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形成发生蛋白在兔关节软骨全层缺损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节软骨的修复能力极为有限 ,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促进其再生或修复。近年来用生长因子加速关节软骨修复或促进关节软骨再生越来越受到重视 ,骨形成发生蛋白 (BMP)是个很有希望的生长因子。目前认为 ,成骨细胞与成软骨细胞是同源的[1 ] 。笔者研究发现 ,BMP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seromalcell,MSC)向骨形成细胞方向分化。据此 ,笔者用BMP DBM(脱钙骨基质 )修复兔全层关节软骨缺损 ,最长观察 48周 ,以评价BMP在关节软骨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DBM制备 :选取新鲜牛股骨上端松质骨 ,截…  相似文献   

2.
骨形态发生蛋白 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 7,BMP 7)又称成骨蛋白 1(osteogenicprotein 1,OP 1)是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的成员 ,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 ,尤其在诱导骨组织和肾组织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至今已有大量报道证实BMP 7有助于骨及软骨组织缺损的修复 ,显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 ,BMP 7能减轻大鼠急性缺血性肾衰竭的严重程度 ,将来有可能用于肾衰的治疗。人BMP 7全长cDNA编码 431个氨基酸 ,分为信号肽段、前体肽段和成熟肽段。成熟肽具 7个Cys,形成三个链内二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β-甘油磷酸钠(β-GP)和维生素C(VitC)对猪骨形态发生蛋白(pBMP)体外诱导小鼠肌组织成骨的影响.方法:借助组织培养、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pBMP体外诱导小鼠骨骼肌成骨过程.结果:改良体系下,软骨形成率为81.2%,钙化率为50.0%;常规体系下,软骨形成率为44.8%,钙化率为6.9%,均明显低于改良体系组.结论:含Dex、β-GP和VitC的改良体系可使pBMP体外诱导肌组织成骨加速,并有助于钙化和软骨内骨化  相似文献   

4.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为研究对象,制作桡骨骨折愈合模型。伤后不同时期处死取材,分别进行这和BMP、TGF-β和bF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1)伤后3d开始形成原始骨痂。1周时肉芽组织中的间质细胞开始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形成后再进行软骨内化骨。4周时形成连接骨折端的桥接骨痂。2  相似文献   

5.
骨形成蛋白复合生物活性陶瓷修复骨缺损时血管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BMP)复合生物活性陶瓷(BGC)修复骨缺损时血管的变化。方法采用血管铸型方法,取大白鼠8只,随机分为4组。在麻醉下造成股骨中段1cm×0.5cm缺损,然后植入BMP-BGC复合材料。术后不同时相分别处死动物,观察缺损区微细血管的变化。结果植入BMP-BGC复合物后1周,在颗粒之间可见血管芽和新生血管形成。植入后2周,更多的血管形成,并构成血管网。植入后3周,血管网仍可见,有些血管向BGC颗粒孔中生长。术后4周,骨缺损已愈合。与对照组相比,在BMP-BGC植入组中,新生血管的数量在4个时间点上都比对照组多,新骨形成也明显较早。结论BMP不仅可诱导间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而且也可以刺激血管的形成。这些新生血管既为骨缺损的愈合带来营养物质,又为新骨形成提供了更多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6.
不同孔径钻孔术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钻孔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过程,比较不同孔直径钻孔术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用中国白兔24只,在股骨关节面造成6mm×8mm全层软骨缺损,分别施行孔径1mm和1.5mm的钻孔术,术后4、8周取材,行组织学,光、电镜检查并进行评估.结果:(1)两组的优势修复组织均混有类透明软骨、幼稚软骨和纤维软骨,对照组为纤维组织.(2)修复组织厚度,1mm孔比1.5mm孔厚.(3)修复组织覆盖缺损的面积,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软骨下骨钻孔可修复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小孔比大孔修复效果好,非钻孔的缺损修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关节软骨损伤与修复及异位化骨中的作用,本研究观察了部分纯化的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高度纯化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hBMP)对体外贴壁培养原代、反分化人胎儿关节软骨细胞及鼠3T3成纤维细胞DNA、胶原和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发现:部分纯化的bBMP和高度纯化的hBMP均不促进原代人关节软骨细胞合成DNA和胶原,并显著抑制其蛋白多糖的合成。部分纯化的bBMP对反分化关节软骨细胞和鼠3T3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胶原合成和蛋白多糖合成却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本研究认为,BMP诱导下的关节软骨细胞不会发生反分化,而有可能进一步向肥大软骨细胞样细胞或成骨细胞样细胞方向分化,并可能使反分化的软骨细胞重新表达软骨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8.
IL1,TGFβ和BMP在骨性关节炎的关节软骨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1(IL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在骨性关节炎的关书软骨中的表达。结果显示:(1)IL1与TGFβ在病损的关节软骨表浅层细胞中表达,TGFβ还在病损的关节软骨中由发生族集的软骨细胞表达。(2)在关节软骨病损达软骨下骨部位,BMP,TCFβ和IL1在新生的软骨组织的一些细胞中表达。我们的结果提示,IL1,TGFβ和BMP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的形式,在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涉及关节软骨的病损及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ex),β-甘油磷酸钠(β-GP)和维生素C(VitC)对猪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体外诱导小鼠肌组织成骨的影响。方法,借助组织培养,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pBMP体外诱导小鼠骨骼肌成骨过程,结果,改良体系下,软骨形成率为81.2%和钙化率为50.0%,常规体系下,软骨形成率为44.8%和钙化率为6.9%均明显低于改良系组,结论:含Dex,β-GP和VitC的改良体  相似文献   

