确切,可以满足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电视胸腔手术(VATS术)中应用。方法60例电视胸腔镜下行肺手术患者。分为静吸复合全麻组(C)、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全麻组(RP)和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RP-EA),每组20例。观察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术毕恢复时间;术后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结果RP-EA组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术毕恢复时间及VAS评分均优于C组和RP组(P〈0.01)。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胸腔镜手术的应用,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恢复快,具有安全、有效、可控性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食管癌合并高血压患者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58例限期手术的食管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A组)和全麻组(B组),每组29例。分别测定麻醉前、气管插管时、胸腔探查时、术毕拔管时血浆皮质醇、胰岛素、血糖水平及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A组与麻醉前比较血浆皮质醇、胰岛素、血糖、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麻醉前及同时段A组比较,血浆皮质醇、血糖及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与平均动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8例(27.59%)心肌缺血患者在术中有5例ST段及T波有所改善;B组6例(20.69%)术中均无改善,且有2例术前无心肌缺血术中出现ST段、T波改变。A组术中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比B组少(P〈0.05),且苏醒快。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能减轻食管癌合并高血压患者手术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老年开胸手术病人3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麻组(G组)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C组)。于麻醉前、术毕、术后6 h2、4 h、48 h采血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及cTnT的浓度。结果两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CK、AST、LDH在术毕及术后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cTnT在术后显著高于麻醉前(P<0.01)。C组除CK在术毕24 h高于麻醉前外(P<0.01),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CK、AST在术毕及术后6 h显著低于G组(P<0.05),LDH在术后6 h显著低于G组(P<0.05),而cTnT在术后6 h2、4 h及48 h均显著低于G组(P<0.05)。结论硬膜外复合全麻比单纯全麻更能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6例择期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Ⅰ组),气管插管全麻组(Ⅱ组),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麻组(Ⅲ组),每组12例。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和血糖(BG),同时监测血压(BP)和心率(HR)。结果Ⅱ组Cor、E和BG手术最大刺激时和术毕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也明显高于同一时段第Ⅲ组(P<0.05)。Ⅱ组各时点间MAP和H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毕较麻醉前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术毕Ⅱ组MAP与HR明显高于其余2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插管全麻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患者苏醒迅速,硬膜外可镇痛,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