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在血液疾病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325例住院的血液疾病患者,采集外周血样本,进行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检查。结果相比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切片可以更好的反映骨髓的异常增生程度,对于淋巴瘤、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上,有着更高的临床诊断率。结论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对于血液疾病的检查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临床上为使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应联合使用两种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何涛 《安徽医药》2013,34(6):810-811
目的探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中,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的异同性。方法对22例MDS患者同步做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观察骨髓涂片和切片的形态学特征,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活检切片对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明显优于涂片;涂片对红系病态造血的观察优于活检,而活检对原始细胞数量、网状纤维增生、粒系、巨核系病态造血观察优于涂片。结论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在MDS的诊断、分型中各有优点,结合应用可提高MD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骨髓组织印片、骨髓涂片及外周血联合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7例诊断明确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分别进行骨髓活检、骨髓组织印片、骨髓涂片及外周血检查,统计各自的诊断符合率及四项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骨髓活检、骨髓组织印片、骨髓涂片及外周血涂片检查对37例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89%、65%、8%,四种检查方法联合检测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四种检查技术联合应用,能互相弥补、互相辅助,提高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同步观察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对86例MDS患者采用骨髓抽吸一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步观察其涂片和切片。结果86例MDS患者骨髓穿刺涂片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30例(34.88%),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56例(65.12%),红系病态造血43例(50.00%),粒系病态造血32例(37.21%),巨核系病态造血22例(25.58%)。骨髓活检切片的增生程度极度减低-减低15例(17.44%),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71例(82.56%),红系病态造血16例(18.61%),粒系病态造血52例(60.47%),巨核系病态造血56例(65.12%)。结论骨髓涂片和活检在MDS的诊断和分型中各有优点,两者相互补充,二者同步观察比常规穿刺涂片形态学观察更有利于提高MD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骨髓穿刺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同步观察对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532例MDS,采用骨髓抽吸-活检切片双标本一步法取材,骨髓涂片行常规瑞氏染色及免疫酶标染色,骨髓活检行苏木精-吉姆萨-酸性品红染色及Gomori网状纤维染色,观察骨髓增生程度及三系病态造血。结果表明,骨髓活检对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优于骨髓穿刺涂片。粒系、巨核系病态造血的检出率,骨髓活检高于骨髓穿刺;红系病态造血的检出率,骨髓涂片高于骨髓活检;免疫酶标染色法对微小巨核细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瑞氏染色法。结论:骨髓活检切片与骨髓穿刺涂片同步分析及联合应用免疫酶标染色法检测微小巨核细胞,明显提高MD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董进梅  张峰  罗娇 《云南医药》2011,(3):287-289
目的探讨骨髓组织活检联合骨髓涂片在恶性血液病诊断中临床应用,方法对102例血液病患者,采用骨髓抽吸-活检一步法取材,同时观察其骨髓涂片和活检塑料包埋切片。结果骨髓活检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而骨髓活检结合涂片在急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中较大的优势。结论骨髓活检联合骨髓涂片能有效提高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是血液病形态学诊断的最基本的检查手段。骨髓活检切片的增生程度高于穿刺涂片的增生程度,骨髓活检对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坏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累及骨髓的诊断的符合率高于骨髓涂片。本文报告2例骨髓活检对骨髓增生减低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骨髓涂片和切片检查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对64例贫血患者进行骨髓切片与骨髓涂片的检查,对贫血患者对骨髓切片与骨髓涂片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对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上,骨髓切片要比骨髓涂片的效果好,同时对21例贫血患者的诊断情况要比穿刺涂片效果好,在对巨幼细胞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骨髓涂片要好于骨髓切片。结论骨髓涂片对MA(巨幼细胞性贫血)、IDA(缺铁性贫血)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对AA(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应用价值不大,但是骨髓切片能够使AA病情检查率得以提高,而对诊断MA和IDA却没有特别大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明玉  王秀英 《江苏医药》1994,20(12):666-668
对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活检组织的超微病理及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骨髓各细胞系增生异常,活俭比涂片更能获得正确估计。2.同期发育的幼红细胞岛(ALIP)及巨核细胞生成发育异常对MDS诊断、预后及转化有密切的关系。3.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对小巨核细胞的鉴别及对巨核细胞的增生、发育异常的正确估价有价值。4.髓过氧化物酶(MPO)对识别ALIP有肯定意义。5.骨髓活检及细胞化学联合分析对MDS的诊断优于骨髓涂片,并优于任何一种方法的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0.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的不同区域,增生程度也不同,针对不同的血液系统疾病,应该采取不同的穿刺部位,以达到最正确的诊断效果,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象和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疾病,一次骨髓检查只能反映该穿刺部位的骨髓增生程度或疾病某一时期的改变,因此必要时反复多位穿刺检查,对确诊诊断及病性的判定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刘亚琳  王玮  单林玲  贺鹏程  刘海波 《安徽医药》2015,19(12):2335-2338
