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morphogeneticprotein ,BMP)在胚胎发育、骨折愈合及骨缺损修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BMP调控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促进新骨的生成和骨缺损的重建。近年来 ,由于牵引成骨技术的不断完善 ,特别是其在颅颌面外科领域的不断拓展 ,以及关于其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牵引成骨术用于颅凳面畸形矫正已越来越受到欢迎。牵引新骨的形成受多种骨生长因子的调控。作者综述了牵引成骨术中各种生长因素的表达及外源性因子对骨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牙周病治疗希求牙周支持组织的再生。有人认为钙化的牙或骨碎片遗留在手术区会发生明显的生骨/生牙骨质反应。而另一些人则报导这种碎骨片可作为移植用。 Rbinson氏临床证明自体骨的碎粒在牙槽骨的再生过程中是活跃的。他在骨成形及骨切除术时钻取骨碎粒,并混有血液和唾液,  相似文献   

4.
正畸治疗基于牙根在牙槽骨内的移动来完成,牙根的移动能力与范围决定了正畸治疗效果.传统正畸诊断与评价手段不能对牙槽骨的三维完整性做出准确的评价,也不要求在正畸治疗前去评价和诊断骨开窗骨开裂.随着近些年三维影像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锥形束CT在口腔科的广泛应用,三维评价牙槽骨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正畸研究开始报告正畸患者治疗前后均有骨开窗骨开裂的发生,引起许多质疑和担心.本文希望向读者阐明,骨开窗与骨开裂影像诊断仍缺少标准,需要区别认识解剖发育异常与组织缺陷的骨开窗与骨开裂.三维正畸诊断技术需要不断提高,最终建立骨开窗与骨开裂的正畸诊断标准,同时正畸治疗也需要更精确规范,避免不必要的牙周损害.  相似文献   

5.
临床牙槽骨缺损可以采用各类骨增量材料进行修复重建,但对于骨缺损大的区域,获取和加入一定比例的自体骨是获得良好成骨预后的一个重要环节。临床制取自体骨屑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通过手持器械如骨凿、刮骨器取骨,采用机用旋转器械如取骨环钻、超声骨刀、骨吸引收集器等。文章总结了不同取骨方法所获得自体骨的活性及成骨效能,希望为临床引导骨再生取骨时使用工具的选择提供参考,以获得最佳骨诱导效果,提高骨重建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取骨onlay植骨改善种植骨量不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下颌骨取骨onlay植骨改善种植术前重度萎缩牙槽嵴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18例患者接受了下颌骨来源的onlay植骨术,手术同期或术后4~6个月共植入22颗种植体,并于术后4~6个月暴露种植体,最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植骨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例骨吸收较明显,其余均顺利植入种植体,二期手术时骨吸收平均20%。所有病例均最终完成种植修复,观察6~28个月,无种植体脱落。结论:下颌骨取骨onlay植骨修复重度萎缩的牙槽嵴操作简便,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组织学、体外细胞培养和自体移植研究收集骨的成骨活性并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来源的可能性。方法: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应用收集器收集种植窝制备时钻出的骨碎屑10例,取样本部分骨屑脱钙后行组织学观察;样本剩余部分应用组织贴块法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的游出、增殖和传代情况,应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连续培养矿化结节染色进行鉴定,并行扫描电镜观察。选择种植体颈部骨缺损7处,应用收集骨即刻移植修复,二期手术时观察移植物成活情况并刮取少许行组织学检查。结果:光镜下观察收集物以骨组织为主,10例样本中8例成功培养出成骨样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染色率超过70%,体外连续培养茜素红染色可见桔红色结节,扫描电镜可见细胞贴附于纳米羟基磷灰石并活跃生长。牙种植二期手术时原缺损处已覆盖成熟骨质,组织学显示为密质骨。结论:收集骨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可用于修复种植体周围小的骨缺损,也可作为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管状骨种植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管状骨种植后的组织学以及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6只成年山羊,每只羊的左后肢胫骨手术放置4只种植体.采用影像学、四环素标记评价种植后的变化,术后1、2、3个月各宰杀2只动物,切取实验标本,制备成硬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标本进行观察,同时对剩余的标本采用推出实验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在种植体两端与胫骨的结合部位,种植体周围被新形成的编织骨包绕,四环素标记显示新骨形成活跃.种植体-骨界面结合率的平均值为60.13%,种植体承受的推出力相对较小,为435 N左右.术后3个月,与种植体结合部位的骨组织已经改建,且与正常皮质骨相同,排列方向与种植体轴向平行,种植体-骨界面结合率的平均值为61.61%.种植体承受的推出力达1113 N左右.结论 管状骨种植后,种植体-骨界面仅发生在双皮质结构区;种植后3个月时骨改建完毕,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  相似文献   

