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A肝细胞结合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与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4A(NS4A)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明确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将聚合酶链反应法扩增的HCV NS4A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半乳糖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提取阳性酵母菌落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接种在氨苄青霉素-LB平板上,选择生长菌落,提取质粒酶切鉴定,测序并在GenBank中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克隆出HCV NS4A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与肝文库配合后选出既能在四缺培养基又能在铺有X—α-半乳糖的四缺培养基上生长,并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22个,序列分析显示,筛选到的肝细胞蛋白编码基因参与细胞能量代谢、蛋白翻译合成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结论成功克隆出HCV NS4A蛋白在肝细胞内的结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NS4A蛋白的功能、阐明HCV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3.
4.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反式激活基因6的克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3(NS3)是一种具有显著反式激活作用的病毒蛋白质。为了探索HCVNS3病毒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我们应用微矩阵(microarray)技术对于转染和末转染的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阐明HC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根据HCV-H病毒株序列设计、合成序列特异性的引物。以含有全长HCV—H株cDNA的PBRTM-3011质粒DNA作为模板,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的HCVNS3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到TA载体中进行核昔酸序列的测定,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3。以pcDNA3.1(-)-NS3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后进行表达谱基因芯片分析。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bioinformatics),克隆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结果 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3,经过限制性内切酶作图分析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正确无误。以PcDNA3.1(-)-NS3转染HepG2后提取总RNA,逆转录后进行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应用分子克隆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克隆NS3反式激活的新型靶基因,命名为NS3TP6,新基因的编码基因序列全长为414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由138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 HCVNS3是一种典型的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具有反式激活作用的蛋白。微矩阵技术是分析基因表达谱变化的有效和高通量技术。发现了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并成功克隆其中的NS3TP6,为阐明HcvNs3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及其机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6.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筛选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NS3(HCV NS3)特异性噬菌体模拟表位,为抗—HCV的疫苗研究探索新途径。方法 以抗—HCV NS3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人工合成的噬菌体随机七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过程,随机挑取60个克隆,经噬菌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鉴定并进行交叉反应实验以及竞争抑制性结合实验,最后对所选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以确定HCV NS3抗原的模拟表位。结果 经噬菌体富集后,从随机筛选的60个克隆中得到13个阳性克隆,确定氨基酸序列SRNTxKL为HCV NS3的模拟表位。结论 用噬菌体七肽库成功筛选得到HCV NS3的模拟表位。 相似文献
7.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反式激活基因2的克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及生物信息学技术(bioinformcs)筛选并克隆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3(NS3)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进一步阐明HC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HCVNS3蛋白表达质粒pcDNA3.1(-)-NS3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克隆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结果 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并测序证实,因其可以被NS3蛋白反式激活,故命名为NS3TP2,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AYll6970。