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叶天士内风致痹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铦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5):185-186
叶天士痹证思想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白虎历节风发病的原因为感受温热毒邪 ,最先将仲景治疗饮热咳喘的木防己汤 ,用于治疗关节红肿、发热、疼痛游走的热痹证 ;2最先认识外感湿热痹证发病规律 ,采用兼有祛风湿与清湿热两种功能的药物治疗湿热痹证。《温病条辨》所载治疗湿热痹证的名方——宣痹汤 ,就是吴鞠通总结叶氏治痹经验的产物 ;3开创应用虫药搜剔血络方法治疗顽痹、久痹的先河 ;4最早认识与总结奇经痹证的发病规律 ,创用通补奇经方法进行辨证施治。上述治痹思想 ,都曾被诸家多次论述 ,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但叶氏…  相似文献   

2.
何贵琼 《四川中医》1998,16(11):7-8
风寒湿痹临床虽多,湿热痹证亦复不少,叶天士曰:“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痛,舌起灰滞之色,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现结合临床实际对湿热痹证之病因病机及分型治疗论述如下。1病因病机1.1湿热相结,内外合邪。素体阳盛,复感暑湿或冒雨涉水或从事水湿作业,以致湿蕴热郁,湿热相结,流窜经脉;若牌虚湿盛,复患风热,湿聚热蒸,内外合邪亦致壅滞经脉,令骨节烦痛。大凡素体虚弱者,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故外邪易于入侵。既病之后又无力驱邪外出,以至风寒湿热之邪得以逐渐深入,留连于筋骨血脉而为痹症。正如叶天士云…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6,(7):581-583
湿热痰瘀闭阻经络而致的痹证为湿热痹,湿热痹的致病因素包括湿邪与热邪两个方面。外湿侵入人体,或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均可留滞肌肉筋骨而成痹。外湿与內湿可相互影响,相互促生。根据热邪与痹证二者的因果关系,可分为因痹致热和感热而痹。湿邪与热邪常易联合致病,两邪相合具有弥漫周身、易伤脾胃、易扰心神等特点。先热后湿,形成痹证以痰热为主,病情轻浅易治;先湿后热,形成痹证以痰瘀夹虚为主,病情难治。  相似文献   

4.
石膏,味辛、性寒具有清泄邪热之功;银花,味辛微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之能。热痹系痹证中的一个证型,包括西医的痛风在内,系由感受外界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蕴久化热,或嗜食辛辣酒酪之品,湿热内生,痹阻经络、关节而成。一般热痹以起病急,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灼热、...  相似文献   

5.
痹证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对痹证的治疗,须掌握辨证施治的原则,而固守一方一法则难以获得满意疗效.笔者通过二十年的实践,认为对本证的治疗当注重辨寒热、调气血和分上下的原则.1.辨寒热痹证的症情较错综复杂,究其病症,不外寒、热两端.《内经》所载行痹、痛痹、着痹属寒证范畴;湿热痹则属热证范畴.之所以有寒热证不同,主要在于感受外邪与患者体质两大因素.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若素体阳虚阴胜者,多为寒证;反之,若素体阴虚阳胜者,因内有蕴热,故多易化热而为热证;湿热之邪留于经络骨骱固为热证,而寒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  相似文献   

6.
湿热痹症是指因湿聚热蒸,蕴于经络,以致经气痹阻而出现的以骨节及肢体烦疼、或关节红肿疼痛,或寒战身热、面目萎黄、口干不欲饮、苔黄腻、舌质红、脉濡数或滑数为表现的临床症候群。本文根据湿热病邪的性质并结合湿热痹证形成的机制,在治疗湿热痹证过程中,讨论湿热痹症的治法及治禁。  相似文献   

7.
吴鞠通论痹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独具一格。痹证寒湿固有,热湿尤多,病机为"湿聚热蒸,蕴于经络",而为"热痹"、"湿热痹"。吴氏遵循治疗温病的思想,对"热痹"、"湿热痹"重在清利,创立"治痹之主方"加减木防己汤,并主张宣通肺气,通利下焦,湿热具化,经络畅通。  相似文献   

8.
风湿热痹又叫热痹或湿热痹,它是由于感受热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后引起的以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局部灼热红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属于“痹证”的范畴,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相类似。笔者经多年的临床探索,自拟防己四藤汤治疗此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痹证外因以湿邪为主,风、寒、热为相兼之邪,故有风湿,寒湿,湿热之分.痹证内因常为气虚、阳虚、营卫不和等.仲景治痹兼顾内外因,常治本与祛邪并举.  相似文献   

10.
二妙散加味治疗热痹白艳秋集宁铁路医院(022000)痹证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椎病等都属中医痹证的范畴。热痹成因及发病机理:痹证的发生,由于腠理空硫,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  相似文献   

