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阑尾和回肠共同开口于盲肠,并有一盲肠结肠口通向升结肠。现报道如下:阑尾属回肠下位,长9.3cm,根部外经1.1cm,中部外经0.7cm。盲肠位于右髂窝,长2.1  相似文献   

2.
男性童尸,年龄7岁.阑尾长约7.5cnm直径0.5cm.其根部位于盲肠下端的后内方,并沿盲肠内缘下降,因其系膜较短,盘曲一周,末端游离于腹膜腔中.阑尾根部与盲肠的结合点.在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位置,约相当于右锁骨中线和肋弓之交点与脐连线的外、中1/3的交界处.阑尾动脉与一般记载相似,由回结肠动脉发出,经回肠末端之后,沿狭小的阑尾系膜游离缘伸向阑尾末端并分支至阑尾.盲肠较为巨大,长9.2cm内径5cm无内容物,属腹膜内位,活动度好,盲肠近端居右肋弓下,贴于腹前壁之内面、肝右叶下方、由前向后下外侧伸展,达右侧腹后壁,约平第三腰椎高度反折向上,移行于升结肠.升结肠较短,上升达肝右叶下方转为结肠右曲.  相似文献   

3.
一足月畸形,右下肢严重畸形,左下肢、泌尿、生殖系统及肛门缺如.报道如下:足月畸胎,体重4200g,身长34.2cm,顶臀长23.8cm,右下肢呈锥形、弯曲,内侧长11.8cm,外侧长15.3cm,近段较粗大,根部周径18.6cm,远端周径13.3cm;远段突然变细,末端尖削,根部周径6.3cm,无足、趾.左下肢缺如,仅在右臀后部有一圆盘状隆起,直径6.2cm,高1.7cm,中央区皮肤色素脱失,周围覆以稀疏黑色胎毛,根部皮肤皱褶明显.会阴区外生殖器和肛门缺如.头颈、五官、上肢均未见异常.解剖探查:泌尿系统、内生殖器官缺如.肠管畸形、转位.全部小肠位于大肠上方.盲肠位于左髂窝内,其盲端朝上,阑尾连于盲肠上端,结肠于小肠下方先自左髂窝向右下移行,至耻骨联合下缘处呈锐角转向右上,行至肝门下方急转向右下方达右髂窝处突然变细,以硬结状盲端连于盆腔侧壁的腹膜皱襞.肝、胆、胰、脾、胃等腹腔脏器及胸腔脏器均未见异常.此种畸形可能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原因导致肢芽发生受阻及尿生殖嵴分化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成人尸体阑尾的大体表现及变异,为阑尾影像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大体解剖学测量方法研究31例尸体阑尾的形态、位置、大小、及走行。结果31具标本均见阑尾,表现为管状或蚓状盲管,18例(18/31,58%)粗细均匀,13例(13/31,42%)远段增粗。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4例(4/31,12.9%)位于盲肠尖端,至盲肠尖端的距离为0.1~5.9 cm,距回盲瓣距离为0.7~3.5 cm,17例(17/31,54.8%)阑尾位于回肠末端前,14例(14/31,45.2%)位于回肠末端后。阑尾长度为1.5~8.9 cm,直径为4~7 mm。结论多数成人阑尾形态、位置比较固定,其长度、管径变异小,走形方向虽存在一定的变异,但多数阑尾可通过规范的影像学检查得以显示。  相似文献   

5.
我院外科近两年内发现壁内阑尾两例,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病例一,男23岁。入院前两天感上腹部及脐周疼痛不适,伴恶心呕吐一次,至入院前8小时腹痛转移到右下腹,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体温37.1℃、血压13.5/8 kPa、脉搏100次/min,腹平坦,右下腹腹肌较紧张,右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以麦氏点压痛最明显,白细胞13.2×10~9/L,中性86%,诊断:急性阑尾炎。取麦氏切口进入腹腔后,在髂窝内找到升结肠下段及盲肠,沿结肠带追踪至盲肠末端,未发现阑尾,又找到回肠末段再沿回肠追踪至盲肠也未发现阑尾,然后细心观察盲肠,发现盲肠前内侧壁一条结肠带稍微隆起,用手触摸发现内有一条索状物,才想到为盲肠壁内阑尾。先在阑尾末端切开浆膜,作浆膜下分离,然后沿阑尾长轴剪开至阑尾根部,见阑尾长约11 cm充血、水肿、但无粘连,顺利将其切除,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阑  相似文献   