NS3TP2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1299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由432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 HCVNS3是一种典型的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具有反式激活作用的蛋白,而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是一种鉴定、分离组织细胞中选择性表达基因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发现了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HCVNS3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反式激活基因1的克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及生物信息学技术(bioinformatics)筛选并克隆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NS3)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进一步阐明HCV感染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以HCVNS3蛋白表达质粒pcDNA3.1(-)-NS3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克隆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结果 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并测序证实,因其可以被NS3蛋白反式激活,故命名为NS3TP1,已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AYll6969。NS3评1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1932个核昔酸(nt),编码产物由眺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 HCVNS3是一种典型的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具有反式激活作用的蛋白,HCVNS3反式激活作用的新靶基因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HCVNS3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探索新型治疗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A反式激活基因NS5ATP9的克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筛选并克隆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5A(NS5A)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研究HCV NS5A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及生物信息学技术,以HCV NS5A表达质粒pcDNA3.1(-)-NS5A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平行对照,提取mRNA并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对于所获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之一为新型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注册的已知功能基因序列没有同源性,利用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数据库的搜索和比对,进行电子拼接,根据基因起始密码子的Kozak规则和终止密码子下游保守的多聚腺苷酸信号序列,确定新型基因序列。从HepG2细胞提取总RNA,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该新基因的全长序列,并测序证实,命名为NS5ATP9,在GenBank中注册,注册号为AF529370。结果 Ns5ATP9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336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由111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并成功的克隆化。结论 HCVNS5A反式激活新型靶基因NS5ATP9的筛选与克隆,为进一步研究HcvNs5A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关系非常密切。但HCV导致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机制,特别是其基因产物(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在致癌中的作用仍不清楚。HCV非结构蛋白5a(NS5a)能激活多种转录因子,并与细胞内因子结合,影响其功能,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异常,可能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为进 相似文献
11.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激活肝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对肝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HCV核心基因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BK-CMV的Hind Ⅲ和BamH I位点间,构建重组质粒PBK-HCVc。再将重组质粒PBK-HCVc和空载体分别导入肝癌细胞株HepG2中,G418筛选,RT-PCR、蛋白印迹鉴定HCV核心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检测VEGF蛋白表达;原位杂交,RT-PCR检测VEGF mRNA。结果 重组质粒PBK-HCVc在HepG2细胞中有稳定表达;表达HCV核心蛋白的细胞HepG2-C的VEGF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较转染空载体的细胞HepG2-CMV明显升高。结论 HCV核心蛋白能激活VEGF表达,可能对肝细胞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抗原模拟表位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筛选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HCV NS5)特异性噬菌体模拟表位,为抗HCV的疫苗研究探索新途径。方法 以抗-HCV NS5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筛选分子,对人工合成的噬菌体随机七肽库进行5轮“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过程,随机挑取30个克隆,经噬菌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鉴定并进行交叉反应实验以及竞争抑制性结合实验,最后对所选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以确定HCV NS5抗原的模拟表位。结果 经噬菌体富集后,从随机筛选的30个克隆中得12上阳性克隆,确定氨基酸序列QIRPTRQ为HCV NS5的模拟表位。结论 用噬菌体七肽库成功筛选得到HCV NS5的模拟表位,为用HCV模拟表位探索HCV感染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4B反式激活基因的克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技术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4B(NS4B)转染细胞差异表达cDNA消减文库,克隆HCV NS4B蛋白反式激活相关基因.方法以HCV NS4B表达质粒pcDNA3.1(-)-NS4B转染HepG2细胞,以空载体pcDNA3.1(-)为对照,制备转染后的细胞裂解液,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分析.将富集的二次PCR产物与T/A载体连接,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随机挑取克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文库扩增后得到33个阳性克隆,经菌落PCR分析显示其中28个克隆含有大小不等的200~1000 bp插入片段.