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S基因的突变,探讨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与HBV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根据随访确定新生儿是否发生宫内感染,将HBsAg阳性母亲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经PCR扩增HBVDNA,基因克隆、测序,分析前S/S基因的突变。结果共得到60株HBV病毒株序列,所有毒株均属于C基因亚型、adr亚型;16个位点的突变在宫内感染组母亲及其新生儿中没有或很少发生,在对照组母亲中发生率较高,其中nt2749、3086、309、676、684、3114、70、161、308、213、373、405位点突变在3组中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所有病毒株前S/S基因均存在突变,某些突变位点在非宫内感染组母亲中的发生率较高,HBV宫内感染的发生可能与某些位点基因是否发生突变或其所在的功能区是否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从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中扩增得到包括HBV前C/C区和前S/S区基因的2.5kb基因片断或前S/S区1.2kb基因片断,克隆、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比较母婴HBV基因序列的差异。结果4对发生宫内感染的母婴HBV序列共得到43株,都属于HBVC基因亚型、adr血清亚型。HBV前S/S区序列中,新生儿序列的差异性低于母体(P〈0.05)。4对母婴问序列的平均相似率分别为99.47%、99.39%、99.37%和99.46%;母婴序列具有高度一致性;每对母婴序列间的进化距离都比较小,核苷酸差异率分别为0.4、0.8、1.2和0.3。母婴序列间均存在1个或数个核苷酸位点的差异,母体内的优势株和新生儿体内的优势株不完全相同。结论母体内的优势株或弱势株都可以通过宫内传播感染新生儿,可能与其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提示HBV的宫内传播存在基因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C基因型HBV变异与宫内传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变异情况,探讨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的399对携带HBV的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母亲及其新生儿基本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且主/被动免疫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者判定为HBV宫内传播。按克隆测序要求,母亲HBV DNA载量须≥106 IU/ml,在54例发生HBV宫内传播者中,以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对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以随机种子方法选择同等数量未发生宫内传播的母亲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经PCR扩增HBV DNA、基因克隆、测序,对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进行病毒基因组变异分析。结果 44例样本中39例(88.63%,39/44)为C基因型,其余2例为B基因型,3例为B与C混合型。将42例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的406条克隆株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其中宫内传播组204条,对照组202条。HBV宫内传播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介于8.67~40.73之间,P<0.05);HBV宫内传播组PreC和X区碱基缺失突变率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17.82和34.78,P<0.001)。X区nt1644~1645和nt1649~1650分别存在31 bp和27 bp的插入突变,且均发生于对照组。结论 携带C基因型HBV的母亲病毒基因组PreS1、S、C、P区碱基置换突变与HBV宫内传播有关;PreC区的缺失突变、X区的插入和缺失突变可能降低了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在阻断母婴传播过程中S基因变异的特点,比较与未予阻断者的差异,探讨基因变异与宫内传播的关系,协助评价HBIG的治疗安全性.方法将18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母亲及其宫内感染新生儿按母亲产前处理分为HBIG组8对,母亲于产前3月起肌肉注射HBIG 200~400IU至分娩前;对照组10对,母亲产前不接受HBIG者.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片段并直接测序.以每对病例第一份(母亲孕中期)血清HBV株S基因区氨基酸(或核苷酸)作为标准,对每对病例第二份血清(母亲分娩前)和第三份血清(新生儿)HBV株进行分析.结果HBV S区碱基替代突变率和氨基酸变异数在HBIG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例宫内感染儿17例其病毒株与母亲分娩前的优势株一致,其中4例为S区变异株;18例宫内感染儿病毒株分型B型adw2 12例,C型adrq^+6例.结论无症状携带HBV孕妇产前使用现有剂量HBIG至临产并未增加HBV S区的变异.HBV S区变异株和未变异株均可经宫内传播,宫内感染发生于孕后期;HBV S区变异并非发生宫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西HBsAg 无症状携带者乙肝病毒(HBV)前S 基因(PreS)缺失突变株的流行情况.方法 按现况研究的原理,用三阶抽样法,在广西东、西、南、北、中各选定1 个县,然后在每个县选择人口约1 000 人的自然村,调查该村全人群HBV 感染情况,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HBsAg 阳性血清HBV 前S 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 共调查4 513 人,HBsAg 总阳性率为8.7%(395/4 513),Pre-S 基因缺失突变率为4.9%(17/350),男、女突变率(5.1%、4.5%)无显著性差异(X2=0.07,P >0.05),25 岁以下没有出现缺失突变,突变率在50 岁年龄组最高,但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汉族人群突变率较高(6%);钦州突变率最高(7.5%),苍梧最低(1.5%),各民族之间、各县之间突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所有Pre-S 缺失突变都是框内突变,82.4%(14/17)的突变发生在或涉及Pre-S2 的5'端.Pre-S2 起始密码发生突变率为6.9%(24/350).