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肠间质瘤的CT资料,复习其CT表现特点。结果 8例患者,病灶位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3例、回肠3例,术后病理证实良性2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CT表现呈类圆形,可见分叶,其中黏膜下型1例,肌壁间型2例,浆膜下型5例;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增强。结论小肠间质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孟善进 《吉林医学》2013,34(10):1832-1833
目的:分析小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MSCT)表现,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1例肿瘤中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4例,十二指肠1例,均未表现明显肠梗阻征像,直径5 cm以下者3例,直径>5 cm者8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大部分可见血管样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MSCT有一定的特异性,MSCT对准确定位、术前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多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结果 21例病例中,十二指肠4例,空肠11例,回肠6例;其中良性6例,交界性5例,恶性10例。CT发现肿瘤坏死8例,侵犯周围结构4例,转移3例。肿瘤以腔外生长为主,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有明显强化。结论螺旋CT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检查,并在工作站行NPR、MIP图像重建,分析小肠间质瘤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6例小肠间质瘤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7例,空肠16例,回肠13例。良性21例,恶性15例。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肠壁处软组织肿块或肠壁不规则增厚,肿块突入肠腔内外,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一明显强化,密度均匀,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问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伴肠套叠3例。MIP显示肿块有增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26例。结论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能显示肿块的强化方式及肿块内部特征,MIP显示能显示肿块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在小肠问质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 49例GIST中,发生于胃28,小肠16例,大肠4例,网膜1例。良性21例,恶性28例。肿瘤生长方式有外生性生长和内外混合性生长,类圆形或椭圆形40例,不规则分叶状9例。良性肿瘤以小于5cm为主(20/21),恶性肿瘤多超过或等于5cm(28/28)。良性肿瘤以均匀强化为主(17/21),恶性肿瘤以不均匀强化为主(22/28)。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病情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余乐平 《吉林医学》2012,33(11):238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3例小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肿瘤来源于空肠12例,回肠7例,十二指肠4例。其中良性间质瘤5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16例。本组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定位准确23例(100%),定性准确20例(87%),17例准确判断良恶性(74%)。23例中19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8例检出病变,但未能提示间质瘤;5例行小肠镜检查,未检出病变。结论: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可作为诊断小肠间质瘤的首选检查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尹俊  欧阳晓明  欧阳清春 《吉林医学》2011,32(22):4524-4525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11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体6例,胃底5例;7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肿块直径<5 cm 5例,5~10 cm 5例,>10 cm 1例;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CT平扫为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块轻中度至明显强化或其内有不增强的坏死液化区。结论:CT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征象与特点。②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26例GISP均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③结果26例GIST中,良性12例,恶性14例。肿瘤位于胃部10例,空回肠10例,直肠2例,小网膜4例;CT平扫病灶14例呈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10例呈类圆形,2例呈葫芦状,增强扫描后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18例密度不均,8例密度较均匀。④结论GIST的CT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GST患者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GST的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增强后,肿块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强化,可见中心坏死及远处转移灶。本组病例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数小于5cm,边界较清楚,CT显示多为均匀强化;恶性13例,肿块直径多数大于5cm,边界欠清楚,CT显示为不规则强化,肿块内有坏死表现或转移灶。结论CT可清楚显示肿块的外部形态、内部改变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G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郑翠英  白建明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1):1025-102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良性1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8例。肿瘤位于胃7例,直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CT表现:黏膜下血供丰富肿块多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强化不均匀,可侵犯邻近脏器。CT定性准确率10-12(83.33%),定位准确率11-12(91.6%)。结论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42例的病变部位胃部20例、小肠21例、肠系膜1例.良性病变18例,CT检出16例,平扫表现为类圆形均匀软组织密度影,直径2~6 cm,平均3.8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CT未检出的2例直径均<1 cm.恶性病变21例,CT均检出,平扫多表现为较大的不规则或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不均可见囊变坏死,直径4~30 cm,平均10.1 cm,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潜在恶性3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较均匀,直径4~8 cm,平均5.6 cm,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结果 说明CT能较准确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对诊断有明确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冯泽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4):1120-112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确诊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8例中1例平扫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厚壁空洞性肿块;6例平扫密度不均匀,类圆形,边缘有分叶,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中4例源于胃,2例源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1例源于肠系膜。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2-2011年1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GIS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病变分布于胃11例,小肠1例,胃肠道外1例.病理类型:良性1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内生性、外生性及混合性生长的肿块;体积较小的病灶,密度多较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性强化;体积较大的病灶,密度不均,肿瘤内可见变性、坏死及囊变,增强多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检查可定位诊断,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安波  豆桂军 《实用全科医学》2007,5(8):738-739,F000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4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11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1例。11例中10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30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1例肿块内伴有溃疡形成。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有一定特点,CT检查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时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a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7 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17 例胃肠道间质瘤中位于胃9 例,小肠7 例,结肠1 例.CT表现为肿块内常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部分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 CT对GIST诊断有一定价值,有时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难,最终诊断需要病理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7.
朱厚明  王小英  向华 《中外医疗》2011,30(7):171-17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 16例肿瘤中发生于胃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5例。14例为外生性生长,2例向腔内外生性生长。恶性11例,良性5例。恶性者密度不均,肿块较大则可伴有液化坏死,增强实质部分可有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良性者密度均匀,增强呈轻度至中度较均匀强化。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8.
蔡亲磊  陈洋  李建军 《海南医学》2010,21(12):11-12,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扫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方法病灶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6例,回肠2例和直肠2例。其中18例为恶性,7例为交界性,3例为良性。CT扫描表现特征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且较密实,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尤以门脉期强化明显;肿块内坏死囊变者其实体部分强化,亦以门脉期强化明显。方法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a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17例胃肠道间质瘤中位于胃9例,小肠7例,结肠1例。CT表现为肿块内常见出血、坏死及囊变,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部分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CT对GIST诊断有一定价值,有时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难,最终诊断需要病理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20.
刘旺  周元芳 《四川医学》2010,31(8):1186-118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5例、小肠8例、结直肠5例、食管2例、腹膜后3例和肠系膜2例。35例GIST中良性15例,肿瘤直径≤5.0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20例,肿块直径〉6 cm,肿瘤边缘有分叶,肿块内有坏死,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35/35)。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88.6%(31/35)。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