测序及同源性分析显示,12种已知基因编码蛋白,包括一些与细胞周期、信号传导及肿瘤发生等细胞生长调节密切相关的蛋白编码基因,可能是NS4B反式激活靶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HCV NS4B反式激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消减文库,为进一步阐明HCV NS4B反式调节的靶基因在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DNA微点阵(DNA microarray)技术检测致癌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非结构蛋白NS4B在HCV致癌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建立稳定表达NS4B的细胞系,用微点阵技术研究NS4B对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分析微点阵结果中的两个上调基因(DKK1,FYN)和两个下调基因(AKR1C1,v—fos)的表达,对细胞中AKR1C1的活性进行酶学分析。结果 在2308个信号途径相关的基因中,34个基因表达上调,56个基因表达下调。在表达有明显差异的基因中,大部分原癌基因表达上调,而大部分抑癌基因的表达下调;一些基因与细胞压力有关。实时定量RT—PCR和AKR1C1的酶学分析进一步证实了DNA微点阵的结果。结论 HCV—NS4B在HCV的致癌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T7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3的相互作用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T7噬菌体筛选系统筛选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3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 应用T7噬菌体展示技术,以通过原核表达的方式得到的丙型肝炎病毒NS3为靶分子,对噬菌体人肝细胞cDNA文库进行筛选,对筛选到的克隆进行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研究。结果 经鉴定得到2个阳性克隆,并确定能与丙型肝炎病毒NS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为serine peptidase inhibitor,cladeA,member 1(SERPINA1)和cyclophilin-LC。结论 T7噬菌体筛选系统是筛选相互作用蛋白的一种简单、快速和有效的手段,筛选到的相互作用蛋白为进一步探讨NS3的致病、致癌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微矩阵(microauray)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技术筛选并克隆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5A(NS5A)的反式激活基因,阐明授性HCV感染、肝纤维化及肝细胞癌(HCC)的等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根据HCV-H病毒株序列设计、合成序列特异性的引物。以含有全长HCV—H株cDNA的pBRTM-3011质粒DNA作为模板,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的HCVNS5A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到TA载体中进行核昔酸序列的测定,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5A。以pcDNA3.1(-)-NS5A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DNA后进行表达谱基因芯片分析。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克隆HCVKDA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结果 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NS5A,经过限制性内切酶作图分析和核苔酸序列分析证实正确无误。以PcDMA3.1(-)-NS5A转染HepG2后提取总MA,逆转录后进行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应用分子克隆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克隆NS5A反式激活的新型靶基因,命名为NS5ATP13,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为D21262。Ns5ATP13基因的编码序列全长为2103个核苷酸(nt),编码产物由700个氨基酸残基(aa)组成。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NS5A基因产物具有显著的反式激活作用。微短阵技术是分析基因表达谱变化的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应用这些技术,发现了HCVKDA反式激活作用的新的靶基因,将为进一步研究HCVNS5A反式激活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HCV相关疾病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5A(NS5A)对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NACA)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我室构建的能够表达NS5A蛋白的pcDNA3.1(-)-NS5A质粒和含有NACA基因启动子的PCAT3-NACA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HepG2细胞系设为实验组,同时PCAT3-NACA单独转染HepG2细胞系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的表达活性。结果pCAT3-NACA单独转染HepG2细胞的CAT酶表达活性与pCAT3-NACA和pcDNA3.1(-)-NS5A共转染组HepG2细胞的CAT酶表达活性比较,共转染组A值下降了79.3%。结论HCV NS5A能够抑制NACA启动子的活性,对NACA的表达具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5A(NS5A)对p53抑制甲胎蛋白(AF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质粒转染技术及微粒体酶免疫法观察p53蛋白对Huh7肝癌细胞AFP表达的抑制作用及HCV NS5A对其抑制作用的影响;蛋白印迹实验观察HCV NS5A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谷胱甘肽转移酶沉淀实验鉴定HCV NS5A与p53蛋白能否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结果转染pRc/CMV空质粒的Huh7细胞上清液AFP浓度为(14 322±2412)ng/ml,转染pCNS5A质粒的Huh7细胞上清液的AFP 浓度为(13 843±3218)ng/ml,两组问t=1.42,P>0.05;转染pC53-NS3质粒的Huh7细胞上清液的AFP 浓度为(10 241±1326)ng/ml,与上述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2.41及2.38,P值均<0.05;pCNS5A和pC53- NS3共转染者AFP浓度为(14 582±1238)ng/ml,与pC53-NS3单独转染组比较,t=3.12,P<0.01; pCNS5A和pC53-NS3共转染者和pC53-NS3单独转染者Huh7细胞p53蛋白表达无变化。在谷胱甘肽转移酶沉淀实验中,加入谷胱甘肽-p53融合蛋白后出现HCV NS5A蛋白条带,而仅加入谷光甘肽者则未出现此条带。结论p53蛋白能抑制Huh7细胞AFP的表达,HCV NS5A能减轻p53蛋白对AFP表达的抑制作用。HCV NS5A不影响p53蛋白的表达但能与p53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是使p53功能失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