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钬激光输尿管硬镜碎石与经皮肾取石术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106例单侧伴有肾积水的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48例采用URL治疗(URL组),58例采用PCNL治疗(PCNL组),统计分析2组的结石清除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1 d结石清除率URL组25.0%(12/48)显著低于PCNL组98.3%(57/58)(χ^2=62.065,P=0.000);术后3个月结石清除率URL组77.1%(37/48)显著低于PCNL组100%(58/58)(χ^2=14.831,P=0.000);术后高热(T〉38.5℃)率URL组8.3%(4/48)与PCNL组6.9%(4/58)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结论对于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在有条件且技术成熟的医院PCNL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肾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后不留置肾造瘘管的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根据PCNL术前、术中情况选择合适病例。入选标准:术前B超报告肾盂积水〈4 cm,血清肌酐值正常;单一穿刺通道;术前、术中无尿路感染征象;术中无出血,集合系统无大面积穿孔;无结石残留,或虽有小结石残留但不需要行二次经皮肾手术者;术中顺利置入双J管;手术时间〈2 h。共入选240例输尿管上段及肾结石,按手术次序的奇偶数分为2组(各120例):A组术后不放置肾盂造瘘管,B组术后放置F14肾盂造瘘管。结果240例均一期手术成功。2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8.3%(118/120)和96.7%(116/120),二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0.171,P=0.679)。2组术中、术后均无输血病例;术后18例发热(A组8例,B组10例,χ^2=0.240,P=0.624),均无感染性休克。术后48 h B超检查2组患者均未见肾周积液。结论对于经过严格选择的患者,经皮肾取石术后不放置肾盂造瘘管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PCNL)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 - 2011年收治320例肾结石行PCNL术的患者资料.男233例,女87例.年龄22 ~ 72岁,平均42岁.结石直径0.8 ~6.0 cm,平均3.0 cm.分析术后发热患者的年龄结构(>60岁与≤60岁)、结石大小(>2.0与≤2.0 cm)、手术时间(>60与≤60 min)、术中冲洗液灌注泵压力(>120与 ≤120 mm Hg,1 mm Hg =0.133 kPa)、有无梗阻情况、术前是否有尿路感染等因素,比较各因素与2组间发热率的关系.结果 320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体温>38℃)59例(18.4%),其中发生脓毒败血症2例.结石直径>2.0 cm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22.4%,≤2.0 cm组为10.4%;手术时间>60 min组患者术后发热率为27.2%,≤60 min组为10.4%;术中灌注泵压力>120 mm Hg组发热率28.3%,≤120 mm Hg组为11.0%;组间发热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石直径>2.0 cm、手术时间>60 min、冲洗液灌注泵压力>120 mm Hg是导致PCNL术后发热的影响因素;术前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缩短手术时间、低压灌注冲洗是预防术后发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治疗孤立性肾结石(结石直径2.0~4.5 cm)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孤立性肾结石(结石直径2.0~4.5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PCNL术,37例行FURS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术后输血率、止血药使用率、术后发热和感染发生率、清石率,手术前后肾功能变化等指标。结果 手术时间PCNL组比FURS组短(P=0.039);术后住院时间PCNL组比FURS组长(P<0.001);平均住院费用PCNL组高于FURS组(P<0.001);平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PCNL组多于FURS组(P=0.014);术后输血率PCNL组高于FURS组(P=0.01);PCNL组术后使用止血药有14例(32.5%),FURS组没有使用止血药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使用止痛药分别为11例(25.6%)和2例(5.4%)(P=0.015)。PCNL组术后7例出现发热,FURS组4例发热(P=0.479)。两组都没有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病例。一期清石率PCNL组(86%)高于FURS组(68%)(P=0.048),但总清石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4)。PCNL组术后BUN水平下降(P=0.006),但Scr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FURS组手术前后Scr和BUN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立肾结石的治疗风险较大,PCNL和FURS均是治疗2.0~4.5 cm孤立性肾结石的有效的方法,其中PCNL有更高的一期清石率,但FURS术后并发症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量化的胆管炎控制指标抉择合并胆管炎的肝胆管结石施行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油市人民医院107例肝胆管结石患者行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经规范治疗达到胆管炎控制的量化指标后,所有合并胆管炎的患者才行肝切除术。依据有无合并急性胆管炎及胆管炎的程度分为无胆管炎组(n=33)、轻度胆管炎组(n=56)、中重度胆管炎组(n=18)。比较三组患者围手术期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指标。结果 三组男女比例、年龄、结石分布、手术方式和肝切除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持续时间(F=0.081)、术中出血量(F=0.920)、术后住院时间(F=0.131)、术后结石残留率(χ2 =0.400)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χ2 =1.93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胆管炎组术中肝门阻断比率明显高于轻度胆管炎组和无胆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1%(11/18)vs 19.64%(11/56)vs 18.19%(6/33);χ2 =13.699,P<0.01];中重度胆管炎组术中肝门阻断时间明显高于轻度胆管炎组和无胆管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00±7.75)min vs(32.09 ±10.59)min vs(46.36±11.20)min,F=7.110,P<0.01)。