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棘白菌素类药物对真菌生物被膜作用的相关文献,了解其研究现状。方法在中外文献数据库(Em Base,Pub Med,SCI,CNKI及Sino Med)检索2001年至2013年相关文献,用End Note X7软件进行分类整理,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文献类型、国家、第一作者、期刊、被引频次及研究内容等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共纳入外文148篇,中文5篇,以论著为主。文献最高被引157次,研究最多的菌株是白色念珠菌,共62篇;棘白菌素类单用对念珠菌生物被膜研究最多,且以卡泊芬净对白色念珠菌研究最为深入,共24篇;棘白菌素联合用药研究共14篇,临床研究相对较少(3篇)。结论棘白菌素单用对真菌生物被膜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尚未发现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未来研究重点是生物被膜相关体内感染模型和研究从基础向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骨髓实体器官移植与医用材料植入治疗的增加,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增多,耐药念珠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念珠菌感染通常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生物被膜被认为是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其形成与耐药性、侵袭力增强以及免疫逃避密切相关。本文从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机制、免疫逃避及抗生物被膜治疗方面进行评述,以期为寻找新的药物靶点、为念珠菌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1,45(10):968-973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骨髓实体器官移植与医用材料植入治疗的增加,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增多,耐药念珠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念珠菌感染通常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生物被膜被认为是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其形成与耐药性、侵袭力增强以及免疫逃避密切相关。本文从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机制、免疫逃避及抗生物被膜治疗方面进行评述,以期为寻找新的药物靶点、为念珠菌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细菌生物被膜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细菌生物被膜是临床常见感染的主要致病原,往往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和反复急性发作。本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和耐药机制,并展望了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5.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1 细菌生物被膜概念及意义随着现代医学高科技的发展,新型生物材料的应用日益增多,生物材料相关感染 (Biomaterial\associated infectiona)发生率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限制了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据国外近年对生物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性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及难以控制的病因探讨中,提出了细菌生物被膜病(Bacterial Biofilm Diseases)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生物被膜(biofilm)是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的大量有机物积聚而形成的.对其深入的研究,是近十年的事.体外实验已明确在生物被膜中生长的细菌与游离状态的细菌有很大差别.使游离菌致死的抗生素剂量往往对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无效,同时应用低于致死剂量的抗生素又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治疗更为棘手.例如医疗器械相关性感染,肺部囊性纤维化病人的肺部感染和慢性尿路感染,治疗的失败与复发往往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生物被膜形成与治疗的研究,将十分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7.
呼吸系统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特点及临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包括生物被膜疾病与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其中呼吸系统相关感染包含了这两大方面.本文重点介绍了以下四类疾病:呼吸机相关肺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急性发作以及肺囊性纤维化的生物被膜感染特点,典型致病菌以及导致生物被膜感染的可能机制等.最后,介绍了目前生物被膜相关感染防治的最新研究动态.生物被膜病的防治主要包括藻酸盐裂解酶、藻酸盐单克隆抗体、尿激酶及蚓激酶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抗菌活性外,具有阻止生物被膜的形成,降低白细胞数,组织炎症的释放的作用;同时抑制QS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也是防治临床生物被膜感染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8.
银染法鉴定细菌生物被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9.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而特有的生命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现代医学材料和许多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器官组织表面均发现有细菌生物被膜。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细菌生物被膜与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性顽固性感染疾病反复发作有关,尤其是葡萄球菌属细菌生物被膜已成为引起很多严重感染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我们对葡萄球菌属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而特有的生命现象.由于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疾病的治疗非常棘手,本文综述了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有效药物的联合应用、单克隆抗体的研制、酶学调控、基因调控、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鲍曼不动杆菌(Ab)耐药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PubMed、Embase、SCI英文数据库,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对纳入研究的文献年份分布、作者、语种、文章类型、药物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计2061篇,文献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研究最多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较多。关于耐药机制的研究,分别从基因或者蛋白等角度进行阐明.从文献发表期刊分析,微生物和抗感染领域对Ab耐药机制的关注度最高,其次为药理、药学领域。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仍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研究领域的重点之一,其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水解碳青霉烯的β-内酰胺酶-OXA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理论(MPC)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抗菌药物防耐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Em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99年1月–2010年3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利用EndNote软件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对其发表年份、作者、研究机构、国别、研究内容等进行计量分析。结果:经各数据库检索去除重复文献后纳入国内外MPC相关文献270篇,其中,英文203篇,中文67篇。论著156篇,综述63篇,会议论文43篇。第一篇报道在1999年,2004年发表最多。加拿大的皇家大学医学院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国内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发文量居第一位。从内容上看,关于MPC理论的研究以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为主,1篇文献是关于MPC理论临床验证的文章。研究最多的菌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MPC新理论的研究日益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研究内容愈加深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真实世界研究领域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CENTRAL(Ovi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搜集中国学者发表的真实世界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6月1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2.0提取和统计文献信息,运用图形聚类工具包gCLUTO聚类分析关键词。结果最终纳入中国学者发表的真实世界研究文献1612篇,总体发文量呈递增趋势,发文期刊638种,发文量较多机构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等。研究热点问题广泛,涉及中药和中医证候研究,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研究,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治疗措施和临床结局等主题。结论真实世界研究在国内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研究热点问题广泛。  相似文献   

14.
