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进行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检查,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a.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组成研究组,医务人员必须掌握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理论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能正确识别心律失常,熟习心肺复苏术、心脏起搏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医务人员必须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通常施术放置心内导管电极的术者2人,心电图监护和施行电复律术者1人,心脏刺激仪操作者1人,电生理记录仪操作者1人,巡回护士1人,X 线透视机操作者1人,现场指挥1人。食管内心房调搏由1~2名医务人员即可施术。b.备有程控心脏刺激仪和各种类型的多极电极导管:程控心脏刺激仪必须安全准确、灵便地发放各类刺激电脉冲,通常使用的刺激方式有分级递增刺激法、连续递增刺激法、 相似文献
2.
<正> 1.旁道电生理学检查人类心脏在胎心发育过程中,房室(?)肌肉束被房室环完全分离和退化,当心脏完全发育成熟后,仅剩下一条希氏束,但也有少数人因房室环发育不良而导致在房室环中残留未退化的房室之间的传导束,即谓旁道。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后天性预激综合征”是因某种疾病,使房室同心肌纤维化而形成房室之间的纤维连接,或疾病使正常房室传导系统的传导阻力增加,这时,心房激动顺原先存在的旁道下达心室,形成预激。 Kent束可位于房室环的任何部位,但多位于左右房室间的游离缘,通常只存在一条Kent 相似文献
3.
<正>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近十余年来临床心脏病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它主要是指用电脉冲刺激心脏和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脏电活动的方法,来研究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功能,并探讨心律失常发生机理的一门学科。早在1903年,Einthoven 用弦线电流计首次在人体表描记了心电图,开创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研究的新时代;90年来,不断累积了丰富的资料,阐明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功能.解决了许多心律失常的机理和诊断问题,但是,临床上也常遇到这样的事实,仅利用这种传统的体表心电图无法对心脏电生理功能作更深入地了解,无法对一些复杂心律失常加以识别。为此,学者们努力 相似文献
4.
5.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2):70-79
不久前 ,世界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举行了多种形式的庆典活动 ,隆重纪念心电图临床应用 1 0 0周年。作为心电学领域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重要分支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过程虽然只有 3 3年 ,它以有创性心脏导管技术为主要手段 ,迅速成为诊断和研究心律失常的一项可靠方法和有效工具 ,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心脏电活动和各种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 ;并在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和预后判断等方面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甚或决定性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 ,今天的临床心脏电生理学不仅是心律失常的检查方法和研究工具 ,而且已成为有效的直接… 相似文献
6.
晕厥在临床中常见 ,多与心脏、代谢疾病以及神经反射有关。一般地说 ,与心脏和代谢疾病有关的晕厥依靠目前的临床检查技术多数可以明确原因 ,但与神经反射有关的晕厥诊断比较困难。以往所谓不能解释的晕厥 (Unexplainedsyncope)中绝大部分与神经反射有关 ,现在统称其为神经介导性 (Neurallymediatedsyncope)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许多不同类型 ,这些类型的共同特点是某些触发因素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张力下降或伴一定程度的迷走神经张力升高 ,从而导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伴有或不伴心率减慢 )… 相似文献
7.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 (18)心房颤动的电重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 (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最近的研究认为产生AF的机制主要有两个 :一是起源于心房内及心房周围某些解剖结构如肺静脉等的局灶激动 (Focalacti vation) ;二是心房内多发性子波折返 (Multiple waveletreen try) [1] 。AF发作可导致心房肌的电生理特征改变即AF诱导的电重构 (electricalremodeling) ,电重构在AF的发作、复发及维持方面起着明显的作用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临床电生理1995年Wijffels等首次提出心房电重构的概念。他… 相似文献
8.
Brugada综合征于1992年由西班牙Brugada两兄弟首先报道[1],病人临床上有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室颤)发作,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和右胸前导联(V1~3)ST段抬高(≥0.mV),各种检查显示心脏无异常改变,Brugada将此种临床表现定义为特发性室颤的一种特殊类型—Brugada综合征。1 Brugada综合征流行病学1976年到1977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观察到,在越南战争结束时,大批移民到美国的老挝、柬埔寨难民中年轻男性,存在不寻常的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10.
11.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半个世纪来,人们对房室交界区解剖和电生理特点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究其原因,该区域的解剖及电生理与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密切相关。近十余年来的基础研究及射频消融治疗AVNRT的实践经历,使人们对房室交界区的解剖和电生理特征及AVNRT的发生机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甚明了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一综述。过去20年内临床电生理的发展,带来了射频消融治疗和复律除颤器的置入,解决了一些难以治疗的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发展,希望能开发新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本文即以离子流通道为靶点,简述与心律失常发生和药物治疗有关的离子流。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Carto的三维电磁标测系统正广泛用于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心动过速病灶的标测定位。临床应用结果证实Carto系统在许多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心内电生理检查手段。采用这种新的三维电磁标测系统可以立体地显示心脏解剖结构和心脏电冲动传导方向、探明心肌疤痕组织、指导消融导管移动,并能显著地减少射频导管消融术中X线透视时间,简化复杂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的标测过程和提高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1Carto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Carto由磁场发生器、一对消融标测导管和体外定位导管、中央连接器、磁电处理器和计… 相似文献
14.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15) 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不仅见于心血管病 ,也见于许多非心血管病及少数正常健康人。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 ,轻者对健康无害 ,重者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出现症状 ,甚至引起猝死 ,危及生命。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死亡和致残原因之一 ,大约占所有自然死亡人群的 11%。在美国 ,每年大约有 30万人发生猝死 ,其中大部分人的死因与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室颤 )有关。因此预测、预防和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现就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以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泵血的过程牵涉两种… 相似文献
15.
心脏的基本活动是电活动和机械活动,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都是电活动在前,机械活动在后,由此形成兴奋—收缩耦联。因而,心脏电活动障碍、急剧紊乱、衰竭均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甚至可使心输出量降低为零。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许多原因不明的晕厥、阿斯综合征、致命性 相似文献
16.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迅猛发展,给临床心电学注入了活力,使这门古老的心电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心电图临床应用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应用广泛而深入。门诊与病房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介入科、中医科病人都要做心电图检查,数十亿人做过心电图。我国每年要做一亿人次的心电图和数万人 相似文献
17.
18.
1 定义T波交替 (T WaveAlternans ,TWA)是指体表心电图上T波每隔一个激动便发生形态、振幅及极性的交替性改变。该现象可见于QT间期延长综合征、急性心肌缺血、变异型心绞痛、儿茶酚胺释放过多以及电解质紊乱等。T波交替可以从体表心电图上直接发现 ,但也可能只是微小T波交替 (Micro voltT WaveAlternans ,MTWA) ,肉眼无法观察到而需经特殊的心电信号处理技术才能记录到。这种MTWA被认为与心肌易颤性增高相关 ,可作为预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指标。2 历史回顾心电交替… 相似文献
19.
心脏电生理学新概念(16) QT间期离散度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不同导联上QT间期不同这一现象早已被发现 ,但在很长时间内被归因于非同步记录引起的测量误差。只是在 1985年Campbell和Cowan等采用了 12导联同步记录心电图后 ,才首先证明不是测量误差 ,而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并提出了QT间期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概念。Day等在 1990年发现QTd增大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密切相关 ,并提出QTd可作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指标。随后的大量研究明确了QTd的重要临床意义 ,至今QTd已作为心肌复极不均匀性和电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QTd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