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楂叶是蔷薇科山楂属植物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叶子。经本草考证,山楂之名始载于《本草纲目》[1],在此之前,以"赤爪草"始载《新修本草》[2],历来为药食两用之佳品。山楂属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北美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该属植物280余种,中国约产17种。  相似文献   

2.
中药枳壳药材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枳壳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性微寒,味苦、辛、酸,入肺、脾、大肠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主治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1]。现将近年来有关枳壳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本草考证与药源调查1·1本草考证据文献及我国学者的考证,枳壳、枳实类药材以枳实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被列为木部中品。枳壳之名始见于唐·甄权所著的《药性论》。唐·苏敬《新修本草》[2]始提出枳实和枳壳两个不同的名字。宋·《开宝本草》以其与枳实“主…  相似文献   

3.
芒果叶及芒果苷30年研究概况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芒果叶为漆树科植物芒果 Mangifera indicaL.的叶。芒果苷是芒果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发现芒果苷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 ,并在其他科属植物中相继被发现。随着研究的不断扩大和深入 ,揭示了芒果叶及芒果苷更为广泛的生理活性和药理活性。本文对近 30年来芒果叶及芒果苷在生药学、制剂学、药理学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1 芒果叶的生药学研究  芒果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叶的应用始见于《岭南采药录》。《陆川本草》、《南宁市药物志》( 1 95 9年 ,第一辑 )和《全国中草药汇编》对芒果叶也有相应记载 ,但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所载药物蜜蜂草的植物基原,挖掘其药用价值,并探讨《履巉岩本草》的价值。[方法]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植物资源志要及实地考察等,从植物的形态特征、产地分布、性味功效以及药名考释等方面对蜜蜂草进行综合考证,并探讨蜜蜂草及《履巉岩本草》的价值。[结果]通过本草文献与植物学形态之对比,发现《履巉岩本草》蜜蜂草与今唇形科植物小野芝麻[Galeobdolon chinense(Benth.) C.Y. Wu]特征相符;实地考察发现小野芝麻在低海拔的路旁及疏林下广泛分布,符合《履巉岩本草》取材范围的生境;小野芝麻与蜜蜂草性味功效相近,主治用法相通;小野芝麻为草本植物,花叶具蜜香且全株密被柔毛,与蜜蜂体被绒毛相似,恰合“蜜蜂草”一名。[结论]小野芝麻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1220年南宋时期的《履巉岩本草》之蜜蜂草,是治疗毒疮、外伤出血、肺结核等疾病的良药。《履巉岩本草》全书彩色药图精美生动,对该书的研究,既是为重续药史守正创新,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精华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鼠尾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鼠尾草属植物隶属于唇形科 ( Labiatae) ,全世界约有 1 0 0 0多种 ,占全科植物总数的 2 0 % ,宜生长于温热带地区 [1] 。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 ,分为Sclarea、Salvia、Leonia、Calosphace4个亚属。我国鼠尾草植物品种 ,据《中国药物志》记载有 83种 ,2 5变种 ,9变型 ,其中药用 30余种 (含变种 ,变型 ) ,大多数以根入药作丹参用 [2 ,3 ]。我国鼠尾草属植物 ,分布于全国各地。本属植物药用种类之多、药效范围之广是比较突出的 ,民间就有 1 0多种植物的根作丹参的代用品 ,且人们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已比较深入 [4] 。 30年代日本学者中尾等从丹…  相似文献   

6.
山楂叶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Bge. Var.MajorN.E.Br.)或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ge.)的干燥叶,夏、秋二季采收[1]。山楂叶中所含的黄酮类成分具有降压、降糖、降脂、强心等多种药理作用,尤其对缺血性心肌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山楂叶早在东晋时代就有入药治病的记载,本草纲目谓山楂叶煮汁治漆疮,现在已经被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3]。山楂叶主产于河北承德、兴隆以及辽宁、山东和山西等地[4]。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中药材,所含有的化学组分以及含量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考察山楂叶的最佳采集期对提高山楂叶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应用楂叶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采收期承德产山楂叶中总黄酮的含量,同时进行动态分析,并确定了最佳采收期,为山楂叶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透骨草是大戟科地构叶属植物地构叶 Speran-skia tuberculata (Bunge.) Baill.在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有大量分布 ,民间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 ,风湿痹痛 ,并且该药在《本草原始》、《本草纲目》中均有记载 [1] ,本实验室曾对该植物丙酮提取部分作过系统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有机酸等[2 ,3 ] ,还见有甾醇、嘧啶类化合物的报道[4 ] ,但未见研究其挥发油 ,故有必要对之进行分析。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本实验所用透骨草购自甘肃陇南地区 ,经兰州大学生物系张国梁教授鉴定为 Speranskiatuberculata全草。1 .2 挥发油提…  相似文献   