11.
分期治疗热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痹属痹证之一。与风寒湿痹相比较,热痹发病较急,全身症状明显,且邪气极易内舍,病情多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笔者通过临床探索,早期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法,后期则用清营养阴、补肝肾活络法治疗热痹.每获佳效。热痹早期病机以邪郁化热或湿热熏灼为主,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方用加味清瘟败毒饮:生地、丹皮、生甘草、犀角、连翘、白芍、石膏、竹叶、玄参、知母、桑枝、海桐皮、乳香、没药等。通过上述治疗后,患者体内之热已清,湿邪、毒邪已祛.此时治宜顾护营阴,方用自拟清营养阴汤:生地、麦冬、生石斛、牛膝、玄参、丹参、…  相似文献   

12.
痹证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疫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特征。临床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之分,治疗亦各异。但不论何型痹证,都是由于正气先虚,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不同的只是有所偏胜而已。因而作者通过临床,逐步筛选,自拟了一首治疗各型痹证的通用方,辨证加减运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痹,即痹阻不通之意。痹证是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后,气血不能通畅而引起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一、病因病理痹证主要是由于体虚,卫气衰微,腠理空疏,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1.风寒湿痹:风寒湿邪侵袭体表,或居潮湿之地、冒  相似文献   

14.
俞慎初教授临床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他常以自拟经验方“蠲痹四藤汤”为基础,随症加减治疗风寒湿痹;重用石膏并配合祛邪宣痹药物,治疗湿热痹痛疗效显著;对日久不愈之痹证,重视活血祛瘀通络,常以张锡纯的活络效灵丹加味治之;治疗病久入络的顽痹,善用虫类药物,以虫蚁入络搜风逐邪,临床应用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5.
辨证论治风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厚 《河北中医》2003,25(4):278-279
风湿病属中医学痹证、风证等范畴。它包括现代医学所论的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以及骨质退化性病变等。痹证颇为复杂 ,其说甚多 ,涵义亦广。大凡风、寒、湿所致周身之关节疼痛 ,甚或强直变形 ,肌肤麻木不仁 ,均属痹证范畴。根据痹证的典型证候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以病因辨之则有风痹、湿痹、寒痹、热痹、血痹等。以邪侵入人体部位分辨则有筋痹、骨痹、脉痹、肌痹、皮痹等。以脏腑受邪分辨则有心痹、脾痹、肺痹、肝痹、肾痹、胸痹、胞痹等。列入风湿门中又有痛风、鹤膝风、白虎历节风等。古文献记载名类繁多 ,举不胜举。笔者积 3…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对痹证的认识有独到见解,进一步完善了痹证理论体系。他提出痹证大体可分为寒湿和湿热二类,而湿热痹尤多;提出湿热痹治疗法则为苦辛通法和辛凉淡法,并创立治疗湿热痹方剂宣痹汤、薏苡竹叶散和加减木防己汤;其治疗湿热痹的核心药物为石膏、滑石、薏苡仁、杏仁、茯苓、白通草、半夏、蚕砂、桂枝、防己。其对湿热痹的认识至今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7.
谢洪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2):186-187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著以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症,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说明痹证主要病机是气血痹阻、筋脉失于濡养,虽有风痹、寒痹、湿痹、寒湿痹、骨痹、肌痹、筋痹、脉痹、皮痹之别,然其病因不外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痹久则邪气壅塞,血运不畅,脉络不通,可出现皮下结节、关节周围结节,甚至僵硬等症。治疗当祛风祛湿、散瘀…  相似文献   

18.
陈华容 《国医论坛》2005,20(1):28-28
经筋指十二经筋。湿热痹阻经筋,是指湿热之邪痹阻十二经筋的循行线路所出现的痹证,称为湿热痹。桂白泽防汤是笔者在白虎加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当归、姜黄、防己、泽泻而成。该方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的作用。笔者多年来用该方治疗湿热痹阻经筋所出现的腕、肘、肩、头、膝、股、踝、腰等部位的湿热痹上百例,均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举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痹证治验     
痹证治验李永勤兰州市公安局医务所(730000)周信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50余年,擅长治疗疑难杂病,对痹证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现将平时侍诊所得整理归纳如下。痹证初期,常表现为湿热偏胜,湿热阻络之热痹,宜用清化,多以疏风、清热祛湿,通络之法治之。...  相似文献   

20.
汪履秋主任医师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临证详审病机,细辨脉证,区别标本,推判转归,以变应变,随变而治,致许多顽痹得解。现将江老治疗痹证的经验归纳如下。1证治分型,随证加减痹证的形成内为正气不足,外为风寒湿热侵袭。正如《灵枢》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势必影响卫气营血津液,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气血不和则气滞血瘀。如《素问}}云:“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灵枢})云:“沫得寒则聚”。综述痹证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