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目的对甘草次酸C3、C11、C30进行结构改造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甘草次酸经锌汞齐还原为11-脱氧_甘草次酸,然后C。羧基与卤代烃发生酯化反应,C3-羟基与甲基磺酰氯在0℃冰浴条件下发生甲基磺酰化反应,最后在104℃回流条件下与叠氮钠发生消除反应,从而得到目标产物;通过SRB法对上述合成的甘草次酸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7个目标产物5g-5g,利用IR、MS和1H-NMR确证了结构;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5a对MCF-7的抑制率比母体显著提高,5a、5c、5e对A549的抑制率均比母体有所提高。结论结构改造合理,对进一步开展甘草次酸衍生物的结构改造和抗肿瘤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美味猕猴桃根中三萜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美味猕猴桃根中6个三萜类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6个三萜类化合物各自对宫颈癌细胞株Hela、黑色素瘤细胞株B16、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人肝癌细胞株Hele7404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熊果酸、毛花猕猴桃酸B、2α,3β,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及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对4种瘤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熊果酸、毛花猕猴桃酸B、2α,3β,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和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初步确定它们为美味猕猴桃根抗肿瘤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刘一涵  田云刚  龙华  李贵  刘祝祥  魏华 《中草药》2018,49(24):5740-5745
目的研究蔷薇科蔷薇属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fgat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进行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从金樱子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8,19-裂环-2α,3β,23α-三羟基-19-羰基-乌苏烷-11,13(18)-二烯-28-羧酸(1)、(2R,19R)-甲基-2-乙酰氧-19-羟基-3-羰基-乌苏烷-12-烯-28-羧酸(2)、坡模酮酸(3)、号角树酸-3-甲酯(4)、2-乙酸基委陵菜酸(5)、坡模酸(6)、2α,3α-二羟基乌苏烷-12,18-二烯-28-羧酸(7)。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化合物,命名为金樱子裂环三萜A。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7对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NO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1和7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显示了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4.
柴玲  陈明生  卢文杰  林霄  刘布鸣 《中草药》2020,51(3):581-587
目的研究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茎皮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CCK-8法,以人非小细胞肺癌PC-9细胞、人结直肠腺癌HT-29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为模型,对所分离鉴定的部分化合物进行初步的体外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从互叶白千层茎皮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乌苏酸-3-O-β-顺式-咖啡酸酯(1)、乌苏酸-3-O-β-反式-咖啡酸酯(2)、阿魏酸三十酯(3)、3-O-乙酰基-11(12)-烯-乌苏-28,13β-二酯(4)、3-O-乙酰基乌苏酸(5)、咖啡酸三十酯(6)、乌苏酸(7)、正二十九烷醇(8)、乌苏-12(13)-烯-3-酮-28-羧酸(9)、3β-O-乙酰基-11α,12α-环氧-齐墩果烷-28,13β-内酯(10)、白桦脂醇(11)。结论化合物1与2互为顺反异构体,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除化合物11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的细胞毒活性较其异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2-羟基查耳酮类衍生物的合成路线,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方法以2,4-二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过4步反应得到13个5-哌啶基甲基-4-乙氧基-2-羟基-查耳酮类化合物。用MTT法检测13个目标化合物对对数生长期的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人白血病细胞株L1210、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等4种癌细胞株增殖的抑制作用,以研究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13个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过1H-NMR确证。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表明,这一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该合成路线反应温和、操作简便、对环境友好,目标化合物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可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合成头孢美法仑,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二苯甲酮、美法仑和7-苯乙酰胺基-3-氯甲基头孢烷酸对甲氧基苄酯(GCLE)为原料,经酯化、碘代、偶联、氧化、水解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头孢美法仑,并采用MTT法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目标产物头孢美法仑,利用MS和1H-NMR确证了结构;体外活性实验中,头孢美法仑在体外基本无毒,酶解后IC50为(101.97±1.705)μmol/L。结论头孢美法仑酶解后能够充分发挥细胞毒作用,而酶解前在体外基本无毒性,为颇具前景的前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乌苏烷型降三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乐苓  王风玲  王燕  张浩超  孙敬勇 《中草药》2017,48(22):4826-4830
