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病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K-4500血液分析议和法国STA-R全自动凝血仪对我院200例肝病患者和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OB)、血细胞比容(PCV)、血小板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肝病患者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均有所变化。且变化的程度与病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可锥为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 肝脏疾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和抗凝物质的异常,是肝功能损害的标志之一。因此检查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凝血和抗凝功能对估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判定预后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123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测定了蝰蛇毒脑磷脂时间[RW-CT]、凝血酶元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甲苯胺蓝纠正时间(TBCT)、蕲蛇酶时间(AT),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5例肝病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并与35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患者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和红细胞比积(HCT)无明显变化(P>0.05),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RBC、HCT、Hb均不同程度下降(P<0.05~0.01);(2)所有肝病患者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均增大(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仅慢性重症肝炎组患者有所增高(P<0.05),其他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MCH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所有肝病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变化均不明显(P>0.05);(3)慢性肝炎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不明显(P>0.05),急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RDW均明显增高(P<0.05~0.01),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增加,RDW逐渐增宽。结论红细胞参数RBC、Hb、HCT、RDW与MCV可以反映肝病患者的肝损害程度和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4.
脑梗塞患者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巩继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11):673-673,675
目的:探讨RBC,MCV,RDW,PLT,MPV,PDW的检测对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诊断的意义。方法:参照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的有关标准运用血球计数仪测定相应参数。结果:MCV,PLT,MPV,PDW在脑梗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RBC和PDW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及血小板相应参数的测定对脑梗塞诊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指标和血小板四项参数变化与病情的关系及其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肝病患者90例,非重症肝病患者60例,使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所有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同时采用SYSMEX SF-3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40例,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重型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只有P L T、P C 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其他6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肝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 T、APTT、TT明显延长,并表现出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同时FIB、PLT、PCT显著减少,与肝细胞的受损程度呈负相关,MPV增大.结论 凝血四项指标和血小板四项指标是检测肝病患者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变化的程度与病情的进展和预后有重要联系,全面分析凝血四项指标和血小板四项参数在重症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吉林医学》2017,(12)
目的:比较西藏高原地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孕妇以及早发型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重度子痫前期疾病组患者123例。其中,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疾病组患者38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疾病组患者85例,同期正常妊娠组120例,对比分析各组间的临床检测指标变化。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疾病组血小板(PLT)计数明显降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疾病组较晚发型疾病组相比,PLT计数明显降低,MPV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疾病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降低,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疾病组较晚发型疾病组相比,PT、APTT均降低,FIB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藏高原地区孕妇血小板和凝血指标的异常参与了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并可反映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病情更加严重。临床医师应重视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期能进一步改善西藏高原地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母儿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凝血三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151例肝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三项凝血指标,并按病情轻重分三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病患者凝血三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异常程度为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凝血三项指标检测可以客观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对肝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谦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451-45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PLT、PCT显著降低(P〈0.05),MPV、PDW显著升高(P〈0.05),PT、APTT、INR明显延长(P〈O.05),FIB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血小板参数及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对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检测对于评估肝病患者出血危险性、凝血功能、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对99例肝病患者(肝癌组25例、肝硬化组30例、普通肝炎组44例)及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凝血指标检测并作比较。结果普通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显著延长,Fib显著减少,D-D显著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检测可有效了解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对于动态观察病情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8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病情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显著延长,Fbg浓度显著降低;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检测结果显示,随着病情的加重,PLT和PCT显著降低,MPC、PDW显著升高。结论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的检测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治提供了一定依据,有利于临床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与健康妊娠晚期孕妇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及统计学分析比较,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的改变与易栓症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eckman 5 diff AL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对42例HDCP患者(HDCP组)与98例健康妊娠晚期孕妇(妊晚组)以及110例健康非孕妇女(对照组)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和统计分析。结果 HDCP组的PT、FIB、PLT、MPV、PCT、PDW分别为(11.7±1.40)s、(4.2±0.84)g/L、(197.7±71.8)×109/L、(11.0±1.9)fL、(0.11±0.45)%、(20.7±1.3)%,与对照组的(13.0±0.92)s、(2.7±0.65)g/L、(208±69.4)×109/L、(10.0±1.8)fL、(0.14±0.29)%、(18.5±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妊晚组PT、APTT、FIB、PLT为(12.0±0.95)s、(25.5±4.4)s、(3.6±0.71)g/L、(198.4±70.1)×109/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DCP组PT、APTT、FIB、MPV、PDW为(11.7±1.40)s、(26.0±4.3)s、(4.2±0.84)g/L、(11.0±1.9)fL、(20.7±1.3)%,与妊晚组的(12.0±0.95)s、(25.5±4.4)s、(3.6±0.71)g/L、(10.1±1.6)fL、(19.4±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应对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有效预防易栓症的发生,提高产科的安全性,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127例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1127例肝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107例,院内感染率为949%。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的部位包括:呼吸道、腹腔、胃肠道、泌尿系、血液和胆道等,其中感染的主要部位为呼吸道(3274%),腹腔(3009%)和胃肠道(1593%)。年龄>60岁的肝病患者的院内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涉及侵袭性操作患者的院内感染率(1139%)高于未涉及患者(665%)。病原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珠。结论 肝病住院病人的院内感染率较高;年龄和侵入性操作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腹腔和胃肠道为主;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KX-21N)和全自动血凝仪(CA-6000)测定430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PLT、MPV、PDW、PCT)和凝血指标(PT、AVTT、TT、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升高,PT、AF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PCT、PT、APTT、TT、FIB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异常,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凝血与纤溶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简称妊高征)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凝固法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D二聚体(DD),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共检测158例标本(其中重度子痫前期组44例,轻度子痫前期组32例,妊娠期高血压组30例,正常妊娠组52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组的PT、APTT明显降低(P〈0.01),FIB、DD、PAI-1明显升高(P〈0.01或P〈0.05),tPA无显著差异;妊娠期高血压各组间除tPA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参数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疾病的加重,参数变化越显著。结论检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PT、APTT、FIB、DD和PAI-1等指标,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19-22
目的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76例,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开始与结束时的NLR、PLR与凝血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的NLR与APTT存在显著性差异,而PLR与D二聚体无明显差异;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的NLR、APTT与D二聚体存在明显差异。分组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患者在入院时与治疗结束时的NLR,PLR,APTT和D二聚体均存在明显差异,而预后不良组在两个时间点的NLR与D二聚体无显著性差异,APTT则明显提升。结论 NLR、PLR与凝血指标均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疗效判定和预后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产产妇分娩前血小板参数和凝血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于本院生产的85例临产产妇为观察组,同期体检的85例未孕妇女为对照组,将两组产妇分娩前的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纤溶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FIB高于对照组,D-D、FDP及Ⅷ︰C均高于对照组,AT-Ⅲ低于对照组,PDW及MPV高于对照组,PLT及PCT低于对照组,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波动幅度要大于未伴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临产产妇分娩前血小板参数和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呈现高凝状态,尤其是对于妊高征产妇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