10.
骨形成蛋白在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mRNA水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岩 Tipo  GL 《中华创伤杂志》1996,12(6):353-355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BMP)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及发挥作用方式.方法:在建立兔颌骨骨折愈合模型的基础上,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的方法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间分别检测BMP表达产物和BMP2mRNA转录水平.结果:在骨折愈合早期由受创伤的骨基质释放的BMP在骨膜及骨断端骨髓中的骨诱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受到诱导刺激的细胞在分化为具有成骨及成软骨能力的细胞的同时,也具有合成及分泌BMP的能力,这种能力保证了正常骨组织的形成.结论:本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BMP骨诱导贯穿于骨折愈合整个过程,BMP在骨折愈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带血管骨膜(VP)和同种脱钙骨基质(DBM)联合移植替代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以兔桡骨中央25mm的大段骨缺损为模型,通过X线观察、X线平片骨缺损修复Lane评分、组织学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术后4,8,16周时VP+DBM联合移植与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4周VP+DBM联合移植及自体骨移植均已较好地完成了缺损的修复,而前者的Lane评分、皮质骨密度、力学抗扭刚度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但术后8,16周时两者之间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P+DBM联合移植早期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好于自体骨移植。后期两种方法修复效果基本一致。VP+DBM联合移植后,两者之间建立了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带血管骨膜(VP)和同种脱钙骨基质(DBM)联合移植替代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 以兔桡骨中央25mm的大段骨缺损为模型,通过X线观察、X线平片骨缺损修复Lane评分、组织学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术后4,8,16周时VP+DBM联合移植与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 术后4周VP+DBM联合移植及自体骨移植均已较好地完成了缺损的修复,而前者的Lan  相似文献   

13.
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骨生长愈合中的组织细胞来源、作用方式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建立颌骨骨折模型,利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与骨组织关系较为密切的BMP2和TGFβ1mRNA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的表达.结果:处于分化状态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内BMP2mRNA的水平较高,处于功能活跃期的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内TGFβ1mRNA的水平较高.BMP2的基因表达水平在骨折愈合的膜内成骨阶段较高;TGFβ1的基因表达水平在骨折愈合的软骨形成期和软骨骨化阶段较高.结论: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与BMP的合成有关,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与TGFβ的合成有关.BMP在骨折愈合早期的骨诱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向骨细胞系分化,而TGFβ则主要在骨折愈合后期调节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增殖,并增强其合成基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初生公牛长骨干制成异种脱钙骨基质(XDBM)和异种骨基质胶(XBMG),加DS-CaSo4或CaCl2+Na2HPo4+KH2Po4,分别移植至Wistar大鼠颅骨8mm直径圆形骨缺损区和双侧股四头肌穴内。经X线照片和组织学观察20周,证实均可以发生诱导成骨,与对照组(XDBM或XBMG加生理盐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成骨方式为软骨内骨化,但成骨迁延时间较长且不够完善。作者认为:实  相似文献   

