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Kv1.3钾离子通道在与T细胞介导相关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该研究旨在研究Kv1.3钾离子通道在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的表达及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组.应用卵清蛋白联合内毒素建立哮喘模型,无创肺功能仪测定小鼠气道反应性、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部炎症改变、免疫组织荧光检测Kv1.3钾离子通道在肺组织的定位、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Kv1.3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量、全细胞膜片钳技术Kv1.3钾离子通道电流强度.结果 Kv1.3钾离子通道在哮喘气道及肺泡上皮区域表达增高,在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表达强于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及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肺泡灌洗液淋巴细胞上Kv1.3电流强度增加,且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增幅强于嗜酸性粒细胞哮喘模型.结论 Kv1.3钾离子通道在哮喘气道及肺泡上皮区域表达增高,电流强度增高.且在中性粒细胞哮喘模型中表达强于嗜酸细胞哮喘模型,为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3.
哮喘患儿体内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Nong GM  Li SQ  Yao L  Liu J  Jiang M  Liang XA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4):278-281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 (EOS)凋亡及调控因子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进行原位活化嗜酸性粒细胞 (EG+ 2 )细胞凋亡的检测 ,以免疫组化标记EG+ 2 细胞和凋亡相关基因BcL 2的表达 ,对 1 1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吸入糖皮质激素前后及 7例非哮喘患儿的支气管粘膜、痰液、BAL、外周血液中EG+ 2 细胞及其凋亡、BcL 2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1 )治疗前哮喘患儿支气管粘膜、痰液、BAL中的EG+ 2 凋亡细胞分别为 0 (0~ 3)个 /mm2 、(4 51± 2 1 2 ) %、(4 0 1± 1 91 ) % ,均低于对照组的 3(0~ 1 0 )个 /mm2 、(1 2 1 1± 0 41 ) %、(1 3 42± 3 83) % (均P <0 0 1 ) ,而EG+ 2 细胞分别为 62 (2 3~ 1 4 2 )个 /mm2 、(8 2 4±3 1 3) %、(2 0 4± 0 92 ) % ,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上述标本中EG+ 2 凋亡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增高 (均P <0 0 1 ) ,并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5(1~ 1 1 )个 /mm2 、(2 0 0 1± 8 2 3) %、(2 1 2 3± 1 0 2 4 ) % ;EG+ 2 细胞较治疗前减少 (P <0 0 1 ,<0 0 5) ,分别为 30 (1 2~ 51 )个 /mm2 、(3 83± 1 1 4 ) %、(0 64± 0 1 1 ) % ,但仍高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支气管  相似文献   

4.
哮喘儿童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及哮喘急性发作不同程度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蛋白 (Eotaxin)水平的变化 ,评价其反映哮喘气道炎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对 5 1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4 7例哮喘缓解期患儿及 30例正常儿童的外周血标本进行血清Eotaxin水平的测定 ,并对其中 9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10例哮喘缓解期患者及8例正常人的外周血做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离和培养 ,并测定了PBMC表达的Eotaxin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Eotaxin水平为 (137± 6 4 )ng/L ,缓解期组为 (94± 36 )ng/L ,正常组为(80± 4 1)ng/L ,(F =13 5 7,P <0 0 0 1) ;且急性发作组Eotaxin水平的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中、重度组Eotaxin水平为 (16 0± 72 )ng/L ,高于轻度组 (112± 4 8)ng/L(t =2 84 9,P <0 0 1)。而三组的PBMC的Eotaxin水平均极低 ,不能被测出。结论 血清Eotaxin升高是反映哮喘急性发作、病情严重程度及气道炎症变化的较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红霉素对哮喘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红霉素对哮喘豚鼠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卵白蛋白致敏复制哮喘豚鼠模型,分为哮喘组、地塞米松治疗组,及小、中、大剂量红霉素组6组。检测各组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EOS)总数、EOS百分数,分离纯化BALF的EOS,用吖啶橙/溴乙啶(AO/EB)荧光染色法检测EOS凋亡率。结果①豚鼠BALF白细胞总数、EOS总数及EOS百分数哮喘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各红霉素组与哮喘组相比均有所降低,但小剂量红霉素组与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②豚鼠BALF中EOS凋亡率哮喘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各红霉素组均高于哮喘组,但小剂量红霉素组与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③EOS凋亡率与BALFEOS总数及EOS百分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霉素具有一定的抗气道非特异性炎症作用,可以诱导EOS凋亡,这可能是其抗哮喘炎症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氯雷他定对哮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血清IL-5的表达及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凋亡延迟状态的影响。方法豚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氯雷他定低剂量组、氯雷他定高剂量组。