9.
人体胎儿骨具有低抗原的特性,容易被受植者接受,并有抗感染和促使新骨形成的作用。本文的目的是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胎儿骨在牙周组织内移植后的修复过程。材料和方法以25只狗作为实验对象,在腹腔内给环己巴比妥钠麻醉下作前牙两侧粘骨膜垂直切开,从牙龈缘切到移行皱襞。在牙间乳头顶部切开和分离粘骨膜辦。用裂钻和圆钻针磨除牙间牙槽嵴,造成牙周病样骨缺损。在口前庭侧形成受植床,用锐利砂石针磨除牙槽突的骨皮质,将植骨块植入受植床内。  相似文献   

10.
骨开窗与骨开裂是常见的牙槽骨缺损。先天存在的骨开窗、骨开裂增加正畸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影响正畸治疗的效果,而不恰当的正畸治疗也会导致骨开窗、骨开裂发生。本文就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与错牙合类型、正畸治疗关系及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种植与骨界面的骨结合被认为是骨内种植体成功的标志,而骨界面组织学的研究多为二维图像,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研究,可以得到直观的种植与体骨界面各部位形态的计算机图像,同时获得种植周转各部位的骨结合楷。  相似文献   

12.
种植体与骨界面的骨结合被认为是骨内种植体成功的标志,而骨界面组织学的研究多为二维图像。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从立体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研究,可以得到直观的种植体与骨界面各部位形态的计算机图像,同时获得种植体周围各部位的骨结合率。  相似文献   

13.
磷酸钙骨替代材料是表面活性类材料,主要有羟基磷灰石和磷酸三钙。在修复骨缺损应用中的明显优点是能起骨生长引导作用,并与骨形成直接骨性界面结合,这种结合被认为是化学性结合,结合机制与材料植入后其表面沉积的生物性钙磷结晶层形成有关。骨性界面受材料的化学构成和结构、金属掺杂物、植入体移动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牙种植术中,制备种植窝时收集到的自体骨碎屑与Bio-Oss人工骨混合作为骨移植材料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22颗牙种植病例分成2组。第1组6颗植体,植入螺纹种植体后,在部分暴露的植体处植入Bio-Oss人工骨。第2组16颗植体,自各种钻针上收集到的自体骨碎屑与Bio-Oss人工骨混合,植入种植体周骨缺损区。记录Ⅰ、Ⅱ期手术种植体周围骨组织高度。结果 植入术后3-12个月,Ⅱ期手术时,2组病例均有新生骨形成,第2组形成的新生骨量较单纯植入Bio-Oss人工骨组多。结论 牙种植术中制备种植窝时收集到的自体骨碎屑可作为有效的植骨材料,该方法简单,避免开辟第二术区获得自体骨,对扩大牙种植适应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齿槽骨增生不但影响义齿修复就位 ,而且会出现局部组织压痛。在牙列完整的患者 ,则多因拔牙后骨不均匀吸收而突出于粘膜面 ,在修复前常需修整消除锐棘 ,常规治疗时对于个别骨尖在切开粘膜后 ,仅用咬骨钳及骨锉即可完成手术。对于多数骨棘或过份隆突的骨突在修复前应作常规的修整 ,为了提高手术效果及缩短手术时间 ,我们采用粘膜翻瓣、咬骨钳钳除大块增生的骨组织、附加打磨法 ,去除骨增生 ,较传统方法手术时间缩短 ,效果更好。现介绍 1病例 ,治疗方法如下。患者男性 ,45岁。因咀嚼时上颌前庭沟疼痛一月余来本科就诊。检查 :上唇外形饱满 ,牙…  相似文献   

