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MRI特征性征象。方法对8例经DSA及MRA证实的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患者的MRI与16例DSA及MRA证实未闭塞患者的MRI对比,观察其颈内动脉破裂孔段和海绵窦段MRI特征性征象。结果发现该处颈内动脉的T1WI和/或T2WI流空现象消失,节段性呈现等或高信号表现。结论在颈内动脉破裂孔段和海绵窦段的节段性T1WI、T2WI流空现象消失、而代之呈现管腔内实变(等或稍高信号充填)是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特征性征象。为通过MRI平扫影像来初步判断有无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闭塞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眶炎性假瘤眶外侵犯的途径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眼眶炎性假瘤眶外侵犯并经活检证实的9例患者MRI及CT表现。9例患者均进行了眼眶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进行了增强CT扫描。结果 1例直接向前侵犯眶隔前软组织;其余8例向后蔓延者均通过眶上裂,其中1例同时经视神经管向后蔓延,另1例通过眶下裂蔓延。病变向后侵犯海绵窦6例,其中两例同侧海绵窦段颈内动脉被病变包绕并狭窄;单独或同时侵犯中颅窝7例;翼腭窝及颞下窝累及1例。眶外病变在T1WI上呈等信号,在T2WI上呈稍低或低信号,增强后有中等度至明显强化。3例增强CT显示眶外病变呈高密度,病变形态及范围分别与其MRI表现类似。结论眼眶炎性假瘤可以发生眶外蔓延,眶上裂是最常见的眶外蔓延途径,海绵窦及中颅窝是两个最常见的累及部位。MRI和CT对眼眶炎性假瘤眶外蔓延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sinus hemangiomas,CSHAs)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0例CSHAs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扫描,18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3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病灶呈“球状”、“分叶状”或“葫芦状”跨蝶鞍生长,体积较大,均为单发病灶.CT平扫为稍高密度灶,MRI扫描后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CT及MR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18例DWI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DSA表现为静脉期于蝶鞍旁可见淡染色团块,而动脉期及毛细血管期均未见异常染色.结论 CSHA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李旭丹  梁峰  邹建勋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93-893,899,F0004
目的提高对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CT、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MRI表现。其中行CT检查6例,MRI检查2例。结果8例均为血管透明型。6例CT平扫表现为侧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2例MRI平扫为卵圆形软组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后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改变,其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髓外浆细胞瘤的CT和MRI(磁共振成像)表现,提高对该病影像学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组织学病理证实髓外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髓外浆细胞瘤的影像学较特征性表现如下:软组织肿块影,内密度均匀,CT呈等密度,MRI上,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病变较大时肿块内部或周边可见迂曲走向的血管影;增强扫描呈中等-明显强化;临近骨质可受侵犯,但无骨质硬化改变.结论 髓外浆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I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对其诊断、治疗及随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I、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方法  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 ,全部行头颅MRI平扫和增强扫描 ,其中 2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检查 ,2例行CT检查 ,2例行DSA检查。结果  7例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 ,6例在T2WI呈均匀明显高信号 ,1例呈混杂信号。病灶形态呈哑铃形或卵圆形 ,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肿瘤显著强化 6例 ,不均匀强化 1例。 2例CT检查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 ;2例DSA缺乏明显的肿瘤染色。结论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在MR图像上有其特异性 ,综合分析临床点及MRI、CT和DSA等影像表现 ,有利于正确诊断 ,确定手术入路 ,指导手术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CT、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作为研究对象,行CT及MI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31例,上颌窦20例,蝶窦2例,无法辨别起源7例。CT表现:肿瘤多呈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42例),密度均匀(46例)的软组织肿块,多伴有邻近骨质破坏(43例),增强扫描呈中度~明显强化,部分强化不均。MRI表现:肿瘤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12例),T2WI呈稍高信号(14例),部分信号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腺样囊性癌及恶性淋巴瘤具有典型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诊断率.方法 选取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术前2例行CT横断扫描,5例行MRI扫描,其中1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CT平扫及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MRI单纯平扫.总结此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共7个病灶.患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性:6个病灶位于近中线大脑深部,边界一般较清楚,CT检查呈略高密度,MRI检查显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显著均匀强化,其中1例呈斑片状强化.结论 CT及MRI检查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影像表现,探讨CT和MRI对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软组织淋巴瘤的CT或MRI影像表现,其中MR检查4例,CT检查3例。结果影像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术前影像诊断肌肉软组织淋巴瘤2例,误诊为肉瘤2例,误诊为转移瘤2例,误诊为纤维瘤1例。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2例、略低信号2例,T2WI呈稍高信号,反转恢复序列均呈稍高信号,肿瘤内信号均匀、坏死及囊变少见;MR增强扫描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1例未行MR增强检查。CT平扫密度均匀,与正常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结论软组织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肌肉软组织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采用CT及MRI对5例病理学确诊的EMH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3例EMH发生于中下胸段椎管,呈纵行波浪状软组织块影;1例病灶发生在纵隔两侧,邻近肋骨头膨大;1例EMH表现为胸壁内侧多发半圆形软组织块影。本组髓外造血灶MRI平扫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CT显示椎体呈栅栏样改变。MRI-T1WI可见脊椎信号弥漫性、均匀性减低。结论:EMH的CT和MRI的影像特征较明显,结合临床可作出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1.