结论 经规范治疗达到胆管炎控制的量化指标后,合并急性胆管炎的肝胆管结石患者择期行肝切除是安全有效的;但对合并中重度胆管炎的肝胆管结石患者需加强术前出血评估和术中出血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俯卧分腿位一期经皮肾镜(PCNL)联合逆行输尿管软镜(RIRS)治疗复杂性铸型结石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93例复杂性铸型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CNL组50例仅行PCNL,PCNL+RIRS组43例一期行PCNL联合RIRS,术前肾结石情况采用S.T.O.N.E评分系统进行评估;两组均在截石位下置入输尿管支架管(剪去头端),PCNL组改为俯卧位,PCNL+RIRS组改为俯卧分腿位,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发热率、再次手术率、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天数及并发症。 结果两组的术前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CNL+RIRS组需要建立的通道显著少于PCNL组;PCNL+RIRS组在血红蛋白下降值、结石清除率、再次手术率、平均住院天数上均明显优于PCNL组;虽然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发热率、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PCNL组有1例需要介入栓塞患者,并且PCNL组患者术后发热比例高于PCNL+RIR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例数较少有关。 结论俯卧分腿位一期经皮肾镜联合逆行输尿管软镜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安全有效,可以减少穿刺通道和术中出血,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再次手术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是否可减少脓肾患者二期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发热的发生。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将合并脓肾的44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先造瘘引流脓液并使用敏感抗生素或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后,行二期PCNL,按结石的最大直径及结石的类型前瞻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负压吸引组22例和常规组22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尿源性脓毒症的发生率、术后发热的发生率、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结果:负压吸引组术中术后无患者发生尿源性脓毒症,术后发热1例,平均手术时间为(51.09±30.12)(15~112)min,结石清除率为86.4%(19/22);常规组术后发生尿源性脓毒症2例,另有5例患者术后发热,平均手术时间为(66.64±35.83)(18~127)min,结石清除率为59.1%(13/22)。两组间发热的发生率(P=0.045)、结石清除率(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的发生率(P=0.488)、手术平均时间(P=0.1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负压吸引可以减少脓肾患者二期PCNL后发热的发生,并提高结石清除率。  相似文献   

8.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发热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超声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0例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分为发热组和未发热组,对两组PCNI。后发热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热64例,占29.10%,分析肾结石大小、手术过程中碎石时间、灌注液量、有无输尿管上段梗阻等因素对PCNL术后发热和不发热者的影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充分掌握上尿路基本信息,检查梗阻情况、结石大小、硬度,评估手术时间,建议术前应用抗生素,尽量控制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充分引流等是预防术后发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可以预测患者在经皮肾镜碎石术后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展为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间156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并发感染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可能导致尿源性脓毒血症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与只发生SIRS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156例患者中的135例仅发展为SIRS,其余21例患者均发展为尿源性脓毒血症。尿源性脓毒血症组术前尿亚硝酸盐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石直径大(P=0.015),手术时间长(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尿亚硝酸盐(OR=10.570,P=0.025),结石大小(OR=11.512,P=0.009)和术后血白细胞减少(OR=0.009,P<0.001)。在尿激酶休克前3 h内白细胞计数阈值为2.98×10^9/L。白细胞计数预测尿源性脓毒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5%和92.6%。结论术前尿亚硝酸盐、结石大小和术后白细胞计数与PCNL术后的尿路感染性休克相关。可将PCNL后3 h内白细胞减少低于2.98×10^9/L,可作为尿路感染性休克的预测指标。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性休克,应在PCNL后3 h内测量白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16-01—2018-08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NL的2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5例患者中年龄大小、结石最大直径、术前合并尿路感染和糖尿病、手术时间及尿培养结果与PCNL后发热密切相关(P0.05)。结论高龄、结石体积大、术前合并尿路感染和糖尿病、手术时间长及尿液培养阳性,是PCNL后发热的相关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能有效降低PCNL后发热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上尿路结石行二次(或二次以上)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操作的原因,提高PCNL技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PCNL治疗的1 041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资料,对其中进行二次(或二次以上)PCNL操作的病例,根据其行二次PCNL操作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 041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共1 203侧上尿路)中进行二次(或二次以上)PCNL操作的病例共252侧(20.9%),行二次PCNL操作的理由包括:结石负荷大、分布广182侧(72.2%);通道或肾集合系统黏膜出血29侧(11.5%);脓肾(感染)22侧(8.7%);孤立肾或肾功能不全7例(2.8%);集合系统穿孔3侧(1.2%);未发现或未能进入残留结石所在肾盏的盏颈口4侧(1.6%);通道建立失败以及不合理3侧(1.2%);麻醉意外等2例(0.79%)。二次PCNL操作时行局部麻醉204侧(81.0%),全麻48侧(19.0%);俯卧位221侧(87.7%),侧卧位31侧(12.3%)。