16.
牵引成骨过程骨生长因子表达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牵引成骨过程骨生长因子的变化与牵引成骨机制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放射免疫等方法定量分析骨痂内各种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生长因子在骨组织内的分布。结果 牵引成骨过程BMP-2、TGF-81、IGF-Ⅱ以及BGP的表达均增强;牵引成骨区、骨吸收区均有TGF—β1分布;术后早期BMP-2在截骨区分布相对较少,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BMP-2的分布趋于密集,特别是成骨细胞聚集的部位;而随着骨的成熟,TGF—β1、BMP-2的分布减少。结论 牵引成骨过程有较多骨组织形成的机制可能与骨生长因子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袁影  黄天宇  王浩辰  宫苹  向琳 《口腔医学》2022,42(12):1109-1112
种植体骨结合是多细胞多因子参与的动态过程,种植体-骨结合界面的成骨、破骨反应一直是口腔种植学领域的重要关注点。随着骨免疫学的发展,研究发现骨的免疫微环境在骨结合的建立和长期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系列免疫细胞通过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调控种植体周骨组织的修复,良好的免疫微环境可以促进组织的愈合和再生,达到更理想的骨结合效果。如何通过骨免疫调节种植体骨结合治疗种植体周炎,在口腔种植学的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该文就种植体骨结合形成中的免疫应答过程作一综述。目前研究巨噬细胞的文献较多,而对其他免疫应答细胞的阐述较少,免疫细胞与种植体之间的应答反应机制仍有很多问题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18.
骨形成蛋白—2诱导骨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组织的胚胎发育、维持、再生等过程是多种细胞成分、系统因素和局部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调节因子包括生长因子、激素、胞质分裂素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等,它们在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过程中发挥着直接或间接调控作用。自1965年Urist首次发现脱矿骨基质具有诱导软骨和骨组织形成能力以来,人们对骨形成蛋白(BMP)进行了成功的分离和纯化,并对其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就骨形成蛋白-2在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1 BMP结构和分布特点 1.1 BMP结构特点:BMP是Urist首先命名,并于1979年自鼠胫骨脱矿骨基质中成功分离的一种低分子糖蛋白,它能够在标准的噬齿动物测定系统(rodent assay system)中诱导体内异位骨的形成。 到目前为止,骨形成蛋白 (BMP)家族已有15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及前磨牙种植区取骨进行Onlay植骨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种植区位于上前牙及前磨牙区且唇颊侧骨呈凹陷型缺损患者总计21例,男,12例,女9例.于种植区取块状骨,骨块长宽以不超过1×2cm为宜.种植与植骨同期进行.利用牙槽嵴及根区骨组织获得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将骨块覆于植体暴露部分,周围间隙用人工骨填塞,使用可吸收生物膜覆盖其上,并用钛钉固定,松弛软组织严密缝合.结果:术后3~4月行二期手术,术中见骨组织外形丰满愈合良好,无骨坏死情况,植体与骨结合良好.结论:在上颌种植区获取骨块行Onlay植骨技术并同期行种植体植入其方法简单,费用低,并发症少,可以达到增加种植区骨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在牙种植术中,钻备种植窝时收集到的自体骨颗粒单独或与Bio-Oss人工骨混合作为骨移植材料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52枚牙种植术的病例分成四组。第一组(对照组)22枚植体,单纯植入种植体,种植区无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第二组6枚植体,植入螺纹种植体后,在部分暴露的植体处植入Bio-Oss人工骨。第三组8枚植体,收集种植术中准备植体窝时,在各种钻针上的自体骨颗粒,植入种植体周骨量不足区域。第四组16枚植体,自各种钻针上收集到的自体骨颗粒与Bio-Oss人工骨混合,植入种植体周骨缺损区。记录I、II期手术种植体周围骨组织高度。结果:植入术后3-12个月,II期手术时,实验组有新生骨形成,第四组(即Bio-Oss人工骨与自体骨颗粒混合物植入组),新生骨形成的量较其余组别多。结论:研究表明牙种植术中钻备种植窝时收集到的自体骨颗粒可作为有效的植骨材料,这种简单的方法避免从他处手术获得自体骨,对扩大牙种植适应症有重要意义。RRR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