基因型B、C、I 和D 前S 基因缺失突变率分别为6.1%(7/114)、4.1%(9/221)、7.1%(1/14)和0(0/1),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 广西HBV 无症状携带者前S 基因缺失突变率较低,PreS1 的3'端和PreS2的5'端是缺失突变的好发部位,低年龄组罕见,突变与性别、民族、地理位置和基因型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基因缺失突变是否是肝癌的危险因素以及它的作用是否受HBV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的混淆影响。方法按巢式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从隆安研究队列中选择33对病例(肝癌患者)和对照(HBsAg无症状携带者),配对的条件之一是病例和对照HBV核心基因启动子序列相同,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对研究对象血清HBV前S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肝癌患者组前S基因缺失突变率(45.5%,15/33)显著高于对照组(6/33,18.2%)(χ2=7.364,P0.01);男女间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28%与43.8%,χ2=1.386,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S缺失突变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危险比为7,95%可信区:0.861-56.894),而HBeAg,抗-HBe及肝功能则与肝癌无关。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组与核心基因启动子野毒株组之间的前S缺失突变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597,P0.05)。结论HBV前S缺失突变是肝癌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它的发生及作用与核心基因启动子双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S蛋白序列突变与HBs Ag、anti-HBs共阳性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33例HBs Ag、anti-HBs共阳性的CHB患者作为试验组,随机选择33例HBs Ag阳性而anti-HBs阴性的CHB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乙型肝炎病毒S区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两组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均为B或C基因型,未见其它基因型;两组在年龄、性别、HBV基因型、血清HBV DNA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试验组S蛋白在N-端(2. 61%vs. 1. 21%)、主要亲水结构区域(1. 69%vs. 0. 48%)(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特别是"α"决定簇(3. 23%vs. 0. 63%)的氨基酸突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01),但在C-端(1. 75%vs. 1. 22%)氨基酸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试验组突变率最高的点是S蛋白的第126位氨基酸;两组氨基酸插入和缺失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CHB患者中S蛋白序列氨基酸的突变特别是"α"决定簇的突变可能与HBs Ag、anti-HBs共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西宁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C基因前区(preC/C)与C基因启动子(BCP)的变异株在HBV感染者中的状态及与HBeAg在血清学中的关系. [方法]使用一条PCR错配引物和引入BCL1酶切位点,扩增一条nt1765-nt1895核苷酸片断,以序列分析扩增产物. [结果]在nt130核苷酸片断中,A83突变率为9.3%,BCP突变率为43.6%,25例野毒株的突变率达17.0%;HBeAg阴性病例中A83突变率为9.3%,BCP突变率为78.1%;HBsAg阴性、抗-HB8阳性的双阳病例中A83和BCP双突变为99.7%;HBV感染的不同临床病例主要显示于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组,BCP突变率分别为75%及71%. [结论]HBV双突变与肝炎的严重性有密切联系,BCP双突变对e系统表达有一定影响.PCR技术和基因测序分析有重要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者和HBV单独感染者HBV基因组三个重点区域的变异。方法收集湖南省HIV-1/HBV合并感染患者(试验组)和HBV单独感染患者(对照组)血清各40份,进行HBV全基因组扩增及测序,并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有59份血清HBV成功分型和测序,其中试验组21份,对照组38份,试验组与对照组HBV载量值和不同基因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试验组4例患者血清标本HBV在前S区22个氨基酸发生变异,12例在前C区和BCP区45个核苷酸发生突变,试验组和对照组前S区氨基酸总体缺失突变率分别为0. 60%、0. 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42,P 0. 05)。试验组与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各个主要突变位点变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前C区和BCP区总体变异发生率分别为1. 36%、1. 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920,P 0. 05)。结论共感染患者的HBV变异水平与单感染患者基本一致,短时间内HIV-1暂未对HBV的进化突变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重庆地区不同亚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株PreS/S基因参照序列。方法 扩增18例HBV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的PreS/S基因,应用同源性分析和对齐比较等方法确定基因型/血清型,并选同HBV亚型的PreS/S拟定参照序列。结果 9株基因型B/血清型adw2、6株基因型C/血清型adrq 、3株基因型B/血清型aywl;建立的重庆地区基因型B/血清型adw2、基因型C/血清型adrq HBV流行株PreS/S参照序列,与华东华南、东北华南地区同亚型的参照序列比较分别有6个、13个核苷酸差异,均可引起4个氨基酸差异。结论 初步建立了重庆地区HBV基因型吲血清型adw2、基因型C/血清型adrq HBV流行株PreS/S基因参照序列。  相似文献   

11.