1 203侧上尿路行一次PCNL操作的清石率为74.1%;行二次PCNL操作后的清石率为91.0%;252侧行二次PCNL操作的患者清石率为80.9%。1 203侧上尿路仅行一次PCNL操作的951侧上尿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0.8d,行二次PCNL操作的252侧上尿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3.4d。结论:结石负荷大、分布广,脓肾(感染)以及出血是上尿路结石行二次PCNL操作的主要原因。二次PCNL操作对于减轻第一次PCNL出血和感染的风险,提高清石率有很好的作用。但其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标准通道、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巨大结石(结石负荷>6 cm)的临床效果及操作体会。方法:2001~2013年采用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巨大肾结石患者210例,以MPCNL治疗巨大肾结石患者83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术后结石清除率、术后发热、大出血、败血症、集合系统损伤、肾周感染、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情况。结果:PCNL组手术时间平均(85±30.2)min,术后发热(体温>38.5℃)49例(23.3%),术中输血27例(12.9%),败血症5例(2.4%),尿外渗11例(5.2%),清石率为96.7%。MPCNL组手术时间平均(108±33)min,术后发热20例(24.1%),输血12例(14.5%),败血症3例(3.6%),尿外渗4例(4.8%),清石率86.7%。PCNL组清石率较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操作的关键在于术中建立妥善的皮肾通道、术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标准通道PCNL治疗巨大肾结石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李氏肾镜与标准经皮肾镜及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提高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水平.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月,三种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32例,其中包括肾结石87例(包括肾脏单发及多发结石56例,鹿角型结石31例),输尿管上段结石45例.标准经皮肾镜取石术34例,年龄34~78岁,平均57岁;结石大小2.3~5.8 cm,平均3.5 cm;鹿角型结石14例.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52例,年龄31~77岁,平均51岁;结石大小2.1~5.0 cm,平均3.3 cm;鹿角型结石8例.经皮李氏肾镜取石术46例,年龄29~81岁,平均55岁;结石大小2.0~5.5 cm,平均3.0 cm;鹿角型结石9例.对三组患者手术时间、留置造瘘管时间、I期结石清除率及手术出血进行比较.结果:李氏肾镜治疗输尿管上端结石(L4)手术时间(56±5)min,治疗上尿路结石I期手术清除率为80.43%,出血量为(156±38)ml,输血率2.17%,与标准经皮肾镜及微创经皮肾输尿管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李氏肾镜治疗6例肾盂单发结石患者实行"无管化",均恢复较好,无一例发生出血、漏尿及感染.结论:李氏肾镜在微造瘘经皮肾手术中较标准肾镜和输尿管镜代肾镜具有操作更简化、手术效率更高、剩余结石更少、并发症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标准通道和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PCNL治疗6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工作通道分为标准通道组(n=36)和微通道组(n=31),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结石清除率、并发症等。结果 2组在手术时间[(42.3±8.9)min vs.(46.3±10.4)min,t=-1.697,P=0.095]、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97.2%(35/36)vs.93.5%(29/31),X^2=0.018,P=0.894]、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12.3±4.9)g/L vs.(11.0±4.7)g/L,t=1.103,P=0.274]和住院时间[(6.4±1.O)d vs.(6.2±1.0)d,t=0.816,P=0.417]均无统计学差异。并发症发生率如输血[8.3%(3/36) vs.6.5%(2/31),X^2=0.000,P=1.000],发热[13.9%(5/36)vs.12.9%(4/31),X^2=0.000,P=1.000],输尿管穿孔[0 vs.3.2%(1/31),P=0.463]均无统计学差异。67例术后随访0.5~3年,平均1.2年,无肾功能丧失、肾周积液、复发性尿路感染、输尿管狭窄等。结论 标准通道和微通道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PCNL)术中及术后出血患者需输血治疗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应用PCNL术治疗肾结石的129例患者(共139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结石大小类型、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泌尿道感染以及手术相关因素如穿刺定位方式、穿刺肾盏位置、通道大小、手术时间及术者经验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分析上述各因素与是否输血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手术出血的风险因素。结果 139例次手术均由同一名主刀医师顺利完成,均行单通道PCNL术,术中或术后输血治疗的患者有13例,输血率9.4%。单变量分析中,鹿角形结石(P0.001)、合并糖尿病(P=0.002)、通道大小(P=0.035)及手术时间(P=0.003)是影响出血的主要因素;而患者年龄、性别、BMI、合并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泌尿系感染、穿刺定位方式、穿刺肾盏位置及术者经验不是出血的风险因素。多变量回归分析中,鹿角形结石(OR=5.47)、合并糖尿病(OR=6.16)及手术时间过长(OR=1.03)可显著增加PCNL出血的风险。结论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史、鹿角形结石、及手术时间过长均能增加PCNL术中、术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血清前清蛋白(PA)检测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0例经呼吸内科确诊的细菌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另选4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PCT和PA检测分别采用免疫发光法和比色法,测定两组血清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512,P=0.0046),而PA水平则低于对照组(χ2=7.126,P=0.0058);观察组患者以上两项指标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628,P=0.0047)。治疗1周后,观察组PCT水平显著降低,而PA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29,P=0.034)。结论血清PCT和PA测定可作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规指标,对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病情评估和疗效判断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