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虎刺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志  张宏伟 《中药材》2003,26(10):762-764
最早记载于《证类本草》的“虎刺”,经考证并非《开宝本草》中的“伏牛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其归并于“伏牛花”项下是不正确的。虎刺的原植物为茜草科的虎刺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f.。  相似文献   

2.
<正>五子衍宗丸是著名的补肾良方,是治疗阳痿不育、遗精早泄等肾虚精亏病症的代表方剂之一。据考证该方起源于唐代,最早记载于道教的《悬解录》一书。书中记载了张果献于唐玄宗的圣方"五子守仙丸",即五子衍宗丸的原方名。之所以叫做  相似文献   

3.
水肿臌胀之病,自古以来皆知忌盐,但至今民间仍多有以"咸秋石"代盐,而医者不明其理好言劝服者,不乏其人,却不识咸秋石即盐也!为欲说明其理而杜其弊,有必要加以论述之。据文献记载,"秋石"有咸淡之分,其制法和功用均不相同,淡秋石用于虚热,盗汗等病;咸秋石则多用以滋阴泻火,软坚祛瘀。而代盐均用咸秋石。咸秋石又名盆秋石,有产于湖北者,多为岩盐煎炼而成;其产于安徽桐城者,乃是食盐煎炼之品。据中药大辞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考证历代本草文献,认为东汉及唐朝所炼“秋石”,只是某种无机物构成的金丹。从北宋起,历代药用秋石,均为人尿的提取物(即淡秋石)。而用食盐作原料炼成的咸秋石,只是秋石的一种伪品,它作为药用,是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  相似文献   

5.
《证类本草》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本草典籍,本研究基于《证类本草》中对药材产地的记载,参照《陕西省志·地理志》《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陕西中药志》等地方志文献数据,在从古至今陕西省地方区域划分变化的基础上,统计书中产于陕西省的道地药材,分卷进行梳理,并以具体药材为例列出文献记载中其主要产地从古至今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6.
《苏沈良方》作者区分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沈良方》是由沈括所著《良方》与《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以及苏轼所作部分医药论说混杂而成的一部医学著作。区分该书中各则方、论的作者究竟是苏轼或是沈括,对于重现沈氏《良方》以及《苏沈良方》的实际面貌,时于分别研究苏、沈二人各自在医学方面的贡献,具有一定意义。现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区分《苏沈良方》中各则方、论的作者,并作出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现代医学中的一个病名。虽然在中医书籍中没有这个名词,但是根据它的临床表现如胸痛、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在最早的中医书籍《内经》中就有记载,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心  相似文献   

8.
中药天南星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药天南星的原植物来源多,市售商品复杂,自历代本草至近代中草药书籍的记载和目前商品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很清楚,为此,我们在主产地东北、陕西、甘肃、四川、湖南等地,对中药天南星作了较深入的调查,进行了分类鉴定及本草考证,并对其中主要5种天南星的块茎进行了抗惊厥和祛痰作用的药理实验。一、本草考证;唐《本草拾遗》始载:“天南星生安东山谷,叶似荷,独茎,用根最良”。据此描述,与今之天南星Arisaema erubescens相符。而《证类本草》引《图经本草》:“天南星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云生平泽,今处处有之,二月生苗,似  相似文献   

9.
枸杞子为茄科落叶灌木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实。全国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一至六版)及现在许多中药书籍都记载枸杞子药性为平性,笔者认为,枸杞子药性为微寒更为妥当,理由如下。1 本草文献溯源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为枸杞,其根、叶、果实尚未区分,做为枸杞子出现,始载于《名医别录》。曰:“枸杞,根大寒,子微寒”。甄权《药性论》则云:“枸杞臣,子,叶同说,味甘平”。《证类本草》云:“枸杞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本草衍义》的观点与《名医别录》、《证类本草》相同。论曰:“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当用其红实,是一物有三用。其皮寒,根大寒,  相似文献   

