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主要围绕“平脉”的基本概念及“平脉法”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分析阐发。按照原文编排体例,用串解的方式,依次从平脉大纲、诊脉之法、特异病脉、脉象类别及诸脉主病五个方面,重点解难辞、义,会通《內》《难》《金匱》及六经病篇来讨论“平脉法”的脉法奥旨及脉学思想。认为“平脉法”与“辨脉法”比较,立论偏重于临床脉诊的具体问题,如诊脉辨证的一些具体方法、特异疾患的脉象表现、临证脉象的类别及诸种脉象主病的举例论述等。指出,“平脉法”不但是《伤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医古代脉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经》“脉”字即指脉管脉象、诊脉、血气、精气等五个方面的含义。指出对“脉”字各种含义的了解及熟悉其不同的语言环境,将有助于对“脉”字作具体辨析并有益于正确理解和引用《内经》原文。  相似文献   

4.
四时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在《难经》中亦有相关论述。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脉象随四时而变化,即“春弦、夏钩、秋浮、冬沉”;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脉象也会随之产生“太过、不及、病、死”的变化。通过诊察四时脉中气的强弱,即“太过、不及”脉,以及脉中胃气的盛衰,即“病、死”脉,并结合当下季节的五行属性,可以诊察人体疾病的深浅、治疗的难易以及预后。四时脉作为人体与天地联系的重要诊察窗口,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主要脉证”语出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中医内科学》总论篇中,其在阐述气血、风寒燥火、痰湿饮、六经和卫气营血、脏腑的病机病证时,于每一证型下,列病机概要、主要脉证、治疗法则、方药举例等项,据1985年版《中医内科学》统计,“主要脉证”的使用频次达79次之多。笔者认为,将“主要脉证”作为中医专业的术语使用,其欠妥之处,概之有三点。 1.脉无主次之分:历代医籍关于脉象种类的记载不一,《脉经》提出24种脉象,《景岳全书》提出16种脉象,《濒湖脉决》提出27种脉象,而近代则多从28种脉象予以阐述。它们是通过部位、频率、形态、节律等方面来体会认识的。由于病变机体的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兼挟,病位、病性有变化,临床上常可见到相兼脉,亦称复合脉,如浮紧脉、沉迟脉,但无主要脉、次要脉之说。再者,总论篇中所述79种证型的脉象,实际上是该证型的带见脉象,且多为相兼脉,当无潜在的次要脉,故说“主要脉”似欠妥。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断学》六版教材对长脉做了如下论述:“脉象特征,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向上超逾寸部至鱼际者称为溢脉,下逾尺部者又称履脉。”又言长脉的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中医历代脉学著作并无“履脉”这一种脉象名称。根据教材所述,...  相似文献   

7.
脉诊研究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临床特色,脉象是诊病辨证的重要指征,也是治疗用药的主要依据。《内经》论脉从"三部九侯"到独取寸口,脉象描述形象易辨,脉理诊法细致全面。在《内经》的基础上,补充了众多病证的脉象,进一步揭示以脉象诊病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间歇脉刍议     
<正> 脉来时有歇止的脉象为间歇脉。常见的间歇脉主要包括结、代、促、散、涩和某些怪脉。本文拟以古代医家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探讨间歇脉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一、结脉《内经》中虽有结动之名,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指出结脉是无规律的歇止脉,但  相似文献   