8.
菝葜,始载于《名医别录》,又名金刚藤(湖北)、金刚蔸(广西)、金刚刺(广西)、金刚鞭(浙江)、萆薢(四川)、铁菱角(江西)、红土茯苓(贵州)等。味甘,微苦涩,性平,归肝肾经。功能祛风利湿,解毒散瘀。用于筋骨酸痛、小便淋漓、带下量多,疔疮肿毒[1]。菝葜是三金片、血尿胶囊、金刚藤糖浆(胶囊)及撒尔沙提取物的重要原料,为了正本清源,对菝葜药材进行本草考证及原植物来源调查。1古本草考查参考《本草图经》[2]、《本草纲目》[3]、《植物名实图考》[4]等古本草附图及描述,不能确定菝葜Smilaxchina L.就是菝葜药材的唯一植物来源,从古本草对本品种…  相似文献   

9.
水苦荬为玄参科植物水苦荬Veronica undulate Wall.的干燥全草,又名仙桃草、水仙桃等.以水莴苣之名始载于《救荒本草》[1].生于山坡湿地或水沟边,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民间用作草药治疗跌打损伤等.水苦荬味苦,性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基原。[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植物形态、产地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履巉岩本草》天仙子与爵床科植物球花马蓝相吻合[结论]《履巉岩本草》天仙子的原植物为爵床科植物球花马蓝Strobilanthes pentste-monoides(Nees)T.Anders,建议《中国药典》把天仙子改为莨菪子。  相似文献   

11.
传统芍药 ,古今赤白有别 ,“白补赤泻、白收赤散”。古时基源同为一种植物 ,然今人药用其基源品种达 1 5余种 ,再偶见以牡丹类与它种植物的根充伪 ,效用相差甚远 ,实有探源朔本 ,鉴别归类之必要 ,旨在效用尽宜。1 本草考证芍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谓“味苦平 ,主邪气腹痛 ,除血痹 ,破坚积寒热 ,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生川谷及丘陵[1 ]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芍药、白山、茅山多 ,白而长尺许 ,余处亦有而多赤 ,赤者小利。”说明南北朝时代 ,芍药在浙江、安徽一带就有了赤、白之分 ,其后《蜀本草》谓“此有赤白两种 ,其花亦有…  相似文献   

12.
黄精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n kingianum Coll.et Hemsl、黄精Polygonatun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根茎[1],主要分布于中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贵州等地[2].《名医别录》、《唐本草》、《食疗本草》等涉及黄精的书籍,都没有黄精道地产区的记载,仅见《图经本草》[3]有载:"黄精,旧不载所出州郡,但云生山谷,今南北皆有之,以嵩山、茅山者为佳."《本草蒙筌》[4]载"黄精,味甘,气平.无毒.  相似文献   

13.
由跋原名由跋根,始载于《名医别录》[1],原著只言“主治毒肿结热”。由跋的考证最早数苏恭,曰:“陶氏所说,乃鸢尾根,即茑头也。”其后许多本草也对之进行了考证,如《新修本草》载;“由跋是虎掌新根,大于半夏一二倍,四畔无子牙,陶说似半夏,乃由跋也。其宿根即虎掌也。”[2]苏颂在《本草图经》中半夏条附由跋云:“由跋绝类半夏,而苗高一二尺,根如鸡卵,大多生于林下,或云即虎掌小者,足以相乱。”[3]李时珍认为由跋即天南星之小者[4]。李氏在虎掌条下言:“大者为虎掌、南星,小者为由跋,乃一种也。”《图考》中吴氏曰:“一茎八九叶,最晰,俗皆呼小…  相似文献   

