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塞60例,依据住院期间心电图Ⅱ导联R/Q值分成R/Q>2、R/Q=1~2和R/Q<1三组。R/Q>2组的心电图Ⅱ导联抬高的ST段恢复快(为86.4小时),心绞痛复发率低(33.3%),心功能较好;而R/Q=1~2、R/Q<1组恢复慢(分别需228.3、298.4小时),而且住院期间心绞痛复发率高,心功能较差。表明用R/Q值估计病情和心功能是一简单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中国健康人群 12导联心电图Q波参数的正常范围 ,评估传统的Q波标准。方法 :采集5 36 0例 (男 36 14例 ,女 174 6例 )健康人心电图资料 ,并按性别分为 5个年龄组 ,计算各年龄组Q波时限、振幅和Q/R比例的中位数和正常上限值 ,以及各导联上QS波类型的发生率。结果 :男性Q波时限稍长于女性 ,性别差异为 2~ 5ms。Q波时限正常范围在Ⅰ、V5和V6导联≤ 2 5ms ,在aVL导联≤ 4 5ms ;在下壁导联中 ,Q波时限正常范围在Ⅲ导联 <4 0ms,在Ⅱ和aVF导联 <30ms。各导联的Q波振幅正常上限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显示较大的变异。Q/R比例的正常上限值在Ⅰ、Ⅱ导联一般 <2 5 % ,而在V5和V6导联 <15 % ;aVL、Ⅲ和aVF导联的Q/R比例正常上限值在不同年龄组间显示较大的变异。QS波类型在V1导联的发生率为 1.5 % (80 / 5 36 0 ) ,在V2 导联的发生率为 0 .2 % (9/ 5 36 0 )。除Ⅲ和aVL导联外 ,传统的Q波标准的诊断特异性可达到 99%~ 10 0 %。结论 :Q波参数的正常值标准有明显的导联依赖性。适当调整传统的Q波标准 ,可望提高心电图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院63例初发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MI)患者Ⅱ导联R/Q比与心电图恢复速度的关系及对AMI近期预后的意义。提示R/Q比值越大,心电图恢复越快,临床表现越轻。病后第12小时心电图恢复快的,以后恢复也迅速.R/Q比值及心电图恢复速度可作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张茜 《心电学杂志》2005,24(2):109-110
患者男性,68岁。因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1.5年时发现心率缓慢(40次/m in)就诊。急查心电图(图1A)示:各导联未见窦性P波,心率慢而规则,频率29次/m in,Q R 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8s,Ⅰ、aV L导联呈rs型,SaVL>SI;Ⅱ、Ⅲ、aV F导联呈qR S型,RⅢ>RⅡ,电轴由原来的+58°增至+107°,V1导联呈Q R型,V2导联呈qr型,V5导联呈R S型,R/S<1。ST段V1导联抬高0.1m V,V2导联呈弓背向上抬高0.7m V,V3导联呈马鞍型抬高0.4m V;T波V4、V5导联高尖,两肢基本对称,基底部狭窄呈帐篷状改变。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窦室传导,不定型心室内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壁导联异常Q波在诊断陈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电图下壁导联出现异常Q波的患者,结合其病史及辅助检查,了解下壁导联异常Q波临床谱,明确与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的鉴别。结果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心电图提示下壁异常Q波患者103例,平均年龄(57±2.3)岁。异常Q波的诊断标准:下壁连续2个导联Q波时限≥0.03s、Q波振幅≥0.1 mV。27例出现在Ⅱ、Ⅲ、a VF导联,61例出现在Ⅲ、a VF导联,15例仅出现在Ⅲ导联;9例QⅡ≥0.04s+Q/R≥1/4,24例伴ST-T改变,79例不伴ST-T改变。其中陈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1例,非心肌梗死患者82例。陈旧心肌梗死患者下壁导联均在Ⅱ导联出现异常Q波,9例患者心电图QⅡ≥0.04s+Q/R≥1/4均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结论下壁导联异常Q波是诊断陈旧下壁心肌梗死的重要线索,Ⅱ导联异常Q波支持陈旧心肌梗死的诊断,但异常Q波并非其唯一诊断线索,需要结合患者病史及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6.