经3次20 g·L-1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后,10 g·L-1OVA雾化吸入40 min诱发哮喘发作。氯雷他定低、高剂量组豚鼠分别予2 mg·kg-1·d-1、10mg·kg-1·d-1氯雷他定灌服14 d,每天1次;哮喘组、正常对照组给予9 g·L-1盐水作对照。ELISA法检测其血清和BALF中IL-5水平,罗氏TUNEL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其凋亡细胞,HE染色切片随机计数每张切片下200个EOS中凋亡细胞数。结果1.正常对照组、哮喘组、氯雷他定低剂量组、氯雷他定高剂量组血清IL-5水平分别为(0.27±0.04)ng·L-1、(0.41±0.03)ng·L-1、(0.38±0.02)ng·L-1、(0.31±0.03)ng·L-1;BALF中IL-5水平分别为(0.10±0.01)ng·L-1、(0.38±0.04)ng·L-1、(0.33±0.05)ng·L-1、(0.23±0.09)ng·L-1,血清及BALF中IL-5水平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2.正常对照组、哮喘组、氯雷他定低剂量组、氯雷他定高剂量组豚鼠肺组织EOS发生凋亡的细胞数分别为33个、95个、129个、182个,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P<0.05)。其中哮喘组与氯雷他定低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0,P>0.008 3)。结论氯雷他定对IL-5相关的EOS凋亡延迟状态有抑制作用,能改善肺组织变应性炎症状态,对哮喘的控制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哮喘患儿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儿急救医学》2001,8(4):225-226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评价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2 4例新生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儿 ,监测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检测Ig系列 ,详细记录患儿入院后情况及患儿家属情况 ,并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在同期住院的 10 5 2例新生儿中 ,2 4例 (2 .3% )患儿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占 2 9.2 % ,中度增高 5 4 .2 % ,重度增高 16 .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时间为入院后 0~ 2 0d不等 ,其中 2 5 .0 %患儿入院当时即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 9.2 %患儿为入院后 1d发现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在恢复期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Ig系列中 ,IgA增高 6例 (2 5 .0 % ) ,IgE增高 2例 (8.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儿的恢复时间为 2~ 2 1d。患儿出院后 ,对所有患儿进行随访 ,其中 3例(12 .5 % )患儿有湿疹存在。截止至随访日期 ,尚未发现有过敏及哮喘发作。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新生儿期并不少见 ,常见的原因与新生儿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测定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荧光酶标法测定 41例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哮喘患儿和 11例正常儿童诱导痰液中ECP浓度 ,便携式肺功能仪测定肺通气功能。 结果  哮喘缓解组、轻度 -间歇组、中 -重度组诱导痰液中ECP含量〔(分别为 ( 4 8 7± 36 2 )、( 89 5± 5 7 6 )、( 15 2 7± 6 7 0 7) μg/L〕与对照组 ( 16 4± 2 2 2 ) μg/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同程度哮喘患儿各组间诱导痰液中ECP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哮喘患儿诱导痰液中ECP含量与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 1 0 % )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  诱导痰液中ECP含量可反映气道炎症的变化 ,可用于儿童哮喘病情监测及指导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嗜酸性粒细胞胞吐机制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嗜酸性粒细胞(EOS)脱颗粒后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及一些酶,引起气管平滑肌收缩,分泌液增加等哮喘的病理改变。脱颗粒的方式可分为溶细胞性脱颗粒和间歇性脱颗粒。引起EOS脱颗粒的相关信号传导涉及一系列步骤和多种蛋白质调控,研究较清楚的包括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途径和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传导途径。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通过激活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传递途径刺激EOS脱颗粒;趋化因子等通过G蛋白产受体信号传导途径激活EOS。低分子量G蛋白在调节囊泡运输和囊泡与胞膜融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Eotaxin、IL-13及总IgE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哮喘儿童及22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Eotaxin、IL-13,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总IgE水平.哮喘息儿同时做肺功能检测.结果 (1)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与临床缓解期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菌脂多糖(LPS)对支气管哮喘小鼠血清IL-4、IL-8及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LPS在哮喘发生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27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LPS干预组,每组9只。