10.
吴妍静 《气功》2010,(12):1088-108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美容术的国家,传统古老的美容术起源于两千年前,随同中医药的发展而发展。闻名于世的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中医药书籍,其中就记载了除疣消瘢的美容药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应经》三穴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予针刺《神应经》三穴治疗;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治疗6周后观察症状总积分及血清IL-4、IgE、IFN-γ的变化,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L-4和IgE水平低于对照组,IFN-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神应经》三穴能明显改善慢性荨麻疹患者瘙痒、风团症状;对血清IL-4、IgE和IFN-γ水平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宋代医家韩祗和今本《伤寒微旨论》之外的佚文。其内容散见于明代刘纯《伤寒治例》、朱橚《普济方》、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汪机《伤寒选录》、张卿子《张卿子伤寒论》、清代陆懋修《伤寒论阳明病释》、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等医著中。经比较对照有些确属韩氏佚文,从内容看有些是对《伤寒论》原文的注释,故不能排除韩祗和或著有除《伤寒微旨论》之外医著的可能。沈金鳌《伤寒论纲目》所谓的韩氏注文,大多为张冠李戴需要正本清源。有些文字尚无出处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展开研究,对历代方书中论述五脏咳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为治心咳的药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是人参和甘草,其次为茯苓、远志和细辛;治肝咳的方剂主要为柴胡、青皮、青黛、川芎、前胡;治脾咳的方剂中半夏的次数最多,其次为陈皮和白术;治肺咳的药物常用药物是杏仁、人参、甘草、马兜铃、贝母、瓜蒌;治肾咳的方剂中补骨脂的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定通肾合剂的制备工艺及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药材按比例用煎煮法制成合剂 ,对 6 3例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 6 9.79% ,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 4 6 .6 7%。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 .0 5 )。结论 :该制剂工艺合理 ,服用方便 ,疗效较好 ,质量可靠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相恶作为中药七情配伍之一,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相恶时云:“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后世多沿袭之.现代教科书多将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笔者对相恶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考证并对其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相恶作为中药七情配伍之一,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相恶时云:“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后世多沿袭之。现代教科书多将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笔者对相恶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考证并对其理论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原云南省四大名医之一戴丽三先生,尊崇仲景,以善用、活用经方闻名。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出自《伤寒论》,现代医家运用较少。《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一书中记载了其运用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疑难杂症和临危重症的病案。其临证谨守阳气虚衰、阴阳失和的病机,运用二方以交通阴阳、收纳元气,温阳利水、促消水肿,阴病转阳、驱邪外出,病后调理、恢复体功,扩展了两方的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中医经验处方集》仅有世存珍本,记载了近代名中医沈仲圭运用食养食疗的多种方法。其中有的流传至今常用不衰,有的却鲜为人知。他倡导不以药物为救命灵丹,自行制作食丸、米粥、蒸糕扶助正气。采用食物外治、多种药引、配合其他养生措施疗病去疾。  相似文献   

19.
云南最富盛名的明代医药学家兰茂所著《滇南本草》姊妹篇——《医门擥要》[1]中提到"虽日中暑,其实系感秋湿之症,切不可以中暑治之"。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有"秋伤于湿"的说法。然而,清代名医喻嘉言在《秋燥论》篇中提出质疑"误传伤燥为伤湿,解者竟指燥病为湿病,遂至经旨不明"。"秋伤于湿"抑或"秋伤于燥"后世杏林中人对此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笔者纵览经书,根据中医三因制宜基本治疗原则,结合多年临床观察及云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地理气候环境,特提出"云南秋湿"概念。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医行业亟需建立统一的中医古籍分类标准,以规范中医古籍分类和管理。基于此,通过对各种中医古籍分类方法的调查研究,制定了中医古籍分类标准的编制原则,对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分类表,参考《中华古籍总目》分类表,对具体类目进行设置与调整,最终形成《中医古籍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对8663种中医古籍进行了分类实践与应用。《中医古籍分类标准》可为各类中医古籍藏书单位提供明确和可靠的分类参考依据,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医古籍分类方法的统一,推进中医古籍的共享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