6.
盲肠、阑尾位于盆腔膀胱与直肠之间者少见.这种盲肠及阑尾异位与腹、盆腔手术有密切关系.材料为成年男尸,约45岁,身高155cm.肢体发育正常,腹盆部无手术疤痕,剖腹后,右骼窝不见盲肠、阑尾及升结肠.可见部分小肠、系膜.整个肠管光滑无粘连.1 盲肠异位 盲肠和阑尾均位于盆腔中部膀胱与直肠之间,盲肠上部在骶骨尖端右侧接升结肠,盲肠中部与下部嵌在膀胱与直肠之间,长约6.5cm,盲肠起始部及阑尾在直肠和膀胱左侧.盲肠血液供应为回结肠动脉分出的直肠动脉供应.阑尾自盲肠内侧壁起始先斜向左上,然后呈“C”字形弯向左下,属回肠后位,长7.8cm其根部体表投影不在麦氏点,而在两侧髂前下棘连线左侧中外1/3深方2.5cm处,阑尾系膜呈三角形,其血液供应为回肠动脉分出阑尾动脉.  相似文献   

7.
盲肠和阑尾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解剖学和阑尾炎的诊断积累新资料。方法解剖70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国人尸体腹、盆腔(男63,女7);观察盲肠和阑尾的位置、类型和根部的体表投影;测量盲肠和阑尾的长度,阑尾起始部的直径。结果盲肠长度39.7±1.51 mm,下端位于髂前上棘平面者占24.29%,高于此平面(40.0±2.37 mm)者占57.14%,低于此平面(20.7±0.63 mm)者占17.14%。阑尾直径为6.3±0.17 mm,长度57.2±1.86 mm;盆位占42.86%,盲肠后位21.43%,回肠后位17.14%,盲肠下位15.71%,回肠前位1.43%,小骨盆内位1.43%。盲肠、阑尾位于肝右叶下方占1.43%。阑尾根部恰好在麦氏点(McBurney’s point)者仅21.43%。结论所观测的资料对急腹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阑尾根部恰好位于McBurney’s点,肝下高位盲肠阑尾和盆腔内盲肠阑尾的出现率极低。  相似文献   

8.
回肠系膜内位阑尾少见。我们在解剖一具中年男尸时遇到一例。为了给阑尾手术提供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腹膜腔内未见游离阑尾。盲肠表面三条结肠带集合处距回肠末端约1cm,并与回肠系膜相贴。由此处向回肠系膜内可扪到一索条状结  相似文献   

9.
在解剖成年男尸时发现,乙状结肠异位,回盲部和阑尾上移达肝下面,并伴有血管异常一例,报告如下:本例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升结肠均位于肝下面、盲肠下缘最低处距两髂前上棘连线约12.2cm,距肝下缘约2.2 cm,以上结肠均被异位的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所遮盖。降结肠在左腰区下降至第一腰椎转向右侧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较长,可分三段:1.降段a:降结肠在第一腰椎平面向右侧弯曲并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2.升  相似文献   

10.
1 男性童尸,约一岁,解剖观察记录 打开胸腹壁看到脏器、血管有如下的反位与畸形:心脏位于中线偏右侧,心尖指向右前下方,沿纵轴轻度向右旋转.两肺形态与正常相反,即左肺三叶,右肺两叶,右肺前缘有心切迹,左肺较右肺粗而短.肝居左季肋部,上面左叶大而右叶小,胆囊位于左纵沟的前部.胃位于右季肋部,小弯朝向左上方,大弯则向右下方.胰位于胃后方,胰尾伸向右抵脾门.脾位于右季肋部,前缘有切迹.空肠居腹腔的右上部,回肠居腹腔的左下部,末端在左骼窝连于盲肠,阑尾位于盲肠后方.升结肠位于腹腔左侧,降结肠则位于右侧,乙状结肠位于右髂窝,然后入小骨  相似文献   

11.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高158cm,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盲肠尾端居右髂嵴下1cm,全长5.5 cm,直径为6.7 cm.阑尾位于回肠末端的下方,全长6.9 cm.升结肠紧贴腹后壁的右侧,全长15 cm,上行时逐渐变细,在肝脏下方形成结肠右曲,续为横结肠,横结肠全长38.6 cm,向左行走至脾,形成结肠左曲续为降结肠,其全长约19.5cm,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12.
现将我们在解剖过程中遇到的盲肠、升结肠异位一例报告如下: 男童尸,约5岁,身长875mm。一、盲肠异位剖腹后,在右髂窝处不见盲肠及阑尾,盲肠和阑尾均在右髂窝之上。盲肠的下端刚好平右髂嵴水平、右肾下端前外方。整个盲肠长45mm,外径35mm。其大部分被腹膜所包,只有在后外侧约占盲肠1/4没有腹膜复盖,而是直接与腹后外侧壁相连,使盲肠不易活动。盲肠的盲端后内侧壁有阑尾附着。盲肠的血液供应为四结肠动脉,阑尾血液供应为四结肠动脉分支。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McBurney氏点上方约55mm处。  相似文献   