乌苏烷型降三萜是在乌苏烷三萜碳骨架上减少1个或几个甲基,按其缺少甲基的位置可分为23-降、24-降、28-降、29-降、30-降、2-降、3-降和3,24-降8种类型。其药理活性包括抗癌、抗炎、抗菌和抑制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等。结合国内外有关乌苏烷型降三萜类化合物的文献,对乌苏烷型降三萜类化合物的植物分布、化学结构特征及药理活性3方面进行综述,为此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番石榴果实中三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番石榴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番石榴果实中分离得到9个乌苏烷型三萜类化合物:乌苏酸(1),1β,3β-二羟基乌苏烷-12烯-28-酸(2),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3),3β,19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4),19α-羟基-12-烯-28-乌苏酸-3-O-α-L-阿拉伯吡喃糖(5),3β,23-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6),3β,19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7),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8),3α,19α,23,24-四羟基-12-烯-28乌苏酸(9).结论:化合物2,5-9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蓝萼香茶菜三萜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福东  丁兰  汪汉卿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4):1929-1932
从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var.galaucocalyx茎叶的醋酸乙酯部分分得9个化合物,利用现代波谱学方法进行了结构鉴定,它们分别是:软木三萜酮(Ⅰ),3β,28-二羟基乌苏烷(Ⅱ),熊果酸(Ⅲ),3β-乙酰氧基-12-烯-28-乌苏酸(Ⅳ),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Ⅴ),2α,3α,23-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Ⅵ),齐墩果酸(Ⅶ),β-谷甾醇(Ⅷ),β-胡萝卜苷(Ⅸ)。化合物Ⅰ,Ⅱ,Ⅳ,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综述2-氰基-3, 12-二氧齐墩果烷-1, 9(11)-二烯-28-酸(CDDO)的合成及其衍生物的A、C环, C-2和C-17位等位置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方法 以近年来该领域的国内外文献为基础, 对2-氰基-3, 12-二氧齐墩果烷-1, 9(11)-二烯-28-酸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与结论 2-氰基-3, 12-二氧齐墩果烷-1, 9(11)-二烯-28-酸及其类似物构效关系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2-氰基-3, 12-二氧齐墩果烷-1, 9(11)-二烯-28-酸及其类似物, 并设计合成出活性和选择性更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合成槲皮素-3-O-酰基酯,探索抗肿瘤活性。方法 以芦丁为原料,经苄基化保护、酸水解、酯化反应,再经钯/碳(Pd/C)催化加氢脱苄基得到12种槲皮素-3-O-酰基酯,使用红外(IR)、氢谱(1H-NMR)、碳谱(13C-NMR)、液质联用(ESI-MS)测定结构,采用邻二氮菲法和1,1-二苯-2-苦基肼(DPPH)法考察了12种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法测定抗肿瘤活性。结果 光谱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抗氧化性实验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清除率(SC50)小于槲皮素或与槲皮素相当,提示3-OH不是槲皮素抗氧化活性的必需基团,目标化合物对人食管癌细胞EC109、人食管鳞癌细胞EC9706、人胃癌细胞MGC-803、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四株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增强。结论 合成了12个目标化合物,与母体槲皮素比较,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合成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槐果碱、18α-甘草次酸和18β-甘草次酸为原料,经过加成、氧化、酯化缩合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并采用MTT法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并合成了目标产物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利用MS和^1H-NMR确证了结构;体外活性实验中,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明显高于甘草次酸及苦参碱,并优于对照药美法仑。结论甘草次酸–苦参碱复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尤其对肝癌细胞生长产生较好的抑制作用,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西松烷型二萜天然产物新巴豆瑞士松酸进行结构修饰,并对得到的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新巴豆瑞士松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缩合反应、点击化学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K562和K562A/02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文献未报道的新巴豆瑞士松酸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2f对HeLa细胞表现出良好活性,化合物2e对K562和耐药的K562A/02细胞表现出良好活性。结论部分衍生物对耐药的K562A/02细胞表现出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design and synthesize a series of oleanolic acid analogs posessing anti-tumor activity based on survivin target. METHODS Using the techniques of 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 the docking of Survivin and known active small molecules was simulated and then the key amino acid residue fragment of the target protein was analyzed. It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active groups capable of binding to the critical sites. Through using the natural product, oleanolic acid, as a lead compound, the active groups were introduced onto its A-ring, and the carboxyl group at the C-28 position was modified using amidation. SGC-7901 and A549 cells were used to screen the antitumor activity in vitro through the standard MTT method. RESULTS Ten new oleanolic acid derivativ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by MS and NMR. The compounds ??5 and ??5 exhibited more potent cytotoxicity than the positive control drugs. CONCLUSION The novel oleanolic acid analogues have better antitumor activity than the parent compound, which ar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5.
