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年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迟发性硬膜下积液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CT资料。结果 15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型水样密度影,8例表现为大脑镰旁弧型水样密度影,5例上述两种类型均有表现。属单纯性硬膜下积液15例,临床症状轻;复合型硬膜下积液13例,临床症状多样。结论 老年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有其特征性,结合病史及病程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80例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表现.结果在90例迟发性脑挫裂伤患者中,主要CT表现为条片状高低密度混杂影,少见征象为点状及细条状高密度,而其早期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5.5%)、颅骨骨折(41.1%)、脑水肿(25.5%)、硬膜外血肿(20.0%)、硬膜下血肿(12.2%).其好发部位多见于额颞顶叶,占93.3%,少见于枕叶、脑干、小脑、胼胝体、基底节区.结论迟发性脑挫裂伤其CT表现与临床症状不成比例,其主要CT表现可迟于临床体征,多出现于伤后24~72h.临床应视病情变化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3.
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表面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迟发性脑挫裂伤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80例迟发性脑挫列伤的CT表现。结果:在90使馆这发性脑挫裂伤患者中,主要CT表现为条片状高低密度混杂影,少见征象为点状及细条状高密度,而其早期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5.5%)、颅骨骨折(41.1%)、脑水肿(25.5%)、硬膜外血肿(20.0%)、硬膜下血肿(12.2%)。其好发部位多见于额颞顶叶,占93.3%,少见于枕叶、脑干、小脑、胼胝体、基底节区。结论:迟发性脑挫裂伤其CT表现与临床症状不成比例,其主要CT表现可迟于临床体征,多出现于伤后24-72h。临床应视病情变化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CT表现以及这些表现对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80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人首次CT表现及复查CT表现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0例迟发性颅内血肿首次主要CT表现为:(1)脑内出现灰白质不清的低密度影;(2)蛛网膜下腔出血;(3)局部轻度脑占位效应;(4)硬膜下血肿;(5)骨折.结论 脑外伤后CT检查时,如出现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占位效应及硬膜下血肿、骨折,应做CT复查,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减少医患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冰  高鹰 《实用新医学》2001,3(11):1000-1000
目的:对照观察自体颅骨修补术前后迟发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变化,寻求治疗迟发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对14例因脑外伤首次手术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的病人在自体颅骨修补术前后进行头颅CT动态观察。结果:10例病人术后硬膜下积液完全吸收,3例明显减少,1例无效。自体颅骨无感染及破坏吸收。结论:自体颅骨修补不仅可以起到整容,保护脑组织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治疗迟发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迟发性颅脑损伤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硬膜下积液是其中一种,通过颅脑CT检查可明显诊断,迟发性者适时进行CT复诊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目前该症尚未引起法医界重视,本文通过21例临床CT分析,并对其法医学意义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收集1994年10月~1998年8月头颅外伤后发生迟发性硬膜下积液病例21例,均经头颅CT平扫证实诊断。男19例,女2例。年龄7岁~65岁,均无颅脑手术治疗经过。其中合并迟发性硬膜下少量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迟发性肺挫伤的诊断意义及其动态表现,为临床及时准确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分析150例迟发性肺挫伤的CT和临床资料,对迟发性肺挫伤与发生时间、发生部位、与既往肺部疾病以及迟发性血胸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对迟发性肺挫伤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根据CT表现将迟发性肺挫伤分为:分支型51例:病灶沿支气管分布,呈分支状;粗大条索型40例:表现为肺外带粗大条索状高密度影,长短不一;絮带型33例:挫伤病灶沿肺叶边缘分布,表现为沿两肺外带絮带状高密度影;新月型26例:表现为下叶背部近胸膜下新月状毛玻璃样密度影,大都单侧发生。迟发性肺挫伤大都于伤后24h后~48h内发生,达62.00%(93/150),与伤后~24h内以及48h后~72h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1);大都发生在右肺,占64.97%(97/150),与发生在左肺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1),发生在下叶的迟发性肺挫伤又比上叶明显多见,差异也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CT不仅能及时发现迟发性肺挫伤,还可对发生的部位、性质、损伤程度、并发症以及预后等做出及时判定,为临床及时准确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应将伤后48hCT复查列为常规;迟发性肺挫伤不易完全吸收,易遗留肺纤维化及胸膜增厚、粘连。  相似文献   

8.