王爱国  陆海容  唐伟亮 《河北医学》2009,15(12):1400-1402
目的:探讨血管网状细胞瘤的CT、MR 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方法。方法:观察、追踪、随访我院2004年6月至2009年3月的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血管网状细胞瘤的病例,并对比其CT和MR I的影像资料。结果:12例病灶均位于幕下,单发10例,多发2例。囊结节型8例,实质型2例,囊实型2例。影像表现为: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或稍高于囊液密度的囊样低密度影,常伴囊腔壁结节和类圆形实质肿块或囊实性肿块。MR I示T1W I高于囊液信号,T2W I呈稍高或等信号,增强检查时壁结节和实质肿块明显强化,并可见流空信号。结论:血管网状细胞瘤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CT及MR I检查对血管网织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均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MRI、DSA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4例行MRI T1WI、T2WI及对比增强MRA,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0例均行DSA和TBO试验.结果 10例术前CT、MRI、DSA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0例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CT平扫主要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球形病灶,CT值25~37 Hu.MRI的特征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中心有流空信号,MRA均清楚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DSA表现为肿瘤包绕颈动脉,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瘤均匀染色,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CT、MRI和DSA均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比较容易,若将三种方法优化组合,可优势互补,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科学、准确而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贾爱英 《当代医学》2011,17(27):3-4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12例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脑静脉窦血栓累2例。CT平扫:静脉窦高密度征,皮层或深部静脉高密度带征,CT增强:脑静脉和静脉窦"δ"征和空三角征(25%~30%)、充盈缺损。MRI检查时脑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三角"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静脉窦壁常不规则或不显示,机化血栓T1WI、T2WI上呈低信号,可强化,继脑静脉窦血栓并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DSA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后随访有很高诊断价值但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结论对"所谓平扫CT阴性"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病例诊断,MRI加MRV优于DSA,而DSA又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MRI和DSA在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68例脑血管造影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性脑AVM,入院前CT检查68例,MRI检查39例,DSA检查21例,同时做两项检查以上的17例,对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CT诊断符合率较低(75%),但可以显示出血、钙化和密度改变;MRI敏感性最高(100%),T1WI、T2WI显示迂曲扩张畸形血管团的流空影,血肿表现多样化,MRA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DSA是明确AVM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假阴性(4.8%)。结论 CT、MRI和DSA对出血性脑AVM诊断均有重要价值,3种检查联合运用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较全面地评价脑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15.
Moyamoya病CT、MRI和DSA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的153例Moyamoya患者的CT、MRI及DSA进行回顾性分析.153例患者中,83例有CT平扫,30例有CT增强,25例有CT血管造影(CTA);135例有MRI SE序列平扫,3D-TOF MR血管成像(MRA)130例;113例有DSA.结果:83例CT平扫发现脑梗死38例,脑出血33例,仅3例隐约可见丘脑、基底节区和鞍上池的略高密度烟雾血管影;135例MRI平扫患者中发现脑梗死108例,脑出血38例.CT平扫、CTA、CT增强诊断阳性率分别为3.6%(3/83)、92%(23/25)和93.3%(28/30).MRI平扫和3D-TOF MRA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95.6%(129/135)和100%(135/135).DSA诊断阳性率100%(113/113).CTA、MRA和DSA显示颈外动脉侧支循环的阳性率分别为24%(6/25)、27.7%(36/130)和35.4%(40/113).与DSA比较,CTA和MRA显示烟雾血管少,常高估脑动脉狭窄.结论:DSA是诊断烟雾病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但具有创伤性.CT增强、CTA、MRI平扫和MRA均是诊断烟雾病的重要方法,CT平扫难以诊断烟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窦闭塞的MRI诊断价值。方法15例硬膜窦闭塞病例,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机行自旋回波序列横断面、冠状面的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联合应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男4例,女8例)CVST病人的CT、MRI(MRV)及DSA影像学资料,其中12例CVST患者均行MRIT2WIFSE、T1WI TSE、T2WI FLAIR和VEN3DPCA序列检查,4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DSA检查。结果:CT检查可为CVST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阳性率低。MRI(MRV)可直接显示出血栓、血流。并可反复无创检查,在诊断和把握病情上极为有用。结论:MRI及MRV的联合应用是目前诊断CVST之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畸形的CT、MRI及MRA诊断(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MRI及MRA在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血管造影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畸形16例,包括动静脉畸形(AVM)12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所有病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A检查,MRA采用3D-TOF法。结果 AVM的CT平扫主要表现为低、等或高混杂密度,部分伴钙化,合并急性出血者呈高密度。MRI扫描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真菌性鼻窦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8月病理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53.9±5.4)岁。所有患者均完成CT与MRI扫描,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见受累鼻窦黏膜增厚,病变窦腔密度不均,软组织密度影填满窦腔,病灶内可见小气泡影残留,伴钙化,部分伴上颌窦内壁骨质呼吸破坏,骨壁增生硬化;病变窦腔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或混合不均匀信号,周围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影充满窦腔,增强可见鼻窦黏膜增厚,病变中央无强化。结论 CT对真菌性鼻炎病变内钙化显示好,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MRI则可显示病灶侵犯特点及附近组织结构,对CT不能确诊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可配合MRI筛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