733名正常人背部导联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综合报道733名正常人背部导联(V_7、V_8、V_9)心电图特征,并就背部导联的QRS波形态、Q波时间振幅、Q/R比值、ST-T改变及V_1,V_2R/S>1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背部导联与常规导联有较多不同.认为背部导联的病理性Q波指标应为:在V_8导联上Q≥0.04秒、Q/R>1/2;V_9导联上Q>0.01秒、Q/R>1.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心电图呈演进性急性穿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改变,并于24小时内恢复。患者男性57岁,无心脏病史,入院时昏迷,无局灶性神经障碍,血压110/70,后升至140—150/70—80mmHg。心电图示房颤,Ⅱ、Ⅲ、aVF示异常Q波,Ⅰ、Ⅱ、aVL、V4~6的ST压低与4年前正常心电图相比为新的改变。1小时后下壁导联R波消失,5小时后Q波加深。12小时后除Ⅲ导联Q波及侧壁导联仍有缺血改变外,其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9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Ⅱ导的R/Q比值、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及幅度、血酶、心功能、心律失常等情况,结果认为在AIMI时,Ⅱ导的R/Q比值<1、伴有Ⅱ°以上的A—VB、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范围广且程度重、合并右室梗塞等情况,均为AIMI的高危亚群,它们虽可独立存在,却都不能作为唯一的指标。在予后判断上、其意义几乎均等,不论合并任一指标,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182例的收缩时间间期(STI),其中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及心肌梗塞99例,并与100名正常人作了比较。本文还分析了心肌梗塞 A 组(梗塞后 ST 段恢复正常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与 B 组(梗塞后 ST 段持续抬高者)急性期 Q 值(12导联心电图中出现梗塞 Q 波的导联数)及∑ST↑值(12导联心电图中各导联 ST 段抬高毫米数的总和)与喷血前期/左室喷血时间(PEP/LVET)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 (AMI) 5 0例 ,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  5 0例AMI中合并ARVI 18例 ,发生率为 3 6%。下壁、正后壁AMI 2 3例中合并ARVI 12例 ,发生率 5 2 2 %。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 ,其后ST 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 导联Q波消失 ,STⅢ /Ⅱ 抬高 >1,STⅡ 抬高≥ 1mm ,V1 ~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 ,STV2 ↓ /STaVF↑≤ 5 0 %等表现。结论 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右胸导联异常Q波 ,动态ST 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 ,常规 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11.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儿童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41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儿童和101名正常同龄儿童的心电图,经比较分析,DMD组心电图指标异常24项,分别涉及40例患儿,其中主要改变是V_1导联高R波,Ⅰ、Ⅱ、Ⅲ、aVL、aVF、V_(5-3)导联深窄Q波及ST-T改变、Q-T间期延长和窦性心动过速等。结合患儿的心缩间期测量结果发现,心电图异常越显著,改变项目越多,其心功能下降越明显,提示利用心电图指标可综合估价DMD患儿的心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探讨胸前导联R波振幅总和/(S波+Q波)振幅总和比值[R/(S+Q)]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273例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计算出院时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R/(S+Q)。主要研究终点是2年临床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次要研究终点是任何支架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与R/(S+Q)≥0.51组相比,R/(S+Q)<0.51组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CK-MB数值升高(P<0.05),肌钙蛋白I数值升高(P<0.05)、LVEF明显降低(P<0.05),出院时胸前导联QRS时限更长(P<0.01),胸前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的患者更多(P<0.01),胸前导联R波振幅总和明显减少(P<0.01),胸前导联(Q波+S波)振幅总和明显升高(P<0.01),胸前导联R/(S+Q)明显降低(P<0.01)。心电图胸前导联R/(S+Q)比值评估患者发生本研究定义的MACE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711,对预测...  相似文献   

13.
韩彬  岳文雅 《心电学杂志》1997,16(2):115-115
患者女,58岁。因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月余,近日逐渐加重而入院。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每次持续10min左右,常定时发作,有明显周期性,无明显诱因,使用硝酸酯制剂效果不佳,休息不能缓解疼痛。体检:BP20/12kPa(150/90mmHg),心界不大,心率6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无殊。无心绞痛时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心率60次/min,Ⅱ、Ⅲ、aVF导联T波低平,V_1—V_3导联T波倒置,V_4一V_6导联T波约为R/10。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住院期间静息时心电图均呈上述改变。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心率65次/min,V_1—V_6导联T波同静息时,Ⅱ、Ⅲ、aVF导联(附图)T波有低平和倒置两种状态,呈有规律的单纯性T波3:1电交替状态。心绞痛停止约10min后描记心电图,又恢复静息时状态。住院期间共记录到3次心绞痛发作时及发作后的心电图变化,均如上述改变。  相似文献   