泽漆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转移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泽漆石油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转移活性。方法 泽漆全草采用50%丙酮提取、系统溶剂萃取,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HPLC制备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泽漆石油醚、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采用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通过MTT实验筛选出非细胞毒性的化学成分,进一步通过划痕实验来评价酚酸类化合物抗肿瘤转移的活性。结果 从泽漆石油醚、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咖啡酸(2)、间苯二酚(3)、连苯三酚(4)、没食子酸甲酯(5)、没食子酸乙酯(6)、杨梅素(7)、槲皮素(8)。抗肿瘤转移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1、5、6均能剂量相关性地提高抗肿瘤转移活性,其IC50分别为0.475、4.568、4.612 μmol/L。结论 化合物1、5、6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细胞转移活性,其中化合物1的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张希  许旭东  田瑜  尚海 《中草药》2020,51(4):937-942
目的设计并合成天然产物绿原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并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绿原酸为起始原料,经保护、缩合、脱保护3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盲肠腺癌HCT-8细胞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0个绿原酸取代的苯甲酰胺及苯乙酰胺类衍生物B1~B5、C1~C5,其结构均经1H-NMR、13C-NMR及HR-ESI-MS确定。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10个绿原酸衍生物对3株肿瘤细胞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衍生物B2对HeLa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活性,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所有的衍生物均对HCT-8细胞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均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结论10个绿原酸衍生物均为新化合物,部分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厉恩振    宋明玉  向卓    张学辉  韦林毅  史宁  吴久鸿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1):924-929
 目的 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毛叶假鹰爪素C的B环衍生物。方法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甲基化、O-甲基化、羟醛缩合3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并以6个人肿瘤细胞株进行抗增殖活性评价。结果 制备了14个目标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化合物。经1H-NMR、13C-NMR,MS确证结构。结论 初步活性研究表明,除1i的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肿瘤活性,1h和1n活性优于毛叶假鹰爪素C,B环引入两个F原子对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具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发现氟喹诺酮由抗菌活性向抗肿瘤活性转化的有效结构修饰策略。方法基于药效团和骨架迁越药物设计原理,用均三唑杂环和α,β-不饱和酮分别作为C-3羧基的等排体和稠合修饰基,设计合成了C-3噻二唑并均三唑不饱和酮目标化合物(6a^61)。用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化合物的结构,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方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体外对SMMC-7721、Capan-1和HL603种癌细胞株的抗增值活性。结果合成了12个新结构的C-稠杂环不饱和酮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显著强于母体化合物1,其中含氟苯基和邻甲氧苯基化合物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多柔比星相当。结论噻二唑并均三唑不饱和酮骨架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有利于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olar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Prunella vulgaris L.. METHODS Silica gel, reverse-phase octadecylsilyl (ODS), Sephadex LH-20 chromatographic methods, MCI and HPLC were applied to isolate and purify compounds. MS and NMR method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Furthermore, the cytotoxicity of these chemical components for MCF-7, MDA-MB-231 and MCF-10A cell lines was measured by MTT method. RESULTS A total of 12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ruits of P. vulgari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as methyl 3,4,??-trihydroxypropionate(1), danshensu (2), methyl rosmarinate (3), 3,4-dihydroxybenzoic acid (4), quercetin-3-O-glycopyranoside (5), hyperoside (6), 2??,3??,19??,24-tetrahydroxylurs-12-en-28-oic acid (7), 2??,3??,24-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 (8), cytidine (9), daucosterol (10), (3S,5R,10S)-7-oxo-12-methoxyabieta-8,11,13-triene-3,11,14-triol (11), and 2??,3??,24-trihydroxyolean-12,20(30)-dien-28-oic acid (12). The results of antitumor assay indicated that compound 2, 3, 5 and 6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activity of MCF-7, compound 3 could inhibit the activity of MDA-MB-231, but all of them also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activity of normal cell lines MCF-10A. CONCLUSION Compounds 9 and 11 are isolated from the genus of Prunella L. for the first time. Som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orm Prunella L. show certain anti-breast cancer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