采用ELISA法检测哮喘小鼠血清IL-4、IL-8的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哮喘组血清IL-4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LPS干预组IL-4和IL-8水平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气道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PS干预组其表达明显低于哮喘组(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LPS可能通过降低哮喘小鼠血清IL-4和IL-8水平及气道VEGF表达,减轻气道炎症,减少气道血管重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磺司特(suplatast tosilate, IPD) 对哮喘大鼠IL-5 水平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50 只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 大鼠(4 周龄)随机分为5 组:对照组、模型组、布地奈德组、IPD 早期干预组和IPD 晚期干预组,每组10 只。采用卵清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炎症模型。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炎性细胞总数和EOS 百分比,RT-PCR 检测肺组织IL-5 mRNA 的表达,ELISA测定BALF 上清液中IL-5 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BALF 中炎性细胞总数及EOS 百分比、IL-5 含量及肺组织IL-5mRNA 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P结论 IPD 可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反应,可能与其抑制 IL-5 mRNA 的转录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孟鲁司特和卡介苗多糖核酸对哮喘大鼠血单个核细胞中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5b(STAT5b) mRNA和白细胞介素4(IL-4)mRNA的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52只体重为140~200 g清洁级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哮喘组、孟鲁司特组、卡介苗多糖核酸组和正常对照组。用卵白蛋白制备大鼠哮喘模型。计数血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中IL-4和γ-干扰素(IFN-γ)浓度;采用SYBR GREEN I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测定STAT5b mRNA和IL-4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①哮喘组血单个核细胞中STAT5b mRNA和IL-4 mRNA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各组(P<0.01);在孟鲁司特组和卡介苗多糖核酸组中两者的表达量相近(P>0.05)。哮喘组除了IFN-γ水平低外,其余无论是STAT5b mRNA,IL-4 mRNA,EOS绝对值等都是4组中最高的(P<0.01);除哮喘组外,其余组的各项指标相近(P>0.05)。②STAT5b mRNA表达量与IL-4 mRNA表达量、IL-4浓度、EOS绝对值呈正相关(P<0.01),与IFN-γ浓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哮喘大鼠血单个核细胞中STAT5b mRNA和IL-4 mRNA的表达增强且呈正相关;孟鲁司特和卡介苗多糖核酸可以下调STAT5b mRNA和IL-4 mRNA的表达,可能为其抑制哮喘气道炎症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2):133-137]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哮喘小鼠肺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卵清蛋白混合液致敏并雾化吸入建立哮喘小鼠模型,低、中、高剂量组在每次激发前分别按1、4、10μg/kg给予腹腔注射1,25-(OH)2D3混合液,对照组和哮喘组以生理盐水替代。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气道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HMGB1、IL-17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检测HMGB1及IL-17m 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哮喘组气道壁厚度、HMGB1和IL-17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气道壁厚度、HMGB1和IL-17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哮喘组,且上述指标在中剂量组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但高剂量组中气道壁厚度、HMGB1和IL-17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哮喘组(P0.05)。结论 HMGB1及IL-17可能参与哮喘气道重塑过程;适量1,25-(OH)2D3能改善哮喘小鼠气道重塑,大剂量1,25-(OH)2D3可加重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湖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儿77例,检测其肺功能并分别采用瑞氏染色法及荧光免疫法检测高渗盐水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ECP浓度,并选择同期62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ECP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与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r=-0.64,P〈0.01);ECP质量浓度与患儿FEV1/FVC呈显著负相关(r=-0.58.P〈0.01)。哮喘患儿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和ECP质量浓度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且轻度、中度和重度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和ECP质量浓度可反映哮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哮喘气道炎症与骨桥蛋白(OPN)表达的相关性,以及地塞米松(DXM)对OPN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不同程度哮喘组(卵清蛋白OVA激发1周和2周组)及DXM治疗1周和2周组,每组10只;OVA致敏、激发建立急性哮喘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气道炎症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OVA-sIgE水平;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定位和定量分析肺组织OPN表达;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OPN mRNA水平.结果 哮喘组气道病理学改变较对照组和DXM组明显,且OVA激发2周哮喘组改变较激发1周组明显.哮喘组血清OVA-sIgE水平较对照组和DXM组明显升高(PPPP结论 OPN可能是哮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哮喘气道炎症越重,OPN表达水平可能越高;DXM可能通过抑制OPN的表达来减轻哮喘炎症.  相似文献   

18.