9.
八维脉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脉象的分类方法,古今医家均有研究。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以缓、急、大、小、滑、涩为纲;《难经》以浮、沉、长、短、滑、涩为纲;徐灵胎《洄溪脉学》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持脉秘旨》以浮、沉、迟、数、细、大、长、短为纲;周学海《诊家直诀·八法总义》以“位、数、形、势”为纲。其中周学海提出的“盖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的指导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八维脉法从分析脉象的空间位置、时间位置、搏动状态三纲入手,综合归纳形成脉…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58条的“阴阳自和”,过去一般解释为“阴平阳秘”,是从病机的角度理解,但细考《伤寒论》多条论述“自和”的原文,所表达的均是“脉证”是否相符,而“阴阳自和”更专指寸尺部位的脉象是否阴阳脉相等同,以判断疾病是否向愈.以诊察脉象的角度理解“阴阳自和”,对于临床判断疾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金匮》脉象,主病独特,有一脉主病截然相反者,如浮虽主表,但不可概言表;沉虽主里,但不可慨言里;迟虽主寒,但不可概言寒:数虽主热,但不可概言热。《金匮》论脉,既论述具体脉象,又以之解释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的脉“平”令人费解,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明清以来医家的著述和现代学者的训诂结果中,伤寒大家胡希恕提出,出现脉“平”而非痰饮病典型弦脉,是因支饮兼外邪的结果.而现代训诂学者张正昭考证得出“平”字与“抨”字通假,脉“平”当作脉“抨”讲,为有抨弹感或兼有敷急的脉象.结合两位观点,得出脉“平”为支饮兼风寒外邪而出现的弦、紧、浮、数相复合的脉象——“抨”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中医心理脉象的临床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脉诊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早在东汉就有张仲景诊脉识“诈病”之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正确感知和识别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对医学心理学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几方面对心理脉象的临床识别作初步探讨。1 心理脉象和病脉的差异心理脉象和病脉均以寸口为候诊部位。搞清心理脉象和病脉之间的差异是识别心理脉象的关键。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11 脉象信息来源不同心理脉象和病脉同出寸口,但二者信息来源不同。病脉来源于疾病造成的病理状态;心理脉象来源于人体心理生理活动。来…  相似文献   

15.
紧脉小议     
<正> 紧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之一,紧脉的体象为:脉来绷急,左右弹手,状如牵绳转索。自古以来,医家多遵此说。如《脉经》:“紧脉,数如切绳状。”《脉诀》:“有力为紧,弹如转索。”《诊家枢要》:“紧,有力而不缓,其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外科精义》:“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医学入门》。“紧似牵绳转索”。《景岳全书》:“急疾有力,坚搏抗指,有转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内经》脉时合参思想和经验,以期更全面地学习中医学脉学理论,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撷选《内经》相关原文,对脉诊理论中的时间因素做简要分析,探讨昼夜、月相、季节等时间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总结《内经》脉时合参思辨方法。[结果]昼夜、月相、季节等时间因素与脉象关系密切,自然界的阴阳消长等具有明显的时间性,人体脉象与其相适应。脉时合参不仅可以知晓脉象随昼夜、月相、季节等的生理变化,还可根据脉、脏、时的关联准确判定病位,通过脉逆四时与否细测病情轻重,依据脉象随病情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预判病势预后,以及因时制宜指导临床治疗。[结论]《内经》脉时合参思想,内容丰富,在临床中运用广泛,蕴涵着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和中医学哲学思辨方法,值得深入挖掘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马丁 《宁夏医学杂志》1990,12(2):102-105
《金匮要略》一书是中医典籍中治疗杂病的典范。全书围绕着脉证合参,证不离脉的原则,层层深入,阐发医理。前22篇约398条中论述脉象的条文约145条,占全书的1/3以上。仅浮脉一种就有44处提到,其它诸脉亦不鲜见。后世“杂病重脉”之说溯源于此。本文结合自己学习体会,试将《金匮》脉法规律探讨如下,求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系统辨证脉学中的脉象要素多抽取单一物理变量,讲求纯化手指感觉,“敛”要素在传统28脉中没有出现,因传统脉象多是由几种感觉复合而成的复合脉象,所以,“敛”隐匿于某些脉象中.从古代文献以及现代脉象客观化研究进行探索,“敛”,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敛”在传统复合脉象紧脉、弦脉中都有体现.得出包含“敛”的传统脉象.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脉症不应”的论述,如色脉不应、形脉不应、脉与阴阳不应、脉与四时不应、脉与其他症状不应等。然而,考察整部《黄帝内经》,不但只字未提“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的问题,而且认为脉与症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表现,不能随意舍去。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将脉象与各种症状综合分析,究其“脉症不应”之机制,以准确辨别疾病的新久,推测其轻重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俞震《古今医案按》按语中的脉学特点及思想,从而丰富中医脉诊的理论体系,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借鉴。 [方法] 以《古今医案按》中530余条按语及部分医案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对俞氏按语中的脉学特色进行分析。 [结果] 分析认为,由于时代背景及师承缘故,俞氏辨证以脉诊为中心;根据脉象与药物的规律凭脉用药,同一患者脉象相同则病机未变,症同而脉不同考虑同病异治,若患者无证可辨时,脉诊为用药的可靠根据;判断预后方面,俞氏依据脉象转变评估病情顺逆;同时利用经络循行解释脉象变化,揭示脉象具有时间关联性。 [结论] 《古今医案按》按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俞氏脉学思想,为脉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范例,值得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