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迄今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上仍无有效治愈该病的方法。当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药物治疗、生物制剂、益生菌、干细胞移植以及中药。传统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调节剂;生物制剂主要为抗TNF-α单克隆抗体;本文就以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是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总称.溃疡性结肠炎是指发生于结肠的一种弥漫性、连续性、表浅性、且局限于粘膜层的炎症,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克罗思病是指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从口腔到肛门)的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跨膜性炎症,常见于回肠和结肠,病变呈节段性分布,以腹痛和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并有很多肠外表现如发热、营养障碍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的药物的选择和治疗的疗效.方法 针对疾病的不同表现,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基本痊愈.结论 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的维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均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非特异性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目前也尚无治愈方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整合素受体、Janus激酶(JAK)/STAT通路和肠道菌群等靶点在IBD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被逐渐揭示,并随之涌现出多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白细胞吸附等。虽然不少新型治疗方法仍在研究阶段,但已初步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或许可以弥补既往治疗方案的不足,为IBD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本文就新型IBD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炎症性肠病 (IBD)患者肠外表现的临床特点 ,探讨发生机制。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自 1984~ 2 0 0 3年期间IBD住院及部分门诊患者 15 2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12 7例 ,克罗恩病 (CD) 2 5例 ,分别观察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眼病、肝胆疾病以及皮肤表现 ,对比UC和CD肠外表现的差异。结果 :本组 34%IBD患者有肠外表现 ,CD以口腔溃疡、骨关节病变以及肝胆表现为主 ,而UC以骨关节病变、皮肤表现为主。CD患者口腔溃疡发生率显著高于UC(P <0 .0 5 )。结论 :我国IBD患者肠外表现也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对2002年1月~2014年7月海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IBD的27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71∶1,平均发病年龄(48.19±17.04)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以黏液或脓血便发生率最高(70.67%),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以腹痛发生率最高(76.09%);CD组发热、贫血表现高于UC组,纳差则低于UC组(P<0.05).UC组中血钙水平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136),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病情以轻度(17.71%)和中度(59.78%)为主.肠镜检查中UC以左半结肠病变为主(46.08%),CD以回结肠病变为主(44.44%);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为主(87.08%),病理改变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为主(81.92%).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海南省人民医院炎症性肠病住院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轻中度病变居多,肠外表现和并发症较少,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为主.IBD的临床特点与国外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2000年)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炎症性肠病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 (UC)和克罗恩病 (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 ,重者发生溃疡 ,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 ,可逆行向近段发展 ,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呈连续性分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 ,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 ,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  相似文献   

9.
李家群 《医学综述》2013,19(18):3330-3332
炎症性肠病(IBD)可以使患者出现许多并发症,营养不良是其中之一,其主要原因有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能量消耗及丢失增加等,其可造成IBD病情持续不缓解甚至恶化,因此在IBD的治疗中营养支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外的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营养支持可诱导IBD病情缓解、促进病变肠道组织修复,使病情保持在较长的稳定状态,其与药物及手术一样,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该文就目前肠内营养治疗及肠外营养治疗在IBD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慢性炎症生物学的深入了解促进了针对炎症不同靶向生物治疗的发展,许多慢性肠道炎症、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生物疗法已被评价。证明对CD有效的生物制剂包括TNF(infliximab、CDP571)、白细胞黏附分子α4整合素(natalizumab)的单抗,其他一些生物制剂尚未充分证明,包括p55TNF结合蛋白(奥那西普)、干扰素(IFN)-α、IFN-β-1α、抗IFN-γ抗体、抗IL-2抗体、p65反义寡核苷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 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C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0.05)。UC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UC和CD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C和CD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肠壁纤维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壁纤维化是它很重要的一个并发症。肠壁纤维化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慢性炎症和肠道间质细胞、细胞因子和局部炎性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肠壁纤维化目前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因此,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肠道发炎(红、肿、溃疡)。  相似文献   

15.
环孢菌素A治疗炎症性肠病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四川医学》2007,28(8):867-868
目的总结环孢菌素A(CysA)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2月至2006年1月期间应用CysA治疗的11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CysA治疗IBD疗效肯定,其中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UC)的平均起效时间6.0d(3~8d),治疗重症活动期和克罗恩病(CD)的平均起效时间4.5d(3~6d),随诊时间半年至28个月,9例患者病情稳定,2例复发。CysA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及血肌酐升高,均在2个月内恢复。结论CysA对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性的重症UC有效,可作为活动期CD患者过度用药。监测CysA血药浓度,使之<250ng/ml,可取得较好疗效并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有关炎症性肠病诊断的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国炎症性肠病的诊断现状以提高对IBD的诊断水平。方法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CC)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检索1989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发表的有关炎症性肠病的所有文章,逐篇查阅原文,记录分析我国IBD的诊断情况。结果国内发表有关IBD诊断性研究的文章数逐年增多;由探讨IBD诊断的相关综述和探讨IBD诊断方法及诊断指标、临床诊断分析方面的文章构成。212篇论著性文章中86篇(40.6%)使用了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应用不一。CD漏诊率为60.9%,UC漏诊率为32.1%。结论近15年来,我国IBD的诊断研究文章数逐年增多,但是诊断标准的使用率较低,应用不规范,漏误诊率高,提示亟待提高IBD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63-66+70
目的 探讨我科近1年来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我科2019年7月~2020年5月IB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临床分型、活动度评估、内镜、病理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泻、腹痛、腹胀、关节炎及肛周病变等,其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CD呕吐、口腔溃疡较UC常见,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型上,UC组以初发型最多见(71.44%),病变部位主要是全结肠型(85.17%);CD组病变部位可累及全消化道,以回结肠最常见(60.00%)。活动程度评分中,UC以中度活动期为主(85.71%);CD轻度活动和中/重度活动各占50.00%。CD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跳跃性分布等病变。UC镜下可见弥漫充血、糜烂、溃疡,差异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对儿童IBD的认知,综合评估,以期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对本院1995年至2004年来住院治疗的101例炎症性肠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中炎症性肠病发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UC明显多于CD,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43.63±14.08)岁,UC与CD发病年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UC患者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病变以累及左半结肠为主,有肠外表现少、重度患者少的临床特点,大都采取正规升级治疗方案,治疗后有效缓解;CD发病例数较少,大都以并发症行手术治疗后确诊。结论:本院炎症性肠病发病例数逐年上升,IBD的诊断应依靠内镜及病理为主,规范治疗效果良好,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宣教及定期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多为青壮年发病,并发症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营养干预治疗不仅可满足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又可调节炎症反应。近年来对IBD发病机制与肠屏障的相关性又有新发现,认为肠微环境紊乱致使IBD发生、发展和加重。因此营养干预在炎症性肠病中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0.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目前认为其病因与免疫因素、遗传、环境及饮食因素有关。IBD的发病率存在地域及种族差异,欧洲、北美洲、亚洲的UC最高发病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