生物膜细菌与浮游菌相比有着其独特的生理学特性、毒力作用及耐药机制,对其耐药机制及治疗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也是生物膜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形成生物膜的大肠埃希菌具有高度的耐药性并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其感染易慢性化并难于控制。本文通过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机制研究特点进行阐述,为寻找有效的控制手段,指导抗生素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索和分析1964–2010年国内外有关沙利度胺文献资料,为了解沙利度胺治疗病种文献,确定沙利度胺研究课题提供参考。方法:在Embase、Pubmed、Cochrane、ISI和CBMdisc数据库中检索全部关于沙利度胺的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纳入研究文献的发表年限、作者排序、文章类型、治疗病种等进行分析。结果:国内外沙利度胺相关文献总数为17366篇,其中,中文789篇,外文16577篇。自1957年上市后,1961年因致畸致死等严重药害事件,沙利度胺文献迅速减少;而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量基础研究文献报道了沙利度胺具有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FDA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批准了麻风性结节性红斑和多发性骨髓瘤作为其新适应证,沙利度胺文献数目随之激增,尤其是对新治疗病种的研究文献逐年递增。结论:经过50多年对沙利度胺药理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在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且发现其对多种罕见难治性疾病的临床新用途。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抗真菌药肝毒性的研究情况及其临床特征,为安全使用抗真菌药提供参考。方法以“antifungal drugs”和“hepatotoxicity”“、抗真菌药”和“肝毒性”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抗真菌药肝毒性文献,用Excel表对最终纳入的文献建立评价数据库,录入文献的发表年代、发文量排序前5位的国家及研究机构、文献类型、载文量前5位的期刊、被引频次前10位的文献等。分析有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和热点,总结抗真菌药肝毒性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结果共纳入文献221篇,其中英文文献193篇,中文文献28篇;论著116篇,综述49篇,病例报告56篇。首次发表抗真菌药肝毒性文献的时间是1976年,载文量最高的期刊是Mycoses,单篇文章的最高被引频次为531次。抗真菌药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右上腹疼痛、腹泻、黄疸、胆汁淤积和发热等,严重者可致肝衰竭。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升高。唑类抗真菌药致肝损伤发生率较高,两性霉素B致肝损伤发生率较低。肝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抗真菌药。长期应用抗真菌药者应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出现肝损伤后立即停药并采取对症与保肝治疗,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可恢复至用药前水平。抗真菌药肝毒性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细胞质膜结构完整性受损或抑制细胞色素P4502D6酶代谢有关。结论国内对抗真菌药肝毒性的研究逊于国外;部分抗真菌药所致肝毒性呈可逆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我国图书馆可视化技术研究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对论文的时间分布、单位分布、作者分布、被引情况、基金资助情况、高频关键词等指标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图书馆可视化技术的四个热点研究方向:信息组织可视化、信息检索可视化、信息分析可视化和信息服务可视化,揭示了我国图书馆可视化技术研究的发展现状,并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内外两性霉素B肾毒性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和方向。方法在Pub Med、SCI、Embase以及CNKI数据库中检索两性霉素B肾毒性方面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纳入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文献总数为638篇,其中中文31篇,外文607篇;文献从1981年开始逐年增长,2005年达到高峰,当年发表文献127篇。被引频次前10位的文献多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其他抗真菌药物或传统两性霉素B在抗真菌感染方面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两性霉素B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一线用药;两性霉素B脂质体与两性霉素B疗效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尤其是肾毒性较小;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在某些真菌感染方面与两性霉素B疗效相当,安全性各有优劣。结论随着两性霉素B的广泛应用,两性霉素B的肾毒性愈来愈受到重视,相关研究更加深入、广泛。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国自行研发的一类新药“头孢硫脒”自1978年首次文献报道到2022年5月,近44年的期刊文献计量 分析,探讨学界对“头孢硫脒”在研发和临床使用等阶段的科研关注。方法 以中国知网总库(CNKI)为检索数据来源,通过 CNKI计量分析系统、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从发文时间分布,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及时间线路径等层次进 行分析,挖掘“头孢硫脒”的研究热点、知识基础及发展关键路径。结果 共纳入文献280篇,核心作者有19位;关键词共现 分析得到高频词8个;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发表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到15个类别;关键词路径分析头孢硫脒的研究主要分为两阶 段,第一阶段是头孢硫脒的研发阶段,研究热点是“合成”“药理”“临床研究”;第二阶段是头孢硫脒临床使用阶段,研究 热点是药品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和“稳定性”。结论 作者、研究机构的合作比较分散,研究内容主要围绕药物合 成、质量稳定性、临床疗效展开,对头孢硫脒的研究趋势是质量控制、稳定性、耐药性及临床疗效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研究药学类(药学、中药学)“双一流”建设高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竞争力和发展水平,系统总结分析各高校发展特色和不足,以期为药学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入选药学和中药学“双一流”建设的13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InCite数据库中各项文献计量指标从学科生产力、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发展力3个方面综合比较各高校的学科发展(2011产力、学科年)进步度。结果13所高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中医药高校的学科生产力提高明显,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整体提升较大,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在科研发展力上表现突出。与此同时,13所高校在学科研究广度、深度、学科引领作用等方面与距离世界一流学科仍存在一定差距。结论在当前“破五唯”、论文“SCI至上”的背景下,学科发展要回归学术本质,要逐步探索实现从“指标一流”向“内涵一流”转变,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