13.
男性,成年尸体.打开腹膜腔,见阑尾根部位于盲肠下端,其体表投影有腹后壁右侧腋后线与髂嵴的交点处.盲肠呈圆锥形,其底部直径约为2.27cm,高为3.80cm,尖端连接阑尾.阑尾以系膜连于腹后壁腹膜,沿结肠起始部后外侧缘行向上至肝下,在胆囊的右侧,再折向前外,尖端游离指向前外下.系膜内阑尾动脉同一般记载,无异常.阑尾尖端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腋前线之间的中垂线与右侧肋弓的交点处.阑尾全长约6.85cm,直径约0.55  相似文献   

14.
由于阑尾形态和位置变异而招致临床诊断上的失误及造成手术的失败,并不罕见。现介绍二例位置异常的阑尾,供临床参考:我们在尸解一具男性中年尸体时,未见到游离的阑尾,但在剥离回结肠动脉,追踪阑尾动脉时,发现其阑尾借短小的系膜沿回肠长轴方向附于回肠前下部,阑尾同回肠无空隙,经剥离使阑尾呈游离状态,长11cm,直径0.5cm,尚完整无缺、又切开盲肠找到阑尾开口,证实确属阑尾,管腔狭窄,少许粪石。见附图。  相似文献   

15.
少见阑尾3例     
我科从1988年9月至1995年9月收治阑尾炎患者1428例。其中少见阑尾3例,报告如下: 例1.男,25岁。主因间断性右下腹痛2年,加重1天入院。术前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在三条结肠带汇聚处未找到阑尾,检查盲肠及距回盲部50cm范围回肠未见憩室,剖开后腹膜未找到阑尾。仔细检查结肠带时可触及一索状物,约7.0cm,切开结肠带,距回盲部0.6cm处切断该索状物,残端直径0.5cm,向远端剥离直到全部剥出索状物,然后结节缝合切开后的结肠带,术后病理证实该索状物为阑尾  相似文献   

16.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17.
材料为一老年男性,腹部无疤痕。打开腹腔时,未见粘连。盲肠位于右髂窝内,外观正常。三条结肠带汇合处未见阑尾或其痕迹。切开肠壁,水冲洗后,没见三条结肠带汇合点对应处的盲肠壁内面有阑尾的开口。以三条结肠带汇合处为中心,取1.5cm×1.5cm的盲肠壁,HE染色切片观察结果如下:盲肠壁的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较清楚,外膜不清楚。但在粘膜下层中有一由粘膜层围成的0.8mm×5mm的不规则腔隙。连续切片观察,该腔隙逐渐延长,最长达7mm,并发现该腔隙开口于盲肠腔,开口处与盲肠的粘膜相连续。但该腔隙仍未突破粘膜下层。此外还可见盲肠壁的粘膜下层中由粘膜层围成的腔隙,表面  相似文献   

18.
盲肠缺失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者男性,43岁,汉族,因腹痛36小时于83年7月24日,由卫生所初诊为急性阑尾炎入院,行阑尾切除术时,未找到阑尾,转请娄底地区人民医院会诊。在术中发现回肠末端连着侧腹膜,切开侧腹膜,发现回肠和升结肠为直  相似文献   

19.
例1:男,22岁。突发右下腹痛36小时伴发热呕吐入院。平素体健。体检:T38.8℃,BP14/9.5Kpa,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血常规:WBC13×10~9/L,N0.84。拟诊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淡黄色脓性渗液约100ml,右髂窝内未找到阑尾。延长切口打开后腹膜将回盲部提出切口外,仍未找到阑尾,探查肝下及右下腹腔均无阑尾。距回盲部7cm回肠肠系膜上可及两枚蚕豆大淋巴结,表面覆有脓,切除送病检,证实为淋巴结炎。术后一周痊愈出院。三月后钡灌肠造影证实为阑尾缺如。追问病史5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性,1(8/(12))岁。自出生始发现左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因包块不能还纳,哭闹、呕吐32小时于1987年10月24日入院。诊断为左腹股沟嵌钝性斜疝。当日手术,术中见疝内容为全部盲肠,阑尾及末端回肠约8cm,明显水肿,无坏死。松解腹环后,将疝内容物还纳入腹腔。检查疝囊颈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行疝囊高位结扎,修补腹环,因组织明显水肿,未行腹股沟管管壁修补。8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