一对父亲与胎儿所携乙型肝炎病毒前S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筛选一位父亲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的慢性携带者和母亲无任何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的子宫内受染胎儿为研究对象,分析父、儿所携带HBV前S基因的基因序列,探讨HBV男性垂直传播的存在。方法:应用半套式PCR检测父亲、胎儿的PreS1/S2基因,将扩增的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进行克隆测序,并与文献中的中国人参照株序列相比较,结果:父、儿血清中均扩增出前S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二者的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且均有183bp的PreS1基因缺失,而与中国人参照株序列的同源性为89%,结论:父、儿前S序列的高度一致性表明HBV极可能存在男性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基因突变与HBV的感染和复制以及血清ALT水平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44例不同e系统表达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2抗原(Pres2Ag)及其抗体(Pres2Ab),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VA,PCR固相杂交法测定前C区1896变异株前C区1896变异的存在状况,并对AL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前C区1896变异株在HBeAg与抗-HBe阳性标本中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33%和46.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凡前C区1896阳性样本,一般HBeAg阴性,抗-HBe阳性,且HBV-DNA的值很高,与HBeAg( )DN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DNA阳性标本Pres2Ag阳性率为81.8%;Pres2Ab为零;且ALT异常水平达(105±207) U/L. 结论HBV-DNA的病毒含量,前C区1896变异导致抗HBe阳性以及前S2蛋白的存在与HBV的感染和复制有密切关系;提示由前C区1896变异引起的抗-HBe阳性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更容易引起ALT升高,证实HBV活性复制是肝细胞持续破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HBsAg阳性的血清学少见模式PreS1抗原,观察各少见模式PreS1抗原检出情况,探讨各少见模式PreS1抗原与HBeAg和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分别对6种HBsAg阳性的血清学少见模式PreS1抗原及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6种HBsAg阳性的血清学少见模式PreS1抗原检出率不同,HBeAg阳性的少见模式PreS1抗原检出率较高,阳性率介于83.3%~90.0%;而HBeAg阴性的少见模式PreS1抗原检出率较低,阳性率介于21.4%~50.0%。各少见模式PreS1抗原检出率与HBeAg及HBV-DNA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HBeAg阳性的血清学少见模式PreS1抗原检出率与HBeAg存在与否密切相关,PreS1抗原阳性提示少见模式血清存在HBV感染或活动性复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体外活化Toll样受体3(TLR3),探索将Poly I:C(免疫佐剂)作为TLR3配体提高HBV宫内感染者TLR3蛋白含量,进而通过改变HBV宫内感染者DCs细胞及B细胞百分比,提供改善机体免疫状态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方法连续收集152对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流行病学资料,并采集新生儿脐血及股静脉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生儿出生24 h内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以进行体外培养,经HBV与Poly I:C刺激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新生儿CBMCs的TLR3蛋白含量及DCs细胞、B细胞的百分比。结果:HBV非宫内感染的TLR3蛋白含量在经HBV以及PolyI:C+HBV后呈现下降趋势。而HBV宫内感染组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HBV非宫内感染组与宫内感染组CBMCs经PolyI:C+HBV刺激活化后,两组TLR3蛋白含量、mDC、pDC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P=0.91;t=0.46,P=0.64;t=0.21,P=0.23);而两组B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P=0.02)。HBV宫内感染组经Poly I:C+HBV刺激后与非宫内感染组经HBV刺激后的B细胞百分比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2)。结论:Poly I:C作为免疫佐剂一定程度上提高HBV宫内感染者的TLR3蛋白水平,使宫内感染组的TLR3蛋白水平逐渐接近于非宫内感染组,进而改变CBMCs中DCs细胞及B细胞百分比含量,为改善HBV宫内感染新生儿的免疫状况使其接近非宫内感染者水平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5.
徐群香  黄星  龙禹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9):1402-140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TLR-4、HBD-2及IFN-γ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择乙肝标志物HB-sAg、HBeAg为阳性且肝功能正常的孕妇57例为试验组,根据脐血清乙肝两对半结果,分为宫内感染组26例,宫内未感染组31例,外周血血清HBV标志物均为阴性的正常分娩孕妇2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孕妇外周血血清IFN-γ水平;SYBR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TLR-4,HBD-2在孕妇胎盘组织中的表达,选择GAPDH为内参。结果:①宫内感染组TLR-4,HBD-2,IFN-γ的表达均显著低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0.01)。宫内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胎盘TLR-4、HBD-2与孕妇外周血IFN-γ水平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r=0.815,P<0.01;r=0.685,P<0.05)。结论:TLR-4、HBD-2下调与IFN-γ水平下降相关,导致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T细胞亚群,探讨HBV宫内感染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68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和新生儿出生24 h内外周血乙肝病毒标志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母亲和新生儿外周血HBV-DNA含量,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新生儿股静脉血中的CD3+、CD4+、CD8+T细胞亚群,并分析HBV宫内感染与T细胞亚群表达的关系。结果: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股静脉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与未宫内感染组相比升高,CD4+/CD8+与未宫内感染组新生儿相比降低,宫内感染和非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股静脉血T细胞亚群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未观察到HBV宫内感染新生儿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