15.
聚乙醇酸负载同种异体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应用聚乙醇酸(PGA)负载的兔软骨细胞培养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关节软骨缺损.方法:应用在生物体内可降解吸收、纤维状多孔态的PGA作为支架行兔软骨细胞培养.培养14天后,软骨细胞在PGA提供的三维空间中大量分裂、增殖并合成大量软骨基质,形成PGA-软骨细胞复合体,然后利用该复合体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对侧膝关节作对照.术后行大体、组织学、电镜动态观察及修复组织厚度测定.结果:PGA在术后8周完全降解吸收,实验侧与对照侧修复组织的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6周在实验侧可见典型的软骨组织,电镜下为成熟的软骨细胞,而对照侧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应用PGA-软骨细胞复合体移植,可修复同种异体的兔关节软骨缺损,为临床治疗关节软骨缺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骨缺损修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SPECT检查骨缺损修复效果。40只新西兰白兔均于两侧桡骨干造成15cm缺损后分成4组,A组植入25mg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纤维蛋白的复合物;B组植入25mgBMP;C组单纯植入纤维蛋白;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不同时间进行骨骼显像,同时进行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周发现再生性骨盐沉积活动,以A组最为活跃,B组其次,所揭示规律与组织学和放射学检查结果吻合。因此,SPECT和常规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更早、更全面地评价骨缺损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局部注射DBM,BMG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选用Wistar大白鼠尺骨中段截骨造成骨缺损模型,骨缺损长度平均6.1mm。81只大白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7只。术后2周各组分别于骨缺损部位注射脱钙骨基质(DBM)、骨基质胶(BMG)及明胶各50mg的生理盐水混悬液。结果表明:DBM、BMG组注射2周,X线照片示骨缺损开始修复,BMG组12周完全修复,DBM组16周完全修复。新骨形成较其它报道略为提早。本实验未见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8.
在50只兔的100个颅骨缺损动物模型中分别植入:(1)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牛脱蛋白骨(bDPB)和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rhTNFα);(2)bBMP和bDPB;(3)rhTNFα和bDPB;(4)bDPB。植入后第1、2、4、6、8周行组织学检查及X线摄片;植入后第10天、42天行35S和45Ca液闪计数以及灰重测定。结果显示:三种材料复合物较两种材料复合物成骨更好,而后者又较单一的bDPB成骨好(P<0.01)。全部移植材料均与受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TNFα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能减轻免疫反应及在低浓度情况下有刺激成骨作用。我们认为:载体、骨诱导因子和生长因子的组合是构成具有生物活性人工骨的理想模式,而BMP、DPB和TNFα是一种新的有价值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9.
诱导性人工骨膜成骨效应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量效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的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人工骨膜,探讨它在肌内诱导成骨中的生物效应和吸附BMP的最佳含量,以求得最佳的量效关系。方法 先从猪皮中提取纯化胶原,制成厚约1mm的白色、柔软易折叠的胶原膜,以每10mg胶原膜为载体,分别吸附不同含量的猪BMP。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等压技术将Tc4、HA、BGC以30∶35∶35比例混合烧结成生物活性微孔钛种植体。孔内复合bBMP移植成年狗颌骨与股骨中,经LM、SEM、FM、EDXA等检测.BMP组1周界面出现大量松骨细胞及骨基质沉积,成骨细胞活跃。生物力学测试:2周2.362MPa,对照组4周才达2.214MPa。种植体综合3种材料的优点,克服各自不足,不但可进行切削性加工,制成形态各异植入体。而且还可行颌骨缺损修复。与骨组织通过3相(Tio、HA、BGC)形成化学结合及物理、机械嵌合。BMP的加入使界面成骨活动提前启动和加强,但BMP并未改变种植体内在成分和骨性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