14.
山楂源于蔷薇科植物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ge.及山里红C.pinnatifidaBeg.var.majorN.E.Br.的成熟果实。这两种果实入药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山楂始载于唐代《新修本草》,原名赤爪实,至宋代《本草图经...  相似文献   

15.
山慈菇是一种常用中药 ,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等功效 ,目前常用于乳腺癌、食管癌、胃癌等恶性肿瘤。但其应用品种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些混乱现象 ,山慈菇何为正品 ,学术界意见不一 ,鉴于上述情况 ,有必要对山慈菇的品种作进一步探讨。1 考 证山慈菇之名始见于唐代《本草拾遗》,其后各种主要本草均有记载 ,但不甚一致。陈藏器曰 :“慈菇生山中湿地 ,叶似车前 ,根如慈菇”[1] 。此叙述较为简单 ,准确考证为何种植物尚有一定难度 ,但可从“叶似车前”考虑 ,车前纵叶脉明显 ,据此植物特性 ,可认为是兰科或百合科植物是说得通的。据谢氏考证认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的覆盆子基原植物进行考证,分析其具体基原植物,理清溯源。[方法]系统查阅东汉时期至建国后的本草文献,根据各本草的文字记载和附图,结合现代植物学特征、产地等分析,推测历代古籍对应的实际覆盆子品种。[结果]历代本草文献中记载的覆盆子基原植物复杂且混乱,有茅莓(Rubus parvifolius L.)、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f.)、覆盆子(Rubus idaeus L.)、插田泡(Rubus coreanus Miq.)、灰毛果莓(Rubus foliolosus D.Don)等多个品种。尽管数量较多,但一直都局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是现今《中国药典》中覆盆子唯一的基原植物,历代本草文献缺乏相关的记载,直到建国后《中药志》才首次将其作为覆盆子的基原植物,历代《中国药典》也沿用此观点至今。对覆盆子功效的认识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逐步确定为益肾固精缩尿和养肝明目。[结论]对覆盆子古今应用的认识,务必要具体分析其基原植物,而不能将覆盆子本草记载的功效和主治均归结于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  相似文献   

17.
《履巉岩本草》中苦益菜的本草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证《履巉岩本草》中苦益菜基原及功用,并对其药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古今文献查阅、植物学比较方法,结合实地考察和现代对苦益菜的应用,考证其药物基原及功用。[结果]从植物形态、分布与生境、功效与主治、药物名称等方面考证发现,《履巉岩本草》中的苦益菜与白花败酱相吻合,而白花败酱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行瘀、消痈排脓之功效。[结论]苦益菜的原植物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villosa(Thunb.)Juss.,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建议重新将其收入《中国药典》。  相似文献   

18.
南烛子始载于《开宝本草》,具有强筋益气、固精驻颜、明目乌发、止泻等功效,且味甘美,江浙一带常食之。历代本草书籍所载以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乌饭树I'acciniumbracteatumThunb.的果实为正品[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107]。《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还收载江南越橘(米饭花)V.sprengelii(G.Don)Sleumer的果实同等药用。近期发现,同属植物短尾越橘(小叶乌饭树)V.carlesiiDunn的果实在我县是南烛子的主流商品,《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描述的是该植物的果实。为澄清3种药材,将各自的特征简述如下:1药…  相似文献   

19.
瞿麦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2000多年沿用历史,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规定其植物来源为“石竹科植物瞿麦DianthussuperbusL.或石竹DianthusChinensisL.的干燥地上部分”[1]。《中药大辞典》[2]、《中药学》[3]统编教材均为“带花全草”。药用部位有一定差异,现就其药用部位的历代变化作一整理以供同道参考。1 《本经》始载,立秋采实关于瞿麦的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寒,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一名巨麦,生川谷,名医曰,一名大…  相似文献   

20.
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mii Harms)的干燥根。本品为常用中药,以栝楼根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天花粉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名天花粉。其异名栝楼根(《本草》),萎根(《雷公炮炙论》),白药(《本草图经》),瑞雪(《纲目》),天瓜粉(《重庆堂随笔》),花粉(《增订伪药条辩》),屎瓜根(《四川中药志》),栝萎粉、萎粉(《药材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