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ILC)是人们近些年发现的一类谱系阴性、但可以接受刺激产生炎症因子的免疫细胞.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将其分为ILC1、ILC2、ILC3三类,其中Ⅱ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因其对寄生虫、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具有相关影响而备受关注.该文就ILC2的表型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BCG干预对哮喘小鼠调节性T细胞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表明减毒活菌卡介疫苗(BCG)能上调机体的TH1反应,从而对以TH2反应为主的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起抑制作用。该文观察BCG干预后哮喘小鼠调节性T细胞生成的变化,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小鼠以卵白蛋白(OVA)致敏激发建立哮喘模型。于OVA致敏前及后5d分别以BCG皮内注射干预,在最后一次抗原激发后24h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计数BALF中的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EOS)的个数。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百分比。开腹取脾,制备脾单细胞悬液并培养48h,收集上清液。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的IL-10的含量。结果:OVA致敏激发组小鼠BALF中的细胞总数为(27.27±5.36)×107/L;EOS为(6.59±1.32)×107/L较正常对照组(1.52±0.36)×107/L和0明显增高(P<0.01),而BCG干预组其BALF中的细胞总数为(13.71±3.17)×107/L及EOS的计数为(1.43±0.37)×107/L较OVA致敏激发组降低(P<0.01);哮喘组外周血CD4+CD25+Treg的百分比为(11.59±1.33)%与正常对照组(13.66±1.68)%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BCG干预组CD4+CD25+Treg的百分比为(14.40±2.70)%较哮喘组上升(P<0.05),同时,BCG干预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0的水平为7.79±1.34pg/mL,较哮喘组5.54±0.66pg/mL升高(P<0.01)。结论:BCG能明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的炎症反应,其干预机制可能与促进调节性T细胞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融合蛋白IL-1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后小鼠体内免疫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IL-18在体内防御SA感染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雌性BLA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A感染组、免疫组和干预组。采用鼻腔接种SA液建立SA感染小鼠模型,免疫组和干预组均在建模前以IL-18滴鼻,但免疫组不予SA接种,对照组以PBS进行替代处理。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Ig M的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巨噬细胞炎性蛋白(MIP)-1α和MIP-2βm 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A感染组和免疫组小鼠血清及BALF中IL-4、G-CSF、Ig M浓度,以及肺组织中MIP-1α、MIP-2βm RNA含量均升高(P0.05);SA感染组小鼠血清及BALF中IFN-γ水平降低,TNF水平升高(P0.05);免疫组小鼠血清及BALF中IFN-γ水平升高(P0.05)。与SA感染组相比,干预组小鼠血清及BALF中IL-4、IFN-γ、G-CSF、Ig M浓度,以及肺组织中MIP-1αm RNA含量均升高,血清及BALF中TNF水平,以及肺组织中MIP-2βm RNA含量均降低(P0.05)。除血清IFN-γ水平外,其余上述指标在干预组小鼠中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融合蛋白IL-18经黏膜免疫小鼠,可改变SA感染后小鼠血清及BALF中炎症因子,以及肺组织中MIP-1α、MIP-2βm RNA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反应,增强了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