目的:探讨骨髓微环境中纤维组织、血管系统的病理改变对部分血液系统疾病的病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重新评估该院诊治的骨髓纤维化患者100例骨髓病理切片,尤其是骨髓微环境中纤维组织、血管系统的病理改变,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脾肿大程度、血细胞计数、骨髓细胞学检查及细胞遗传学等相关临床资料,分析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在血液系统疾病病程网状纤维中的意义。结果所有骨髓活检标本( Gomori)染色均有不同程度阳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PMF)15例,继发性骨髓纤维化( SMF)85例,SMF病因学分析显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易合并骨髓纤维化,SMF纤维化程度较轻,治疗后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有所降低。 PMF Gomori染色多为强阳性,改善微循环治疗后纤维化程度缓解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MF较SMF纤维化程度重,SMF与疾病的病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正式公布了髓系肿瘤的分类,将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幼年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以及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aCML)这类同时具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者(MDS)和骨髓增殖性疾病(MPO)特征的白血病归为MDS/NPO。其特征为髓系异常增殖,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有向急性白血病(AL)转化的倾向,特别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单纯的常规骨髓涂片形态学往往不能反映骨髓的实际情况,而与骨髓活检切片结合的方法,能提高诊断该类疾病的准确率。目前我们对我院5年来诊断为该类疾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切片进行了同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骨髓病理表现。方法采用骨髓活检方法取髂后上棘骨髓组织40例,进行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骨髓增生程度,红细胞(红系)、粒细胞(粒系)、巨核细胞(巨核系)三系髓细胞及间质的病理改变。结果骨髓增生极度活跃30%,明显活跃42.5%,增生活跃7.5%,增生减低20%;三系病态造血是红系67.5%,粒系62.5%,巨核系85%;95%骨髓可见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间质改变17.5%;MDS合并骨髓纤维化3例(7.5%)。结论骨髓细胞的病态造血是MDS诊断的主要依据;ALIP现象和小巨核细胞出现是MDS诊断的重要依据;骨髓活检对MDS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以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小巨核细胞的情况,从而判断骨髓活检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对MD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我院52例初诊为MDS患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巨核细胞特异性抗体(CD41a)标记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方法染色并与骨髓涂片常规瑞特染色方法对比镜检小巨核细胞的情况。结果 52例MDS患者骨髓涂片瑞特染色法中有1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34.6%,0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0;骨髓涂片联合APAAP法中有30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57.7%,22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42.3%;骨髓活检切片联合APAAP法有4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2.3%,47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0.4%。三种方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髓活检切片酶标染色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最高。结论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能更准确检出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并能直观显示巨核病态造血分布情况,为MDS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组织病理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与4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进行骨髓活检。结果病例组肥大细胞计数为(21.84±0.77)个/mm2、巨核细胞计数为(16.05±0.59)个/mm2、造血组织面积为(64.38±5.37)%;对照组分别为(9.11±0.64)个/mm2、(10.59±0.84)个/mm2、(47.47±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髓活检组织病理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比较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25例骨髓稀释标本涂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梅  赵淑芳 《首都医药》2005,12(18):29-30
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学检查不仅是血液内科的常用检查手段,而且对于其他临床科室的某些疾病也是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成功的骨髓穿刺对诊断固然重要,有时由于疾病本身对骨髓的影响,可导致骨髓穿刺物稀释,但骨髓稀释标本涂片结合血涂片或骨髓活检仍能对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意义的依据。现将北京友谊医院自2002年8月至2004年8月骨髓穿刺稀释的25例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涂片及临床情况进行分析。1.对象和方法1.1一般资料25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6例,年龄29~80岁,中位年龄46岁。1.2骨髓稀释的标准每个患者在一次骨穿操作三个不同部位(穿刺部位:左…  相似文献   

17.
王莲荣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03-504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三系同时减少时的骨髓变化及其常见病因。方法对9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骨髓象分析。结果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以血液系统疾病为主,共77例,占80.2%,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AA)35例,占45.5%,急性白血病(AL)13例,占16.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9例,占11.7%。非造血系统疾病共19例,占19.8%,其中急慢性肝病9例,感染性疾病3例,结核性腹膜炎1例,骨髓转移癌2例;甲亢2例;恶性肿瘤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是由多种因素引起骨髓抑制所产生的一类疾病,加强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全血细胞减少是多种病因在血液学检查时出现的一种共同表现,即乏力、出血和感染等临床症状,故在疾病早期往往难以鉴别,必须结合血液学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其中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观察是鉴别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依据,尤其是骨髓活检,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形态、结构及其分布情况,还能观察骨髓及其基质间的解剖关系,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1].本文对我院门诊289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采用骨髓穿刺-活检双标本一步法取材,同时进行骨髓涂片和活检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血液病临床诊断常需要将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相结合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水平。骨髓活检在某些方面可以弥补一下涂片的不足。如骨髓纤维化和骨髓坏死,在骨髓涂片中是空缺,只有在活检中才能得到明确诊断。骨髓活检切片中可观察各细胞形态和分类,骨髓增生程度,血细胞、脂肪细胞、骨小梁、血管构成与结缔组织基质问的解剖关系,了解骨髓组织病理学全貌,  相似文献   

20.
骨髓穿刺序程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振宇 《淮海医药》2003,21(3):197-199
血液病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常见病 ,多发病。要作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估计预后骨髓细胞检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是诊断许多炎症 ,反映各种血液疾病的骨髓变化特征 ,了解骨髓中造血组织的增生 ,释放情况 ,分析各系统 ,各阶级细胞的质和量的改变及发现异常细胞 ,均有助于发病机制的探讨和疾病的疗效观察。红骨髓是制造血液的场所 ,成人存在于扁骨和长骨近心端处。目前骨髓标本大都用穿刺法采取 ,成人以骼骨 ,脊突及胸骨处为采取的场所 ,以骼前骼后最多用 ,二、三岁以上婴儿可穿刺胫骨头部内侧吸取 ,在较大儿童中 ,因胫骨骨质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