14.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分析35例该类患者的室速和频发室早的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情况。结果: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简称左冠窦)的30例、无冠状动脉窦3例和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2例。左冠窦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rS或QS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2或V3导联,V5、V6导联为高振幅R波,无S波;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1.29±0.36。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下起源的心电图特点:和左冠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基本相同,但V5、V6导联有S波。无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心电图特点:Ⅰ和aVL导联为Rs或R波形,Ⅱ、Ⅲ和aVF导联为R波形,胸导联R波移行区在V3导联。34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65~120min,X光曝露时间12~30min。1例出现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随访2~5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主动脉窦内的室速和/或频发室早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Ⅱ、Ⅲ、aVF导联R波切迹对检出房间隔缺损(ASD)的意义。方法分析74例ASD心电图,74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ASD的诊断均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和未予手术矫正。结果 74例ASD心电图中,Ⅱ、Ⅲ、aVF导联出现R波切迹者44例(59.5%),其中8例(10.8%)于Ⅱ、Ⅲ、aVF导联中的一个导联出现R波切迹,16例(21.6%)两个导联出现R波切迹,20例(27.6%)三个导联同时出现R波切迹。正常人组中仅7例)9.4%)在Ⅱ、Ⅲ、aVF导联中出现R波切迹,一个导联、两个导联及三个导联出现R波切迹的例数分别为3例(4.0%)、2例(2.7%)和2例(2.7%)。ASD组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出现R波切迹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组(59.5%vs.9.4%,p<0.005)。以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出现R波切迹诊断AS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9.5%和90.5%。结论心电图Ⅱ、Ⅲ、aVF导联R波切迹是心电图诊断ASD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源与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心电图的主要区别.方法 回顾分析因频发室性早搏,心电图室性早搏胸前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行射频消融成功的患者126例,分为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组66例,主动脉窦(ASC)起源组60例.结果 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和R/S波幅指数ASC组高于RVOT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RVOT组高于ASC组.ROC曲线分析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鉴别室性早搏起源有较高价值.结论 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且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室性早搏,分析V1、V2导联R波时限指数、R/S波幅指数和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可判断RVOT起源与ASC起源,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妊娠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记录51例研究对象(平均29.5±4.6岁)孕前期、孕中期、孕晚期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每份心电图的心率、心电轴、P波时限、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Ⅱ和V1导联的P波振幅、各个导联Q波、R波、S波、T波振幅,比较各项指标在孕前期、孕中期、孕晚期的变化。结果 十二导联心电图的心率、心电轴、P波时限、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等时间相关的数据在孕前、孕中、孕晚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Ⅰ导联R波振幅在孕晚期大于孕前和孕中期(均P<0.01),aVL导联R波振幅孕晚期均大于孕前(P<0.01)。V1导联S波振幅在孕晚期小于孕前(P<0.05),V2导联S波振幅在孕中期小于孕前(P<0.05)。V1导联R/S在孕晚期大于孕前期和孕中期(P<0.05),V2导联R/S在孕晚期大于孕前(P<0.05)。Ⅰ、aVR、aVL导联T波振幅在孕晚期大于孕前(P<0.01)和孕中期(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QRS波和T波形态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867名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分析QRS波和T波形态。结果右胸导联Q波的发生率与V1导联R波的幅度有密切关系,V1呈QS型、V3R~V5R多数有Q波。V1呈rS型,则R波幅度越小,V3R~V5R出现Q波的机会越大;右胸导联V1→V3R→V5R直立T波出现逐渐减少,倒置T波出现逐渐增多。结论健康人右胸导联心电图V1、V3R~V5R出现Q波和T波倒置不能作为诊断合并右室心肌梗(RVMI)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电图胸导联ΣQ/ΣR与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 a, Lp(a)]、载脂蛋白B (apolipoprotein B, Apo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 ApoA-1)联合预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cute 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148例接受PCI术的ASTEMI患者,均于入院时行心电图、血清Lp(a)、ApoB、ApoA-1检查。PCI术后随访30 d,根据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结果 预后不良组ΣQ、ΣQ/ΣR大于预后良好组,ΣR小于预后良好组,血清Lp(a)、ApoB、ApoB/ApoA-1高于预后良好组,ApoA-1低于预后良好组,且ΣQ/ΣR与Lp(a)、ApoB/ApoA-1呈正相关(P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将其他混杂因素校正前后,心电图胸导联ΣQ/ΣR...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左冠状动脉窦及右冠状动脉窦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心电图特征。方法:入选成功行主动脉根部室早消融的患者20例,按消融部位分为左冠状动脉窦室早组(LCC组)15例、右冠状动脉窦室早组(RCC组)5例,比较两组心电图特征。结果:RCC组患者Ⅰ导联均为R波;LCC组患者Ⅰ导联4例为QS波,10例为RS或rs波,1例为R波(χ~2=16.80,P0.01)。与RCC组比较,LCC组患者Ⅲ导联R波振幅增高[(2.01±0.45)mV对(1.45±0.33)mV,P0.05]、aVL导联QS波振幅加深[(1.20±0.24)mV对(0.65±0.21)mV,P0.01]、R波振幅Ⅲ/Ⅱ比值及QS波振幅aVL/aVR比值增大(1.09±0.12对0.80±0.12,P0.001;1.31±0.35对0.60±0.24,P0.001)、Ⅰ导联QRS波时限缩短[(78±32)ms对(120±13)ms,P0.05]、aVL导联QRS波时限延长[(128±14)ms对(100±24)ms,P0.05]。除1例患者因起源点临近左冠状动脉开口而放弃消融外,其余均消融成功。平均随访(13±6)个月,无复发病例及并发症。结论:对于体表心电图提示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患者,Ⅰ导联R波提示RCC室早,Ⅰ导联RS或rs波提示LCC室早;与RCC室早相比,LCC室早Ⅲ导联R波振幅较高、aVL导联QS波振幅较大、R波振幅Ⅲ/Ⅱ比值及QS波振幅aVL/aVR比值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