庾汉华  钟升院  陈汝华  谭卓 《吉林医学》2009,30(17):1924-1925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可能的首次检查的CT表现的特点及应该复查的时间。方法:收集40例颅脑外伤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对其CT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无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出现时间为24h之后,主要表现包括: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局限性脑轻度占位效应、硬膜下血肿。结论:外伤后首次CT检查,当出现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限性脑轻度占位效应、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应在24-48h内进行CT复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HA)与迟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系。方法95例经CT扫描有SHA颅脑损伤患者,其中14例出现迟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现时间在受伤后3—6个月。结果14例患者行颅骨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冲洗引流,术后康复出院,随访1-3年未发现异常。结论迟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与脑表面血管损伤有关,与SHA后形成硬膜下积液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CT表现特点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31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采用头颅常规平扫。结果CT主要表现为单或双侧额、颞、顶颅骨内板下新月形脑脊液密度,55%发生在两侧额部,50.4%深入到纵裂前部呈M型,有不同程度的脑实质受压、脑沟聚拢变浅等。结论①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似应分为四型,即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较多见。②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青壮年亦多见。③其中13.7%病例可进展成为高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CT表现及其发病机理,提高对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或cT动态观察证实的17例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男15例,女2例,其中16例年龄37—77岁,平均61岁,另1例4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使用Siemens SOMATOM P1us4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40KV,189MA,自OM线向上连续扫描10-12层,层厚10mm。结亲临床表现:17例患者中,3例患者快速进入昏迷,其余患者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肢体乏力、疼痛、麻木,行走不稳,言语不清,5例患者症状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其中1例发展为偏瘫,另1例逐渐进展至昏迷。cT表现:血肿多位于大脑突面,双侧出现血肿的4例,单侧13例。额颞部血肿9例,额颞枕顶部血肿6例,额顶部2例,其中3例有大脑镰区血肿。13例单侧发病病例中10例位于左侧,3例位于右侧。血肿位于颅内板与脑皮质问,呈新月形、带状、镰状、梭形,或表现为大脑镰增厚。血肿CT值17—57Hu,等密度5例,低密度5例,高密度3例,混杂密度4例,其中一例出现分层征。17例中,4例占位效应轻微,9例占位效应较明显,4例形成脑镰下疝。17例均无颅骨骨折表现。结论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CT可显示血肿的直接征象和占位效应等间接征象,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兴家  赵丽霞  宋玉卿  马艳丽 《河北医学》2009,15(10):1152-1154
目的:通过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表现,提高对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所有病理均为低密度灶。动态CT增强检查病灶多表现为不均匀轻度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其中26例出现大片无强化低密度区,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23例病灶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结论:原发,陛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瑄  夏佐中  梁平  李映良  周渝冬 《重庆医学》2007,36(15):1467-1468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均由CT或MRI确诊,根据积液量和病程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14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4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前囟侧角穿刺持续引流,14例行颅骨钻孔硬膜下腔置管外引流,12例行开颅清除积液、切除脏层囊壁,10例行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术.术后痊愈36例,好转8例,无效4例,无死亡.结论 小儿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儿可根据不同的积液量和病程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原发脑损伤不重,治疗及时合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对38例老年性慢性硬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2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8例术后拔引流管前头颅CT复查合并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和积气,于术后6个月内复查CT积液与积气消失;2例术后6个月仍然合并严重偏瘫;1例死亡。结论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和漏诊,及时进行CT检查和早期诊治是减少死亡和残疾并获得良好预后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颅压脑积水与脑萎缩的鉴别及分流疗效随访。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从2005年1月至2009年中20例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CT与MRI)及脑脊液检查,排除脑萎缩所致脑室扩大病例(10例)。患者行常规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20例患者仅行一次脑室腹腔分流术症状改善明显:完全缓解15例,3例部分缓解,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并发症:硬膜下积液1例,脑皮层内血肿1例,术后癫痫发生1例。结论规范正常颅压脑积水的诊断步骤及脑室腹腔分流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CT和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9例小儿脑性瘫痪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及CT和MR征象。结果 229例小儿脑性瘫痪中,157例为CT诊断,72例为MR诊断,CT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54.14%,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68.06%,CT和MR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为脑软化灶,21例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17例为脑灰白质萎缩,13例为脑积水,11例为脑炎及脑膜炎,7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7例为脑多发钙化斑,6例为脑裂畸形,6例为脑贯通性畸形,4例为脑缺血灶,4例为脑白质变性,4例为无脑汇或巨脑汇畸形,3例为脑灰白质移位,3例为dandy-walker,2例为sturge-wenber。结论 CT和MR能准确诊断小儿脑性瘫痪,对患者预后有很大的评估价值,MR对本病诊断比C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特征及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年-2010年间收治的27例经病理或手术确诊的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MD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痰、咳嗽、胸背痛、痰中带血.右肺14例,左肺13例,中央型15例,周围型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囊肿-腹腔分流手术治疗儿童颞部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应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颞部蛛网膜囊肿16例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及预后。结果16例患儿术后随访2个月至2.5年,5例术前症状消失,16例术后6个月复查头颅CT示:囊肿消失4例(25.0%),囊肿缩小12例(75.0%),其中缩小>50%者9例,缩小<50%者3例。12例囊肿缩小者术后1年行头颅CT检查,其中囊肿消失7例,缩小>50%者4例,缩小<50%者1例。1例术后2个月头颅CT提示囊肿缩小伴左侧额部硬膜下积液,2年后行头颅CT复查示囊肿消失,左侧额部硬膜下积液吸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感染。结论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颞部蛛网膜囊肿安全有效,预后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资料,其中25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情况。结果:CT检查法的误诊率为24.00%(6/24),显著高于MRI的0(P〈0.05);CT检查发现,中等密度、高密度、低密度及混合密度血肿患者例数分别为:6例、4例、6例与9例,其中共有5例等密度血肿患者CT增强显示不清;MRI检查15例患者均能正确诊断。结论:按照科学精准的CT与MRI检查步骤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检查,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两者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MRI的误诊率更低,对于中等密度血肿患者,宜采用MRI检查,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